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免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道不仅是吸收、消化和营养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 ,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人的肠黏膜面积巨大 ,约 2倍于皮肤的表面 ,每时每刻黏膜都要接触大量抗原 ,担负着重要的免疫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黏膜免疫功能与寄居在肠道中为数众多的肠道菌群 (intestinalflora)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1 肠道菌群的变迁与肠黏膜屏障人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 ,肠道菌群定植开始于出生后。菌群的发展和肠黏膜屏障的建立是一个渐进而互动的过程。母亲的肠菌群是新生儿肠道定植细菌的重要来源。定植也取决于环境因素。最初 ,任何厌氧菌都可…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免疫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二者失衡可造成肠道器质性及功能性的病变。对肠道菌群、肠黏膜免疫及相关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衰老已成为引发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众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老年群体的肠道免疫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衰老显著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稳态,本文回顾了伴随衰老发生的肠黏膜免疫功能变化,包括 Toll样受体(TLRs)、T细胞和B细胞及炎症细胞因子,如IL-6、TNF-α和IFN-γ等。分析了与年龄相关的典型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衰老导致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发生变化,与年龄相关的拟杆菌、双歧杆菌、丁酸梭菌等肠道菌群发生变化,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s)、胆汁和吲哚及吲哚衍生物减少,肠道菌群稳态失衡。本文探讨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肠道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免疫功能间存在高度关联性。正常情况下,健康的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相互加强,共同促进宿主健康。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黏膜完整性及肠道菌群稳态失衡,导致免疫应答及调节能力下降,不能有效应对各种外源侵害。同时,免疫系统的持续性损伤更进一步加深肠道菌群失衡。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变化影响防御素等抗菌肽、免疫球蛋白A(IgA)等关键免疫分子的多样性和数量。肠道中免疫分子的异常表达也导致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影响肠道健康,并可能增加疾病的风险。肠道菌群代谢物通过与肠道受体相互作用,激活相关信号通路,直接调节免疫细胞,控制免疫系统,影响肠道屏障和肠道免疫功能,对肠道具有肠道免疫调节作用。随着肠道菌群与免疫衰老的关系越来越清晰,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针对肠道菌群调节的抗衰老和增强免疫策略。此外,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通过饮食干预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调控肠道菌群及肠道免疫功能,进而延缓免疫衰老的策略。饮食干预通过对老年人饮食结构的调整及补充微生物制剂,促进有益菌生长,维持肠道屏障,减少慢性炎症产生。FMT则是将健康个体的粪便移植到受体中来增强黏膜完整性和促进微生物多样性。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抗衰老手段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衰老、肠道菌群与免疫应答之间的复杂机制,以期为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促进健康、抗衰老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是人和动物体内最复杂和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据估计,成人肠道内含有超过500种细菌。新生儿出生时胃肠道是无菌的,免疫系统几乎没有发育,但很快有种类繁多的细菌定植。随着细菌的定植,肠道菌群的建立,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促进全身免疫系统和黏膜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并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5.
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亦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等,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和80%以上的免疫细胞集中于此,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在肠道免疫稳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增殖、分化和T细胞亚群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可以改变肠道免疫系统的状态。本研究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对主要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变化对实验小鼠肠黏膜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变化对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级别实验小鼠即清洁级小鼠、SPF小鼠和普通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研究了此三种不同级别的实验小鼠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sIgA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普通小鼠肠道细菌种类最多,其sIgA阳性细胞分布最多,肠道不同部位之间sIgA分布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其次是清洁级小鼠,其肠道不同部位之间菌种组成差异无显著性,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SPF小鼠肠道细菌种类最少,故其sIgA阳性细胞分布最少,且其肠道不同部位之间菌种组成差异无显著性,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动物微生物控制级别的增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递减;sIgA阳性细胞与肠道细菌种类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前补充益生菌对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肠道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术前予以常规肠道准备,术后给予等营养支持及抗生素等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7 d开始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温水口服,630 mg/次,2次/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感染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术前7 d及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高于术前7 d时(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肠道手术患者术前补充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改善其肠道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著。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畸率与致残率较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未有特效药可完全治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RA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密切相关。积极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可有效缓解RA的关节炎症状,这可能作为RA干预的新靶点。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一系列有害物质侵入并诱发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可能参与RA的发病,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明确。本文对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在RA中的具体作用及影响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治疗RA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肠黏膜屏障(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是肠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第一道屏障,可阻止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入内环境,维持肠道稳态。胆汁酸(bile acids)是在肝脏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随后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转化为次级胆汁酸,与胆汁酸受体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相互作用,在维持肠黏膜屏障的稳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胆汁酸与胆汁酸代谢在肠黏膜屏障结构中的作用,以及胆汁酸与肠道疾病的关系,旨在对未来预防和治疗肠屏障功能障碍及相关肠道疾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关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粪便菌群分析和临床研究提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早期肠道菌群的紊乱有密切的关联性。1过敏性疾病概述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是当今世界性的重大卫生学问题。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变应性鼻炎、过敏性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功能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54例)和常规组(54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清胰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肠道菌群数量、肠黏膜功能(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白介素-6)情况,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主症、次症积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属数量均降低,且联合组上述菌群数量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数量均升高,且联合组上述菌群数量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白介素-6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6.30% vs 83.33%,P<0.05),而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肠黏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麦芽低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肠黏膜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1)青年对照组,(2)衰老对照组,(3)衰老观察组(衰老+异麦芽低聚糖)。采用D-半乳糖造成衰老模型后,应用异麦芽低聚糖灌胃,检测各组肠道菌群、血清IgG和肠黏膜sIgA。结果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灌胃异麦芽低聚糖后,衰老大鼠肠道双歧杆菌增加(P〈0.05),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P〈0.05);血清IgG、肠黏膜sIgA含量增加(P〈0.05)。结论异麦芽低聚糖可改善衰老机体肠黏膜功能。  相似文献   

15.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误食被其污染的食品会引起呕吐或者腹泻,严重者还会死亡。本研究利用划线培养法从腐败米饭中分离培养出一株蜡样芽孢杆菌。通过药敏试验分析及毒力相关基因PCR扩增对其致病性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并将细菌培养物经过腹腔注射进行小鼠感染试验,检测其对小鼠肠黏膜免疫相关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从而分析该病原菌的致病途径及防治手段。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分离的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对诺氟沙星、呋喃妥因、四环素、米诺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氯霉素、左氟沙星和万古霉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和青霉素G具有耐受性。该菌株携带hblA、hblC、hblD、nheA、nheB、nheC和entFM 7种毒力相关基因,可产生致腹泻型毒素。小鼠感染后,出现腹泻,肠黏膜免疫球蛋白和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肠道菌群检测结果表明,经该蜡样芽孢杆菌感染后,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标志着机体健康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中的uncultured_bacterium_f_Muribaculaceae丰度显著下降,而标志着菌群失调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条件致病菌uncultured_bacterium_f_Enterobacteriaceae丰度显著升高,且与IgM和IgG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携带致腹泻型毒力相关基因的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感染机体后,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激活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6.
肠道是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亦是共生微生物群的主要寄居场所,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如免疫和内分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功能紊乱与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多糖具有肠道功能调节作用,包括通过作用于肠道黏膜参与机体免疫过程、保护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以及刺激肠道内分泌。从伴随疾病过程中的肠道功能紊乱的角度,对多糖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但存在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可导致胃肠道溃疡、出血和穿孔等。目前, NSAIDs引起的肠病的发病率较高, 且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其中, 肠黏膜屏障损伤在NSAIDs肠病发病机制中起着主要作用。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NSAIDs在机体内相互影响, 且肠道微生物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衡逐渐成为NSAIDs肠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SAIDs药物作用的密切关系, 并从肠黏膜屏障损伤和修复的角度阐述肠道菌群在NSAIDs肠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为以肠道菌群为靶标治疗NSAIDs肠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的传染病,有研究显示肠道病毒进人消化道后在肠黏膜内复制繁殖并持续释放到血液而发病,肠道黏膜是病毒人侵和增殖的主要场所。肠道菌群能防御感染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肠道屏障功能在防御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维持肠道免疫稳定和平衡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益生菌是指数量适当时对宿主健康有利的活微生物,有研究报道益生菌在辅助治疗手足口病上是有效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探索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和益生菌防治手足口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酪酸梭菌辅助治疗对癫痫的治疗作用,分析其对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

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10例癫痫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抗癫痫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酪酸梭菌治疗,均持续治疗6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癫痫治疗效果,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和肠黏膜通透性变化,同时观察用药安全性。

结果

研究组患者癫痫发作情况和脑电图颠痫样放电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减少,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增加(均P<0.05);同时L/M值、D-乳酸及内毒素水平降低(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无显著变化(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

结论

酪酸梭菌辅助治疗癫痫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分布,降低肠道黏膜通透性,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