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04—2005年,在湖北省郧西县境内的黄龙洞的两次发掘中,发现了5枚人类牙齿化石、20余件石制品及大量的动物化石。初步分析显示这是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的人类遗址。我们在2006年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又发现了2枚人类牙齿化石、11件古人类打制的石制品与6件骨制工具、1500余件动物化石以及其它古人类活动证据。野外工作期间我们还对黄龙洞洞穴堆积及山体地貌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该洞穴发育及古人类在洞穴内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推测。本文介绍了2006年的野外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宣州市陈山旧石器地点1988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房迎三 《人类学学报》1997,16(2):96-106
本文记述了1988年在安徽省宣州市陈山旧石器地点发掘出的78件石制品。标本尺寸较大。类型有石片、石核、刮削器、砍砸器、尖状砍砸器和镐,所占百分比依次为29.5%,29.5%,9.0%,14.1%,3.8%和5.1%。依沉积物分析,可将埋藏石制品的地层时代划分为早晚两期:下部B组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中期,上部A组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3.
老鸦洞遗址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碎骨。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明确遗址文化及年代性质,2013年7月至8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再次系统发掘,出土包括石制品、骨制品、古人类牙齿化石、动物化石、植物果核、碳屑在内的标本两千余件,其中,石制品在制作技术上显示了典型的小石片石器传统特征。另有未统计碎骨上万件。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出土物及遗迹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7000-20000年,以及距今14000年古人类在老鸦洞内生存的历史,是毕节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初阶段古人类生存栖息的证据。多个石制品及碳屑、灰烬富集的层位表明了古人类对该洞穴的长时间反复利用,以及末次冰期最盛期期间人类活动的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4.
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位于三峡库区重庆市丰都县境内,埋藏于长江左岸第三级基座阶地。2007年度对该遗址进行了第四次抢救性发掘。发掘范围分A、B两区, 揭露面积2004m2,其中A区出土石制品470件, B区140件。除B区有24件出自表土层外, 其余均出自底部砾石层。石制品原料取材于河流阶地底部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等; 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 此外可能还利用过碰砧法和摔碰法。石器以大型为主, 80%以上以石片为毛坯; 刮削器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此外还有凹缺器、大型石刀、尖状器、手镐、薄刃斧等; 石器采用锤击法直接简单加工而成,加工部位多集中于石片的远端及两侧, 以单面方式为主。地貌对比和以往研究结果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石器工业面貌在保留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特点的同时, 石片和石片石器也占据较大比例, 同样特点的旧石器遗址在汉水流域和洛南盆地也有发现, 说明这一区域可能存在着早期人类石器技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2014~2015年在江西萍乡上栗县长平乡发现的杨家湾哺乳动物化石点,是江西省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中出土化石最为丰富多样的:目前已在杨家湾1号洞发现数千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初步鉴定出40个属种;在化石数量上,野猪占绝对优势,其它常见种类还有鹿类、豪猪、黑熊、小型食肉类、鬣羚、水牛、犀牛及猴类等,而长鼻类及貘相对较少;在本地区同时代化石点中,猴类化石最丰富,食肉类属种也更多样。灭绝种类有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德氏狸、剑齿象及巨貘等。从动物群组合来看,杨家湾1号洞与湖南道县福岩洞古人类化石点最为相似,其时代也应当属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6.
高坪位于湖北省建始县东北部, 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上游。该区域地处扬子地台中段北缘,区内中生界灰岩发育,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和洞穴形成,山盆期夷平面保存完好。2008年4—5月间, 考察队对该区域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洞穴调查和试掘。对16处洞穴的调查表明,该区域在700m—950m高度发育有较多的更新世洞穴堆积物, 其中洞槽、神牛洞、响水寨洞和左家硝洞等洞穴工作条件较好, 是下一步发掘工作的重点。对巨猿洞东洞口外和大岩洞的试掘表明, 这里蕴藏着较多的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 可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贵州以更新世洞穴遗址发育在我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近年来贵州中部和西南部洞穴遗址的调查发现进行报道。新发现的9处洞穴遗址均分布在珠江水系的盘江流域,文化遗物主要为石制品。黔中遗址的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和硅质灰岩,而黔西南石制品原料多以河流成因的石英岩砾石居多;剥片技术主要为锤击法;黔中石制品的个体较小,而黔西南石制品的个体相对较大;石器组合以刮削器占多数。区域对比显示这些遗址的年代大致在距今3万年后的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本次调查丰富了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的活动信息,其中惠水清水苑大洞、长顺马路大洞和安龙路边大洞具有较大的工作前景。  相似文献   

8.
东营坊遗址位于天津蓟县境内。2007年,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m2,出土石制品90件。石制品原料系就地取材于遗址附近的河床或基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剥片采用锤击法;石器以小型为主,包括刮削器和雕刻器,由硬锤直接加工而成,方向以正向居多。根据文化层底部哺乳动物化石的测年结果,遗址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或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记述了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马山洞发现的食肉类化石。堆积物的上部主要为颗粒细小的砂质黏土, 而下部主要为直径较大的角砾。2007年出土的食肉目化石有: 似浣熊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赤狐(Vulpes vulpes)、狗獾(Meles meles)、黄鼬(Mustela sibirica)、中华猫(Felis chinensis)和疑似虎(Panthera tigris)?。其中前5个种在形态上与现生种类非常接近; 而最后一个种除与现生虎比较接近外, 与现生狮子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含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徐家城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家城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出土石制品5500余件、动物化石近600件,并筛选出大量碎屑(石/骨)等。遗址共有分4个文化层,包括第5,第4C,第4B和第4A文化层; 各文化层石制品类型与技术相近, 反映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技术传统的特征。石制品以中、小型为主,包括搬入石材(7.1%)、石核(2.6%)、石片(24.6%)、断块(12.6%)、碎块/片(49.4%)、石器(3.2%)和无法分类者(0.4%); 石器类型以边刮器、尖状器为主, 石锥、砍砸器为重要类型,凹缺器、端刮器、锯齿刃器等较少且不典型。石器毛坯选择以片状为主, 绝大多数为单面加工,加工程度较低。主要文化层第4B、第4C层为原地埋藏,据地貌、地层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推断其年龄在约36ka-43ka BP(未校正)之间。  相似文献   

12.
曹波  贺乐天  张璞 《人类学学报》2015,34(4):451-460
本文主要是对贵州兴义猫猫洞遗址出土的人化石进行的初步研究,并对哺乳动物化石、地层、堆积物作叙述。该遗址的人类化石包括下颌骨4件,股骨3段,是中国南方洞穴遗址中发现的数量较多,系统分类地位较清楚的晚期智人的化石。人类化石同层的鹿牙作铀系法测年结果为14500±1200 BP,相当于更新世的末期。  相似文献   

13.
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遗址经过两次正式发掘,出土了古人类牙齿化石、石制品、骨制品等文化遗物和大量动物化石,是一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2007年4-5月,作者在该遗址周围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并对以往发掘出土的部分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进行了整理.同年9月,作者在白龙洞进行探察和小规模试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和少量石制品、骨制品等文化遗物.同时还发现可疑燃烧痕迹、动物骨骼表面痕迹以及特殊的动物化石埋藏现象等古人类活动证据.白龙洞发育于上新世沙坪组砾岩、泥晶灰岩和泥灰岩地层中,近水平状节理和裂隙为洞穴发育提供前提条件,垂直渗流为溶蚀的主要方式.白龙洞遗址属原地埋藏,动物群的组合显示中更新世早期的面貌,石英岩岩脉原料可能是导致石器工业组合显示北方石器工业面貌的原因.对遗址分布及埋藏现象的初步分析显示,白龙洞为一处多功能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