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名称 粟粘虫(Cirphis unipuncta Haworth)属鳞翅目,夜蛾科夜盗虫亚科(Hadeninae)。粟粘虫的异名常见者有Leucania unipuncta Haw,Heliophila unipuncta Haw,Sideridis unipunctaHaw,Pseudaletia unipuncta Haw.。粘虫是华北、西北一带的通称,其他地方性的名称亦很多,较普遍的有华南的剃枝虫,东北的粟夜盗虫。 分布与为害 粟粘虫是世界性的大害虫,分布极为广泛,国外有记载的北至苏联的自由城(在北纬50°以上);北美洲的  相似文献   

2.
黍稷的名实考证及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黍稷是起源于中国最古老的作物,糯者为黍,粳者为稷。长期以来对黍稷的称谓一直不能统一,特别是对稷的称谓在农史界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定论。本文从黍稷的起源演化过程、细胞学和遗传学的研究、黍稷是人类最早驯化的作物、我国甲骨文和古农书的记载等方面,论证了黍稷的起源早于粟。并以此为据,进一步辩证了稷不是粟,同时指出将黍稷称为软糜和硬糜、糜黍、糜子、黍子等不同称谓的不足之处,进而认为以黍稷作为规范称谓为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并测定了从15个位于黄土高原北部的遗址中浮选的炭化植物遗存的年代及数量,讨论了该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结构的变化、发展及自适应。研究表明,该地区粟的占比随着遗址年代的推移呈现出上升趋势,证明了先民的农业技术随时间变化而发展;受季风降水特征影响,东南部灌丛草原区粟的占比随时间变化上升趋势明显,西北部干草原区则变化较弱,证明环境的差异也造成了农业模式的不同;在干旱气候条件限制下,自中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北部地区的主要作物始终为粟和黍,粟作农业奠定了黄土高原乃至中国北方的文明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古就有称著于世的农业。据已发现的资料证明,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就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活动,种植着粟、黍、稻、小麦等作物。所以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植物生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汪沟遗址是豫中地区仰韶文化晚期一处高等级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在2014-2016年三个季度的发掘中我们系统采集了植硅体土样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汪沟聚落仰韶文化晚期的农作物有粟、黍和水稻;黍粟比例较高,水稻的比例较低;稻作农业较旱作农业规模小,种植少,但水稻和粟黍的出土概率相差很小,说明水稻和粟黍一样都是汪沟先民日常食用的作物,是汪沟先民植物性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根据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的结果推测,汪沟遗址的粟黍和水稻在不同的季节以连杆带穗的方式收割,然后在壕沟南部区域对谷物进行集中脱粒,脱粒后的粟黍和稻被共同储藏在房址周围,个体家庭需要食用的时候在房屋内或周围进行脱壳。大规模的谷物收割和在特定场所集中进行的脱粒加工活动说明,汪沟聚落有着较强的劳动组织能力,有较大型社会生产组织的存在,大家庭或家族公社是聚落生产与生活中的基本组成单位。  相似文献   

6.
粘虫(Cirphis unipuncta Haw.)是七年内要消灭的十大病虫害中的对象之一,作为一个昆虫研究工作者,感到这是伟大而光荣的任务。确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七年内是完全可以消灭粘虫灾害的。 粘虫是我国主要粮食害虫,为害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粟(谷子),玉米、高梁、水稻等最烈,发生普遍而严重,1953年全国就有25省690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河南官庄遗址两周时期人牙结石开展了淀粉粒分析,发现了数量丰富的淀粉粒以及少量植硅体。可鉴定形态的淀粉粒主要来自粟、黍、小麦、小豆等农作物以及坚果、块茎植物;植硅体中则有来自水稻颖片的双峰型植硅体。此次研究表明官庄先民食物来源广泛,包括多种农作物和采集植物,其中粟黍类农作物在食物构成中占据主要地位,而小麦所占比例很可能已仅次于粟黍。结合包括官庄遗址和周边若干遗址的浮选结果,两周时期中原腹心地区仍是北方传统的粟作农业,但农作物种植已明显多样化;与此同时,小麦在农作物体系中的重要性增加,中原地区农作物种植体系由以粟黍为主转向以小麦为主的趋势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禾谷类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在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国主要禾谷类作物有水稻、小麦、大麦、燕麦、玉米、高粱、粟、黍稷,它们的野生近缘植物在中国禾谷类作物育种中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不仅拓宽了作物的遗传基础,而且培育出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在提高粮食产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杜鹃花科(Ericaceae)的乌饭属(Vaccinium)约有200余种,主要生长在北半球。有些乌饭树会结出可食用的果实,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由于花色素苷在植物中的质量和数量不同,这些天然色素可用来作质量确定及控制的生化标志、以及植物化学分类的生化标志。笃斯越桔(Vaccinium Vliginosum、L)是一种落叶小灌木,分布在北方。尤其在苏联,其果实可食用,是一种重要的作物。这种植物有许多地方性名称。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要通过滴液逆流色谱法和半制备高效色谱法来离析笃斯越桔果实中具有相同结构的许多花色  相似文献   

10.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从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看法家路线对西汉初期农业发展的贡献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农产品特別丰富,种类多,数量大,保存好,成为出土文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有实物,而且有竹简文字记载。在312片竹简中,记载农作物名称的有24片,包括稻(Oryza sativa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黍(稷)(Panicum miliaceum L.)、粟(Setaria italica var.germanica Schrad)、大麻(Cannabis sativa L.)等的子实及其制品。 记载果品名称的有7片,包括枣(Zizyphusu jujuba Mill.)、梨(Pyrus pyrifolia Nakai)、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桔(Citrus erythrosa Tan,)等果实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粟秆蝇Atherigonabiseta Karl.在我县谷子作物上发生严重,对生产威胁很大。1975和1976两年,我们对其生活史、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根據禾榖類作物性狀的特點可以分為兩組作物:第一組是屬於麥類作物的小麥、大麥、黑麥和燕麥,第二組是屬於粟類作物的粟、黍、稷、玉蜀黍、蜀黍和稻(1953; 1952;1952)。按照一般教課书或參考書上的記载,其中有些性狀是截然不同的,但也有些性狀是相對的差別,由於這些不同的性狀也可以反映出作物本身對環境條件的不同要求,所以如果能深入地瞭解這些異同點,這對制定具體的栽培技術措施來說毫無疑問是會有些幫助的,但是我們在這方面還沒有更詳盡的研究;尤其是對於這些異同點來說很值得我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有益瓢虫越冬集群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北方有益瓢虫越冬集群的考察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科技人员与群众相结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掘了瓢虫越冬集群的资源,为开展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一、攀登雪山险峰 为革命考察 我国疆域辽阔,幅员广大,昆虫区系复杂,益虫资源丰富,有益瓢虫就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资源,它对控制农、林作物的蚜虫、蚧虫等起着重要作用。解放前,一  相似文献   

14.
我们大队,位于忻定盆地牧马河北岸。粮田面积近三千亩。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其中,谷子面积占粮田面积的15—20%。过去,在谷子生产中,由于受粟灰螟的为害,苗期出现大量枯心,后期大量倒折,严重地影响着谷子产量的提高,拉了其他作物的后腿。后来,为了控制粟灰螟危害,采取了苗期撒毒土,后期喷粉的办法。由于用药较多,不仅加大了经济投资,也杀死了大量的天敌,螟害问题还是解决不好。 近年来,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在批林批孔和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推动下,大搞科学实验,促进农业生产。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抓大事,促大干,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贯彻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狠抓了彻底  相似文献   

15.
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是可危害多种作物的农业害虫,在Bt棉广泛种植后,在我国北方棉区该虫呈现替代棉铃虫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的趋势。研究和认识绿盲蝽对Bt棉的分子适应机制对其综合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以旱作为主。其中抗旱 性强的高粱作物,在北方各省都有较大的种植 面积。尤其是山西省晋西北的黄土丘陵区,常 年高粱种植面积在百万亩以上,单产较高,既是 主要食粮,也是饲料和轻工业的主要原料。然 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只重视水地育种而忽视 旱地育种,使这些干旱地区无对路品种,遇到严 重千旱年份,单产只有百余斤,比丰产年单产400至700斤相差4-5倍。  相似文献   

17.
小麦何时何地对中国北方传统的粟黍农业产生影响是近些年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小麦对中国北方不同地区粟黍农业的影响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古文献及考古研究表明,小麦在龙山时期就开始在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但直到东周及其后才逐步对粟黍农业产生显著的影响。为了探索小麦在东周时期在山西地区推广的程度和其对先民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的影响程度及其背后的内在动因等,本文选取晋中小南庄墓地东周时期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先民的δ~(13)C值和δ~(15)N值都比较集中(δ~(13)C值的范围为-9.0‰~-7.5‰,均值为-8.0‰±0.4‰,n=16;δ~(15)N值的范围为9.0‰-11.7‰,均值为10.5‰±0.9‰;n=16),说明他们以C_4类食物为主,也有少量C_3类食物,但动物蛋白消费有所区分。据他们对动物蛋白占有的不同,晋中小南庄墓地东周时期人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经济群体,第一个群体可能从事农耕经济,第二群体可能从事畜牧经济。从事农耕经济人群的食物中的C_3食物应该主要来源于小麦,这说明小麦在东周时期开始在晋中地区有所推广。小麦在山西地区的推广、种植和使用,对传统的粟黍农业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使得先民种植农作物的种类有所增加,这应该加快了秦汉时期农业高峰期的形成。然而,山西地区小麦的推广相对缓慢,这可能与当地根深蒂固的粟黍经济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作物生态效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研究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不同作物生产力及其生态效能,对于合理调控农田生态系统,探讨提高系统生产力途径具有重要意义。60年代以来,在国际生物学计划(IBP)的影响下,美国、日本、菲葎宾等国先后进行了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农田生态效能研究。我国于“六·五”期间分别在南方稻区、黄淮海平原以及北方灌区等不同农业区开展了多种作物种植制度生产力问题研究,并取得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碱蓬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状况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碱蓬是典型的盐生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通过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碱蓬是食品,药品、饲料等工业的优良原料。已研制成功数种工艺进行生产,尤以共轭亚油酸的生产有广阔的前景。碱蓬是未来海水农业中很有希望的一种新作物,对盐碱地及海滨滩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齐民要术》中的生物进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六世纪我国后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这部著作,不仅在农业科学技术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而且在生物学的研究方面也留下了丰富材料。它记录了各种农作物、家禽和家畜品种类型的名称、特征和来源,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选、育种的经验,提出了适应各种不同作物需要的栽培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