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2.
栗斑腹在吉林省为留鸟 ,一年可繁殖两次 ,其雏鸟为典型的晚成鸟。 4月末开始有求偶追逐和争雌行为 ,5月中旬产卵。雌雄鸟筑巢时间分别是 43 min/d和 3 6min/d(筑巢第 4天 )。平均窝卵数为 5 .0 9± 0 .5 8枚 /巢 (n=3 1 ) ,孵卵前、中、后期雌鸟孵卵占白天活动时间的 3 5 %、74.5 %和 67.6% ,孵化期为 1 2 d,孵化率为 3 6.3 % ,2、8日龄喂雏分别为 4.5次 /h和 9.0次 /h。雏鸟的体重及外部器官的发育除嘴峰外 ,生长曲线均符合 Logistic方程 ,而嘴峰长的生长近似直线 ,栗斑腹雏鸟生长发育体重的生长模型为 :W =1 4.95 /1 +(e- 0 .552 ( t- 3.6 3) ) ,雏鸟 1 1日龄后出飞 ,繁殖成活率为 2 7.7%。 相似文献
3.
4.
2012年和2013年两年的4至7月,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对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的繁殖生态及子代性比进行了研究,发现栗斑腹鹀产首枚卵的时间为5月13日至6月12日,窝卵数平均为(5.1 ± 0.6)枚(4 ~ 6枚,n = 51),孵卵期平均为(11.5 ± 0.7)d(10 ~ 12 d,n = 19)。其中,2012年总计30巢,成功出飞13巢,繁殖成功率为43.3%;2013年总计30巢,成功出飞15巢,繁殖成功率为50.0%。栗斑腹鹀子代总体性比(雄性︰雌性)为(1.38 ± 1.03)︰1(0.25︰1 ~ 4.00︰1,n = 12),2012年和2013年的子代性比分别为(1.20 ± 1.08)︰1(1.50︰1 ~ 4.00︰1,n = 5)和(0.86 ± 0.65)︰1(0.25︰1 ~ 2.00︰1,n = 7),年际间栗斑腹鹀子代性比差异均不显著,P值分别为0.62(2012年)、0.44(2013年)与0.72(2012和2013年)。本研究对该地区栗斑腹鹀子代性比及提高栗斑腹鹀繁殖成功率和稳定其性比的措施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6.
栗斑腹鹀的栖息地和巢址选择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于1999到2001年5月至7月连续3a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岗林场,采用样地法和样方法,对栗斑腹鹀的栖息地选择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鸟的繁殖是在草甸草原+杏树环境下进行的,对栖息地样方和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得出,杏树最大高度、50 m半径圆内杏树数量、贝加尔针茅数量、大油芒数量、植物盖度、火绒草平均高度、贝加尔针茅最大高度、兴安胡枝子平均高度8个因子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通过对46个巢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栗斑腹鹀把巢建在贝加尔针茅下面,巢出入口方向多为东南45°和西南45°.对46巢的27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植物盖度、火绒草高度、鸢尾数量、巢出入口方向、10 m内杏树数量、30 m内杏树数量、裸地面积这6个因子是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对46巢26个巢址和非巢址因子进行判别分析,植物盖度、大油芒、乳浆大戟高度、石竹数量、线叶菊高度和30m内杏树数量等6个因子,为巢位选择的主要因子 .两种分析结果基本相似.总之,栗斑腹鹀喜欢在植被盖度大、杏树相对多、贝加尔针茅和大油芒的密度大、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内营巢. 相似文献
7.
8.
吉林白城地区草原栗斑腹(巫鸟)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分布于吉林白城地区草原生境中栗斑腹巫鸟的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繁殖期栗斑腹巫鸟种群的平均窝卵数为 5 .0 9± 0 .5 8枚 /巢 ;窝卵数与产卵期、出巢数与产卵期、窝卵数与卵大小之间呈负相关 ,产卵期与孵化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巢外径与窝卵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巢的其余指标均与窝卵数呈正相关 ;平均孵化期为 12± 0 .4 9d ,孵化率为 36 .3% ,繁殖成功率为 11.11% ;7日龄以上的雏鸟群体大小为 2 .5 6± 1.5 3只 ,栗斑腹巫鸟的雏鸟存活率为 2 7.6 9% . 相似文献
9.
10.
纵纹腹小Xiao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2-1991年的3月到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纵纹腹小Xiao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繁殖前(3月)种群密度为0.100(只/km),繁殖后(8月)为0.118。4月初产卵,窝卵数3-5枚,孵化期22天左右,巢内,巢外育雏抚幼35-40天,食物以鼠类为主。 相似文献
11.
12.
三道眉草鹀(EmberizoCioides)在山东省的泰山和徂徕山,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在6-7月。每窝产卵多为4枚,孵卵期11天,育雏期13天。据1992年1月对18只鸟体的检析,冬季年龄的组成,其成体和幼体为1:1,而雌体的只数多于雄体。 相似文献
13.
14.
纵纹腹小鸮的繁殖生态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报道了纵纹腹小(Athenenoctuaplunipes)的繁殖和生活习性等,繁殖期雌雄成对活动。巢位于陡峭悬崖壁的土洞或裂缝里,内无巢材.雌鸟产卵于洞内松软的沙土上。每窝产5一6枚卵,由雌鸟孵化.卵化率平均92.7%,幼鸟成活率58.3%.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期39d.繁殖期食物以鼠和甲壳类昆虫为主。 相似文献
15.
16.
洞庭湖区社鼠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洞庭湖区域,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主要栖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林地内.总体而言,其种群雌性比基本维持在50%左右,但在季节间和年龄组间有一定的差别,雌性比在冬、春季较低,夏、秋季的雌性比都超过50%.年龄组间,雌性比最高的为幼年组66.7%,亚成年和成年组的雌性比接近50%,而老年组的雌性比为最低,为33.3%.所有雌鼠全年的怀孕率为31.1%,平均胎仔数为3.7只,繁殖指数为0.58.春、夏季怀孕率较高,冬季没有捕获到怀孕的雌鼠,仅捕获到有怀孕经历(有宫斑)的雌鼠.繁殖指数在夏、秋季维持高峰水平.雌性社鼠总的参产率为53.3%,各季间呈现从春、夏到秋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季停止怀孕.可见夏、秋季为雌鼠的繁殖高峰期.随着年龄组增长,平均胎仔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老年组胎仔数最高,而繁殖指数以成年组最高,说明成年组是种群中繁殖的主体.雄性社鼠的睾丸下位率全年总计为75.6%,分四季平均为86.0%,夏、秋季维持在较高水平,冬、春季稍低,低谷在春季.下位睾丸的重量与大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夏、秋、冬逐渐下降的规律,春季与冬季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开春后,雄性社鼠在生殖潜能上已有明显变化.这些特征与雌鼠的繁殖高峰基本吻合.说明社鼠主要在春、夏、秋季繁殖,繁殖盛期在夏秋季.从不同年龄组看,幼年组个体不参与繁殖,亚成年组个体开始参与繁殖,繁殖主体是成年组个体. 相似文献
17.
2004年4月~2005年6月对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的出蛰情况、繁殖期的活动规律、繁殖行为、繁殖力和繁殖期的食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最早出蜇日期是4月19日,雄性先于雌性、成体先于亚成体出蛰;繁殖活动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繁殖的最适气温为20℃、水温为15℃,雄体之间争雌现象显著;繁殖高峰后逐渐迁入陆地活动,繁殖期的摄食活动明显受繁殖的影响,表现为繁殖期不积极捕食,空胃率占69.39%。 相似文献
18.
1992—1994年的5—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黄眉姬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的迁徙期为5月中旬和9月上旬;种群密度为6.6只/km2。窝卵数4—6枚,孵卵期12-13d,孵化率为89.5%,育雏期12d。 相似文献
19.
菜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jerdonii[G櫣nther,1875])是我国主要毒蛇之一,隶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原矛头蝮属。它是山西省三种毒蛇之一,有一定危害,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现对其分布和繁殖生态报道如下。AlbertG櫣nther(1875)依据印度东北部Assam邦Khassya(=KhasiHills)标本描述Trimeresurusjerdonii,我国称菜花烙铁头蛇。稍后(1889),同一作者又依据我国湖北宜昌标本描述Trimeresurusxanthome…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兴地区黑线仓鼠种群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是我国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农田主要害鼠之一。1982年9月到1985年3月,作者在北京、天津及河北省一些地区,调查了它的分布和群落结构并研究其种群生态,本文仅就北京郊区大兴县黑线仓鼠的种群繁殖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