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缺乏腕管综合征术后正中神经形态变化的定量研究,以及形态变化指标对术后评估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术前术后形态学改变情况,并探讨正中神经形态学变化指标与早期疗效的相关性。应用高频超声和磁共振测量46例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术前及术后腕管入口(豌豆骨平面)、腕管出口(钩骨钩平面)的横截面积及横截面的横径和前后径,计算出术前术后正中神经在腕管入出口的肿胀率和扁平率,以及术前术后横截面积、肿胀率和扁平率的变化值。术后3个月对其早期疗效进行评分,并将术前术后正中神经的形态学变化指标与术后早期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高频超声检查正中神经术后入口区横截面积较术前减小(0.196±0.155)%,肿胀率减小(0.211±0.131)%;腕管出口区正中神经横截面积较术前减小(0.086±0.241)%,肿胀率减小(0.733±0.096)%,扁平率减小(0.122±0.082)%。磁共振检查正中神经术前术后入口区横截面积较术前减小(0.142±0.190)%,肿胀率减小(0.233±0.285)%;腕管出口区正中神经横截面积较术前减小(0.087±0.256)%,肿胀率减小(0.052±0.271)%,扁平率减小(0.760±0.544)%。两种检查数据均显示出腕管松解术后正中神经形态有显著变化,腕管入口区横截面积及肿胀率变化与术后早期疗效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术后早期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近年来腕管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升高,然而其慢性、隐匿性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发现时往往已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探讨腕管综合征的神经传导测定对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旨在为患者腕管综合征早期发现和后续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124例确诊的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无大鱼际肌萎缩者有64例,并选取平均年龄相近的6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A);有大鱼际肌畏缩者60例,并选取平均年龄相近的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B)。A、B组均经行神经电图检查,握力测定和两点辨别觉测定,分析神经传导速度改变与感觉、运动功能减退程度的关系。结果:A、B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传导改变:在A组患者神经传导改变中,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MCV和SCV)轻度下降,运动和感觉电位波幅(CMAP和SNAP)轻度下降,潜伏期(ML)轻度延长;在B组患者神经传导中,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MCV和SCV)明显下降,运动和感觉电位波幅(CMAP和SNAP)明显下降,潜伏期明显延长。结论:腕管综合征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电图表现,因此神经电图对神经传导的测定结果对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病情有良好的评估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轻度、中度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86例轻度、中度CTS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方案治疗,电针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穴位电针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症状及功能评分、电生理参数及超声检查结果。结果:电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治疗后电针组症状及功能评分分别为(15.28±2.35)分和(9.92±1.4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73±3.18)分和(14.28±2.26)分(P0.05);治疗后电针组正中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时(DML)低于对照组,拇指展肌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拇指-腕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中指-腕SCV、拇指-腕正中神经感觉动作电位(SNAP)波幅、中指-腕SNAP波幅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电针组腕管正中神经近端肿胀≥10 mm~2的比例为27.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81%(P0.05)。结论:电针治疗轻中度CTS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能够改善腕部症状和功能,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的电生理参数。  相似文献   

4.
不同频率的电针对大鼠神经源性痛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电针能否减轻大鼠神经源性痛。方法:将大鼠右侧L5/L6脊神经结扎,用引起50%抬足的机械刺激阈值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用大鼠5min内从5℃冷权上的抬足次数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给与2Hz或100Hz电刺激。结果:①2Hz和100Hz电针均一轻痛觉超敏,2Hz起效较早。②两种频率电针均能减轻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但2Hz持续的时间长,多次电针后2Hz的镇痛效果可持续长达48h。③针刺而不通电也能显著减轻冷诱发的持续性痛。结论:电针能减轻神经源性痛,且低频(2Hz)电针的镇痛效果优于高频(100Hz)电针。  相似文献   

5.
前言“秧好一半粮”,这句农諺确切地表达了壮苗在水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人們很早就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近来也有几十篇論文,这些資料从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培育好苗的途徑。但是如何有系統地全面地闡明壮苗的生理指标尚不多見。几年来,我們对水稻壮苗的生理特点进行了初步地探討,以便为今后确定壮苗的生理指标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7.
为了研究神经减压手术治疗痛性糖尿病对患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疼痛和神经电生理学的影响,本研究进行回顾性研究,测量疼痛水平数字评级量表。治疗效果通过实质性分类缓解(数值评分量表评分降低至少50%)与术前数字评估量表评分相比或非实质性缓解(在数字评分量表评分中减少了50%或更少)在12个月基于既定的标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的持续时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的持续时间,使用单变量和逻辑回归分析评估术前数字评分量表和两点辨别感觉,并研究神经减压手术治疗对患者神经电生理学的影响。术前平均数值评分量表(8.65±1.29)术后的6 d明显减少(3.56±2.22)(p0.01),6个月(3.03±2.11)(p0.01),术后12个月(3.44±2.36)(p0.01) 64.7%的患者在12个月后有明显的疼痛缓解。据单变量和逻辑回归分析,两点辨别觉和疼痛的缓解息息相关(OR,3.700;p=0.046,逻辑回归分析)。神经减压手术明显减少了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疼痛数值评分;在患者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神经减压术显著加快了手术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神经减压手术后,两点辨别觉可以用来诊断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前兆因素。  相似文献   

8.
小儿循环系统因年龄不同具有以下解剖生理特点:①心脏体积和重量相对地比成人大。如新生儿心脏重量约为20~25克,是体重的0.7%。而成人心脏重约2500~3500克,占体重的0.5%。②小儿心脏的位置随年龄而异。2岁以下的小儿心脏多呈横位,以后随年龄增加,由于直立行走,胸部及肺的发育和膈肌下降,心脏渐渐变为斜位。因此,新生儿心尖搏动位置在左侧第3~4肋骨乳头线外。6~7岁时心尖搏动在左肋第5肋间乳头线上。12岁后在乳头线内  相似文献   

9.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其主要组成部分是毛细血管,一般肉眼看不到,须放大50倍以上方可看清。放在150—200倍显微镜下可看到血管内情况。实验观察可取蛙一只,用20%氨基甲酸乙酯(脲酯乌拉坦)进行皮下淋巴囊注射(2毫克/克体重)将其麻醉。然后将蛙固定在蛙板上,在下腹部旁侧剪一长切口,拉出一段小肠并将肠系膜展开,用大头针固定于蛙板上,在低倍显微镜下即可分辨循环的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三部分。镜下可见,小动脉内血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电烧伤患者神经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四肢电烧伤患者128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神经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皮瓣修复术治疗,神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且依据给药方式分为全身亚组和局部亚组。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感染和出血发生情况,采用BMRC感觉、运动功能评级法评估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应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神经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感染和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亚组患者感觉功能优良率为90.63%,全身亚组为84.38%,对照组为71.88%,局部亚组全身亚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亚组患者运动功能优良率为93.75%,全身亚组为84.38%,对照组为76.56%,局部亚组全身亚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法结果显示,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r=0.812,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提高电烧伤患者神经修复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感染、出血情况,促进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恢复,且通过局部给药方式具有更为良好的神经修复作用,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神经电生理学》由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理学教研室王伯扬副教授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423页,32万余字。该书原为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理专业神经电生理学课的教材,出版时作者又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比较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神经电生理现象。该书内容主要分四部分: 一、神经纤维的生理电现象它从单根神经纤维的电学特性开始,逐步深入,阐述电流作用于神经所引起的变化,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并介绍“全或无”定律与递变学说、离子学说和变质学说等。二、突触与神经细胞的生理电现象阐述突触和传递的一般性质、神经与骨骼肌之间的突触传递、神经与神经之间的突触传递、神经细胞电生理学等。  相似文献   

12.
张文吉  程会文 《昆虫学报》1995,38(3):257-265
采用敏感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L.)及由5种不同光学异构体组成的氯氰菊酯选育的抗性家蝇中胸足离体标本,观测五种药剂对足感觉神经纤维冲动发放的影响。各种异构体组成的氯氰菊酯均可引起感觉神经纤维发放的增加,然后逐渐降低,直至完全阻断。以阻断时间和加药剂量为参数,求出神经敏感度。结果表明:五种药剂作用于敏感家蝇的神经敏感度与室内生物测定的LD50值(μg/头)无相关性,而与供试药剂中反α体与顺α体的比例有关,反α体所占比例越多的药物,神经敏感度越高。抗性家蝇的神经敏感度与敏感 家蝇相比大幅度下降,可以认为神经敏感度降低是家蝇对氯氰菊酯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抗性家蝇中,氯氰菊酯品系(RC1)的抗生水平最高,但它的神经敏感度较其它抗性品系也高,由此推测,RC1,的抗性机制与其它晶系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14.
高血压脑部并发症是常见的病种,其神经电生理检查比影像学检查较早出现异常,因而这种检查具有早期发现,指导临床早期治疗的优点。本文综述了常规脑部电生理检查的方法及该病在电生理学的表现,讨论其优缺点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解码大脑在语音处理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加工层级结构、皮质响应机制及功能连接模式,是神经语言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以语音信息加工时序为依据,可将该认知过程划分为:初级声学信号时频编码(spectrotemporal analysis of primary acoustic signals)、音素处理(phonemic processing)以及词汇-语义加工(lexical-semantic processing) 3个处理阶段.目前,研究者已对各阶段的神经机制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但不同模型理论/假说难以整合互补,有必要进行梳理与总结.本文将以大脑处理语音信息的3个阶段为主线,以电生理学方法为侧重范式,对各阶段下的皮质映射、神经振荡模式以及事件相关响应机制等神经基础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评述,以期为进一步了解语音信号如何在人脑中进行处理和表达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寻找客观标记物是精神医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近期融合了循证医学的神经电生理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结果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难以取得一致共识.本文全面总结和归纳了结合以元分析(meta-analysis)为代表的循证医学方法和以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为代表的神经电生理技术的精神障碍相关脑电研究成果,将事件相关电位划分为早期和晚期成分,并结合定量EEG分析,从感知加工、认知控制、情绪反应和社会认知等不同认知过程出发,系统分析和评述了精神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异常情况.我们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从早期到晚期的各种感知、情感和社会认知方面的缺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存在从早期到晚期的认知控制缺陷,焦虑和强迫障碍患者则存在早期的认知控制缺陷,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则存在早期的感知加工和社会认知缺陷.此外,反映注意资源分配和认知加工速度的P300异常特征跨越了多个诊断类型,这表明该脑电成分可能反映了精神障碍的一般性认知缺陷.未来研究可利用多中心大样本数据库探寻精神疾病的神经电生理客观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肌电图检查评估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5例(患侧手共39侧)临床确诊为腕管综合征并接受腕管切开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于手术前后分别行肌电图检查,应用正中神经传导检查和拇短展肌针极肌电图检查,分析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腕部正中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患者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潜伏期异常率(33%)、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异常率(36%)较手术前(72%、74%)明显下降(P0.05),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波幅(7.40±5.05)较手术前(4.86±3.60)显著降低(P0.001),拇短展肌静息状态下失神经电位的异常率(69%)、重收缩时募集电位异常率(13%)均较手术前(85%、26%)明显下降(P0.05)。患者手术前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和运动传导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管切开减压术可解除正中神经卡压状态,明显恢复正中神经功能,增强拇短展肌肌力,临床治疗效果好。肌电图检查可为腕管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探讨电刺激致海马(hippocampus,HPC)癫痫网络的神经信息特征和M型胆碱能受体阻断剂东莨菪碱(scopolamine)对该信息特征的调制作用。实验用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150 ̄250g。急性强直电(60Hz,2s,0.4 ̄0.6mA)刺激右侧后背HPC(acutetetanizationoftherightposteriordorsalhippocampus,ATPDH),双电极同步记录同侧HPC网络和单个神经元电活动。分析癫痫发作样高频电振荡(ripple)功率谱(powerspec-trum)、尖波连续发放峰间间隔(interpeakinterval,IPI)和单位时间内平均频率(Hz),并同步分析单个神经元放电脉冲间隔(interspikeinterval,ISI)的变化特征。发现:(1)ATPDH诱导的HPC癫痫放电模式主要包括rip-ple和具有稳定频率特征的尖波样连续发放;(2)东莨菪碱(i.p.)可以提前ripple第1组分最大功率(μV2)与单个神经元原发性单位后放电最大ISI出现的时间,对最大ISI的作用更明显;(3)东莨菪碱可以部分再现重复施加ATPDH诱导出现巨大尖波连续发放IPI和神经元放电ISI平行发展特征。结果提示:M胆碱能受体阻断剂东莨菪碱可以同时调制HPC癫痫网络成员电场和细胞的瞬时编码信息;而成员电场ripple功率谱/连续尖波IPI和神经元放电ISI点分布的对比研究,可以用于分析癫痫网络瞬时编码信息和药物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病房诊治的脑卒中患者16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神经电生理刺激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14 d,记录脊髓运动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4 d,患者的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均得到了改善,研究组的一般情况的改善情况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绪方面。两组治疗14 d后的脊髓运动神经评分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脑电诱发电位波幅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潜伏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8%,对照组为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2019年8月),研究组的预后恢复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生理刺激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促进恢复脊髓运动神经元功能,改善脑电活动功能,提高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和焦虑情绪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电针外周神经是否促进中枢神经损伤修复,为电针促进神经再生修复研究提供一点基础性参考.方法:24只SD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正常组,脊髓T11全横断损伤21天组和脊髓T11全横断后电针治疗2l天组.电针穴位选取外周足三里、悬钟和伏兔、三阴交,两组穴位隔日交替进行电针.2l天后,应用临床体感诱发仪比较三者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结果:CSEP检测发现电针21天与损伤21天比较,P1潜伏期及P1-N1波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与正常组相比,除P1-N1波幅未见明显差异外(P>0.05),P1潜伏期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关键是根据损伤类型选择相应的电针穴位,同时说明针刺外周神经不利于中枢神经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