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功能性便秘是近几年比较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一些生物源功能活性物质对于治疗便秘有积极的疗效。螺旋藻富含多糖化合物,且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本文分析不同剂量螺旋藻多糖(PSP)对地芬诺酯诱导便秘小鼠的治疗效果,检测各组小鼠的体重、首次排便时间和数量、肠道酶活性,菌群组成以及相关功能基因表达等。结果显示,PSP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六小时内排便数量都显著增加(P0.05),且首次排黑便时间缩短。同时,小鼠的体重增长没有受到显著影响。PSP治疗后,便秘小鼠肠道内木聚糖酶和蛋白酶活性恢复到正常组水平(P0.05)。此外,PSP处理改变了便秘小鼠肠道主要微生物菌群组成,上调了一些有益功能基因的丰度,从而达到缓解便秘的效果。PSP处理上调KO0845(葡萄糖激酶)丰度水平,能维持机体血糖平衡。这些发现表明,PSP饲喂处理可显著改善小鼠肠道微生态,缓解小鼠便秘病症,为解决慢性便秘提供一种有效的食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螺旋藻对抗生素脱污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临床上大量应用抗生素及激素疗法、免疫抑制疗法、细胞毒素药物、同位素照射等的应用,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患者造成了菌群失调,现国内多采用活菌制剂调整菌群失调,效果虽然很好,但也存在着活菌制剂不易保存、活菌数不稳定及一部分患者在观念上不易接受的问题。螺...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加替沙星正常剂量用药和非正常剂量用药方式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2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只灌胃生理盐水,另外2组分别按正常剂量和正常剂量的一半给小鼠灌胃加替沙星溶液,7 d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加替沙星灌胃7 d后,与给药前相比,肠杆菌和肠球菌药敏结果无明显变化.灌胃前后肠杆菌对CIP、LEV、GAT、AM、CRO、AMK、NOR均敏感,肠球菌对AM、LEV、VA、GAT均敏感,对NOR、CIP、CRO敏感性不同.2种用药方式可导致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肠球菌数量稍有增加(P>0.05).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加替沙星2种用药方式短时期对肠道菌群影响不大(肠杆菌除外),不易产生耐药性.其杀灭肠杆菌的作用远大于对厌氧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在维持宿主免疫和消化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是衡量宿主健康状况的重要生理指标。性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对肠道菌群构成影响的相关实验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模式生物小鼠(Mus musculus)为对象,探究性激素的变化对小鼠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采用外科手术方式建立小鼠去势模型,通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性激素对小鼠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小鼠和雄性小鼠去势后,性激素水平显著下降。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正常小鼠和去势小鼠肠道细菌群落均由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埃普西隆杆菌门(Epsilonbacteraeota)、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组成,主要菌群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物种,两门占物种相对丰度百分比...  相似文献   

5.
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肠道菌群体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观察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和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培养 48h,P<0 .0 0 1) ,对肠道其他菌亦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而对大肠埃希菌的促生长作用不显著 (P>0 .0 5 )。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以肠道菌检测与电镜观察法,初步研究了中药91-4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干扰显著、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杆菌等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致小鼠腹泻或肠炎;中药91-4能够促进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生长繁殖,对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均具有调整作用,加速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修复,可有效地控制AAD模型小鼠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焦米水对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正常组和生米组、焦米组、自由恢复组三组实验组,除正常组外,用番泻叶水煎液给小鼠灌胃连续6 d造成小鼠腹泻模型,实验组分别给予生米、焦米及生理盐水作为自由恢复组,每天观察各组小鼠腹泻情况,并且于第2天、第6天取小鼠粪便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并做菌群计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成功建立了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腹泻模型,焦米组小鼠腹泻较生米组和自由恢复组恢复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生米、焦米的小鼠肠道菌群恢复较快,与自由恢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米组与生米组相比菌群有一定的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米水能明显的改善小鼠的腹泻症状,焦米有一定的提高小鼠肠道菌群,改善小鼠肠道菌群环境的作用。焦米与生米相比对腹泻小鼠的恢复促进调节作用更好,可能跟米炒焦后所生成的新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腹泻儿童肠道菌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使用传统的稀释法和注射器金属棒磁力搅拌稀释法对30例正常儿童的粪便菌群进行五类菌群的分析,健康儿童每克粪便中肠杆菌数689±077,肠球菌数为619±057,乳杆菌数为736±201,而类杆菌数为929±045,双歧杆菌数为858±032,而腹泻儿童肠杆菌数为761±061,肠球菌674±058,类杆菌数为836±060,乳杆菌773±069,双歧杆菌为767±066,两者相比主要是原籍菌中双歧杆菌、类杆菌减少,而过路菌中肠杆菌增加,出现了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调整肠道菌群对慢性胰腺炎腹泻的影响。方法:采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方法。结果;对52例慢性胰腺炎腹泻的患者在常规应用多酶片基础上加用丽珠肠乐,总有效率达93.33%。结论:慢性胰腺炎腹泻有菌群失调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KM(封闭群)和C57 BL/6J(近交系)两种小鼠人源菌群(Human flora-associated,HFA)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小鼠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以及定植效果.方法 通过向无菌KM和C57BL/6J小鼠体内同时灌喂同一健康人的新鲜粪便,于灌喂后1、2和4周分别收集小鼠新鲜粪便.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评价人肠道菌群在两种无菌小鼠体内的定植规律和定植效果.结果 两种小鼠的菌群条带数随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到第4周,两种品系的小鼠的菌群的一致性均略有增高,趋于稳定.UPGMA聚类分析显示,两种小鼠分别聚在了不同的聚类枝上;并且二者在Shannon-Wiener指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条带数S和与供体人的相似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57BL/6J HFA小鼠模型更接近人.结论 不同遗传背景的小鼠对肠道菌群具有选择性的定植效果,在多样性和与供体菌群的相似性方面,C57BL/6J HFA小鼠模型要优于KM HFA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和慢性腹泻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变化差异.方法 对慢性腹泻组22例、急性腹泻组35例,对照组20例的成年患者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检测分析与比较.结果 急性腹泻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肠杆菌显著增加,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及肠球菌显著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的肠杆菌明显增加,乳酸杆菌明显减少(P<0.05),双歧杆菌、类杆菌及肠球菌较对照组减少,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腹泻者厌氧菌较慢性腹泻者有所减少,其中类杆菌和乳杆菌显著减少(P<0.05).结论 无论急慢性腹泻患者都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其中急性腹泻患者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我们选择了几种药性不同的中药,使用各种选择性培养基,对给药组和正常动物组的地鼠肠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芪组与正常动物组比较需氧菌的量有所增加,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1)。而其他几味苦寒药(大黄、黄芩、白芍等)对需氧菌的作用不明显。在各类厌氧菌的分离结果中,各给中药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给药组之间比较,药性相同的组之间没有显著变化,药性不同的组之间变化显著。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中药对正常地鼠的肠道菌群是有明显影响的,与正常动物组相比及不同药性组间相比各类菌的增长或减少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室对57例慢性腹泻患者肠道微生态的菌群变化作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与52例健康人的材料作了比较。实验中我们挑选肠道微生物群中具有代表性的需氧和厌氧菌10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健康人组10种细菌的检出率为94%~100%;病人组的检出率则为75%~96%。二组间“t”检验的结果:说明包括肠杆菌科,葡萄球菌,类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和真杆菌属在内都表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梭菌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慢性腹泻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发生了显著失调。本文从4个方面讨论了微生态失调发生的原因:1.慢性腹泻与肠道微生物群间的相互关系;2.慢性腹泻影响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生长、繁殖、以及它们的定植受阻;3.肠粘膜牯液丢失可使肠道微生物群发生紊乱;4.抗生素与肠道内微生物群的微生态失调有关。我们认为发生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时应尽快重建其间关系的平衡。治疗时不宜使用以抗生素为主的方案,而应尽可能地使用生物制剂,此外,还应减少肠道蠕动,避免肠粘膜粘液的大量排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随着人参药用和保健价值的不断发掘,人参皂苷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有关人参皂苷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仍为空白领域,本实验旨在探明人参皂苷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人参皂苷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有机溶剂法提取人参皂苷,将正常BALB/c小鼠按2 mg/0.1 kg人参皂苷进行连续灌胃饲养,分别在灌胃第10 d和第13 d无菌收集小鼠粪便,提取肠道细菌基因组总DNA,应用PCR-DGGE技术获得肠道菌群分子指纹图谱,进行菌群结构相似性、多样性分析,并将感兴趣的优势条带进行切胶、测序分析,对获得的序列在Gene Bank数据库比对。结果:灌胃人参皂苷后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荧光假单胞菌和丁酸梭菌数量明显增加。结论:人参皂苷使小鼠肠道的菌群结构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天然的人参皂苷口服很难被直接吸收利用,因此推测人参皂苷可能以肠道菌群作为发挥生物学作用的靶点,进而行使提高健康水平等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4种小鼠粪便细菌总DNA提取方法对基于PCR-DGGE检测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的影响,旨在建立适于PCR—DGGE的小鼠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提取的稳定、经济、快捷的方法。采用SDS裂解法、某国产市售粪便DNA提取试剂盒、改进的化学裂解法、改进的溶菌酶法4种方法提取小鼠粪便细菌总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法、细菌16S rRNAV3区PCR扩增结合DGGE对提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SDS裂解法和国产市售试剂盒2种方法提取粪便细菌总DNA均未得到理想结果,另2种方法均能够检测到粪便中20种左右的细菌。改进的化学裂解法和改进的溶菌酶提取法的建立为基于PCR—DGGE进行肠道菌群结构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前提基础和实验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实地调研考察高原训练中运动员腹泻发生率,并采集运动员粪便样品,研究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肠道菌群变化。方法:赴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调研在训运动员胃肠道反应,统计腹泻发生率及发生的时间特点。分别在运动员进驻高原前和高原训练过程中采集粪便样品,进行粪便常规检测、提取全基因组DNA,质检合格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手段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1)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腹泻发生率为46.7%,所有腹泻案例持续时间均10天,其中74.1%持续时间5天。2)腹泻案例发生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分别是进入高原后的第1-3天(占总腹泻案例数的35.7%)及进入高原后的第7-10天(占总腹泻案例数的46.4%),至进入高原后的第12天不再有新增腹泻案例出现。3)运动员进驻高原前后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差异。4)相较与平原时,运动员肠道菌群拟杆菌门先上升后恢复,厚壁菌门先下降后恢复。结论:1)高原训练中运动员多发腹泻,腹泻案例呈现出两个爆发高峰。2)运动员进驻高原后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拟杆菌门占比上升、厚壁菌门占比下降。随着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的普及,针对性补充有益菌保障运动员平稳度过高原习服期,有助于降低高原训练期间腹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合生无益生菌冲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合生元益生菌冲剂组.阴性对照组灌服蒸馏水14 d,合生元益生菌冲剂组灌服1 g/kg·d剂量的台生元益生菌冲剂14 d,检测实验前后肠道菌群数量.结果 灌服后小鼠肠道菌群与灌服前比较,,双歧杆菌数量有显著性增加(P<0.05),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有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合生元益生菌冲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藻对衰老小鼠脑功能的作用。方法使用D-半乳糖建立小鼠衰老模型,用螺旋藻灌胃进行实验性治疗。持续6周后,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P〈0.05或P〈0.01),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升高;当补充螺旋藻后,实验组的学习记忆能力又不同程度的得到恢复(P〈0.05),SOD活力升高、MDA的含量下降。结论螺旋藻对衰老小鼠的脑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慢性代谢疾病,T2DM患病人数的快速增长使治疗和预防T2DM成为世界上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随着微生物组学技术的进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T2DM的研究亦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治疗和预防T2DM的靶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T2DM的潜在机制,主要是参与体内炎症反应、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产量、调节肠道胆汁酸的代谢、调节支链氨基酸的代谢等。目前,治疗T2DM的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而基于肠道菌群干预T2DM的措施相对安全无害。例如,可通过严格控制的特定结构饮食长期摄入或增加益生菌的长期摄取控制血糖,或通过口服可影响肠道菌群生态结构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有效地调控血糖水平。综述基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诱发T2DM的潜在机制,研讨基于肠道菌群干预T2DM的措施,从肠道菌群的新视角探索治疗T2DM的新方法,为彻底治疗T2DM提供一种新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螺旋藻对慢性应激大鼠结肠菌群和体重的保健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慢性应激模型,实验期为7周。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结果慢性应激大鼠粪便中发生明显的以双歧杆菌数量下降为特征的菌群失调现象,进食含5%螺旋藻饲料的大鼠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增加,肠杆菌相应减少,体重相应增加。结论在慢性应激条件下,饲喂螺旋藻能够有效维持大鼠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大鼠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