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的越冬行为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6 年冬季预观察的基础上,于2007 年10 月31 日至2008 年3 月25 日在40 hm2 范围内使用无线电颈圈和彩色塑料颈圈标记8 只松鼠。结合无线电追踪技术和雪地痕迹技术,采用目标取样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冬季松鼠行为进行了连续21 周的定位观察,以研究松鼠行为节律、空间行为和重取行为对冬季低温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松鼠冬季的活动节律为单峰型,随着气温的下降显著延后出巢时间(Kendall τ test;n = 21,r =- 0.92,τ = - 0.86,P < 0. 0001), 缩短活动时长(Kendall τ test; n = 21,r =0.80,τ = 0.68,P <0.0001)。松鼠冬季家域近似椭圆形(面积2.46 ±0.09 hm2 ), 未见个体间家域重叠。秋季松鼠将红松种子分散贮藏于整个家域范围内,但重取行为相对集中于几个主要区域(重取区)。依据巢和重取区的位置特征及其利用率可将家域划分为3 个部分:主区位于家域的中段,辅区靠近红松母树林,次辅区位于家域远离红松母树林一侧。贮藏的红松种子是松鼠冬季唯一的食物来源。在冬季的不同阶段,松鼠对不同重取区的利用率显著不同(初冬,Kruskal-
Wallis test;df = 2, x2 = 5.65, P = 0.0594; 隆冬,Kruskal-Wallis test;df = 2,x2 = 14.24, P = 0.0008; 晚冬,One-Way ANOVA Test,df = 2,18, F = 7.00,P = 0.0056), 位于主区(初冬利用率37.8 ± 7.7% ,隆冬利用率80.5 ±9.2% ,晚冬利用率40.5 ±2.7% )和辅区(初冬利用率41.8 ± 5.9% ,隆冬利用率14.8 ± 9.2% ,晚冬利用率37.8 ± 4.9% )的重取区是松鼠的主要重取区。随着时间推移空取率显著提高(Kruskal-Wallis test;df = 2,x2 = 16.60,P = 0.0002)的现象提示松鼠很可能依靠空间记忆取回贮藏的食物。轮换利用多个巢(6 ± 1)有助于降低松鼠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这些巢都分布在重取区附近,巢的利用与重取区的利用显著相关(Kendall τ test;主区:n = 217,r = 0.79,τ = 0.6256,P = 0.0003;辅区:n = 171,r = 0.67,τ = 0.6186,P = 0.0006;次辅区:n = 88,r = 0.74,τ = 0.6565,P = 0.0006),松鼠通常取食后即直接进入就近的巢过夜,有助于松鼠减少
能量损耗。多域集中重取及相应的巢轮换策略是松鼠对冬季低温环境及天敌捕食压力的综合响应。  相似文献   

2.
3.
路纪琪  张知彬 《动物学报》2005,51(3):376-382
食物贮藏是许多动物对不可预见的食物供应变化的一种重要适应.岩松鼠(Sciurotamiasdavidianus)为中国特有物种,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作者在北京市东灵山地区建造半自然围栏(4m×3 m× 1 m),以核桃(Juglans regia)和山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为备选食物,对岩松鼠(12只)的食物贮藏行为进行了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for Windows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岩松鼠表现出集中和分散两种食物贮藏方式,而分散贮藏是其偏好的贮藏方式;2)当遇到贮藏食物被盗窃时,岩松鼠倾向于搬运更多的食物进行集中和分散贮藏;3)岩松鼠没有在食盘就地取食任何一种食物;把食物搬离后,岩松鼠所取食的山杏种子数量明显多于所取食的核桃数量;4)岩松鼠只选择核桃进行分散贮藏;5)岩松鼠对核桃的搬运距离大于山杏种子.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自然条件下,岩松鼠对核桃和山杏的天然更新起着不同的作用[动物学报51(3)376-382,2005].  相似文献   

4.
动物保护食物贮藏的行为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贮食动物依赖食物贮藏度过食物缺乏期,动物贮 食包括寻找食物,采集,处理,搬运,放置/掩蔽,保护和找回,食用等环节。动物贮藏食物并不意味着它日后能食用这些食物,作用食物埋藏的动物和植物繁殖体,可能由于霉变,腐烂,萌发,被盗用而丢失。关键问题是如何减少贮藏损失。  相似文献   

5.
2006年10月,应用线牌标记红松(Pinus koreansis)球果,采用人工放置实验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松鼠(Sciurus vulgarls)贮藏红松种子距离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放置点的红松球果堆被松鼠发现并捕食的时间不一致,放置在人为干扰较强地点(旅游步道边)的红松球果最后被搬运走,但各放置点的红松球果均在放置10 h内全部消失.新球果(2006年)和旧球果(2005年)均被松鼠捕食并贮藏,但松鼠优先选择搬运新球果.实验共放置人工标记的球果110枚,当场被取食的球果8枚,其中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当场取食4枚新球果,松鼠当场取食4枚,均为旧球果;其余102枚球果被搬运并贮藏.以放置点为圆心,以300 m为搜索半径,共回收标志球果47枚,回收率为46.1%.  相似文献   

6.
2005年9月30日~10月8日在凉水保护区,通过野外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调查松鼠(Sciurus vulgaris)和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的贮点特征,初步估算了主要生境内的贮食密度和贮藏量。松鼠贮点的平均大小为(3·02±0·11)粒,平均深度为(2·67±0·08)cm;星鸦贮点的平均大小为(3·21±0·22)粒,平均深度为(2·73±0·15)cm。松鼠、星鸦的贮点大小和深度均无显著差异。原始红松林内的贮食密度和贮食量最大,这和松鼠的贮食行为密切相关。保护区内贮食动物的贮食总量为(11876757±812304)粒,其中松鼠的贮食量为(8686312±683360)粒,星鸦的贮食量为(3190444±410377)粒。动物的贮食行为是影响红松天然更新的重要因子之一,对红松的天然更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植物通过每隔几年产生大量种子的丰年策略提高贮食动物传播种子效率,但人为采摘活动降低了种子的可利用量,从而影响贮食动物行为及种群动态。为研究红松球果采摘如何通过降低松果可利用量而影响贮食动物行为,我们基于黑龙江凉水自然保护区2003-2012年红松结实量和采摘量的变化,比较分析了结实大小年间松鼠贮点大小、贮点深度、贮食密度和贮藏量、松鼠花鼠种群以及2010年和2011年花鼠洞穴贮藏量的差异。结果显示:结实大年松鼠的平均贮点大小显著高于小年,大贮点比例增加,贮食密度和贮藏量也明显高于结实小年,但随着结实量的增大,球果采摘量增加,使松果可利用量减少,由此结实大年2011年松鼠贮食密度并未随结实量增加而增加,反而低于2003年和2008年,松鼠遇见率也没有在该结实大年有所增长。而花鼠种群和洞穴松籽贮藏量在结实大年和小年间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红松球果采摘对松果可利用量和松鼠贮食行为有较大影响,应合理确定大年的采摘量以保证贮食动物的食物丰度,维系红松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8.
为了应对由冬季低温与食物匮乏所带来的挑战,动物进化出了不同的能量策略,如迁徙、换毛、贮食、储脂和蛰眠等,但个体间可能存在差异,且不同策略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权衡。有研究者认为,黑线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的贮食和日蛰眠等能量策略之间可能存在权衡。本研究测定了低温短光[(10±2)℃,光照与黑暗之比L︰D为8︰16]及自由取食或限食条件下黑线毛足鼠的体重、摄食量、贮食量、食物摄取总量、基础代谢率、体核温度与活动性等7项指标的个体差异,并探讨摄食(包括贮食)、基础代谢率与蛰眠之间是否存在权衡,以推测黑线毛足鼠对低温与食物匮乏能量响应策略的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在低温短光、自由取食条件下,摄食量无性别差异,雄性个体的体重大于雌性个体,体核温度及活动性低于雌性个体。在限食阶段且低温短光情况下,出现了蛰眠个体,蛰眠个体在自由取食阶段的活动性高于非蛰眠个体,即活动性高的个体更可能产生蛰眠。蛰眠个体与非蛰眠个体的基础代谢率无差异。但是,在蛰眠个体中,基础代谢率与蛰眠频率负相关,活动性与蛰眠持续时间负相关。在非蛰眠个体中,限食程度升高后活动量显著增加。此外,虽然与贮食和蛰眠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的预测相符,贮食个体均不蛰眠,但是动物是否贮食、贮食量以及食物摄取总量(包括贮食量)均与蛰眠无显著相关。本研究表明,能量对策之间的权衡并非发生于贮食和蛰眠之间,而是存在于基础代谢率、活动性与蛰眠之间,不蛰眠的个体倾向于降低活动性以节约能量,而基础代谢率和自由取食阶段活动性高的蛰眠个体则拥有更低的蛰眠表达。  相似文献   

9.
杨云鹤  张海剑  石洁  刘树森  郭宁 《昆虫学报》2019,62(9):1065-1071
【目的】调查显示,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在田间的虫口密度与玉米被害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田间虫口密度并不能准确预测玉米苗被害率。为了探索二点委夜蛾幼虫发生量与玉米苗被害程度之间的关系,解释田间调查遇到的幼虫即使有时大量发生玉米苗却受损轻微的现象,本研究室内检测了外部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对二点委夜蛾幼虫取食为害玉米的影响以及昆虫自身的相关取食习性。【方法】将3龄末、4龄初二点委夜蛾幼虫分别置于下述8种温湿度和食物组合条件下进行处理:低温低湿无食物(15℃, 30%RH, 饥饿)、低温干燥无食物(15℃, 0%RH, 饥饿)、低温低湿有食物[15℃, 30%RH, 饲喂人工饲料(AD)]、低温干燥有食物(15℃, 0%RH, AD)、高温高湿有食物(36℃, 90%RH, AD)、高温干燥有食物(36℃, 0%RH, AD)、高温高湿无食物(36℃, 90%RH, 饥饿)、高温干燥无食物(36℃, 0%RH, 饥饿);处理4 h后,评价其对盆栽玉米苗的为害程度,并测定幼虫在4个不同温度(15℃, 24℃, 28℃和33℃)下对玉米叶片的取食量。分别用8种食物(马齿苋、紫苏、甘薯、白菜、大豆、南瓜和玉米叶叶片以及麦秸)将初孵幼虫驯化饲喂至3龄后,检测经过驯化处理后的幼虫对初始驯化食物、麦秸和和玉米叶片的选择性。【结果】在干燥条件下,无论是否经过饥饿处理,幼虫对玉米苗的为害程度均较高,尤其是高温干燥处理后,对玉米苗的平均为害级别达3.1级;低温干燥处理组和高温干燥处理组为害级别在4级以上(含4级)的幼苗数分别占幼苗总数的50%和40%。在15-33℃,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取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48 h校正取食量分别为12.8, 31.8, 38.0和60.0 mg。用甘薯、白菜、大豆和南瓜叶片驯化的幼虫对初始驯化食物的选择率显著高于对玉米和麦秸的选择率;初始取食紫苏叶片的幼虫对紫苏和麦秸的选择率显著高于对玉米的选择性,初始取食玉米叶片、麦秸的幼虫分别对玉米、麦秸的选择性更高。【结论】干燥是二点委夜蛾幼虫增加对玉米摄入量的一个主要因素;二点委夜蛾适应短时高、低温的能力较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15-33℃),短时间内的取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作为干燥的一个辅助因素,温度通过影响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取食量而决定其为害玉米苗的程度;二点委夜蛾倾向于选择初孵幼虫最先接触的食物;二点委夜蛾在玉米苗上的发生为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食性。  相似文献   

10.
分别测定了随机限食和重喂食驯化的雌性KM小鼠的体重、摄食量、基础代谢率(BMR)、行为活动、身体脂肪和性腺重量.随机限食使摄食量增加、BMR和活动行为降低,生长发育迟缓,但对身体脂肪无显著影响.重喂食后上述指标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可塑性变化.结果表明,动物通过能量摄入和支出的权衡策略适应难以预测的食物资源变化,能量代谢和活动行为的可塑性调节在能量代谢的权衡策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凉水红松阔叶次生林与帽儿山红松阔叶次生林的区系成分对比分析,阐明了凉水自然保护区与帽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区系成分的差异及其影响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纬度差异是两个自然保护区区系成分差异的重要因素,凉水自然保护区纬度偏高,温带成分占有很大比例,而帽儿山自然保护区纬度偏低,增加了许多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及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凉水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80科243属441种,帽儿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87科328属750种。在特有成分上,两个保护区也有差异,帽儿山自然保护区含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种。  相似文献   

12.
郑霏  吕来新  吕泓学  师杰  李瑞  杨世丽  刘丙万 《生态学报》2025,45(11):5289-5296
兽类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兽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掌握该地区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总计50405个相机有效工作日, 5981张独立有效照片。研究发现:1)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共15个物种,隶属5目10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1种,为紫貂(Martes zibellin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为黄喉貂(M. flavigul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猞猁(Lynx lynx)和黑熊(Ursus thibetanus)。2)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对多度前五的兽类依次为狍(Capriolus pygargus)(7.694)、野猪(Sus scrofa)(1.458)、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0.809)、北松鼠(Sciurus vulgari)(0.650)、紫貂(0.564)。3)红背 鼠 平 (Myodes rutilus)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仅在2022年出现,猞猁则在2023年时隔多年被记录。 4)通过EstimateS9.1估算,实际监测的兽类物种数在约为全部兽类物种的75%-83.33%。5)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数呈上升趋势,2022年监测到的物种数最高,为14种。年多样性指数起伏波动大(0.833-1.394),没有显著差异(χ2=7.496,df=5,P>0.05)。均匀度指数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呈下降趋势(χ2=11.525,df=5,P<0.05)。2021年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值,分别为0.833和0.428。物种本底数据的调查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基础,研究通过了解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其年际间变化,可以为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合理有效的兽类多样性保护管理对策提供参考,同时为保护珍稀兽类及其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伟  马玲  刘哲强  焦玥  王利东  张琛  孙虎  孙美欧 《生态学报》2015,35(22):7387-7396
2012—2013年选取原始阔叶红松林、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草甸4种典型植被生境,对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进行了系统研究。共捕获蝶类1438头,分属7科47属76种,4种植被生境中蝶类群落优势类群均为蛱蝶科,不同生境蝶类群落相似性与生境植被类型密切相关。计算分析了4种植被生境中蝶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种-多度关系,结果表明:3种森林生境蝶类多样性大于灌丛草甸,原始阔叶红松林蝶类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以及最低的优势度指数,种-多度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说明环境质量优越,最适合蝶类生存和繁衍;灌丛草甸蝶类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而优势度指数最高,种-多度分布为对数级数分布,反映植物群落结构较单一,适合各种蝶类生存和繁衍的资源不足;天然次生林蝶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高于人工林,均匀度小于人工林,但前者种-多度分布为对数级数模型,后者为对数正态模型,说明在封山育林状态下,对森林植被组成进行适当合理的干扰,有利于森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16.
松鼠秋冬季节日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小兴安岭林区秋冬季节松鼠日活动节律。松鼠秋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 ,冬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型 ,秋季日活动时间为 (9 1 0± 1 0 3 )h ,其中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5 5 0 % ,冬季日活动时间为 (4 62± 0 5 1 )h,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8 2 5 % ,两季节间的日活动时间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t=8 1 7,P <0 0 5 )。松鼠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数受日照时数、温度、食物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ults of a 4-year study examining the use of nest boxes by Red Squirrels. Two different designs of nest box were erected in a conifer woodland which supported a high density of animals; spring population estimates were between 3.5 and 4.0 individuals per hectare. Boxes were used by adults, subadults, lactating females and their young. Breeding females more frequently used the larger of the two box designs, although this pre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mean sizes of litters found within the two box types. The mean size of litters present in boxes was 2.7 (n = 31, SE = 0.23)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mean litter size of 2.5 (n = 8, SE = 0.50) found in dreys. Thus, nest boxes proved to be a valuable research tool for monitoring parturition dates, litter sizes, nestling sex ratios, and preweaning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9.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地表甲虫Metacommunity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Metacommunity理论框架为理解生物群落的时空格局及其构建机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方法。然而,少有研究揭示土壤动物metacommunity的格局及其构建机制,小尺度空间的研究更是少见。于2015年分别在凉水和丰林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长期动态监测样地内,通过空间直观定位调查监测的方法获得地表甲虫群落,揭示小尺度空间(300 m)地表甲虫metacommunity的格局,并进一步分析地形、土壤因子与这种metacommunity格局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镶嵌型(nestedness)和随机型(random)是小尺度空间地表甲虫metacommunity的常见格局。地表甲虫的metacommunity格局具有类群依赖性,步行虫科和葬甲科多形成镶嵌型格局,而隐翅虫科则仅形成随机型格局。地表甲虫metacommunity格局具有季节波动性,在相对温暖的季节易形成显著的镶嵌型格局,而在相对寒冷的季节多为随机型格局。凉水和丰林地表甲虫的metacommunity格局没有明显差异。地形和土壤因子对地表甲虫metacommunity格局有重要的影响,该影响过程相对复杂,依类群和时间而异。本实验表明镶嵌型和随机型是小尺度空间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地表甲虫的常见格局,地形、土壤因子对这些格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Red and Grey Squirrel were surveyed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between 1994 and 1996. Survey methods differed between the two studies. In the former, all suitable habitat, of at least 15 ha, was inspected for species presence or absence. In the Republic, data were gather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o governmental and independent wildlife bodies. The combin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d Squirrel remains widespread and locally abundant, and is present in all but two counties. The Grey Squirrel is now more widespread than ever before, and can be found in 22 of the 32 counties. Its range expansion has varied from 0 km/yr to an estimated 13.4 km/yr, as various geographical features, principally rivers, have hindered its progress in certain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