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池养条件下不同规格鳗鲡的粗蛋白与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鳗缅(An尸uillaIoponlyaTemAnnsketSchlegel)又称河鳗、白鳝等,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养鳗业蓬勃发展,产品位于水产品出口创汇的前列。但是国内对于鳗闻的营养基础研究仍然滞后,阻碍了养鳗业的持续发展。蛋白质是鱼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饲料中所含  相似文献   

2.
鳗苗即鳗鲡(亦称河鳗,白鳝)的幼体,每年2月中下旬始见于上海长江口,5月中下旬结束,苗汛期约70—90天。鳗鲡是一种降海性(catadromous)洄游鱼类,分布于我国的这种河鳗为日本鳗鲡(Angailla japonica)。每年秋季(9—11月)在内陆水域肥育接近性成熟的亲鳗,纷纷集群,通过咸淡水交汇处,随水流游向深海产卵。受精卵经孵化,随海潮飘流约1年后,体重逐渐长到约0.15g,体长约50—70mm 的透明棒状体,春天由河口溯上陆地河川。白色透明的鳗苗(亦称玻璃鳗)不久转黑。约经4—5  相似文献   

3.
鳗鱼人工繁殖的研究,旨在摆脱苗种生产单纯依赖天然鳗苗资源的状况,并揭示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的繁殖习性和生活史。 早在1934年,Boucher曾用孕妇尿促使欧洲鳗[Anguilla anguilla (L.)]雄鳗成熟。后来,Fontalne等(1964)用鲤鱼脑垂体促使欧洲鳗雌鳗成熟排卵。1973年底,山本等(1974)获得了首批河鳗(Anguitt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的仔鱼,仔鱼成活了6天(120余小时)。  相似文献   

4.
球头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 Yamaguti,1935)寄生于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通称为河鳗)的鳔中,首先是山口佐仲(1935)在日本发现描述所定名。其描述的形态特征是成虫的食道分为前端肌肉球和后部呈圆柱形的肌肉腺质部;幼虫食道呈花瓶状,前端无球状肌肉部膨大,口腔具有一环小齿状构造。后来Kuwahara,Niimi et Itagaki(1974)在日本鳗鲡中亦检得这类线虫,他们把虫体较细长,食道前端  相似文献   

5.
【背景】鳗弧菌是海产动物弧菌病的主要病原,在海水水域中广泛存在。鳗弧菌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会生成生物膜,形成自我保护,对其防治是水产养殖行业的一大难题。【目的】探讨致病性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BYK0638生物膜的形成特性,为进一步研究鳗弧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研究静置培养条件下鳗弧菌(V.anguillarum)BYK0638在96孔酶标板上的成膜情况,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定量检测生物膜中鳗弧菌的活力。【结果】鳗弧菌BYK0638能够在聚苯乙烯酶标板上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的OD450值在24 h达到峰值,60 h后趋于稳定;在107-108 CFU/m L范围内,鳗弧菌生物膜的OD450值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25°C时的生物膜OD450值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生物膜的形成量;在p H 4.0-11.0范围内,当p H值为7.0时鳗弧菌形成的生物膜量最高,在p H值为3.0和12.0时鳗弧菌几乎不形成生物膜;在TSB培养基中加入0.03-2.00 mmol/L Ca Cl2,鳗弧菌生物膜形成量与未添加Ca Cl2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在TSB培养基中加入0.03 mmol/L Mg Cl2,可促进鳗弧菌生物膜形成;Na Cl浓度为5%时,形成的生物膜OD450值最高;鳗弧菌在大黄鱼表皮黏液、肝脏、前肠、后肠组织提取液包被的96孔酶标板上形成的生物膜显著高于其他黏液和组织提取液包被组(P0.05)。【结论】致病性鳗弧菌BYK0638能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形成与外界环境因子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培养时间、初始菌浓度、温度、p H、Mg2+、盐度及不同组织和黏液等各种环境因子均能显著影响鳗弧菌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仔鳗肠道微生态的重建与嗜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应用不同来源肠道菌株,进行了仔鳗肠道微生态重建试验。菌株包括肠微球菌,贝内克菌分离自成鳗体内。非O-I群弧菌(NCV)分离自黑斑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肠道。两歧双歧杆菌分离自婴儿粪便。结果表明,两试验组仔鳗肠道微生态重建后,仔鳗的嗜食性比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提高(t=8.282,p<0.001;t=5.458,p<0.005)。这一结果,可清楚地看出肠道微生态重建,在宿主生理功能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53-660
文章研究了不同盐度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幼鳗和太平洋双色鳗鲡(A. bicolor pacifica)幼鳗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将花鳗鲡幼鳗(9.760.36) g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11.820.04) g分别在淡水(盐度0)与盐度5、10、18水体中养殖30d, 测量每组实验鱼总重后检测胃、肠道和肝脏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 花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在各盐度处理中存活率均为100%, 未出现死亡。两种鳗鲡在淡水中生长良好, 特定生长率最高, 而饵料系数最低。盐度对花鳗鲡幼鳗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存在差异, 其中花鳗鲡胃、肠道和肝脏蛋白酶活力在各盐度处理中均无显著变化(P0.05), 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随盐度的增加而下降; 太平洋双色鳗鲡胃蛋白酶活力在盐度10时最大, 肝蛋白酶活力在盐度18时最大, 而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在各盐度处理组无显著变化(P0.05)。这表明盐度对花鳗鲡胃、肠道和肝脏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具有抑制作用, 对太平洋双色鳗鲡的蛋白酶活力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在相同盐度条件下, 不同消化器官中同种消化酶活力存在差异, 各盐度的两种鳗鲡肠道中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肝脏和胃(P0.05), 胃中蛋白酶活力高于肝脏和肠道, 但不显著(P0.05)。研究发现两种鳗鲡体内脂肪酶活力相对较高, 表明其对脂肪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建议在配制花鳗鲡幼鳗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饲料时, 适当提高粗脂肪比例, 有助于促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鳗鲡的眼径、眼间距、吻形等外部特征能比较可靠地鉴别雌雄两性。这些形态上的测量数据经“判别函数”的计算,确定了两性之间的差别。运用形态上的差异鉴别400—600毫米体长组的雌雄鳗,准确率可达到90%。座标图表明体长的分布自然地区分为雌雄鳗,体长在600毫米以上者全为雌鳗,体长400毫米以下者全为雄鳗。雌雄两性体长和体重关系为W=0.0000001285L3.015。体长400—600毫米的鳗鲡的体长和体重的直线回归系数(b)依性别而有所不同。雄鳗为0.887(W=0.887L-280.20);雌鳗为1.150(W=1.150L-376.73)。雄性肥满度为1.15±0.052,雌性为1.42±0.053,以上两对数值在两性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养鳗池中常常发现一部分成鳗和幼鳗由于感染球状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长时间不摄食,背部发黑,感觉迟钝,鱼体日渐消瘦,导致病鳗死亡。给养鳗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 球状鳗居线虫寄生在鳔腔内,其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鳗草在北半球温带海域广有分布,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和环境胁迫,海草床面积急剧退化.为探讨鳗草对不同环境胁迫的适应性,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对荣成天鹅湖草床的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斑块区、鳗草草场边缘和鳗草草场内部4个生境的鳗草形态和繁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叶长、叶宽、节间长度/直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分枝频率在不同月份和生境间差异显著,其中除了分枝频率最大值出现在草场边缘(88.4%)外,其他各项指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草场内部(分别为78.54 cm、7.93 mm、7.03和3.88).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的可塑性指数在各站位均较高(0.77~0.92),叶宽的可塑性(0.41~0.64)略小.不同生境中单株鳗草佛焰苞数差异不显著,而单位面积的佛焰苞数差异显著,在草场内部偏向于克隆生殖,而在人为干扰较大的斑块区倾向于有性生殖.  相似文献   

11.
对环丙沙星与新氟康杀灭鳗弧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丙沙星(Ciproflozacin)和新氟康(Florfenicol)杀灭鳗弧菌的最高稀释度分别为10^-5和10^-4。在20℃~50℃的范围里,环丙沙星与新氟康杀灭鳗弧菌的效果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杀菌最佳pH值分别为3和5;两种药品杀灭鳗弧菌的效果均随着可溶性淀粉浓度的增加而减弱。综合各最佳因素,环丙沙星在20℃和pH3时,杀灭鳗弧菌效果提高了19.13%;新氟康在20℃和pH5时,杀灭鳗弧菌效果提高了59.47%。  相似文献   

12.
鳗鲡在海洋中产卵,而在淡水中成长。过去人工养鳗都是在沿海捕捞天然鳗苗来饲养的,由于养鳗业的发展,早在四十年前即已开始进行人工繁殖鳗苗的试验研究,但进展不大,直到近年来才取得了较大发展。现就国内外研究情况简介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菱鲆鳗弧菌灭活疫苗原液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大菱鲆鳗弧菌灭活疫苗中试生产,通过对大菱鲆鳗弧菌菌株VAM003二级种子培养时间、盐度、培养基、接种量、补料等发酵条件的优化筛选,确定大菱鲆鳗弧菌菌株VAM003灭活疫苗发酵原液的发酵工艺条件。鳗弧菌菌珠VAM003接种于含2. 5%Na Cl的TSB液体发酵培养基,28℃振荡培养12~14 h,制备二级种子液,按发酵罐培养基总量的10%接种二级种子液,28℃补料发酵10~12 h。在该条件下鳗弧菌菌株VAM003发酵活菌数达到1. 20×1010cfu/m L,比优化前提高12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鳗弧菌侵染对青蛤溶菌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蛤样品分别注射鳗弧菌和生理盐水,在注射后3 h、6 h、12 h、24 h、36 h和48 h取不同处理组血清,测定其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析鳗弧菌对青蛤体内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鳗弧菌感染组的青蛤血液中LSZ和SOD活性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SOD在12 h时达到最高,LSZ在36 h达到最高,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表明鳗弧菌对青蛤的LSZ与SOD酶活性影响较大,对其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DEPC、EDC、DTNB、PMSF等8种化学修饰剂对鳗弧菌胞外金属蛋白酶进行了化学修饰。结果表明化学修饰后酶的活力发生了改变,其中组氨酸、酸性氨基酸、半胱氨酸残基的化学修饰引起酶活性的明显降低,说明组氨酸残基、酸性氨基酸、半胱氨酸残基及其二硫键在维持酶活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酶活力所必需;而对精氨酸、丝氨酸、ε-氨基等修饰后酶活性影响较小,表明不是酶的活性所必须的基团。  相似文献   

16.
中国须鳗属鱼类一新种(鱼纲,鳗鲡目,蛇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编写中国动物志(鳗鲡目)过程中,检测了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上海水产大学历年采集的蛇鳗科鱼类标本,发现其中有1新种,定名为元鼎须鳗Cirrhimu-raena yuanding sp.nov.,以纪念中国第一代鱼类学家朱元鼎教授对中国鱼类学研究的贡献。该新种由于其上颌下表面中央所具有的凹槽和头背部后1/3处的背鳍起点等特征,是已知的其他9种须鳗属鱼类中所特有的特征,可明显区别于本属的已知种类。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自1957年8月开始进行连云港海产动物的调查。在所得标本中,发现我国初次记载的罕见鱼类二种。(一)紫匙鳗 Mystriophis porphyreus(Temm.&Schl.)属鳗鲡目 Anguilliformes蛇鳗科Ophichthyidae。(二)多棘腔吻鳕 Coelorhynchusmultispinulosus Katayama属长尾鳕目 Macruriformes长尾鳕科Macruridae。下面是这二种鱼的叙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条件致病菌,每年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其致病机制、对其进行快速的检测鉴定是其病害防治的前提和基础。核酸适配体因其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等多种优点,在微生物的靶标分析、检测鉴定以及致病机制等多个领域都呈现出较好的应用潜力。因此,筛选鳗弧菌的核酸适配体,利用核酸适配体对鳗弧菌相关位点进行分析鉴定,不仅能为鳗弧菌的检测鉴定提供一个新的手段,对于探索鳗弧菌相关位点在其病害防治中的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鳗弧菌为靶目标,采用每轮测序的SELEX筛选方法,从高频序列中筛选鳗弧菌的核酸适配体;采用单链DNA浓度法测定核酸适配体的亲和力,研究核酸适配体对鳗弧菌的亲和特异性;采用Origin软件、选择反比例函数(Hyperbola函数)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核酸适配体的亲和常数(Kd)和最大亲和力(Am);采用磁分离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纯化出核酸适配体H5的结合蛋白,通过质谱对该蛋白质进行分析鉴定,并利用Prabi、Phyre2、Psortb 3.0等在线网站分析该结合蛋白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可引起鲑鱼、鳗鲡、鲈鱼和牙鲆等多种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是水产养殖中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对其进行快速检测是确保水产养殖安全和食品安全所必需的。方法 本文利用鳗弧菌与其核酸适配体之间较强的亲和力,通过鳗弧菌夺取胶体金颗粒表面的核酸适配体,使胶体金溶液的吸光度发生变化,从而建立一种可定量检测鳗弧菌的方法。结果 该方法对鳗弧菌的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溶藻弧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等非目标菌的吸光度值(P<0.01),并在1~105 CFU/ml的检测范围内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用该方法对不同盐度和鱼体组织样品进行加标回收检测,结果显示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等指标都符合相应检测标准。结论 该检测方法对鳗弧菌有较好的特异性,可用于水产品或食品中鳗弧菌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20.
抗鳗弧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 1E10是能够模拟鳗弧菌的保护性表位 ,可以作为疫苗使用的一种单克隆抗体 .利用基因工程抗体技术从抗鳗弧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1E10中克隆出抗体的重链及轻链可变区基因 (VH 和VL) .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将VH4 4和VL10 5突变为半胱氨酸并且连接到噬菌体表达载体pCANTAB5E中 ,突变后的VH 和VL 基因位于cpⅢ先导序列和cpⅢ基因之间 ,在LacZ启动子调控之下 ,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被导入细胞间隙 ,依靠链间二硫键组装成二硫键稳定型Fv抗体 (dsFv) .加入辅助噬菌体M13K0 7后 ,dsFv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在噬菌体表面 .ELISA测定显示 :dsFv噬菌体能够与抗原结合并且这种结合呈噬菌体浓度依赖 .结果表明 :成功构建出了抗鳗弧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dsFv基因并使其在噬菌体表面获得了正确呈现 .该dsFv噬菌体有望成为新一代基因工程疫苗用于预防鱼类鳗弧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