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云南禄丰古猿地点的松鼠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记述了云南禄丰晚中新世石灰坝古猿地点发现的松鼠科化石。禄丰石灰坝动物群的松鼠动物共有 7属 7种 :地松鼠Sciurotamiaswangisp .nov .,树松鼠Tamiopssp .、Callosciurussp .、Dremomysprimitivussp .nov .和飞松鼠Miopetauristaasiaticasp .nov .、Hylopetodondianensegen .etsp.nov.、Pteromyinaegen.etsp .indet.。该动物群松鼠类动物的组成以树松鼠和飞松鼠为主 ,反映了较为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在动物地理上 ,其成员几乎局限于东南亚分布 ,具有浓厚的现代东洋界色彩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松鼠类和林跳鼠类。松鼠科化石包括3个种:骊山花鼠(新种)Eutamias lishanemis sp.nov.,细小岩松鼠(新种)Sciurotamias pusillus sp.nov.和松鼠属(未定种)Sciurus sp.;林跳鼠科有两个种:西安脊仓跳鼠(新种)Lophocricetus xianensis sp.nov.和脊仓跳鼠(未定种)Lophocricetus sp.。在牙齿的形态上,蓝田松鼠科的新种分别与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和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很相似,但特征原始。其中Sciurotamias pusillus新种代表了该属最早的地史记录;Lophocricetus xianensis新种比内蒙古最晚中新世常见的葛氏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grabaui)原始得多,为中国现知较为原始的一种。这些新种的特征如下:骊山花鼠(Eutamias listmnensis):个体比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稍大,前臼齿和第三臼齿的尺寸比现生种的相对大。P4具完整的前边脊,明显臼齿化;上臼齿的原尖较收缩,中附尖不发育;M3无后脊;下臼齿的下内尖几乎融汇于后边脊,下中尖很小。细小岩松鼠(Sciurotamias pusillus):岩松鼠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齿尖和齿脊比Sciurota- mias wangi和S.leilaoensis的高且较强壮。P4似三角形,前附尖膨大;M1/2的原尖收缩,时见小的后小尖和中附尖;m1/2的下内尖界限模糊,唇侧谷窄浅;m3明显向后扩展。西安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xianensts):Lophocricetus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M1和M2具小或脊状的原附尖,m1和m2的外附尖和齿带不甚发育。M1的中尖通常弱,中脊短,内脊连接前尖或原脊,后边脊连接后脊;M2常见双前边脊,中脊伸达齿缘;m1下外脊的后部低、弱甚至断开,下次尖与下内尖或下中尖与下内尖间的脊连接;m2的下原尖连接下后尖或前边脊。脊仓跳鼠是中亚和北亚特有的一属啮齿动物,被认为从异蹶鼠属(Heterosminthus)演化而来,近10余年来有较多的发现和研究。本文特别对其系统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属种的区分作了进一步界定。哺乳动物的研究显示,陕西蓝田地区晚中新世早期的气候可能比现代还要干旱。灞河动物群中松鼠类和林跳鼠类的出现,还表明了在这个温带开阔的草原环境中,尚有一些灌丛和林地。  相似文献   

3.
重新研究了中国发现较早、种类较多的江苏泗洪松鼠化石组合。基于对化石松鼠类的最新知识,这些采自下中新统下草湾组的标本被重新鉴定和补充描述,对原拟定为新属和新种的鉴别特征做了修改。原先指定为Eutamias的属被改名为Heterotamias新属;归入鼯鼠亚科的Shuanggouia属被确定为松鼠亚科;Shuanggouia lui冲的一些标本被认为与正模的形态特征不符而被指定为Palaeosciurus属。经重新研究,这一组合被订正为Palaeosciurus jiangi,Heterotamias sihongensis,Plesiosciurus sinensis,Shuanggouia lui和Parapetaurista tenurugosa 5种。其中Parapetaurista属与中新世中、晚期的Miopetaurista较相似,但它们的系统关系仍难以确定。研究表明,泗洪松鼠化石组合似乎是一个组成上以类花栗鼠为主、分布局限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方性动物群。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安徽繁昌癞痢山塘口晚新生代裂隙堆积物中发现的松鼠类材料。化石代表松鼠亚科的4个族,共有5属6种,其中包括一个新属和两个新种,即树松鼠族的Sciurus sp.,花鼠族的Tamias sp.和Plesiosciurus zhengi sp.nov.,旱獭族的Sciurotamias wangi Qiu,2002和S.teilhardi Zheng,1993,以及巨松鼠族的Pseudoratufa wanensis gen.et sp.nov.。所研究的材料系混合地采自同一裂隙堆积的4个不同层位,化石的组分可能代表从早中新世至更新世的不同时段。繁昌的这一松鼠组合具有中国中南部晚新生代松鼠动物群的特色,并含有稀奇的Pseudoratufa属。该新属的牙齿形态显示了其树栖松鼠的特征,而且可以归入甚为稀有的巨松鼠族。其遗骸具有与该地点发现的古猿、硅藻鼠和河狸类化石相似的石化和堆积过程,似乎表明这些动物属于时代相同或较接近的群体,它们的共存也说明了繁昌地区在中新世时有过相对湿润的森林生境。  相似文献   

5.
大锥蚤属一新种(蚤目:角叶蚤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锥蚤属(Macrostylophora Ewing)是松鼠的主要寄生蚤。我国已知有7个种和亚种,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和浙江等省。著者等在1965年采自云南德钦的跳蚤中发现一种寄生于松鼠的大锥蚤,与已知各种均有明显区别,遂订为新种。  相似文献   

6.
松鼠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建章  戎可  宗诚 《动物学杂志》2008,43(1):159-164
松鼠(Sciurus vulgar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树栖杂食性啮齿动物。在欧洲,由于入侵种北美灰松鼠(S.carolinensis)的引入,松鼠的数量急剧减少,松鼠的生态学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中国,松鼠因贮食坚果的习性而受到重视。本文从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种间关系和行为生态学的角度对松鼠生态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松鼠是哺乳动物生态学研究很好的模式种,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将成为松鼠生态学研究的新方向:(1)不同分布区松鼠的比较生态学;(2)与森林天然更新的关系;(3)集合种群动态及其对生境破碎化的响应;(4)分子系统地理学;(5)作为景观管理的实验种。  相似文献   

7.
松鼠由于受到非法猎捕、栖息地破坏及欧洲部分地区的北美灰松鼠生态入侵,导致种群数量锐减,现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种,我国吉林省已将其列入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基于mtDNA片段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及已筛选出并能应用于松鼠研究的微卫星位点的应用,使松鼠分子生态学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对松鼠的分子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地理学等分子生态学内容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松鼠分子生态学未来研究的展望:进一步探讨松鼠与日本松鼠的系统分化关系;松鼠连续种群、隔离种群和集合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利用核基因其他标记分析松鼠分子系统地理学问题;探讨亚洲是否存在第四纪冰期避难所.  相似文献   

8.
松鼠由于受到非法猎捕、栖息地破坏及欧洲部分地区的北美灰松鼠生态入侵,导致种群数量锐减,现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种,我国吉林省已将其列入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基于mtDNA片段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及已筛选出并能应用于松鼠研究的微卫星位点的应用,使松鼠分子生态学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对松鼠的分子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地理学等分子生态学内容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松鼠分子生态学未来研究的展望:进一步探讨松鼠与日本松鼠的系统分化关系;松鼠连续种群、隔离种群和集合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利用核基因其他标记分析松鼠分子系统地理学问题;探讨亚洲是否存在第四纪冰期避难所.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我国恩兰属吸虱8种并制订检索素,其中包括一新种-花松鼠恩兰属Enderleinellus tamiopsis sp.nov.及首次描述了雄性长吻松鼠恩兰虱。  相似文献   

10.
蒙古中部地区的三达河组(HsandaGolFormation)是亚洲渐新世陆相地层的经典地层之一。三达河组的沉积岩层现被分成两个岩性段:上部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山地段(ShandMember)和下部早渐新世早期塔塔尔段(TatalMember);两岩段间有时夹有KharKhoroo玄武岩层(BryantandMcKenna,1995;MengandMcKenna,1998)。该玄武岩层的时代用40Ar/39Ar法被确定为距今31.5Ma(Hcketal.,1999,他们称其为BasaltI)。三达河组中产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啮齿类化石(MatthewandGranger,1923;Kowalski,1974;RussellandZhai,1987;Hcketal.,1999)。近年来,本文的后一作者在三达河组中又采集到一批啮齿类化石,其中包括松鼠和山河狸2科的化石。本文是对这两类化石新材料的记述。现生的松鼠科分异很大,而且大多数都分布在亚洲。然而,松鼠科化石在古近纪时在北美和欧洲却很丰富。在北美出现于晚始新世,在渐新世时已明显分异;在欧洲出现于早渐新世,在中新世时分异很大。相反,亚洲古近纪的松鼠化石却发现得很少,标本也很破碎。已报道的只有3件标本。2件产自党河下游地区:Bohlin(1946)报道的晚渐新世的Sciurussp.,标本只是2枚单个臼齿(M3和m2);王伴月、邱占祥(2004)报道的早渐新世的党河鲜松鼠(Oligosciurusdangheensis),标本只是一段带m1~2的下颌骨。还有一件是Minjin(2004)报道的蒙古渐新世的三达河克热姆鼠(Kheremhsandgoliensis),标本也只是一段带m1~3的下颌骨。本文报道的松鼠化石产自蒙古国的巴彦洪戈尔省的塔石盖贝(TashgainBel)地点的三达河组上部山地段,时代为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这批松鼠化石标本包括1件具P3~M3的上颌骨(PC369)和2段下颌骨(PC3610和PC3611)。这是亚洲古近纪目前已知的最好的一批松鼠化石标本,代表松鼠科Kherem属的一新种:亚洲克热姆鼠(Kheremasiaticasp.nov.)。其主要特征是颊齿较大,较宽;下内尖的高度和下次尖的大小从m1到m3变化不大,彼此相近;下内脊较明显;下内尖较明显,与下后边脊间有浅沟分开等。K.asiatica的形态特征表明,Kherem属应归入北美的Cedromurinae亚科。新的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松鼠已发生了分异,至少可分为3支。以Kherem为代表的一支,与北美早期的cedromurines有较近的系统关系。它可能是由类似于北美Oligospermophilus的种类演化并迁徙到亚洲来的。现生的山河狸只有一种(Aplodontiarufa),仅生活在北美西部沿海地区。但从始新世到中新世,山河狸却遍布全北区。它们在北美较繁盛,分异大,但在亚洲发现得很少。在亚洲渐新世地层中虽曾报道过3属4种山河狸化石,但材料都很少(Prosciurusordosicus和P.?shantungensis均只有一枚单个的牙)。山河狸化石在蒙古渐新世地层的新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山河狸化石比已知的要丰富。本文描述的山河狸化石分别采自蒙古南戈壁省Shunkt地点的山地段和前杭爱省UlaanKhongil(=TatalGol)地点的塔塔尔段。它们代表原松鼠属的3类:蒙古原松鼠(新种)(Prosciurusmongoliensissp.nov.)、蒙古原松鼠(相似种)(P.cf.P.mongoliensis)和小原松鼠(新种)(P.pisinnussp.nov.)。蒙古原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下颊齿的下中附尖与下后附尖脊连,下中尖发育较弱,下外中脊弱或无;p4无下前边尖和下前齿带;m1具从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和m3的下后脊II较发育;下次脊在p4和m1后弯,与下后边脊连,在m2和m3横向,伸达下外脊等。蒙古原松鼠(相似种)与蒙古原松鼠的区别是:颊齿尺寸较小,p4具明显的下外中脊,p4和m1的下次脊弯曲度较缓,m1缺从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3的下后脊II较短等。小原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齿冠较低;下臼齿的下中附尖孤立;下颊齿的下次脊横向、较低,与下外脊连,下中尖和下外中脊均较明显,下次尖明显向前颊侧延伸,具明显的齿带等。蒙古渐新世啮齿类化石的新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松鼠和山河狸与北美的关系要比与欧洲的近。  相似文献   

11.
四川洪雅县赤腹松鼠巢址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赤腹松鼠Callosciueus erythraeus在四川省洪雅县已经成为第一大森林害鼠.为了揭示赤腹松鼠巢址选择特征并为控制该物种的危害服务,2008年3~8月采取样线法对洪雅县赤腹松鼠的巢址选择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发现81棵巢树,对其巢位参数的统计显示,赤腹松鼠可在11种阔叶树和3种针叶树上营巢,对柏木Cpuressus funebris和楠木Phoebe zhennan有明显选择性,分别为营巢树数量的34.6%和33.3%.营巢树平均高度为18.6 m±0.6 m,巢距地面平均高度为16.2 m±0.5 m,巢位置一般靠近树的顶端,多朝东、南和东南方向,76.5%的巢位于树干与树枝的交界处.对无重复取样的巢址样方(n=65)和对照样方(n=65)中15个生境因子的对比分析表明,赤腹松鼠倾向在乔木平均高度较高、林下灌木盖度相对较高、坡度较大的生境中营巢.  相似文献   

12.
巨松鼠(Ratufa bicolor)是东洋界的特有类群.中国仅有一种,分布于海南、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关于其亚种的分化结论过去主要依据其皮毛的颜色特征.本研究共测取75个巨松鼠头骨,每号头骨标本测取23个变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对巨松鼠的可测量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聚类分析,以探讨巨松鼠各亚种地位的有效性及其头骨形态的地理学变异.研究结果显示阿萨姆亚种R.b.gigantea和海南亚种R.b.hainana均为有效亚种,前者分布自广西西南部向西经云南南部、西南部、西部达西北部,后者分布于海南.同时,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滇南亚种R.b.stigmosa作为一个有效的亚种.  相似文献   

13.
隐纹花松鼠指名亚种(Tamiops s.swinhoei,以下简称花松鼠)属啮齿目、松鼠科。据郑作新(1982)报道,本亚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四川、滇西北。在国内曾有王敦清(1957)、寿振黄(1962)作过有关本种的生态报道。作者于1983年8至12月,1986年3至6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对该花松鼠的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整理如下。栖息环境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盆地西缘山区,全区植被垂直带谱明显。海拔1,120—1,500米,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樟科(Laur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海拔1,500—2,1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林。主要有青杠属(Cycl…  相似文献   

14.
一些被子植物能够分泌有气味的花蜜,但这一自然现象很少被关注.作为嗅觉信号线索,有气味的花蜜可能是将访花者和气味信号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它与传粉者及盗蜜者的关系值得探索.本研究以常春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为对象,研究了其开花动态及泊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访花行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收集并分析了花蜜的挥发物成分,探讨了花蜜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吸引作用及对酸臭蚁(Tapinoma sp.)的毒杀作用.结果表明:常春油麻藤花蜜释放的挥发物以脂肪族化合物为主(87.2%),其中酮类占56.1%,无含硫挥发性成分,这和该属其他蝙蝠传粉种类花蜜释放含硫化合物的结果不一致.此外,常春油麻藤的花蜜对酸臭蚁有慢性毒杀作用,而对中华蜜蜂则有吸引作用.未发现蝙蝠访花,但观察到泊氏长吻松鼠和赤腹松鼠可能为常春油麻藤传粉.因此,常春油麻藤可能不属于蝙蝠传粉的种类.希望本研究能为该属亚洲类群的传粉机制提供数据,并为其他植物类群花蜜成分及功能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广西大锥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角叶蚤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80年5月至1981年6月,第二作者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苗儿山和南丹县分别从棕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普通鼩鼱云南亚种Sorex araneus excelsus和“松鼠”体上采到大锥蚤属Genus Mactostylophora Ewing,1929一种跳蚤,共计4♂♂10♀♀。经鉴定为本属一新种,依其主要产地命名。兹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松鼠科松鼠亚科(Sciurinae)物种对植物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的重要动物类群之一,在中国分布广泛。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监测法进行了北京门头沟区松鼠亚科物种调查。共布设了33条样线,72个相机位点,样线总长度205km,相机累计有效工作日5059d。调查到松鼠亚科动物4种,其中北京市门头沟区分布新记录1种,即松鼠(Sciurus vulgaris),中国特有种1种,即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松鼠亚科这4个物种在有些区域同域分布,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为岩松鼠,其次为松鼠和北花松鼠(Tamiassibiricus),最低的是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松鼠亚科4物种的活动时间具有明显差异,表明其时间生态位分化明显。本研究基本摸清了北京市门头沟区松鼠亚科动物的分布与资源状况,为此类动物后续的常规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国家的公园中与城市绿地上,野生动物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到过纽约的人会发现,城市绿地和城市公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只只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松鼠。它们摇着大尾巴,在大树上奔跑跳跃,在草地上寻寻觅觅,给公园和绿地增添了无限生机。松鼠还会跑到人们的脚边,甚至会亲吻人们的手掌。人与松鼠和睦相处,体现了一种新的人与动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应用空间直观的森林景观干扰演替模型(LANDIS)模拟了2000—2200年间小兴安岭友好林区4种森林管理预案(无采伐、皆伐、择伐Ⅰ和择伐Ⅱ)下的森林景观变化,并结合景观尺度的生境适宜度指数(HSI)模型评估了不同管理预案对研究区松鼠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无采伐下松鼠适宜生境面积的增幅最快,而勉强适宜生境的降幅最快;皆伐下,松鼠适宜生境面积的增幅最慢,而勉强适宜生境的后期降幅最小;择伐Ⅰ下松鼠适宜生境面积的增幅高于择伐Ⅱ,而其勉强适宜生境面积的降幅低于择伐Ⅱ.整体而言,松鼠生境最优化的管理方案依次为无采伐、择伐Ⅰ、择伐Ⅱ和皆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离东亚钳蝎消化道中的可培养细菌,并研究其产消化酶活性和耐药性,探讨消化道细菌对东亚钳蝎消化食物的影响。方法野生东亚钳蝎采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分离其消化道内可培养细菌,利用16S rRNA序列进行细菌的分子鉴定;利用平板透明圈法测定可培养细菌产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等消化酶的活性;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消化道可培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在东亚钳蝎消化道中共分离到4个属10种细菌,其中芽胞杆菌属7种,分别为蛋白水解芽胞杆菌、解淀粉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婴儿芽胞杆菌和长形赖氨酸芽胞杆菌;葡萄球菌属、纤维微菌属和短波单胞菌属各1株,分别为松鼠葡萄球菌、纤维化纤维微细菌和泡囊短波单胞菌。对10种细菌的产消化酶活性分析表明,8种细菌有产消化酶活性,占细菌总数的80%;5种细菌有产蛋白酶活性,分别为蛋白水解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松鼠葡萄球菌和纤维化纤维微细菌;7种细菌有产淀粉酶活性,分别为蛋白水解芽胞杆菌、解淀粉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松鼠葡萄球菌和婴儿芽胞杆菌;未筛选到产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细菌;蛋白水解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和松鼠葡萄球菌可同时产2种消化酶。在药敏试验中,8种细菌对多粘菌素B耐药,5种细菌对四环素耐药,3种细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东亚钳蝎消化道中可培养细菌的组成相对单一,多数细菌有分泌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功能,说明东亚钳蝎消化道中的细菌可能有协助其进行食物消化的功能。消化道细菌对抗生素多表现为敏感,推测其生存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较少,同时在对东亚钳蝎人工饲养的场所进行消毒时,要谨慎选择抗生素,防止抗生素使用不当致使东亚钳蝎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疾病。  相似文献   

20.
路纪琪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7,27(3):209-214
许多动物都能够贮藏食物以应对一定时期的食物短缺。岩松鼠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啮齿动物,主要分布于华北山地和丘陵地区,对于其食物贮藏行为还了解不多。我们在北京东灵山地区建立了半自然围栏,在围栏一角设置一木质巢箱供其休息,在围栏中心设一食盘(给食处),就岩松鼠对核桃(已预先标记)的贮藏特征进行了观察。每只受试动物在实验开始前6 h断食,于13∶ 00 左右,随机选择1 只岩松鼠,将其放入围栏中适应2 ~ 3 h。随后,在给食处放置20 枚已标记的核桃。于第二天同一时间进入围栏,检查并记录岩松鼠对核桃的处理情况,将埋藏、取食和剩余的核桃全部移出,另置20 枚新的核桃,继续实验。第三天,重复上述检查和记录,将岩松鼠及被其处理的核桃全部移出,清理巢箱、整理围栏。随后放入第二只岩松鼠,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如遇恶劣气候,则实验顺延,直至实验结束。结果表明:岩松鼠兼具集中贮藏和分散贮藏两种食物贮藏方式,并且分散方式是其主要的食物贮藏方式;岩松鼠在围栏中选择一定的位置贮藏食物;文中还讨论了可能影响岩松鼠食物贮藏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