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剑云  魏淑霞 《菌物学报》2006,25(3):330-333
王云章,字蔚青,1906年10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北部内黄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正处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之中.他目睹中国贫穷落后的惨景,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立志要为发展中国农业科学事业贡献力量.1927年他考进了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生物系,1931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2.
杨钟健生于1897年6月1日,陕西省华县人,出身教育世家.1917年进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23年毕业,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时代的杨钟健,对政治有过极大的热情,他参加过"五四运动",与早期的共产党人毛泽东、恽代英都有过亲密的接触,作过"中国少年学会"的执委,后来转为科学救国论者.1924年,受李四光先生的推荐,自费去德国慕尼黑大学,师从于布罗里,学习古脊椎动物学.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3.
正河北大学于1921年创建于渤海之滨天津,初名天津工商大学,学校借鉴西方办学理念,发展工、商两科,以工商裕民,以工商兴国,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 1931~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坚守天津,逆境办学,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工商人才,在当时享有"煌煌北国望学府,巍巍工商独称尊"之美誉. 1933年,学校改名为天津工商学院, 1948年,更名为津沽大学.  相似文献   

4.
<正>西方生物学自19世纪50年代起传入中国[1],中国近代生物学早期发展主要以译介西方著作为主,鲜有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独立开展系统研究. 20世纪初,一批青年学生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远赴海外寻求科学救国之路,归国后积极引介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嫁接移植西方科学建制模式,中国现代生物学事业也汇入现代科学中国化洪流逐步走上独立自主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李巍 《遗传》2008,30(10)
问:我(女性)的爷爷奶奶是近亲(姑表)结婚的.我的爸爸和姑姑都正常.我和我姐姐也正常.在我出生前我有两个哥哥,他们分别在10岁左右夭折了.  相似文献   

6.
青宁生 《微生物学报》2006,46(1):I0001-I0002
我国近代微生物学9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微生物学家。他们抱着科学救国的宏愿,从西方带回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垦并耕耘出一片微生物学成长的沃土,为我们后辈开创了展示才能和贡献学科的天地。本刊从2005年第2期开始,已经连续介绍了5位20世纪我国的著名微生物学家。火烬薪传,让我们记住先贤们的功绩,发扬优良传统,使我国微生物学更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传主事迹。  相似文献   

7.
中国微生物学先驱--伍连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宁生 《微生物学报》2005,45(2):i001-i001
我国近代微生物学 9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 ,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微生物学家。他们抱着科学救国的宏愿 ,从西方带回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技术 ,披荆斩棘 ,筚路蓝缕 ,开垦并耕耘出一片微生物学成长的沃土 ,为我们后辈开创了展示才能和贡献学科的天地。本刊从本期开始 ,将连续介绍 2 0世纪我国的著名微生物学家。火烬薪传 ,让我们记住先贤们的功绩 ,发扬优良传统 ,使我国微生物学更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传主事迹。  相似文献   

8.
青宁生 《微生物学报》2007,47(1):I0001-I0002
我国近代微生物学9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微生物学家。他们抱着科学救国的宏愿,从西方带回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垦并耕耘出一片微生物学成长的沃土,为我们后辈开创了展示才能和贡献学科的天地。本刊从2005年第2期开始,已经连续介绍了11位20世纪我国的著名微生物学家。火烬薪传,让我们记住先贤们的功绩,发扬优良传统,使我国微生物学更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传主事迹。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古植物学家和孢粉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徐仁教授是我的导师,于1992年不幸病故.先生逝世,我深感悲痛,谨以此文来表达我对先生的怀念. 先生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十几年来,我受先生的教诲,终生难忘.他不仅教我如何做学问,而且教我如何做人. 1978年,当我报考徐仁教授的研究生时,大有自不量力之嫌,加之我以前与先生从不相识.初试完毕,先生阅卷后很高兴,并约我到他家里谈话.在书房里初次见面,先生十分和蔼  相似文献   

10.
李文华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5):1423-1425
<正>我和东北森林结下的是一段不解之缘.这里,是我追求心中绿色的梦的起点,也是我心灵的驿站.在我从事林业研究60年的过程中,有机会到几十个国家进行森林参观和考察,科学研究的方向和地点也几经变迁,但我与东北森林的联系却是绵延不断.除了对这里山山水水的热爱,还有那人际间的情愫.每提到东北的森林,总会使我联想起在自己科学道路上引我入门的师长、科学研究中亲密的伙伴、那些曾与我共同在艰苦条件下患难与共的学生以及当地给了我浓郁友情的淳朴的林业工作者们.  相似文献   

11.
吴宇昂 《化石》2016,(1):56-57
11月11日,对于我来说这是个值得纪念与自豪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我的化石收藏展隆重开幕,这令我太激动了.开幕式上,我为同学们介绍了我的化石,讲述了藏品背后的艰辛与快乐. 看着那一块块饱含我汗水与泪水的石头,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六年前.五岁那年,我喜欢科学探索节目,喜欢大恐龙.有一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未亡的恐龙》,才知道原来恐龙是科学家们根据化石描绘出来的啊!这可真是太神奇了,从那一刻起我就迷上了化石.  相似文献   

12.
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1.青年时代所铸成的哲学思想指导着我一生的科学实践 建国初期,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受过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的系统教育.在这些学习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与战略问题"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杰出的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分类学、地植物学、植物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及森林生态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刘镇谔教授,1897年8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隅峡河村。1918年考入保定留法高等工艺学校预备班,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了他长达55年的植物学生涯。为科学救国,留法十年寒窗刘慎谔于法国先后在郎西大学农学院、孟伯里埃农业专科学校、克来孟大学理学院、里昂大学理学院和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他刻苦攻读,在法国10年间,没有进过一次娱乐场所,星期天和假日也从不休息,他经常带着面包、水壶和采集夹到野外采集植物标本和调查…  相似文献   

14.
马背上的人1     
我家在兴安盟,到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上拍摄已经将近10年了.作为一个蒙古族的摄影师,这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草原传统的消失和文化的改变,没有想到的是,草原退化、沙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只能用我的镜头进行抢救性地记录,记录下传统,也记录下环境的变化.我感到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法分割.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应睐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1年5月5日晚7时10分和我们永别了.从此,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奋斗终身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党员,科学界失去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他的同行、同事和学生失去了一位诚挚的良师益友.今天,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科学业绩和崇高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我最早认识王应睐先生是1946年.当时我有幸考取公费去英国留学,而王先生那时刚从英国回国担任前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王先生在英国学习和工作8年,对英国生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情况非常熟悉.因此,我求见王先生向他请教,去英国学习生物化学在选择学校和导师等方面请他指点.王先生热情接待了我这个年青的学生,详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他强烈建议我去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认为,剑桥大学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活跃的生物化学研究中心之一,不仅在生物化学各个分支领域都有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在各相关学科,也都实力雄厚,加以学术空气浓厚,对学习和进行研究工作十分有利,他还建议我师从他自己的导师Keilin教授.他说Keilin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崇高的国际学术地位,并且为人厚道,对中国学生也好.他还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叫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去求见Keilin教授,请求帮助.  相似文献   

16.
我敬爱的老师,美国康乃尔大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系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教授吴瑞博士,于2008年2月10日与世长辞.听到这个不幸消息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不肯相信这会是真的.然而事实是无情而残酷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过去,我的心情仍旧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17.
大卫·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中说:"中国如果能够避免西式现代化的弊端,又整合自己的优秀传统,这样中国就是后现代化了."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为进一步了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38岁那年,我决定到美国读博士.在美国,我有幸遇到格里芬和他的老师小约翰·柯布博士,却没想到由此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一提起蛇,许多人怕它,且不说人被毒蛇咬伤后会致命,光是它的形态就够令人生畏的啦.而我,却喜欢它.我把它当作一种虫.可不是嘛,古人就称虎为大虫,蛇为长虫.孩提时,我不知捉过多少次蛇.小伙伴对我又喜又怕.喜欢我捉蛇给他们看,可又怕我把蛇弄到他们身上.捉蛇,是我的一种乐趣.捉蛇并不容易.发现了蛇,不一定能捉住它.蛇行动利索,横行或上坡有时可追捕,下坡滑行速度很快,你想捉它很不易,就是打它也难.它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一旦发现人追,它会拼命就近进洞或利用隐蔽物掩蔽.有一次,我发现一条三尺多长的花蛇,当我追上抓住尾部时,它的头部已进洞,怎么拉也拉不出来,反而给它拉进  相似文献   

19.
一天,我正在国医堂出诊,进来一个形体微胖的中年妇女.她主诉近来感觉胸闷、气短、心慌,经过诊断为冠心病,且血脂偏高.我安慰她说,可以用中医药治疗,再配合药膳和穴位按摩,会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她的各种症状都大大减轻了.她很高兴地告诉我,中医整体综合治疗真是太棒啦.  相似文献   

20.
<正> 最近 L.B.Halstead 博士来信,向我转告了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秘书 R.V.Melville 博士的宝贵意见,指出 Galeaspis 在无颌类和三叶虫中异物同名。经查对有关资料,证实 Galeaspis 在我订名为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