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杨丽韫  罗天祥  吴松涛 《生态学报》2007,27(9):3609-3617
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梯度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为对象,采用土钻取样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细根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林地细根的总生物量逐渐增加,其中主要乔木细根的生物量逐渐增加,而灌木和草本细根的生物量则逐渐降低。在演替过程中,细根的垂直分布逐渐加深。在长白山地区,3块林地中细根生物量的组成分布受林分植被组成的影响;细根的垂直分布与土壤容重、水分含量以及不同土层中C、N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与土壤温度则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张萍 《生态学杂志》1995,14(1):21-26
西双版纳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张萍(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650223)EcologicalDistributionandBiochemicalPropertiesofSoilMicroorganismsinSecondary...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引种栽培红松(pinus Koraiensis)已有20多年,本通过对大兴安林区70年代以来引种栽培并保存下来的红松人工幼林自然地理特点、气候和立地条件以及生长善的调查分析,阐述了红松跨分布区引种栽培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分析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东南部引种红松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土壤有效水份供应,在局部地区的小气候使红松的引种栽培获得基本成功,进一步以适当规模开展红松的引种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大熊猫对不同森林生境的利用情况,2012年和2013年在四川省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30条调查线路开展了大熊猫生境调查,对49个大熊猫原始林利用样方和43个次生林利用样方中的16个变量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大熊猫可以利用采伐后自然恢复50多年的次生林,但原始林生境和次生林生境仍存在较大差异:与大熊猫所利用的原始林生境相比较,次生林生境的乔木胸径较小,灌木密度和灌木胸径较大,倒木较少。研究发现,加强对次生林的保护对大熊猫生境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Shen HL  Cong J  Zhang P  Zhang Q  Fan SH  Yang WH  Liu SR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2781-2791
以同处于演替层15年生(龄级Ⅰ)和22年生(龄级Ⅱ)的人工红松-天然阔叶混交林为对象,对林下栽植红松个体的开敞度(K)进行调整(K=1.0,1.5,2.0),研究调整后4年间林下红松直径和树高生长量及第4年的红松生物量状况.结果表明:2个龄级红松地径/胸径和树高定期生长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均以K=1.0处理最大;随时间的延伸,K=1.5和K=2.0处理对年生长量的促进效果不断增强,接近或超过K=1.0处理.龄级Ⅰ的K=1.0处理的树干生物量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而龄级Ⅱ各处理的差异不明显;龄级Ⅰ各处理的枝叶生物量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而龄级Ⅱ则差异不显著;两个龄级不同年龄针叶的比例及分布状态不同.开敞度为1.0 ~2.0时有利于次生林林冠下栽植的15 ~22年生红松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热带次生林利用与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许炼烽  朱伍坤 《生态学报》1996,16(6):652-659
利用海南岛吊罗山林区内的生态定位观测站近3a的定位观测数据,和定期采样进行的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分析了不同的次生林砍伐程度和利用方式(包括次生林对照、择伐50%、择伐70%、皆伐迹地、垦植橡胶和刀耕火种垦植甘蔗、蕃茨等样方)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结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特性等土壤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带次生林的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刀耕火种,严重地影响了土壤重要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内容,如何快速有效地评价生物多样性是当前森林经营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针对阔叶红松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提出了一套生物多样性间接评价的体系和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间接评价的基本原理是以物种与生境的关系、森林自然干扰状况、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和对特殊生境及敏感物种的考虑等为基础的。依据阔叶红松林区的干扰状况、林分一般状况、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等的特点,采用重复累加的方法,制定了阔叶红松林区林分生物多样性间接评价的打分表。在一个森林经营单位(林业局或林场)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时,首先应根据不同森林类型对干扰的适应和抵抗力大小确定对各类森林优先保护的次序,然后再在各类森林的不同小班中进行生物多样性间接评价打分表的填写,最后根据不同小班生物多样性得分的多少确定其保护的等级或先后次序。生物多样性间接评价调查可以结合森林经理调查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9.
次生林概念与生态干扰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教君  刘世荣 《生态学杂志》2007,26(7):1085-1093
近一个世纪强烈的人为干扰使世界范围内的原始林面积锐减,次生林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森林资源的主体.虽然在文献与现实中"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被广泛使用,但次生林的概念在各个国家,甚至同一国家或地区以及各种不同文献中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这给次生林研究与经营实践带来诸多不便;而不准确的次生林定义也为与各个层次的决策制定者及公众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次生林概念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关于次生林生态与经营研究实践,综合分析了次生林概念的不确定性,同意以往次生林定义中的基本内涵,并认为:次生林是由于人为破坏性干扰或异常自然干扰使原始林固有的林分结构、物种组成或基本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过天然更新或人工诱导天然更新恢复形成的林分.但该定义中仍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 如:怎样的干扰为"人为破坏性干扰"和"异常自然干扰";"林分结构、物种组成或基本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显著变化";"人工诱导天然更新"中"人工"参与的成分比例如何等.次生林概念是在20世纪初由植物演替学家提出,当时未考虑干扰的持续性;而实际上,无论是次生林还是原始林,均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某一状态,在现代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应重新规范"次生林"的概念.考虑到"次生林"定义的不确定性或困难性,建议使用"森林自然度"或"森林生态系统成熟度"或"森林干扰度"来表达现实森林所处的状态,但该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10.
红松针叶的凋落及其分解速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代力民  徐振邦  张扬建  陈华 《生态学报》2001,21(8):1296-1300
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叶凋落情况及其分解过程进行研究,表明,红松针叶一般可存活3-4a,调查中存活的为6a。红松叶的寿命与光照密度相关,在针中密集及透光不足的地方针叶寿命较短。红松针叶凋落后,在林地上分解较快,一般4a后其干重保持率为16.6%。模拟实验证明,红松针叶的分解率与海拔和植被类型密切相关。在海拔低的红松阔叶林下,因气温高,分解较快;在海拔较高的云冷杉红松林和岳桦林中分解速度变慢,在高山苔原带分解最慢。  相似文献   

11.
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在森林倒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的动态,涉及红松阔叶林倒木分解及其贮量的动态规律。研究表明,倒木分解,除心腐木外,均由表及里进行;倒木分解速率在其它生态条件相同时因树种、直径和部位而异。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动态包括现有倒木贮量和倒木年输入量两个分解动态过程,现有倒木贮量在头100年其干重迅速减少,其中椴树比红松尤速,前者分解91%,后者为72%.林地倒木贮量动态与倒木年输入量分解动态相似,但前者在分解初期贮量增加较大,因为部分现有倒木未完全分解;100年后趋于一致,并恒定于16~17t·hm-2,直至群落的顶极阶段结束.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在1990~1992年和2003年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可划分为5个时期:春季聚水阶段、旱季耗水阶段、雨季蓄墒阶段、秋季失墒阶段和冬春土壤水分相对稳定阶段.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分层,得出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并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层次间土壤水分及其与其间降水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通过对林隙及非林隙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特征的对比分析,研究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中主要树种对林隙的更新反应特点,阐述了林隙在阔叶红松林结构与多样性维持中的作用.随着林隙与非林隙的交替变化,红松和阔叶树以及主林层和中下层树种的相对优势(或重要性)亦呈现出交替变化的规律.林隙提高了阔叶红松林的物种丰富度,增加了其多样性,为不同特性物种的共存提供了可能,从而保持了阔叶红松林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主要树种高度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森林生态系统内主要乔木的高度生态位反映了不同树种在各个高度资源单位内资源利用的互补情况,同时也是表征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趋势及其森林循环过程主要特征之一.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接近的树种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大,反之则较小.在Gap内,色木槭和扭筋槭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而青楷槭和千金榆、花楷槭和水曲柳、青楷槭和裂叶榆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在非Gap生态系统内,青楷槭和白牛槭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青楷槭和裂叶榆、青楷槭和千金榆、花楷槭和水曲柳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红松和阔叶树之间的高度生态位分离较大,利用资源的方式和能力差异较大,它们之间可以在不同空间的资源利用上达到互补,种间竞争较弱,从而能够保持红松和阔叶树之间长期而稳定的共存.但Gap内红松和阔叶树的高度生态位重叠均大于非Gap生态系统,可见Gap的存在加大了红松和阔叶树之间的种间竞争,减小了红松和阔叶树之间的资源互补利用的能力.Gap削弱了个体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树种间的种间竞争,增强了个体生态位重叠值较小的树种间的种间竞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红松林生态学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立新  吴小春 《生态科学》2002,21(4):366-369
在总结中国红松林生态学研究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根据1994年以来红松林生态学研究文献的调查和分析,概述了中国红松林生态学研究在这一阶段的动态过程,分析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红松林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小兴安岭带岭林区红松阔叶林景观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立海  孟春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267-2270
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局东方红林场为研究对象,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现行森林经营措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林场景观分类、景观变化动态分析的结果和成因,并应用马尔可夫转移模型进行景观模拟预测.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东方红林场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的景观多样性指数较低,有林地面积占整个研究区域的91%以上,构成了景观的基质;1985~1993年间,有林地优势地位加强,优势度从0.611增加到0.692,顶极群落优势度增加70%;在以择伐为主伐更新措施条件下,红松阔叶林在201~209年间将达到稳定状态,面积为13 120~13 22 hm2,成为当地稳定的顶极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17.
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林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对人工营造20年生阔叶红松林典型样地的调查,分析了人工阔叶红松林的生产力、植物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营造的20年生红松-白桦、红松-色赤杨、红松-水曲柳混交林林地生产力分别达.529、4.9和5.82 t·hm-2·yr-1,高于同龄人工红松纯林(3.812 t·hm-2·yr-1);而红松-刺楸、红松-紫椴混交林分别为2.945和2.84 t·hm-2·yr-1,低于人工红松纯林.人工阔叶红松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均高于红松纯林;红松纯林内的植物种数仅为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42%~52%,植物总数量也只有混交林的11%~37%.人工营造阔叶红松林是迅速恢复、发展顶极阔叶红松林的一种有效措施,但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和人为的不断调控.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红松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黑龙江省1949~1998年的调查数据和1949、1986年的两期1∶2500000森林资源分布图,从资源统计和景观格局两个角度对黑龙江省红松林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数量上看,黑龙江省红松林的面积和蓄积急剧减少,占全省森林资源的比例不断降低,林龄结构趋于不合理;从景观格局来看,1949年和1986年两期景观相比,红松林面积急剧减少,斑块数量增多,斑块密度加大,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总边缘长度减小,边缘密度增大,呈严重的破碎化,大部分红松林景观转变为阔叶混交林和非林地。  相似文献   

19.
林隙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树种更新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林隙梯度(林隙中心、林隙近中心、林隙边缘)中主要树种的数量特征,以及林隙大小对树种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梯度林隙内灌木树种的密度均明显高于非林隙,同种灌木密度的比值在1.08~18.15之间;随林隙面积增加,乔木幼苗更新密度逐渐增大,幼树Ⅰ(高度H≥1 m,胸径DBH≤2 cm)和幼树Ⅱ(H≥1 m,2 cm<DBH≤5 cm)的更新密度呈多峰曲线.林隙灌木总体更新密度主要随幼苗和幼树Ⅰ数量而变化.林隙内不同位置幼苗的平均树高、平均基径、种密度和个体密度有所差异.从林隙中心到非林隙,更新层乔木幼苗重要值的大小顺序为:林隙中心>林隙近中心>林隙边缘>非林隙;物种均匀度呈高-低-高的变化,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为早期林隙>中期林隙>晚期林隙.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蒸散量的测算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王安志  裴铁璠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547-1550
2001年7-9月应用水量平衡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蒸散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应用波文比(BREB)法对其蒸散量进行了估算,两种方法得到的总蒸散量分别为288.18mm和214.94mm,均小于该时段的降雨量301.9mm。通过两种方法分别得出了各月平均日蒸散量,并通过第二种方法计算出每日的蒸散量及每日不同时刻的蒸散速率,从而对水量平衡法和BREB方法测算阔叶红松林蒸散量的可行性及其精度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