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云南石林盲高原鳅的发现及其分类地位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石林盲高原鳅Triplophysa shilinensis Chen et Yang,sp.nov.是在我国发现的第四种洞穴条鳅鱼类。其鉴别特征为:眼睛完全退化;体半透明;须发达,鼻瓣延长成须状;体裸露无鳞;背鳍、尾鳍分枝鳍条分别为7和14根;体和尾柄较细长。在摒弃趋同演化特征后,综合形态性状并结合地理分布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类似于南盘江高原鳅的祖先曾广泛分布于滇东南一带,后来随着地下河的发育分别进入个旧卡房笆蕉箐溶洞和石林尾博邑溶洞。在溶洞间的地理隔离作用下,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各自形态特点,最终分别演化成为目前的石林盲高原鳅和个旧盲高原鳅。本文还依据朱松泉的条鳅分类系统,订正了如下2个种:个旧盲高原鳅Triplophysa gejiuensis (Chu et Chen)、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 (Yang et al.)。  相似文献   

2.
洞穴盲鱼     
不少人以为,山洞准是寒冷、潮湿、阴暗的地方,没有什么生命存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近几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洞穴中,相继发现了一种罕见的鱼。这种鱼身体较小,最长的不到十厘米,细条,粉红色,身体半透明,脊椎和内脏清晰可见。当地人把它叫作无眼鱼,正式的名字叫做盲鱼或洞穴盲鱼。当然,按盲鱼的形态差别,还能区分出不同的种或地理亚种。像我国云南的盲鱼与广西的盲鱼就不一样,前一种叫云南盲盘(鱼句),身体长形,前部略平扁;吻须两对位于口前;颌须一对位于口角;尾鳍圆形。后一种叫广西无眼平鳅,身体长形,前部高;吻须一对,颌须一对;尾鳍分叉。盲鱼在世界上的分布比较普遍,美洲、非洲和欧洲都有,但类似我国云、贵高原和四川、广西等地发现的盲鱼,除了伊朗曾有过报道外,其他国家还未有过这方面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寻找洞穴鱼     
2004年12月,《人与生物圈》杂志记者、摄影师等一行三人到茂兰保护区考察。听说这里有一种非常珍稀而神秘的洞穴盲鱼——荔波盲条鳅,他们为之一振,希望能一睹荔波盲条鳅的倩影,同时也希望茂兰保护区能把这一珍稀鱼类的物种现状搞清楚,弄清这一物种究竟还存不存在,如还存在,应如何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保护。管理局随即决定由我和另几位同事及摄影师组成一个精干的考察小分队,  相似文献   

4.
广西高原鳅属鱼类一穴居新种记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红水河水系地下河采集到一批盲鱼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天峨高原鳅Triplophysa tianeensis sp.nov.与个旧盲高原鳅T.gejiuensis、石林盲高原鳅T.shilinensis、阿庐高原鳅T.aluensis和南丹高原鳅T.nandanensis相似;本新种腹鳍末端不达肛门,尾鳍分枝鳍条16,可进一步与个旧盲高原鳅和石林盲高原鳅(腹鳍末端达到肛门,尾鳍分枝鳍条14-15)相区别;本新种背鳍起点位于体之中点、腹鳍起点之后,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可进一步与阿庐高原鳅(背鳍起点靠近吻端、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肛门距臀鳍起点仍有一段距离)相区别。本新种与同分布于红水河水系的南丹高原鳅Triplophysa nandanensis Lan et al.较为相似;但二者区别明显:新种背鳍分枝鳍条7、胸鳍分枝鳍条9、腹鳍分枝鳍条6、背鳍外缘平截、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后者背鳍分枝鳍条8、胸鳍分枝鳍条10~11、腹鳍分枝鳍条7、背鳍外缘凹入、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此外,新种的穴居特征更为显著:眼极度退化、头长为眼径16.8—32.8(25.0)倍、部分个体无色素斑且各鳍无斑点,而南丹高原鳅眼小、头长为眼径4.7~9.0(7.5)倍、体和头背侧密布云状斑且各鳍均具点状斑。  相似文献   

5.
无眼金线鲃及其性状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无眼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nophthalmus是继我国个旧盲条鳅、无眼平鳅、裸腹盲鲃之后发现的第四种盲鱼。与近似种小孔金线鲃相比,该新种侧线鳞较少。由于它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石灰岩溶洞之中,引起某些性状的适应性变异:眼睛消失;体无色素;鳞片退化,感觉器官特别发达。形态比较结果表明,无眼金线鲃是类似小孔金线鲃的祖先进入地下伏流后,适应黑暗环境而形成的一个种,为本属鱼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化分支。  相似文献   

6.
中国云南高原鳅属洞穴盲鱼一新种——邱北盲高原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和2006年,在云南省邱北县腻脚村一喀斯特洞穴深处各采到一批盲鳅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记录的新种--邱北盲高原鳅。新种具有的特殊头形及可数性状等特征,与中国已记录的穴居高原鳅均不同,而与分布于金沙江水系的前鳍高原鳅(T.anterodorsalis Cao et Zhu)相近,但新种有下列特征可与之相区别:1)无眼vs.眼正常;2)背鳍分枝鳍条7vs.8-9;3)尾叉形vs.尾微凹。新种与同水系(南盘江)的大斑高原鳅(T.macromaculata Yang)也较相近,但可与之相区别:1)无眼vs.有眼;2)无色素vs.有斑;3)尾叉形vs.尾微凹。  相似文献   

7.
中国贵州省穴居盲鳅一新种(鲤形目,爬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采集于贵州省荔波县佳荣镇水井湾溶洞(25°28’N,108°06’E)适应洞穴环境的鳅类1新种:佳荣盲高原鳅Triplophysa jiarongensis sp.nov.。新种与之前记录的7种分布于西江水系的高原鳅(阿庐高原鳅、个旧盲高原鳅、长须盲高原鳅、巨头高原鳅、邱北盲高原鳅、石林盲高原鳅和天峨高原鳅)同属典型洞穴鱼类,都具有一系列与洞穴环境有关的适应性特征。新种与本属其它种类的区别主要为:胸鳍长,后伸达腹鳍起点;尾鳍微凹形;体表色素退化,光滑裸露无鳞;背鳍截形,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略后方;腹鳍后伸盖过泄殖孔;臀鳍截形;尾柄上下缘存在脂状鳍褶;背鳍分支鳍条8;臀鳍分支鳍条6;胸鳍分支鳍条11;脊椎骨总数4+34;眼完全退化,外观无痕迹;鳔前室被骨质鳔囊包裹,后室发达膨大呈游离膜质鳔。此外还介绍了其栖息地概况和部分生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分支系统学原理对鳅(鱼它)鱼类的鳔囊、鳔及相关结构进行了特征分圻,并以(鱼句)亚科作为外类群。解剖结果表明,鳅(鱼它)鱼类的鳔分四种类型;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鳅(鱼它)鱼类是一个单源群,作为一亚科可分为异鳔鳅(鱼它)属和鳅(鱼它)属,后者又分为原鳅(鱼它)和鳅(鱼它)二个亚属。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条鳅亚科鱼类一新属和一新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1980年6月和1981年3月至5月,作者在云南省采得一批鳅科(Cobitidae)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鱼类,经鉴定有一个新属和一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为了编著我国的鱼类志,作者于1984年10月至12月在广东和广西两省(区)采得一批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鱼类标本,经鉴定有三属五种,其中有一个新种,即稀有条鳅Noemacheilus rarus sp. nov.。另有一个新属和两个新种:间条鳅属Heminoemacheilus gen.nov.、郑氏间条鳅Heminocmacheilus zhengbaoshani,sp.nov.和叉尾平鳅Oreonectes furcocaudalis sp.nov.,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葆珊研究员和暨南大学郑慈英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卫同志提供的。根据我们的采集和原有的记载,广东和广西两省(区)的条鳅亚科鱼类共四属九种,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穴居盲副鳅及其性状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5年由G.Aljancic先生在贵州荔波溶洞采到3尾体呈半透明、无眼睛的全穴居鱼类标本,经鉴定为副鳅属中的1新种,依特征命名为长须盲副鳅Paracobitis longibarbatus sp.nov.。形态特征的分析表明:洞穴鱼类的性状演化,反映了物种对黑暗环境的适应性变异,同时也表达了物种适应辐射的结果,体现了性状在演化中趋同和趋异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鲤科鳅(鱼它)属鱼类一新种,定名为少耙鳅(鱼它)Gobiobotia paucirastella。和近似种裸胸鳅(鱼它)Gobiobotia tungi相比,该新种胸腹部裸露区较大,鳃耙与侧线鳞较少。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洞穴鱼类--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对其肌肉、心脏、肝脏、脑、脾脏和肾脏等6种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酯酶(EST)、醇脱氢酶(ADH)、谷氨酸脱氢酶(GDH)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等7种同工酶进行分析,检测到26个座位,其中多态座位4个(Ldh-3、Ldh-4、s-Mdh、m-Mdh),多态座位比例为15.38%,观察杂合度0.0398,预期杂合度0.0411,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0316,存在杂合子缺失.结果表明,湘西盲高原鳅群体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纯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赵铁桥 《动物学研究》1984,5(4):341-346
研究了一些条鳅属鱼类的大量标本,对其分类问题澄清如下:巩乃斯条鳅在鳔、肠、脊椎骨等方面远不同于黑背条鳅,不该并入后一种。它可再分成指名亚种和东方亚种,elongatus为东方亚种异名,重繐唇条鳅以一系列性状充分区别于黑斑条鳅,因此恢复其单型种地位。武威条鳅鉴别性状发现不够充分有效与近似种硬鳍条鳅区分,作了修正。根据形态差异和在河西疏勒河弱水两水系同域分布,将尖体条鳅和短尾条鳅从高原条鳅的亚种提升为分立种。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条鳅亚科鱼类两新种和一新亚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编著我国的鱼类志,作者在整理六十年代采自云南的鳅科(Cobitidac)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鱼类标本时,发现有两个新种,另一个新亚种是云南省农业学校郭启治同志采得。新种和新亚种的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拉萨河鱼类调查及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 其鱼类区系为隶属于裂腹鱼亚科、条鳅亚科和科的13 种鱼类以及裂腹鱼属的一个自然杂交种。最近十几年,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导致了大量的外来鱼类进入拉萨河水体。文章介绍了2004 年至2006 年对拉萨河鱼类进行采样调查的情况。目前在拉萨河, 鱼类组成包括以往记录的14 种鱼类: 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异齿裂鱼 S. o’connori (Lloyd)、巨须裂腹鱼S.macropogon (Regan)、双须叶须鱼 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尖裸鲤 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Lloyd)、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 Regan、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裂腹鱼的一个自然杂交种、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wartii (Hora)、细尾高原鳅T. stenura (Herzenstein)、西藏高原鳅T. tibetana(Regan)、东方高原鳅T. orientalis (Herzenstein)、斯氏高原鳅T. stoliczkae (Steindachner)、短尾高原鳅T.brevicauda (Herzenstein)、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 (Regan); 8 种外来鱼类: 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黄黝鱼Hypseleotris swinhonis (Gunther)、鲤Cyprinus (C.) caupio Linna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Cuvier et Valenciennes)、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 2 个未定种。调查结果表明拉萨河鱼类资源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是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的减少和小型化以及外来鱼类入侵。文章针对这些情况作了分析和探讨, 并对土著鱼类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合理捕捞、严格禁渔期、控制外来鱼类、保护栖息地等。    相似文献   

17.
1961年5至10月,岳佐和及黄宏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西藏综合考察队,在西藏南部地区进行了鱼类学考察。1962年又在北京进行了鱼类种类的鉴定及资料整理工作。本文继《西藏鱼类初篇》(张春霖等,1962)之后,仅报告该地区的条鳅属(Nemachilus)鱼类,共六种,其中腹纹条鳅(N.bellibarus,sp.nov.)为一新种,斯氏条鳅(N.stoliczkae Steind.)为1960年张迺治等同志所采。  相似文献   

18.
1956年9月和1976年4月分别在青海省乌兰县的茶卡和西藏改则县的茶错(湖)支流采得一批鳅科(Cobitidae)鱼类,经鉴定是属于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的两新种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sp.nov.和改则高原鳅Triplophysa gerzeensis sp.nov.,后者是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宣瑜同志采得。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兹将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用mtDNA 12S rRNA序列变异检验鲤形目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焕章 《遗传学报》2004,31(2):137-142
通过对鲤形目鱼类5个科的代表类群的完整线粒体12S rRNA进行测序和分析,以检验目前的形态学假说。经序列比对后,有1000个位点,其中467个位点在茎区,533个在环区;有395个位点为变化位点,其中267个为系统发育信息位点。采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其结果支持鲤科鱼类成为一个单系群,非鲤科的鲤形目鱼类成为另一个单系群的观点,这与Siebert提出的假说相一致。鲤科鱼类包含3个主要的分支,即鱼丹系、鲤系和雅罗鱼系;但在非鲤科鲤形目鱼类中,其关系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鳅科是复系,平鳍鳅科、条鳅亚科和花鳅亚科可能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81年7月我们在四川乐山市大渡河河口附近(海拔约450米,属岷江水系) 采得沙鳅亚科(Botiinae)薄鳅属(Leptobotia)鱼类标本2尾,经鉴定比较后,认为是一个新种,定名为: 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新种(图1) 地方名 高梁鱼、竹叶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