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繁殖期黄喉鹀的领域鸣唱及其种内个体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镜泊湖自然保护区收录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的鸣唱声,室内作出鸣唱的语图和声谱图。繁殖期黄喉鹀领域鸣唱的频率范围2.4—6KHz,有13—28个音节,2—3个泛音,鸣唱持续时间2.2—4.0秒;具相似的频谱结构,但种内个体间亦存在差异。野外对比实验的结果可说明,黄喉鹀有识别邻鸟和陌生鸟领域鸣唱的能力,有对声音的记忆和定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黄喉wu的高级发声中枢(HVc)接受端脑听区(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RA)和嗅叶X区(X);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提示黄喉wu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听觉中枢,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杭州鹊鸲的声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仕仁 《四川动物》2003,22(3):144-146,F003
1996年8月至2002年7月,在杭州对鹊鸲的声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并以鸣声回放验证某些鸣声的功能。对求偶鸣唱、领域鸣唱、抗议鸣叫、嬉闹鸣叫、联络呼唤声和惊叫声等6种鸣声进行了分析,各具不同的声学特征。该鸟的鸣声结构非常复杂,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短语所组成,每个短语又有3~10个音素所构成。并将杭州与印度哈里瓦地区鹊鸲的领域鸣唱进行了比较,两地鹊鸲的鸣声特征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Pan X  Li DF 《生理科学进展》2011,42(1):72-74
多巴胺(DA)与鸣禽的鸣唱行为密切相关.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脑VTA和SNc以及PAG,它们投射到前端脑鸣唱控制核团,调节鸣唱的学习和产生.研究表明,环境的改变会影响成鸟的鸣唱产生和幼鸟的鸣唱学习,而这种环境依赖性的鸣唱行为变化是由中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动来介导的.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有关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与鸣唱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黄腹山雀的鸣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5月及2007年6月,在北京小龙门林区录制了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的鸣唱,利用Avisoft-SASLab Pro鸟声声谱分析软件(德国)测量鸣唱特征参数后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的黄腹山雀种群鸣唱句法简单,鸣唱句子均为相同音节的不断重复。所采集的音节曲目中包含了56种音节型,音节类型数与采样个体数(r=0.973,P=0.000<0.05)呈显著正相关,不同个体的领域性鸣唱存在显著差异。与同域分布的大山雀、褐头山雀、煤山雀、沼泽山雀相比较,黄腹山雀的鸣唱句子最短(Dv=0.83±0.48),频率较高(Fmax=7.64±1.01,Fmin=3.27±1.13),句子中音节的重复次数最少(Ns.v=2.0±0.2)。  相似文献   

6.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黄喉(巫鸟)的高级发声中枢(HVc)接受端脑听区(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RA)和嗅叶X区(X);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提示黄喉(巫鸟)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听觉中枢,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10种鸣禽鸣唱复杂性与发声核团体积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捕自野外和人工繁殖的10种雄性成鸟(一年龄以上)作为实验材料。当鸟适应环境后录音,用VS-99语音工作站软件进行声谱分析。鸣唱的复杂性采用语句短语总数、短语的音节数之和、短语的音节种类数之和、每个短语中所含的平均音节数、每个短语中所含的平均音节种类数、每种鸣禽最长短语的音节数和最长短语的音节种类数7项指标表示。然后测定前脑的上纹状体腹侧尾端(HVC)、古纹状体粗核(RA)以及嗅叶的X核(Areax)3个主要鸣唱控制核团的体积。最后分别对10种鸣禽3个发声控制核团体积和鸣唱复杂性的7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10种鸣禽的7项指标值相差较大,即使同一科也如此。蒙古百灵的3种核团体积比值均最大,其次是金丝雀和黄喉鹉。10种鸣禽鸣唱语句复杂性的7个指标和3种核团体积聚类分析树形图显示的结果各不相同;仅RA和Areax核团体积的树形图显示蒙古百灵远离其他9种鸣禽,与现代分类学和DNA分析得到的进化树一致。  相似文献   

8.
许多动物的声通讯行为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鸟类的鸣唱也是如此。雄鸟鸣唱具有宣告领域和吸引配偶的功能,在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之间应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如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在很多鸟类中尚未可知。本研究以一种在秋季也有显著鸣唱行为的城市常见小型鸣禽——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春季(繁殖季)与秋季(非繁殖季)的鸣唱差异,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于2020至2021连续两年的春、秋季分别在武汉地区各采集了27只和30只雄性白头鹎的鸣唱录音,共测量分析春季鸣唱372个,秋季鸣唱435个。对测得的各鸣唱参数数据进行季节间比较,结果显示,白头鹎的鸣唱持续时间和鸣唱音节数存在显著季节差异,春季鸣唱的持续时间较秋季更长,鸣唱音节数更多。鸣唱的频率、能量分布等其他声学参数,以及鸣唱型出现率(反映鸣唱曲目大小)均未表现出显著季节差异。白头鹎鸣唱的时程特征相对其他鸣声特征更具季节可塑性。此外,还发现同一采样点的白头鹎春、秋两季使用相同的鸣唱型。本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白头鹎的单位时间鸣唱输出量更大,鸣唱行为更活跃,这与繁殖季节鸟类的领域性更强、为繁殖成功投入更多相一致。白头...  相似文献   

9.
白头鹎的鸣唱结构及其鸣唱微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武汉市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鸣唱类型和音节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按照采样地点划分为组(微地理种群),对组间、组内不同白头鹎个体间的鸣唱差异进行了探讨.分析来自市区5个样点的26只雄性白头鹎的667个鸣唱,共发现18种基本鸣唱型、53种音节类型.每只雄性白头鹎具有1-3种基本鸣唱型,每只个体能唱6.7(4-1 4)种音节类型.平均每个鸣唱由5.0(3-11)个音节、4.6(3-8)种音节类型组成.白头鹎的鸣唱顺序模式为平稳过渡型,并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在基本鸣唱型的基础上产生鸣唱变异:1)省略、添加或替换鸣唱中的个别音节;2)对鸣唱中的某个部分进行重复或重复不同次数;3)将不同的鸣唱型进行拼接组合.每只个体每种基本鸣唱型至少具有2.0(1-5)个变 异类型,这种变异在个体间和个体内普遍存在.个体间能共享1-2种鸣唱型.所划分的5个组内普遍存在鸣唱型和音节类型的共享,而组间则无鸣唱型共享,有音节类型共享.采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衡量白头鹎个体间音节的共享情况,发现个体间的音节共享程度在组内 明显大于组间,因此认为越是邻近分布的白头鹎个体具有越相似的鸣唱  相似文献   

10.
刘少艺  冯理  张萌  李东风 《生命科学研究》2012,16(6):551-556,564
鸣曲和鸣唱行为可以诱导鸣禽前脑不同区域的zenk基因表达.鸣禽听到同类鸣曲时在听觉系统会出现zenk表达,并在致聋后这种诱导消失.而鸣禽鸣唱时,在鸣唱系统同样有zenk基因的表达,且不依赖于听觉反馈,因为致聋鸟只要发声就可以诱导表达.大量的研究表明,zenk基因在听区的诱导表达不仅可对同类鸣曲进行识别,而且在教习曲模板的记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鸣唱系统zenk基因诱导表达则主要与鸣曲的产生与维持有关.zenk基因在两个系统中的诱导表达将听觉感知与鸣唱运动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鸟类鸣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鸣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鸟类行为学特征。文章通过对大杜鹃Cuculus canorus、赫氏杜鹃C.horsfieldi、红喉蜂鸟Calypte anna、纵纹腹小XiaoAthene noctua、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画眉Garrulax canorus和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繁殖期鸣唱的频谱分析,初步总结出了鸟类鸣唱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一些特点。初步在鸟类鸣唱型、音段和音节等不同层次上总结出6种不同模式:单音节重复型,双音节重复型,单音节鸣唱型,音段序列稳定变化型,多音节序列不稳定变化型和音节音段混合序列不稳定变化型。鸣唱型模式类型的归纳总结,为鸟类物种行为多样性和鸟声复杂性与多样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爱真  吴君  王稳  魏青 《四川动物》2022,(2):162-167
城镇化提高了环境噪音水平,一般认为高水平的噪音对城市鸟类鸣声的传播会带来不利影响。城市鸟类可以通过提高最低频率、增加鸣唱长度和缩短鸣唱的起始音素长度等不同的响应模式调节其鸣唱特征以实现鸣唱的有效传播。本研究采用Avisoft SASLab Pro比较了西宁市3个不同噪音水平下,金翅雀Chloris sinica的鸣唱特征(最高频率、最低频率、频宽、主峰频率、鸣唱时间和起始音素时间)的差异,以探索鸟类对梯度噪音水平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噪音水平的升高,鸣唱的最低频率和最高频率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模式,鸣唱时间和起始音素时间呈现出短-长-短的变化模式;高、低噪音组内不同地点的鸣唱主峰频率差异显著(P<0.05)。结合鸣唱地点的植被特征,推测金翅雀在提高鸣唱频率避免被噪音掩蔽和降低频率以利于在林间传播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权衡,鸣唱频率和鸣唱长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主峰频率对噪音外的其他环境因子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灰胸薮鹛繁殖行为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春季在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对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灰胸薮鹛胆小畏人,喜藏匿于茂密灌丛中活动、鸣叫.4月中旬进入繁殖期后雄鸟占区鸣唱逐渐增加,5月中旬占区鸣唱达到高峰,5月下旬逐渐减少,进入育雏期.在山顶茂密方竹丛中找到1巢,对其进行了2个全天观察,雌、雄鸟共同喂雏,亲鸟均会暖雏,但雄鸟暖雏较雌鸟少.亲鸟吃掉幼鸟粪便及食物残渣,以保持巢的清洁.亲鸟喂给幼鸟食物以昆虫和小型蛾类为主,在巢期为15天.  相似文献   

14.
珠颈斑鸠繁殖期占据领域鸣声特征及行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03年4~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通过野外观察、录音、室内计算机处理及声谱分析对珠颈斑鸠繁殖期占据领域鸣声特征及行为做了研究。结果表明:珠颈斑鸠有一般占据和召唤配偶共同占据两类鸣声,两类鸣声雌雄不同,但均由3音节组成;其鸣唱具有应答性,且每次在各栖位点的鸣唱顺序大致相同;日鸣唱频次变化大,具3个高峰期;繁殖各时期鸣唱频次变化亦大。  相似文献   

15.
黑喉石(即鸟)繁殖期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喉石(即鸟)(Saxicola torquata przewals-kii)在贵阳地区为夏候鸟。我们于1983年3—7月,在贵阳市东南郊的龙洞堡,对这种鸟繁殖期的种群生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如下。一、工作地点及工作方法1.工作地点的自然环境本研究是在贵阳市东南郊,距市中心12km的龙洞堡进行。该地区的地貌为高原丘陵。由于地近城镇,多被开垦为菜地或农田,仅在村寨周围、河流两岸有少量人工林,山坡及路边荒地全为刺梨-黄背茅灌草丛。龙洞堡地区海拔1,100m,年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6.
湿度对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与新生幼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 Cantor)为东亚常见的淡水水生龟类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越南.在中国,黄喉拟水龟已成为潜在的水产养殖品种,研究了湿度对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和新生幼体的影响.恒温29℃时,用未受精卵做对比,在-12、-150kPa和-300kPa 3种孵化湿度下,观察并记录了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重的变化、孵化周期、孵化成功率、卵壳龟裂率、卵壳受精斑变化规律及新生幼体的特征.在-12kPa和-150kPa处理组,受精卵在孵化中期开始持续增重;而在-300kPa处理组,受精卵在孵化中期开始持续减轻;孵化湿度显著影响卵壳受精斑的变化,-12kPa处理组的受精斑绕卵短径合拢的时间显著长于-150kPa和-300kPa处理组;受精卵的卵壳龟裂率随着孵化湿度的增加而增加;湿度显著影响新生幼体体重和背甲宽,但对体高、背甲长、腹甲长、腹甲宽以及尾长无明显影响;孵化湿度对孵化周期及新生幼体的运动能力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雌性选择与雄鸟鸣唱的进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鸣唱是许多鸟类的重要的雄性第二性征之一。雄性鸣唱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物种、领域质量、遗传状态和生理状态。这些信息可被雌性用来判断潜在配偶的素质,而雌性对复杂鸣唱的偏爱反过塑造了鸟类的鸣唱。一般认为雌性选择的调控基因位于决定性别的W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8.
Jaime BOSCH 《动物学报》2007,53(3):575-578
无尾两栖类炫耀鸣声的作用在于吸引雌性与占领领域。在印度高止山脉西部的森林中,作者在三个连续的繁殖季节(2003年5月-2005年10月)研究了在树洞中进行隐秘繁殖的山拉曼蛙(Ramanella montana)的繁殖行为和炫耀鸣唱。山拉曼蛙连续几年使用同样的树洞进行繁殖。在繁殖季节,雄蛙首先到达繁殖地点并进行炫耀鸣唱,其典型的鸣唱持续时间比较短,平均优势频率接近2160Hz。  相似文献   

19.
正模标本(图1)雄性成鸟(登记号码:37938)由全国强、唐宗敬等同志于1959年5月5日自四川天全(海拔约1,100米)采得,现收藏于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室。 鉴别特征 本亚种与玉头鹟模式亚种(图2)不同在于雄者的颏和喉纯白,雌者的颏和喉仅稍沾些棕色,但均无橙棕色喉斑,如在模式亚种然。飞羽式:2≤6,>7;模式亚种2=7。  相似文献   

20.
栗喉蜂虎捕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闯  韩联宪  岩道 《四川动物》2012,31(3):439-442
2010年4~5月和2011年4~6月,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云南省保山市潞江镇怒江河谷栗喉蜂虎捕食差异进行了观察。对栗喉蜂虎雌性成年鸟、雄性成年鸟、青年鸟捕食种类、数量、成功率、食物组成、食物资源量、处理食物成功率及处理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栗喉蜂虎捕食种类包括7类昆虫,以膜翅目Hymenoptera、蜻蜓目Odonate、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为主;成年雄鸟捕食频次高于成年雌鸟和青年鸟;成年鸟与青年鸟处理食物成功率无显著差异,但二者捕食成功率和处理食物时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