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钱晓洪  叶红 《四川动物》1993,12(1):35-35
以马来丝虫微丝蚴为固相抗原,做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检测丝虫病人血清抗体,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微丝蚴固相抗原在常温下极易腐败变质,影响了其在基层的推广应用。我们用福尔马林处理抗原后,在常温下保存60天,IEST的效果仍较满意。  相似文献   

2.
低温保存微丝蚴,可为广泛深入开展丝虫和丝虫病的实验研究提供虫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冷冻技术的不断改进,采用多种冷冻保护剂及控制冷冻速度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微丝蚴冷冻后的活力。迄今,国外已有不少实验报道,经冷冻不同期后的微丝蚴仍能继续在相应的昆虫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幼虫即Ⅲ期蚴(Obiamiwe and Mac Donald,1971;Ham et al.,1979、1981;Miajas and Townson,1980;Lok et al.,1983;Lowrie,1983)。国内对微丝蚴低温保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83年9月份以来,对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微丝蚴进行了低温保存及其后活力的观察,初步结果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3.
液氮冻存丝虫微丝蚴的研究,国外有盘尾属丝虫、盂欧氏丝虫、斑氏丝虫、马来丝虫和犬恶丝虫等,国内尚未见有报道。本试验应用三种低温保护剂,对两种丝虫微丝蚴进行液氮低温保存的研究,获得初步成功,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感染法,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小鼠) 进行夜现周期性斑氏丝虫实验感染研究。结果表明,斑氏丝虫经人工感染后能在Scid 小鼠体内发育成熟并产生微丝蚴,且虫体回收率较高为6~30% ,平均14-8% 。感染的10 只小鼠均在外周血中检获出微丝蚴,及解剖收集到成虫,感染成功率高达100% 。作者认为Scid 小鼠由于T、B淋巴细胞功能缺如,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丝虫感染抗体,是一种易于感染成功、潜伏期短、微丝蚴密度及成虫回收率高的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5.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出现,不仅有明显的日夜周期性,还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后一现象不仅发生在马来丝虫(陆素筠,1956)或班氏丝虫的患者(Brengues等,1975),也见于有犬恶丝虫或匐形恶丝虫寄生的犬体(Kume和Ohishi,1965;Katamme等,1970;Aoki,1971;Cancrml,1975a、b;Sawyer,1975)。本文报道实验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体内微丝蚴的季节周期性。  相似文献   

6.
外周血液中的微丝蚴一般都有一定的昼夜周期和季节周期,然而皮肤组织中微丝蚴的周期性都不明显。在盘尾丝虫属中,据Mellor对马皮肤中(Onchocerca cervicalis)微丝蚴观察和Eichler对牛皮组织中(Onchocerca gutturosa)微丝蚴测定以及Marroquin(1974);Auderso(1975)对人体皮肤中(Onchocerca volvulus)微丝蚴的研究,都表明无周期节律,本丝虫的周期性尚无详细了解,特别是在中国还缺乏详细研究。我们于1984年2月至1985年  相似文献   

7.
我组自1974年以来,曾先后采取腹腔和皮下途径,将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蚴接种长爪沙鼠,继而又采用移植法,将丝虫成虫和微丝蚴转入沙鼠腹腔,均获得成功。现已将马来丝虫在沙鼠体内传至第10代。本文主要报道1977年7月前的观察结果。此外,还简述1978年5月前丝虫传代和微丝蚴寿命观察等的部份情况。  相似文献   

8.
方仁丽  徐秀菽 《四川动物》1996,15(4):148-152
本实验用长爪沙鼠体内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感染东乡伊蚊收集感染期幼虫,经腹腔内注射55只小白鼠(昆明种)后,定期抽查小白鼠腹腔液和解剖小白鼠观察丝虫发育情况。在14天、30天、60天、140天和160天时,分别检获了Ⅲ期、Ⅳ期幼虫、童虫和成虫。成虫感染率为34.6%(9/26)。91天还查出微丝蚴。实验结果表明:周期型马来丝虫可以在昆明种小白鼠体内发育到成虫并产生微丝蚴。  相似文献   

9.
由犬恶丝虫(Dirofilariaimmitis简称犬丝虫)引起的犬丝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对犬的危害殊重,人亦有受染。但有10—67%的感染犬,用浓集法查不到微丝蚴。自单克隆抗体技术用于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后,近年来,已有多种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犬丝虫抗原的免疫试验用于临床或科研。Filarochek是1985年初生产的一种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血清中犬丝虫表面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由于本试验的敏感性高达96.4%,特异性强,仅有1.9%的假阳性,已在美国广泛使用。但如何根据抗原的滴度来预测犬体内的虫荷,并进一步推测治疗的安全性尚未见报道。为此,将血清作等…  相似文献   

10.
1.本文报告在广东从化县街口镇及其周围60公里以内的地区作丝虫病调查之结果,发现了从化县有褓虫病流行,并证明其流行分布可能局限在街口镇。在街口镇检查了正式农业八口1,450名,包括血液和体格检查在内,查获丝虫病戚染者415人,为28.62%;存吕田和太平埸附近的村庄分别检查174及307人的血液,结果均未查见微丝蚴;在石坑和良口咐近的村庄分别检查434及396人的血液,查获微丝蚴者有4人为0.92%及1人为0.25%。 2.所查见的微丝蚴经鉴定均为班氏种。 3.街口的丝虫病感染率与年龄成正比,有年龄愈大感染率愈高之趋势,41—50岁年龄粗的感染率最高,达54.49%。 4.街口的丝虫病患者男性较女性多,原因可能是由于班氏稀虫很少引起女性生殖系体征之故。 5.街口镇人房内蚊类粗成以疲乏库蚊数量最大,解剖1,134只疲乏库蚊,感染率为7.4%,并找到发育成熟的戚染期幼丝虫,证明疲乏库蚊是这个地区班氏丝虫的传染媒介。 6.检查1,450人所见的临床征状主要是乳糜尿与生殖系体征:四肢淋巴系方面,仅仅发琨下肢有轻度象皮肿者2例。分析乳糜尿史者58人,男女均相似(男占15.15%,女占11.92%);生殖系有体征者均为男性患者,女性者无发现。 7.本文首对丝虫病的调查、流行分布和临床特点等,并曾温习了国内外文献略为讨渝。  相似文献   

11.
丝虫体外培养的研究对丝虫和丝虫病的实验研究有重要意义。尽管此项工作早在1912年(Bahr;Full(?)born;Wellmen和Johns)即已开始,但Weinstein(1970)认为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创始阶段,数十年来进展很少,且多数均采用动物寄生丝虫的微丝蚴。五、六十年代开始才有动物丝虫成虫体外培养的报道(Hanking,1954;Earl,1959;Tavlor,1960;Weinstein和Sawyer,1961;Wong,1964)。Wenk等(1978)用Tc 199加灭活或未灭活正常棉鼠血清培养棉鼠丝虫雌虫,其存活期可达17—23天。近十余年来,由于新的丝虫小型啮齿动物模型不断建成,为丝虫体外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虫源,从而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但有关人体寄生丝虫成虫的体外培养研究的报道仍然极为少见。国内  相似文献   

12.
以5%二甲基亚砜为冷冻保护剂,将马来丝虫微丝蚴置于含20%小牛血清的RPMI-1640保存液内,在低温下(-196℃)保存。经过30—270天,微丝蚴解冻后的存活率为93—98%,大部均可使蚊虫宿主感染,并在终宿主长爪沙鼠体内发育为成虫,在其腹腔液内检获微丝蚴。 同法冻存含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的蚊体,经30、90、及181天后,解冻的蚊体内幼虫,其存活率为46.2—54.4%,90天前大部幼虫可在沙鼠体内发育并产出子代,但冻存180天组似已失去感染性。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一例感染罗阿丝虫的微丝蚴形态张富南,朱素贞,何乐金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61004141乐山市市中区卫生防疫站罗阿罗阿线虫[Loaloa(Cobbld.1864)CastellaniandChalmers,1913]简称罗阿丝虫。是非洲的...  相似文献   

14.
为摸清大熊猫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以及心丝虫病的血清学感染资料,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以及外膜蛋白BCSP3基因PCR扩增检测布鲁氏菌病;同时采用弓形虫间接血凝试验和犬心丝虫抗原快速诊断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只大熊猫RBPT检测为阳性,进一步采用SAT和血液细菌BCSP31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排除了布鲁氏菌感染;大熊猫蜀兰弓形虫抗体检测呈阳性,复查也为阳性,表明存在弓形虫感染;所有大熊猫心丝虫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无心丝虫感染。本次检测的3种疾病中,仅发现1只熊猫(蜀兰)存在弓形虫感染,布鲁氏菌病和心丝虫病均为阴性,表明目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大熊猫疾病的预防工作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塞氏丝虫[Breinlia sergenti Mathis et L(?)ger,1909)Petter,1958]属于盖头科(Dipe-talonematidae),成虫寄生于蜂猴体内,过去只见于马来西亚地区。1972年4月我所人员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发现1只蜂猴末梢血液内有一种微丝蚴,遂将此蜂猴带回上海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并对所获丝虫进行了初步鉴定,定名为塞氏丝虫(中国医学科学院  相似文献   

16.
长爪沙鼠人工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我国人体寄生丝虫的动物模型,无论在丝虫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抗丝虫病药物的筛选、丝虫病免疫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以及丝虫病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的探讨等方面,都是急待解决的基本课题。为此我组从1973年开始进行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人工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7.
1. 本文报告了湖北省武昌县土地堂地区的丝虫感染情况及其媒介蚊类的调查结果。 2.武昌县土地堂地区的居民丝虫病流行相当严重,在二个农业合作社调查1,074人的结果,其各村的流行率为19.04—71.85%,其中三好一社平均为49·00%,和平二肚平均为34.18%。 3.居民中除5岁以下的儿量外,其丝虫感染与年龄、性别无显著的关系。 4.所有的微丝蚴均为马来种。 5.人房和牛房中的蚊类其发现有10种。无论在人房和牛房均以中华按蚊的数量最大,其密度高峯在8月份。 6.对本地的马来丝虫传播媒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中华按蚊是本地的传播媒介。 7.本地马来丝虫主要的传播季节是整个夏季(6、7、8月),但晚春及初、中秋时也是很危险的。  相似文献   

18.
犬恶丝虫(Dirofilariaimmitis)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心脏,其微丝蚴出没于周围血液中,家犬为其正常的宿主,偶有寄生于人体者。因工作需要,我们于1992年和1993年曾两次前往重庆市璧山县对家犬的犬恶丝虫感染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9.
在人体丝虫动物模型研究上,虽然马来丝虫动物模型已获成功,但班氏丝虫动物模型还未完全取得成功。本文就班氏丝虫不同动物模型的实验情况综述如下。一、班氏丝虫感染猴类(一)猕猴属动物:早在1960年Laing,等就曾用恒河猴(Macacamulatta)进行班氏丝虫的感染实验,至1974年Cross用班氏丝虫感染台湾猴(Macacacyclopis)才首次获得成功。1979年该氏又进一步用班氏丝虫的雅加达株和金门株分别感染78只猴,有29只猴回收到发育的幼丝虫和成虫,8只雄猴出观了微丝蚴血症。实验表明,切脾与否,注射或穿刺接种回收成虫数量均相等;在各种免疫抑制剂中,以猴…  相似文献   

20.
酚氧化酶在昆虫抵抗外来异物黑化和成囊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分别经胸内接种马来丝虫微丝蚴和生理盐水后,测定蚊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未接种的两种蚊,其1日龄蚊的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3、12和16日龄蚊。1日龄中华按蚊接种微丝蚴24h后,其酚氧化酶活性比未接种蚊和接种生理盐水蚊高2—3倍。1日龄白纹伊蚊接种微丝蚴24h后,其酚氧化酶活性是未接种蚊的7倍。白纹伊蚊酚氧化酶活性的免疫激活水平显著高于中华按蚊。讨论了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酚氧化酶活性的差异与其免疫力差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