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种子雨、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对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种种种子雨、种子库的研究表明,建群种早期和晚期的种子雨无活力;种子偏早或偏晚成熟及大籽粒的树种,其种子雨被取食的比例大;种子雨、有活力种子雨、种子库三者的数量变化不一致;有活力种子雨量较大的栲、石栎、小叶青冈、扁刺栲、香桂等,其种子库密度在早期以近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元江栲、银木荷种子库小,存在时间短,翌年无一生年萌发苗;种子库数量动态、消减率动态决定于种子被取食的强度、  相似文献   

2.
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种子雨、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种子雨、种子库的研究表明,建群种早期和晚期的种子雨无活力;种子偏早或偏晚成熟及大籽粒的树种,其种子雨被取食的比例大;种子雨、有活力种子雨、种子库三者的数量变化不一致;有活力种子雨量较大的栲、石栎、小叶青冈、扁刺栲、香桂等,其种子库密度在早期以近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元江栲、银木荷种子库小,存在时间短,翌年无一年生萌发苗;种子库数量动态、消减率动态决定于种子被取食的强度、种子衰老的速度以及种子对病菌、逆境的抗性和种子萌发的整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麻栗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壳斗科的群落结构和群落动态,探究栎属、石栎属、栲属的共存机制和优势性差异,为理解壳斗科植物共存提供实例。【方法】2021年5月在麻栗坡自然保护区设置4个600 m2的样方,用excel 2019,SPSS 25.0软件从个体数及胸高断面积分析优势类群,制作壳斗科三属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分析其属间差异和共存机制。【结果】(1)4个样方中壳斗科和石栎属的平均胸高断面积占比分别为57.04%和32.82%,为优势科属。(2)3属径级分布均呈桶型,幼苗大树植株占比低(17.43%),幼树中树植株占比高(82.57%)。(3)3属存活曲线均为Deevey-Ⅱ型,栎属、栲属物种死亡率随径级升高而增加,但石栎进入幼树后呈现稳定。【结论】壳斗科尤其是石栎属是麻栗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类群。3属在群落动态、分布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方面的分化是造成其共存和优势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把四川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演替系列分成6个阶段:(1)弃耕地;(2)灌草丛;(3)马尾松林;(4)以马尾松为优势的常绿针、阔叶混交林;(5)以常绿阔叶树为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6)常绿阔叶林。分别从每个阶段分3层采集0.5m2,l0cm厚度的5个小样地的土样,带回实验室,通过萌发法研究土壤种子库。得到如下结论:A、种子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在演替早期阶段(从弃耕地到马尾松林)一般随演替发展而减少,种子数目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后期阶段(马尾松林到常绿阔叶林)种子数则大致随演替发展而增加;同一阶段各土层种子数差异不大。B、各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种类组成均以草本植物为主。C、在湿度和光照比较一致的情况下,萌发种子数与温度成正相关。大多数种类的种子80%以上在实验的头六个星期内萌发。D、演替早期阶段的地上植物种类组成与土壤种子库中种类组成基本一致,演替后期阶段相关甚少。本文还讨论了土壤种子库研究的取样体积问题,以及土壤种子库在植被动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种子雨组成及其动态变化是植物种群自然更新的一个关键阶段。2011年和2012年8-12月,在秦岭南坡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壳斗科的四种优势植物(板栗、锐齿栎、栓皮栎和小橡子)的种子雨组成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壳斗科四种植物的种子雨均起始于8月中上旬,至11月中下旬结束,种子掉落高峰集中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之间,其中板栗的各类型种子雨掉落高峰均要早于其它三种植物;(2)无论2011年还是2012年,锐齿栎、栓皮栎和小橡子的各种子雨类型在时间动态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板栗的各种子雨类型在时间动态上则差异并不显著;(3)四种植物的种子雨动态在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2011年各类型种子雨掉落密度远远大于2012年(栓皮栎除外),推测2011年可能是种子产量的相对丰年。  相似文献   

7.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岳红娟  仝川  朱锦懋  黄佳芳 《生态学报》2010,30(16):4389-4400
对福建南平大坪村样地和福州旗山样地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子雨动态进行了2a的观测,并在种子雨结束后不久的3月份和种子雨开始降落之前的9月份进行土壤种子库取样。南方红豆杉种子雨持续3个多月,高峰期从11月中旬开始到12月下旬结束,约40d,种子雨绝大部分降落在树冠范围内,种子雨中成熟种子占85%以上,2007年和2008年种子雨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南方红豆杉土壤种子库主要集中在树冠范围内,在种子雨刚结束的3月份,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且密度显著大于其它两层(P0.05),9月份第2次取样,枯枝落叶层种子库密度明显减少,当年种子雨仅有3%可补充到土壤种子库中,南方红豆杉种子雨中绝大多数种子受到动物取食、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损失掉无法进入土壤种子库。  相似文献   

8.
柱状田头菇菌丝对镉胁迫的抗氧化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浓度Cd处理对柱状田头菇菌丝抗氧化酶及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范围内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菌丝抗氧化酶的活力上升,过氧化氢酶(CA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别在Cd浓度为0.1和0.4mmol·L-1时达最大值;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脂氧合酶(LOX)的活性在Cd浓度为0.2mmol·L-1时达到峰值.而在高Cd浓度处理时,柱状田头菇菌丝抗氧化酶系(POD、CAT、SOD等)显著受到抑制.0.4~1.6mmol·L-1Cd处理可显著提高菌丝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却不影响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未检测到抗坏血酸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Cd胁迫下柱状田头菇菌丝抗氧化酶的同工酶谱发现,0.1~0.8mmol·L-1Cd处理可诱导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和脂氧合酶(LOX)新同工酶的表达,提高组成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的表达强度;1.6mmol·L-1Cd处理显著抑制POD、CAT、SOD等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及若干研究热点   总被引:96,自引:2,他引:9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表层土壤(包括凋落物)中的有生命的种子。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已是植物生态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已成为植物种群生态学中比较活跃的领域。土壤种子库时期是植物种群生活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有人称之为潜种群阶段。土壤种子库对一年生植物来说尤其重要。土壤种子库简单地可分为瞬时土壤种子库和长久土壤种子库,即使给予理想的萌发条件如季节、温度、湿度等,土壤种子库中也仍有部分种子保持休眠状态,休眠的种子组成了土壤长久种子库的成分。时空异质性是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性之一,不仅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种子库具有不同的组成、大小和多样性,而且微环境也影响土壤种子库的分布格局。由于萌发、捕食和衰老等原因,土壤种子库具有季节动态,一般在旧种子萌发之后,新种子散布之前达到最低点。在高等植物占据的大多数生境中,以休眠繁殖体形式存在的个体远远超过地上植株的数量;土壤种子库、幼苗库和成年植被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于各种原因如群落类型的差异、群落的演替阶段、取样的时间等,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之间关系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即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土壤种子库的方法通常有萌发法和物理分离法。土壤种子库能部分反应群落的历史,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土壤种子库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2)土壤种子库的分类问题,3)土壤种子库分布的时空格局,4)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关系,5)土壤种子库的动态等。  相似文献   

10.
利用ChinaFlux设置在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的通量观测系统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分析了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以期了解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含水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森林固碳能力、潜力和速率研究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大致呈单峰曲线分布,各层土壤含水量基本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波动范围也逐渐减小,最小值均在3月,最大值集中在7、8、9三个月.(2)0 ~ 100 cm各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在17.7%~39.5%波动,其中10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值最低、波动范围最小,总体来看,土壤含水量雨季高于旱季.(3)土壤含水量主要受降雨量、地温和相对湿度等要素的影响(P<0.05),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最大,约为38%.  相似文献   

11.
浙江天童森林公园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浙江宁波天童森林公园内的裸地、灌丛、马尾松林、马尾松木荷林、木荷林、栲树木荷林和栲树林等演替阶段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尽管由于样地坡度和母质等因素的影响,演替群落土壤呈现趋砂性特征,但植物群落进展演替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阔叶林群落减少的幅度更显著;同时,演替能提高土壤空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在演替过程中的增长趋势明显;土壤固相率减少,气相率增大。因此,植物群落进展演替能明显降低土壤紧实性,改善土壤通气性及持水性能,呈现出与土壤质地效应相反的变化趋势,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发挥。而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也有利于群落物种更替和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12.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凋落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季节变化及18种常见种的落叶规律.结果表明凋落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a平均凋落量为4.630t·hm-2·a-1.凋落物具体峰值出现的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年际变化,雨季的4~9月和旱季的10~3月各有一个高峰期.植物的落叶习性是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反映,根据不同种凋落叶高峰出现的时期可将植物分为3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3.
马志良  高顺  杨万勤  吴福忠 《生态学杂志》2015,26(10):2913-2920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马尾松、柳杉、杉木、香樟、红椿、麻栎6个典型树种凋落叶的Ca、Mg、Mn在第一个分解年不同雨热季节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历1年的分解,6种凋落叶Ca、Mg、Mn释放率分别为-13.8%~92.3%、4.0%~64.8%和41.6%~81.1%.马尾松和香樟凋落叶Ca释放动态呈现富集-释放模式,其余4种凋落叶整体上呈现释放的模式;香樟凋落叶Mg释放动态呈现富集-释放模式,其余5种凋落叶呈现直接释放模式;柳杉和红椿凋落叶Mn释放动态呈现富集-释放模式,其余4种凋落叶呈现直接释放模式.凋落叶Ca、Mg、Mn的释放明显受到季节性降雨的影响,且因凋落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Ca、Mg、Mn在雨季的释放率和释放量均高于旱季.初始养分含量和降雨量是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元素释放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广东处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流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凋落物有明显的年限和季节变化。4年间平均凋落物流为9.363MJ.m^-2.a^-1,其中凋落叶占81.95%,1994年凋落物能流为7.357MJ.m^-2.s^-1,低于平均值21.4%。说明了影响我国常地林凋落物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年限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5.
浙江天童植物群落次生演替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98,自引:7,他引:9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土壤物质、化学和生物因子等方面出发,建立了土壤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浙江天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过程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裸地、藻丛、马尾松林、马尾松木荷林、木荷 林、栲树木荷林和栲树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048、0.324、0.474、0.514、0.657、0.905和0.924。可见,随着进展演替,土壤肥力呈增长趋势,并且由于群落类型,尤其是建群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全收割法测定广东省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生物量 ,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为 12 9 58g/m2 ,其中茎、枝、叶、根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约为 4 0 % ,9 0 % ,2 2 % ,2 9% .由部分实测数据建立林下植物个体生物量估算模型为W =0 0 0 4 2 ·H1 932 3.应用该模型得到的估算值 ,与收获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 1 8% ,具有良好的精度 .此外 ,还通过改变取样面积对该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17.
蔡永立  宋永昌 《生态学报》2001,21(2):216-224
通过对芽的类型和活动、攀援茎的形态、径级分布和格局、攀援能力和立体结构及其与支持木关系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香港黄檀的生态适应特征和行为。结果如下:①芽按活动时间分为春芽和夏芽;两类芽均可形成长枝(攀援枝)或短枝,但在活动持续时间和抽生攀援的长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林内不定芽(主要为春芽)的活动和适应生长是老藤更新的重要途径。②攀援枝的节数和节间长度分别为短枝的7倍和6.5倍,而且易受光照等条件的影响;林缘攀援枝的分枝率是林内的5倍。③径级分布反映出种群随群落演替而老化,香港黄檀属群落早期藤本。互对支持木种类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马尾松是其中被攀援最多的支持木,这主要与香港黄檀的生理、生长要求和马尾松枝型特点等有较大的关系。⑤具有较强的攀援能力,单株在群落中平均可攀援乔木层大树j株,最多可达15株,水平扩展面积平均为54m^2,最大可达260m^2;藤本通过攀援与支持木形成的空间结构,构成群落的特殊层片,其群落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依据5个25m×20m样地的调查资料, 对西双版纳热带山地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生活型构成、多样性、种面积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西双版纳热带山地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大戟科、茶科和樟科等树种组成; 乔木树种种类丰富,灌木、草本、藤本种类相对较少;随乔木径级的增大,个体/种的数量逐渐减小;群落中以中叶、全缘、革质、非尾尖、常绿植物占优势; 群落种-面积关系曲线在取样面积为1 500m2时开始趋于平缓,意味着该取样面积可以考虑作为群落最小表现面积.  相似文献   

19.
青冈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我国中亚热带东部青冈(Quercusglauca)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1993~199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到达青冈林的总太阳辐射为3344780kJ/(m2·a),四季中群落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分别为16%~22%、9%~12%和67%~74%。②林冠外上方及群落上层气温在白天高于群落下层,夜间低于群落下层,可相差3~5℃,夏季差异最大。③林内外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动态呈“U”型变化,林内夜间湿度高达90%左右,午间较低,在50%左右。在四季的晴天中,林冠上方的空气相对湿度均低于林内,相差5%~22%,夏季和冬季差异最大。④林中的CO2浓度在林冠层最低,近地面层最高,各季节始终低于林外,其中夏、秋两季最明显。⑤在春、夏、秋3季中,土壤温度为白天高于夜间,而冬季则为夜间高于白天;土壤湿度以冬、春季较高(31.9%和28.5%),夏季最低(14.2%)。由于青冈次生林的叶面积指数较小,群落结构较简单,因而整个群落的透光系数较大,群落内外空气温湿度的差异也较小,体现出幼年林向中年林过渡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瓦屋山永久性样地上定位研究了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次生群落自然恢复15年来乔木层的物种组成、结构、组织结构以及材积生产力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最近15年的延期恢复中,乔木层密度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和逐渐增大两种特点;乔木胸径分布表现为近似正态分布型并随恢复时间的推进而“右移”;乔木层平均胸径和平均高都表现出显著增长变化的特点,但在密度小的样地中增长速度快,而密度大的样地中增长速度较慢;3个样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