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甲状腺结节与微血管密度关系,提高认识.方法:分别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病理切片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染色.在高倍视野(×400)下选取5个血管着色密集区进行计数并取其平均数,MVD值=(n1 +n2+n3+n4+n5)/5.结果:(1)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平均MVD值分别为(65.54±19.21)个/HP、(54.54±11.76)个/HP、(47.85± 10.92)个/HP、(21.82±7.43)个/HP,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MVD值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2)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40岁及≤40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且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VEGF-D,CD105在胰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D,CD105在53例胰腺癌组织(胰腺癌组)及10例正常胰腺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计数MVD,并与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胰腺癌组织中VEGF-D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VEGF-D的表达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胰腺癌中,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非肿瘤性胰腺组织.CD105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胰腺癌组织中CD105抗体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显示: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其MVD值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VEGF-D阳性表达组的MVD显著高于VEGF-D表达阴性组的MVD(P<0.05):CD10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与VEGF-D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VEGF-D的表达与胰腺癌的血管生成有关.MVD值有可能作为判断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黏附分子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其与甲状腺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14例甲状腺肿瘤组织中CD44V6和MMP-2的表达.结果:CD44V6和MMP-2在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6%和73.5%,在41例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s,FT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和75.6%,均高于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甲状腺癌组织中MMP-2和CD44V6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0.4828,P<0.001).且两者表达与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CD44V6和MMP-2的表达与甲状腺癌分化程度、浸润和转移关系密切.CD44V6和MMP-2检测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分化程度、转移趋势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甲状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EBPα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40例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及其配对的40例距肿瘤>5 cm以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C/EBPα蛋白的表达,并分析C/EBPα在NSCLC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D34标记肺癌组织中的肿瘤微血管,分析C/EBPα的表达与肿瘤MVD的关系.结果:NSCLC组织中C/EBP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C/EBPα与NSCLC患者的年龄、性别、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与NSCLC组织的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有关(P<0.05).在NSCLC组织中,C/EBPα蛋白表达阳性组MVD明显低于C/EBPα蛋白表达阴性组(P<0.05).结论:C/EBPα在NSCLC中的低表达可能通过调节MVD介导NSCL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VEGF-C和ERβ的表达与组织平均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16例甲状腺癌、56例甲状腺腺瘤和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VEGF-C和ERβ及D2-40的表达;以D2-40阳性结果计算组织平均淋巴管密度(LVD).观察不同甲状腺组织中VEGF-C和ERβ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LVD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C的高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和甲状腺腺瘤(P<0.05),ERβ的高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甲状腺和甲状腺腺瘤(P<0.05);两者表达呈轻度负相关(r=-0.312,P<0.01);甲状腺癌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1).用D2-40标记的LVD值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甲状腺癌中淋巴结转移组LVD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01).VEGF-C表达与D2-40呈正相关(r=0.515,P<0.01).结论:ERβ表达下调可能通过促进VEGF-C的表达,进而影响淋巴管增生,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MSH2(human mut shomolog 2)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金葡菌L型感染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7例卵巢乳头状癌及23例卵巢乳头状瘤组织中hMSH2、PCNA蛋白以及金葡菌L型抗原的表达,用革兰染色法检测这些组织中有无L型细菌的存在,并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hMSH2蛋白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的(P<0.01),在卵巢乳头状癌中临床分期Ⅰ、Ⅱ期表达率明显高于Ⅲ、Ⅳ期(P<0.01),随着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降低(P<0.05),腹腔淋巴结无转移者、无腹水者比有转移、有腹水者明显增高(P <0.01 ~0.05).而PCNA蛋白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的(P<0.01),在卵巢乳头状癌中临床分期Ⅲ、Ⅳ期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随着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增加(P<0.05),腹腔淋巴结有转移者比无转移者明显增高(P<0.05),有无腹水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葡菌L型抗原阳性表达和L型菌的检出率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有腹水者均高于无转移和无腹水者(P<0.01).结论 hMSH2、PCNA蛋白在卵巢肿瘤中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均可作为判断卵巢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金葡菌L型的感染极有可能导致基因的突变或过表达,因此L型感染可能成为诱发肿瘤形成的原因之一,它们相互协同在卵巢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齐齐哈尔和平医院收治的女性甲状腺癌患者148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病理检查显示131例(88.5%)甲状腺乳头状癌(PTC),6例(4.1%)为滤泡状癌(FTC),3例(2.0%)为髓样癌(MTC),6例(4.1%)为未分化癌(ATC);病理分期Ⅰ-Ⅱ期占45.3%,Ⅲ-Ⅳ期占54.7%;27例(18.24%)为周围组织侵犯,9例(6.1%)为远处转移,10例(6.76%)对侧甲状腺转移,56例(37.84%)颈部淋巴结转移;1年、3年、5年生存率依次为97.3%、93.2%、83.8%;年龄、病理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周围组织侵犯均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女性甲状腺癌存在病理分期晚、病理分型差、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局部侵犯率高等不良预后因素,早期影像学检查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β-链蛋白(β-catenin)、E钙黏素(E-cadherin)及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60例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β-catenin、E-cadherin及MMP-9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观察不同β-catenin、E-cadherin及MMP-9蛋白表达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分析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β-catenin、E-cadherin及MMP-9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食管患者癌组织中β-catenin及MMP-9蛋白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E-cadherin蛋白阳性率低于癌旁组织(P<0.05)。中低分化、TNM分期为III+IV期、有淋巴结转移者β-catenin及MMP-9蛋白阳性率高于高分化、TNM分期为I+II期、无淋巴结转移者,E-cadherin蛋白阳性率低于高分化、TNM分期为I+II期、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经Log_rank检验发现,癌组织中β-catenin(-)、E-cadherin(+)、MMP-9(-)患者生存率高于β-catenin(+)、E-cadherin(-)、MMP-9(+)患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表达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与MMP-9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MMP-9蛋白表达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存在β-catenin、MMP-9异常高表达,E-cadherin异常低表达,其表达与食管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β-catenin、MMP-9、E-cadherin的表达情况有助于预测食管癌患者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的变化、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的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应用CD34及D2-40分别检测41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配对癌组织内、癌旁及正常胰腺组织中MVD及LVD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分化程度、分期和淋巴转移间的相关性;以及癌组织MVD与癌旁组织LVD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在41例胰腺癌组织配对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平均MVD值分别为46.585±16.935,11.100±4.036,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配对癌组织内、癌旁及正常胰腺组织中平均LVD值分别为11.244±4.800,15.829±7.470和13.512±5.139;其中癌旁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LVD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60>0.05),癌旁组织与胰腺癌组织的LVD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1)。癌组织内MVD值与癌旁组织LVD值之间有相关性(P=0.025<0.05)。结论: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MVD及LVD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及淋巴转移存在关联。胰腺癌组织内MVD值与癌旁组织LVD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nnexin Ⅰ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前列腺癌及4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Annexin Ⅰ蛋白的表达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年龄、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的Armexin Ⅰ表达水平显著地低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P<0.05);Annexin Ⅰ在低分化癌中表达较高,与高、中分化癌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高、中分化癌之间Annexin Ⅰ表达均较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癌Annexin Ⅰ蛋白表达与年龄无关,而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P<0.05).结论:Annexin Ⅰ蛋白表达下调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旨在寻找能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浸润、转移及术后生存率的生物因子。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100例ESCC和3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masp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情况。结果在正常食管组织和ESCC组织中,masp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43.0%,差异有显著性(P<0.01);maspin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全部P<0.01);MVD计数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有关(全部P<0.01);且maspin的表达与MVD计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 maspin的表达和MVD计数与ESCC组织的分化程度、转移和预后等均有关;maspin和MVD联合检测对ESCC的进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1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SP7O和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HSP7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以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P53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HSP70和P53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679,P<0.01)。结论:HSP70和p53蛋白在PTC中均呈高表达,并有协同作用,两者可作为预测PTC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肥大细胞(MC)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宫颈浸润癌(ICC)、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原位癌、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MC的表达和MVD值。结果宫颈浸润癌MC计数(MCD)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CINⅠ、Ⅱ级组织,并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从正常组织到CIN再到浸润癌,MVD均显著升高,低分化、浸润程度深、临床分期高、有淋巴结转移者,其MVD显著高于中高分化、浸润程度浅、临床分期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MCD与MVD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r=0.532,P<0.01)。结论癌组织中浸润的MC通过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MCD和MVD可以作为反映肿瘤恶性程度、转移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D34和CD44v6在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胃癌以及相应癌旁组织中VEGF、CD34和CD44v6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VEGF阳性率为71.67%(43/60)明显低于癌旁组织88.34%(53/6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2);VEGF阳性表达与胃癌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癌旁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癌组织MVD(P=0.000),有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M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43),并随浸润深度、临床分期MVD升高(P=0.046,P=0.000).癌旁组织中CD44v6阳性率为48.34%(29/60)低于癌组织的61.67%(37/60),两者无明显差别.CD44v6的阳性率随胃癌浸润的加深而升高,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VEGF、CD34及CD44v6三指标间两两相关(P<0.05).结论:VEGF、CD34和CD44v6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胃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EN基因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甲状腺乳头状癌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探讨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用已知阳性组织做阳性对照,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分别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TEN蛋白在三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2.5%,均显著高于甲状腺癌组织中的45%(P<0.05),即PTEN在甲状腺癌中表达显著降低;PTE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和60%,差异有显著性(x2=10.91,P=0.001);PTE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在包膜侵犯组和无侵犯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93%和60.61%,差异有显著性(x2=7.22,P=0.007);PTEN在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组和包膜侵犯组的阳性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和包膜侵犯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TEN基因表达的降低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PDGF-D及其受体PDGFR-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8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粘膜中PDGF-D/PDGFR-β的表达,采用CD34标记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PDGF-D/PDGFR-β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例特征及MVD的关系.研究发现胃癌组织中的PDGF-D/PDGFR-β的表达及MVD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粘膜(P<0.05).PDGF-D/PDGFR-β的表达及MVD的值与胃癌的TNM分期、浸润深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MVD还与胃癌的直径有关(P<0.05),PDGF-D/PDGFR-β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647,P<0.05).PDGF-D/PDGFR-β阳性组的MVD平均值高于PDGF-D/PDGFR-β阴性组(P<0.05).结果提示,PDGF-D及其受体PDGFR-β在胃癌组织中呈特异性的高表达,并与胃癌的MVD有关,可能参与胃癌的血管形成,在胃癌的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Tenascin、β-catenin、TGF-β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胃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Tenascin、β-catenin、TGF-β1的表达。结果:①Tenascin主要表达于胃癌组织中癌相关纤维母细胞的胞质,且与胃癌的Lauren分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关系显著(P<0.05);②β-catenin在胃癌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Lauren分型及分化程度关系显著(P<0.05);③TGF-β1在胃癌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质,其表达强度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④Tenascin与β-catenin在胃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05,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Tenascin、β-catenin、TGF-β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β-catenin对间质中Tenascin的聚集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NSCLC组织中kiss-1基因表达、MVD分布,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NSCLC组织中Kiss-1表达及MVD分布情况,分析其与NSCLC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Kiss-1在NSCLC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MVD在NSCLC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Kiss-1与NSCLC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有关(P<0.05).MVD与NSCLC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有关(P<0.05).Kiss-1阳性组MVD分布明显低于Kiss-1阴性表达组,二者呈负相关(P<0.05,r=-0.363).结论:Kiss-1及MVD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可帮助预测NSCLC的侵袭、转移,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和比较68例食管鳞癌、20例切缘正常组织中HDGF、VEGF的表达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HDGF和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及其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食管癌组织MVD值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HDGF(63.2%)和VEGF(72.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切缘正常粘膜组织(15.0%、20.0%)(P0.05),食管鳞癌组织和切缘正常粘膜组织中的MVD值分别为35.48±5.75和13.50±2.1(P0.05)。食管鳞癌组织HDGF的阳性表达率仅与其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而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其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二者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HDGF、VEGF阳性表达组MVD值均明显高于HDGF、VEGF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HDGF可能通过诱导VEGF的产生,从而促进血管生成,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人胰腺癌组织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双磷酸酶2同工酶3(PFKFB3)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并探讨二者临床意义和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胰腺癌组织和11例癌旁组织石蜡块中PFKFB3的表达情况,并对CD34标记阳性的血管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分析PFKFB3、MVD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FKFB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41%和9.09%,胰腺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PFKFB3呈阳性和阴性表达的胰腺癌组织MVD值分别为(49.12±12.04)、(35.40±8.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KFB3表达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35),MVD与胰腺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胰腺癌PFKFB3表达与MVD值呈显著正相关(r=0.551,P0.01)。结论:胰腺癌组织中PFKFB3呈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胰腺癌预防、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