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1989年从202名医院工作人员鼻腔分离葡萄球菌的带菌状况和药敏性检测结果。并将此结果同作者等于1985年对200名同类人员检测的结果相比较,作了年度推移的调查分析发现1989年度的总带菌率(76.6%)比1985年度(84.5%)略有下降,但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率却从1985年的7.5%上升为10.4%。从1989年和1985两个年度的调查中,均发现临床科室人员金葡菌带菌率高于其它辅助科室人员,说明医务人员带菌率与接触病人成正相关关系。分离菌株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1989年分离菌株对其中9种的敏感性下降,并且从耐药谱显示出对5种抗菌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明显增多。另从金葡菌的耐药情况,也看出1989年的耐药率高于1985年菌株。还在1989年分离的金葡菌中出现25%的耐甲氧西林菌株。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湖北省武汉地区不同人群带真菌情况的调查结果。共检查2051人,调查组带菌率为86.46%;对照组(消毒后取样检验的住院病人)为34.65%,两者差异显著。不同部位检出率不同,调查组在腔孔部位阳性检出率最高,为78.21%,对照组以粘膜部位较高,为22.77%,并带念珠菌属的真菌为主,为88.37%。  相似文献   

3.
木腐菌氧化酶系检定及漆酶产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丁香醛连氮、苯胺蓝平板脱色等4种方法,定性检测了27种真菌的木素氧化酶系组成。结果表明5个菌种同时具有漆酶(Lac)、木素过氧化物酶(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np)3种酶的活性,5个菌种同时具有Lac和Lip2种酶的活性,8个菌种具有1种酶的活性;12个菌种具有Lac活性。选择其中生长速度快、Lac活性高的5个菌种进行Lac产生的研究,发现木蹄层孔菌Fomes fomentarius诱导、静止培养条件下产生的Lac酶活峰值高达9496U/mL,远远高于其它已报道过的菌种;静止培养条件下贝形刺革菌Hymenochaete badio-ferruginea和乳白耙菌Irpexlacteus产Lac,其峰值也分别达到了652和292U/mL,均明显高于其它培养方式,说明木蹄层孔菌等3种真菌静止培养可代替振荡培养进行Lac产生、制备等相关的后续研究。木蹄层孔菌等5种真菌对刚果红等染料脱色作用研究表明,各菌种对4类染料均具有高效广谱的脱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DNA微阵列芯片在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传统方法(包括病理学以及培养和测序鉴定)和DNA微阵列芯片技术对6例临床疑似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皮肤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6例患者的发病诱因多有海鲜接触史或外伤史,表现为单发或是呈淋巴管样排列模式;传统的细菌培养有5例患者阳性,经过测序鉴定分别为海分枝杆菌4例、龟分枝杆菌1例;DNA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6例患者均为阳性,其中海分枝杆菌5例,龟分枝杆菌1例;DNA微阵列芯片技术阳性率(6/6)高于传统的培养技术(5/6),此外检测时间也远低于传统培养技术。结论DNA微阵列芯片技术具有简便、快速、高敏感等特点,可鉴定皮肤分枝杆菌感染的致病菌种,为临床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菌种分布及治疗.方法 对本院性病门诊中确诊的56例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征、诱发因素、菌种分布及治疗经验.结果 56例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发病平均年龄(34.11±9.92)岁,25~ 40岁青年人占67.9% (38/56);包皮过长者87.5% (49/56),有糖尿病史14.29% (8/56).56例患者念珠菌培养阳性48人(85.71%),共分离到49株念珠菌,其中白念珠菌44株(91.84%),近平滑念珠菌4例(8.16%).所有患者予舍他康唑乳膏外用,5例症状严重患者联合伊曲康唑口服,76.79%(43/56)的患者获得临床和真菌学治愈,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结论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好发于青年人,白念珠菌仍是其最常见的病原菌,外用舍他康唑乳膏临床获得较好的疗效,为提高治愈率和避免再感染,治疗期间应避免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利用rpoB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快速分枝杆菌菌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poB基因芯片技术快速进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以分枝杆菌rpoB基因编码序列为靶基因, 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1种分枝杆菌标准株;8种其它细菌标准株;126株临床分离株。分枝杆菌与其它细菌标准株经PCR扩增后, 分枝杆菌标准株均扩增出360 bp DNA片段, 在其它细菌中, 除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假白喉棒状杆菌出现同样片段外, 其它细菌均未见扩增。21种寡核苷酸探针除海分枝杆菌与偶然分枝杆菌的探针有交叉杂交外, 其余均为特异性杂交。对126株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 89株为结核分枝杆菌, 占70.6%(89/126),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占9.2%(9/98)。应用rpoB基因芯片技术鉴定分枝杆菌菌种, 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促泌素(secretagogin,SCGN)与传统的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收集胃肠道手术标本共88例,其中实验组为8例类癌和20例非典型类癌,对照组为40例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和20例腺癌.所有标本均使用SCGN、PGP9.5、CD56、NSE、Syn及CgA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两步法染色.结果 SCGN可在胃肠道粘膜同有层腺体的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细胞中表达,多显示“开放型”的神经内分泌细胞.除CD56和NSE各在1例胃肠道腺癌中阳性表达外,SCGN及其它标记物在20例腺癌中均无表达,所有标记物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CGN在40例胃肠道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20例非典型类癌和8例类癌巾的阳性表达率均最高,分别为62.5% (25/40)、90%(18/20)和100%(8/8),PGP9.5阳性表达率均最低分别为32.5%(13/40)、45% (9/20)和37.5%(3/8),两标记物在这三组肿瘤中的表达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而CD56、NSE、Syn和CgA在以上三组肿瘤中的表达率均较高,与SCGN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标记物在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非典型类癌和类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腺癌(P<0.01);SCGN、Syn和CgA在非典型类癌和类癌巾的阳性表达均高于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P<0.05);所有标记物在非典型类癌和类癌之间的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CGN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内分泌标记物与传统标记物Syn和CgA联合,可应用于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颊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微菌落形成的20例新生儿,取颊粘膜试子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细菌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其中13例菌落生长很纯,均为α-溶血性菌落;另有3例α-溶血性菌株为绝对优势菌,二者共计16例,占80%(16/20)。其中LC.lactis.cremoris与Gemel-la在新生儿高定植率以及培养时菌落很纯显示对其它杂菌有较强的定植抗力等等,均提示它们是新生儿颊粘膜的有益定植菌,并很可能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的抗感染功能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育肥屠宰的牛、羊胆囊进行了细菌学调查,其胆囊内细菌的污染情况是:被检的79例牛羊胆囊,有31例带菌,带菌率为31/79。在32例牛胆囊,有12例带菌,带菌率为12/32;47例羊胆囊,有19例带菌,带菌率为19/47。共分离出菌37株(牛2例、羊4例同时检出2株菌,其余均为1株)。按照Bergey氏《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的分类系统,经鉴定这些菌分别属5科8属中的10种菌(内含1株酵母菌及1株未定菌):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产气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柠檬酸细菌,粪产硷杆菌、乳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调查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牛、羊胆囊内是无菌的。胆囊内检出的细菌是属污染菌,且均为肠道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 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 =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接诊的21例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将临床表现、特异性皮肤点刺试验、回避试验等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儿皮肤粘膜、消化道等症状出现时间较早,湿疹症状出现最多(71.43%),仅有1例患儿出现发育迟缓(4.76%);皮肤点刺试验奶蛋白阳性者12例(57.14%),回避试验阳性率为100.00%;经过改善饮食及对症治疗,21例患儿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系统等症状一般在4周内消失,发育迟缓在正规治疗2.4周开始缓解,8周内消失。结论:奶蛋白过敏缺乏特异症状表现,临床在出现症状后加强实验室检查。结合详细病史进行确诊,才能减少误诊的发生,及时治疗,保证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黄瓜根际重要病原与其拮抗菌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4个不同黄瓜品种根际两类重要土传植物病原菌(Pythiumspp.和Fusarium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生长期间种群数有差异,与通常的发病规律相吻合.统计分析可见,腐霉种群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种群品种间差异极显著(F=495.54>F0.01=7.59;F=2355.57>F0.01=7.59).整个生育期,所有黄瓜品种种群数极显著地高于其它时期的腐霉种群数,结主蔓瓜期镰刀菌种群数极显著地高于其它时期的镰刀菌种群数.同时,2种病原菌与其拮抗菌均呈较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81.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125名新生儿鼻腔葡萄球菌带菌及其药敏性检测结果。共检出各种葡萄球菌111株,总带菌率为88.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率为1.6%。检出细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性检测结果,有11株全部敏感、为9.9%。本文检测结果还与正常成人检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何辰庆  吴云鹤 《生物技术》1993,3(3):33-36,32
本研究采用稀释分离法,从富含腐殖质土壤中,经反复筛选,选育出了四株酵母菌和二株霉菌。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酶活性以及菌体其它成份的测定。结果表明:L_(B-1)号和L_(B-3)号酵母菌蛋白质含量≥40%,其中L_(B-2)号酵母菌脂肪含量达到3.906%;而二株霉菌经固体发酵后测试证明:T_(B-1)号菌所产纤维素酶活性高于T_(B-2)号菌,最高酶活可达到1116.0毫克/克·小时。通过菌种最佳组合和液体——固体小型发酵试验生产的蛋白饲料达到了轻工部(QB596—82)饲料标准。从而说明,采用上述菌株、利用生物质(植物秸秆、味精废液)代替粮食作原料生产高效蛋白饲料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松软牙槽嵴和/或牙槽嵴粘膜增生形成的原因,探讨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80例戴用全口义齿一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调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缺牙原因,义齿戴用的时间,牙槽嵴粘膜情况,松软牙槽嵴和/或牙槽嵴粘膜增生发生的部位,人工牙的类型等。结果:①180例全口义齿病例中,有松软牙槽嵴者20例,占22%,男:女=6:4,其中下牙槽嵴占60%,上牙槽嵴占,20%,上下牙槽嵴均有者占20%。患牙槽嵴粘膜增生者共8例,占4.4%,最多发生在下舌侧,其次为下唇沟。同时患有松软牙槽嵴和牙槽嵴粘膜增生的有4例,占患牙槽嵴粘膜增生病例的一半。②在患松软牙槽嵴的病例中,人工牙为塑料牙和瓷牙各占50%。缺牙原因为牙周病者共12例,占60%,龋病2例,占10%,龋病-牙周病者8例,占30%。③在患松软牙槽嵴的病例中,下颌牙槽嵴条件均为差,上颌牙槽嵴条件均为中或差。在患增生的粘膜组织的病例中,75%病例义齿固位为中或差,25%义齿固位为较好。结论:发病原因与患者缺牙原因,牙槽嵴部位,牙槽嵴条件,人工牙类型等有关。因此可以认为,牙槽嵴粘膜松软是戴用全口义齿后出现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而牙槽嵴粘膜松软和/或增生的粘膜组织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一副全口义齿不是一劳永逸的,使用一定的时间后需要更换,特别对牙槽嵴条件较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探讨婴幼儿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检测其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入选105例0~3岁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患儿,均经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确诊,用调查表收集患儿有关资料,统计并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及API20AU测试卡鉴定菌种。参照CLSI酵母菌检测方案M27-A3测定菌株对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及特比萘芬等5种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105例婴幼儿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年龄分布为0.4~36个月,平均10.67个月,以1岁以内感染最多(75%)。皮损位于尿布区最多,其次为颈部及腋下。共分离念珠菌189株,菌种鉴定显示白念珠菌最多(81.5%),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10.6%)和光滑念珠菌(3.2%)。咪康唑和酮康唑对白念珠菌的MIC_(90)值最小(0.25μg/mL)。酮康唑和益康唑对所有菌株包括非白念珠菌的MIC_(90)值分别为0.25μg/mL和2μg/mL。联苯苄唑和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的MIC_(90)值最大(16μg/mL),对非白念珠菌的MIC_(90)值分别为8μg/mL和16μg/mL。结论婴幼儿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年龄分布以1岁内为主,皮损主要位于尿布区、颈部和腋下等温暖潮湿部位。白念珠菌仍是婴幼儿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中最常见的菌种,非白念珠菌中以近平滑念珠菌为主。咪康唑和酮康唑是治疗婴幼儿皮肤黏膜念珠菌病较好的外用药选择,尤其是酮康唑。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一蜜环菌菌种分离方法——天麻组织分离法,并对此法与常用分离法——菌索分离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发现,天麻组织分离法分离成功率高(78%),远高于常用的菌索分离法(16%),且前者操作简便、难度低,所得菌种生活活力、生长形态均优于后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南海海军部队特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皮肤马拉色菌的检出以及菌种的构成,探讨马拉色菌与特发性瘙痒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采自56例特发性瘙痒症患者与50例健康者的鳞屑标本进行真菌学镜检及采用菜子油培养基培养,根据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镜检阳性率分别为74.10%和72.00%,X2=0.344,P〉0.0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镜检马拉色菌孢子密度Ⅲ级以上(每10个高倍视野≥50个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4.70%和38.89%,X2=20.30,P〈0.01。两者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168份标本共分离出143株马拉色菌,阳性率85.12%。其中合轴马拉色菌97株(67.83%),球形马拉色菌26株(18.18%),糠秕马拉色菌19株(13.29%),钝形马拉色菌1株(0.70%)。对照组分离出马拉色菌107株,阳性率71.33%;其中糠秕马拉色菌55株(51.40%),合轴马拉色菌33株(30.84%),球形马拉色菌14株(13.08%),钝形马拉色菌5株(4.67%)。菌种检出率和菌种构成差异均有显著性(X2=2.99,P〈0.01和7。X2=51.16,P〈0.01)。结论南海海军部队特发性瘙痒症患者皮肤马拉色菌载量较正常人高,其优势菌是合轴马拉色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浓度为1.8-3.2 mg/L溶解臭氧水冲洗控制皮肤创口炎症引发的红肿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接受激光皮肤除斑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20例患者采用浓度为1.8-3.2 mg/L溶解臭氧水冲洗皮肤创面,而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冰袋冷敷的方式处理创面。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皮肤创面红肿的改善情况以及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1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显效20例,对照组显效0例,实验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临床体征改善情况:实验组显效20例,对照组显效0例,实验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浓度1.8-3.2mg/L溶解臭氧水对于炎症引发的皮肤创面红肿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不仅能够抑制炎症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淤积性皮炎与皮肤菌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淤积性皮炎与皮肤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例小腿淤积性皮炎患者皮损,邻近皮肤及鼻孔的皮肤菌群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同20例正常人小腿皮肤及鼻孔菌群做了比较,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淤积性皮炎患者皮肤的主要菌种,其分离率及密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是淤积性皮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