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轶群  吴迪  李嘉珣  付晓  吴钢 《生态学报》2021,41(18):7417-7424
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鉴定中,土壤基线是重要的评价标准。如何确定土壤基线,寻找适宜的基线判定方法,进而判定草原土壤的受损害程度,已成为草原生态系统损害评估鉴定、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工作中的关键。基于科学、务实、准确的原则,对内蒙古2个草原矿区土壤的总有机质(TOM)、N、P、K含量进行采样分析,采用历史数据法、参考点位法和统计点位法来判定土壤基线。结果表明,胜利矿区土壤养分均值与参考点位法基线值差异较小,采矿对胜利矿区土壤养分含量未见直接的影响。宝日希勒矿区土壤中TOM含量均值明显低于3种方法得出的基线值,N、K均值与参考点位法基线值相似,P均值位于3种基线值之间。可见采矿对宝日希勒矿区土壤中TOM的含量造成了直接影响,对N、P、K含量未见直接的影响。最适宜该地区的方法取决于样本质量和评估尺度,建议以参考点位法为主,历史数据法和统计点位法作为验证工具,3种方法共同使用。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西部生态脆弱带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利  周光达  张艳秋 《植物研究》2003,23(3):353-355
运用景观生态学格局的分析方法,对黑龙江西部生态脆弱带典型的土地景观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各种景观类型的关系,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景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景观边界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常禹  布仁仓  胡远满 《生态学杂志》2002,21(5):49-53,F004
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 ,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景观[6 9] 。过去 ,生态学家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景观边界两侧的同质区域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 ,忽视生态系统间的异质区域 ,它们在地图上往往被忽视或缩成一条线。但是 ,景观边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空间实体 ,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景观边界包含有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度上的均质景观和异质景观 ,因而它具有等级结构[13] ,同时景观边界都有长度和宽度 ,在此范围内 ,相邻景观单元的小斑块交叉出现 ,因此景观边界是相邻景观单元相互转化的发生区。从景观的演替过程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4.
谭淑豪  叶卓卉  叶子龙  辛沐聪  周扬 《生态学报》2024,44(22):10044-10054
饲草地建设对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但基于牧户层面探讨饲草地建设对草原生态保护作用的研究尚不充分,不利于现行经营制度下的草地生态治理。基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实地调查的牧户问卷数据,以草原植被覆盖度为指标,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探究饲草地建设对草原生态保护的作用;并基于典型嘎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空间数据,通过ArcGIS分析,对牧户问卷结果进行佐证。结果显示:(1)研究区61.2%的牧户建有饲草地,其中户主年龄大的和草地经营面积较小的牧户更倾向于饲草地建设;(2)建有饲草地的牧户占比越高,相应嘎查的草地植被覆盖越好,NDVI值也越高;(3)饲草地建设对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经营规模的异质性影响,当牧户饲草建设地面积占其草地总经营面积比的0.6%即面积为1—1.67 hm2时,草原植被覆盖最好,表明其最利于草原生态保护。因地制宜确定饲草地的建设规模是通过饲草地建设促进草原生态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指导原则和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口膨胀和快速城市化的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是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基本美学观和价值观.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和评价标准使得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限制了生态景观的进一步推广和实践.基于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的方式,归纳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基本内涵和指导原则,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170余份有效问卷,据此分析公众对城市生态景观的理解和需求.可以依据该结果为城市生态景观的定量评价提供初步的权重值,为进一步完善生态景观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Ecological niche models (ENMs) are often used to predict species distribution patterns from datasets that describe abiotic and biotic factors at coarse spatial scales. Ground‐truthing ENMs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how these factors relate to species‐specific requirements at a scale that is biologically relevant for the species. Chimpanzees are territorial and have a predominantly frugivorous die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fruit availability for different chimpanzee populations is thus crucial, but rarely depicted in ENMs. The genetic and geographic distinction within Nigeria–Cameroon chimpanzee (Pan troglodytes ellioti) populations represent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fine scale species‐relevant ecological variation in relation to ENMs. In Cameroon, P. t. ellioti is composed of two genetically distinct populations that occupy different niches: rainforests in western Cameroon and forest–woodland–savanna mosaic (ecotone) in central Cameroon. We investigated habitat variation at three representative sites using chimpanzee‐releva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cluding fruit availability, to assess how these variables distinguish these niches from one another. Contrary to the assumption of most ENM studies that intact forest is essential for the survival of chimpanzees,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ecotone and human‐modified habitats in Cameroon have sufficient resources to sustain large chimpanzee populations. Rainfall, and the diversity, density, and size of trees were higher at the rainforest. The ecotone had a higher density of terrestrial herbs and lianas. Fruit availability was higher at Ganga (ecotone) than at Bekob and Njuma. Seasonal variation in fruit availability was highest at Ganga, and periods of fruit scarcity were longer than at the rainforest sites. Introduced and secondary forest species linked with anthropogenic modification were common at Bekob, which reduced seasonality in fruit availability.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value of incorporating fine scale species‐relevant ecological data to create more realistic models, which have implications for local conservation planning efforts.  相似文献   

7.
李嘉珣  曹飞飞  汪铭一  吴钢 《生态学报》2019,39(19):6966-6973
生态环境损害基线的判定是环境损害鉴定与评估的基础与前提。参照点位法作为目前损害基线判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有效弥补了历史数据不完善的问题。在基线判断的过程中,参照点位选择的不同,会导致判定基线的参照状态不同,进而影响对人类干扰程度的判定和损害基线的基准值的设定。但目前缺乏统一的对草原生态系统参照状态的讨论与分析。提出了草原生态系统参照点位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文献资料中的样点进行分类和筛选,形成4种参照状态,选择最优的参照状态对损害基线进行判定,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典型草原区为案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自然保护区、草原实验站宜采用极小干扰状态和历史状态作为基线标准。对于实施了人为正向干扰的地区宜采用最佳可获得状态作为基线标准。对于草原的其他大部分地区,宜采用最低干扰状态作为基线标准。  相似文献   

8.
侯惠珺  罗丹  赵鸣 《生态学报》2016,36(1):148-155
基于菲律宾科迪勒拉梯田景观遭到严重破坏、世界文化遗产受到威胁的现状,通过分析先人建立的\"水源涵养林-木涌-聚落-梯田-水系\"结构体系以及传统文化对梯田景观格局稳定性的保护和控制,剖析隐含在高山水稻梯田景观背后的生态技术和文化格局,了解和借鉴先人智慧,结合现状生态、社会问题和地区特征,分析梯田景观恢复的需求和挑战,运用景观生态学技术手段和对传统文化的唤醒,进行采伐迹地恢复、梯田景观恢复、灌溉体系修复、对抗外来物种入侵,借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社区管理和合理的旅游规划体系,重建\"森林-木涌-聚落-梯田-水系\"的景观生态格局,促进传统文化回归,实现高山梯田景观复兴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9.
刘月  程岩 《生态学杂志》2003,22(4):125-128
辽宁黄海海岸交错带的景观近几十来年变化很快,其中许多景观变化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或人工管理形成的景观设计可以看作是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景观变化。由于这一区域海岸交错带有不同的海岸带类型,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景观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刘业轩  甄霖  胡云锋 《生态学报》2023,43(15):6117-6130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自2000年起,当地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引导农牧民由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优化了农牧业生产格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随之改变。由于入户跟踪调查数据较难获取,现有食物消费研究缺少长时间尺度的消费特征变化研究,且农区和牧区的对比研究较少。以赤峰和鄂尔多斯为例,采用基于随机抽样调查方法收集的食物消费面板数据,对比研究2000—2020年典型农牧交错区的食物消费类型、结构及其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农牧居民食物消费种类趋于多样化,但消费结构不尽合理。赤峰趋于传统农区以谷类为主的消费结构,其谷类消费正在稳步减少,其他食物类型的消费增加;鄂尔多斯表现为多粮肉、少果蔬的消费结构,兼具农牧区的消费特点,其谷类和畜肉消费的年际波动较大,体现出传统牧区粗放式经营下产出不稳定的特点。食物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农牧居民谷类消费偏多,肉蛋类、豆类和食用油消费较为适度,薯类和果蔬类消费不足,奶类消费涨幅虽十分突出,但仍比我国膳食标准低20倍以上,因此减少谷类消...  相似文献   

11.
石羊河尾闾绿洲的景观变化与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笃宁  李小玉  宋冬梅 《生态学报》2005,25(10):2477-2483
利用G 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 STATS,在对民勤湖区绿洲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转化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利用以及政策和市场经济等方面分析了湖区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耕地和沙地斑块数量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加,空间连片趋势加剧;蔓延度指数变大,边缘密度和多样性指数降低;(2)沙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增加5171.85 hm2和2640.33hm2,它们的增加以牺牲林、草地为代价;(3)湖区地表水净利用量近10a来降幅达50%,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仅有0.22×108m3,使得地下水净利用量近年来年均高达0.80×108m3;(4)以耐盐性较强的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的单一经济结构,降低了农业生产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农户收入急剧下降。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了湖区生态恢复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Yang YP  Zhou ZX  Cai SP  Gao K  Jia R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849-1856
近自然园林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建设理念,市民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接受近自然园林理念是决定其能否成功应用于实践的关键.通过半结构访谈式调查,研究了武汉市洪山区市民对园林近自然设计和管理的态度,并探讨受访者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对近自然园林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赞同园林近自然设计和管理各项措施的人数比例偏低,支持率分别为10.3%~46.9%和7.4%~34.9%;市民对园林近自然设计的态度主要受受访者年龄的影响,受访者对近自然管理的态度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所从事职业呈显著的相关性.市民重视绿地视觉效果,欣赏干净、整洁的绿地环境是导致他们对近自然园林支持率偏低的直接原因,是否具备相关生态学知识和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影响市民对近自然园林态度的根本原因.通过建立近自然园林示范基地和加强近自然园林理念及相关生态学知识的宣传等措施可促使大部分市民接受并支持近自然园林建设.  相似文献   

13.
A marriage of ecology with agronomy is proving successful in restoring diverse herbaceous layers ‐ to the extent that some reconstructed grasslands on ex‐agricultural land and rural roadsides have been found eligible for federal protection as threatened ecological communities. Can lessons from this improve our management and expansion of grassy ecosystems more broadly?  相似文献   

14.
选取宁夏东部盐池县苜蓿-荒漠草地交错带为研究样地,以距离梯度形式,利用巴氏诱罐法对步甲科昆虫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步甲昆虫1944头,分属11属22种。结果表明,直角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gebleri个体数量占总个体数的67.90%,为该地区的优势种类。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沿苜蓿草地、边缘到荒漠草地依次升高,步甲个体数量沿苜蓿草地、边缘到荒漠草地则依次降低,且显著差异。主成分PCo A排序表明边缘与苜蓿草地和荒漠草地都有部分相似,苜蓿草地内部和荒漠草地间的步甲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反映了苜蓿草地内部与荒漠草地内部的群落组成开始明显分化。从季节动态看,苜蓿草地和边缘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季节变化相似,荒漠草地和苜蓿草地的优势度季节变化相似,3种生境步甲物种丰富度、活动密度季节变化相似。边缘效应强度分析呈现边缘正效应。多元回归分析说明植被密度是影响步甲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优势度,植被密度和植被盖度是影响整个群落步甲和优势种直角通缘步甲活动密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杨帆  邵全琴  李愈哲  樊江文  包玉海 《生态学报》2016,36(17):5440-5451
以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草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涡度相关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生长季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辐射和水热通量之异同,揭示了草地开垦影响地表辐射收支与水热平衡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植被生长季(5月—9月),草地开垦引起太阳总辐射增加了10.74%,短波反射辐射减少了14.20%,净辐射增加了35.16%;在水热通量方面,草地开垦引起潜热通量日积分平均值增加了0.20MJ/m~2,同时显热通量减少了0.09 MJ/m~2;生长季内地表反照率减小,表征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有升高气温的趋势;非生长季内地表反照率增加,有降低气温趋势,此外地表反照率与土壤湿度存在负指数关系;波文比在植被生长早期和末期增加,生长旺期减小,说明草地开垦与影响着近地表大气状态,从而改变了区域气候。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南部景观生态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对山东南部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景观生态要素研究的基础上,以地貌和基质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了该地区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该系统为二级分类系统,包括7个景观型、17个景观亚型,其中,景观型根据植被(植被型或栽培植被型)划分,景观亚型根据地貌、植被(群系组或栽培组合)划分.以景观亚型或景观亚型的组合为基本单位,以1∶100万土壤图为基础底图,参考多种比例尺的卫星照片、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地貌图等,编制了山东南部1∶100万景观生态类型图;在景观生态类型图上量算了各景观亚型的面积.据此详细分析了山东南部稀疏植被景观、常绿针叶林景观、落叶阔叶林景观、旱地作物景观、水旱轮作景观、湖泊景观等主要景观型的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生态交错带(Ecotone)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生态交错带(Ecotone)理论研究进展高洪文(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研究所,长春130024)AdvancementofTbeoreticalResearchinEcotone.¥GaoHongwen(InstituteofGrasslandRe-sea...  相似文献   

18.
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森林 草原交错带的森林景观主要有白桦林、山杨林、云杉林、蒙古栎林和榆树疏林。森林斑块的数量在森林 草原交错带的森林草甸区最多 ,其次是森林带 ,再次是森林 草原交错带的草甸草原区 ,草原带没有森林斑块。从森林带到森林 草原交错带 ,森林斑块变小、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森林 草原交错带森林景观的形成是气候变化和现代气候、地形、火灾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淮河下游地区景观生态对策研究阎传海宋永昌(徐州师范大学地理系,徐州221009)(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StudyoftheEcologicalStrategiesoftheLandscapeintheLowerHuaiheVal...  相似文献   

20.
高峻  宋永昌 《生态学报》2003,23(4):805-813
以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1984、1989和1994年3个时相的航空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在ARCI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建立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景观数据库。将城乡交错带划分出5个一级景观类型,12个二级景观类型。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对1984—1994年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到1984—1989年和1989—1994年两个时期各种景观的结构变化特征都有明显的差异。城乡交错带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过程,区域发展常常受政策性因素的作用较大,不合理的景观格局常常是城市生态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虽然景观类型个体受人为控制较强,但整体却由于缺乏协调而导致一定程度的无序性,这将造成今后景观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的难点。因此今后有必要确立城乡交错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合理的景观结构,注重保护开敞空间,确立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体系,提高区域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