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联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咪康唑鼻窦内灌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并比较治疗后随访半年与1年复发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22,P0.05)。观察组治疗中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较轻。治疗后随访半年与1年,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3.13%和9.3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92%和34.62%(χ2=4.98或5.57,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联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鼻内镜手术治疗,安全性较好,且其中远期疗效较好,能减少其术后复发,具有预防其病情复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使用中药鼻腔灌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对照组、西药组、中药组,每组各30例,鼻内窥镜术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溶液、中药制剂灌洗治疗,观察各组间术腔清洁时间、术腔上皮化时间,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Lund-Kennedy评分以及术后复发率。结果三组间术腔清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上皮化时间明显缩短(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术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Lund-Kennedy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中药鼻腔灌洗能促进术腔上皮化形成,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术后随访患者1年。另选取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主观感受,应用鼻内镜和鼻腔纤毛功能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客观感受,并应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患者术后VAS评分为(18.5±1.3)分显著优于术前的(29.3±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26,P=0.018);术后鼻内镜总分为(4.1±0.2)分显著优于手术前,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37,P=0.027);术后1年鼻纤毛传输速度(6.9±0.3)mm/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984,P=0.092);术后1年SF-36评分为(649.6±23.2)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018,P=0.096)。结论: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鼻内镜术后糖皮质激素浸润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近期疗效及嗅觉功能的影响。我们收集2010年01月~2012年01月诊治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18例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59)和对照组(n=59),两组患者均接受Messerklinger术式单行鼻内镜手术,术后观察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2次/d,1喷/次,持续治疗半年。对照组患者术前处理和手术方法同观察组,术后除不使用布地奈德喷剂喷鼻处理,其余方法及定期进行鼻内镜复查同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复发率、鼻气道阻力及嗅觉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54例显效(总有效率91.52%),对照组显效43例(总有效率72.88%),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在半年复发率方面观察组(6.78%)显著低于对照组(20.34%)(p0.05);术后,两组鼻气道阻力及嗅觉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术后1、4、12、24周两项指标评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用药并未增加不良反应,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浸润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疗效安全,通过缓解患者鼻腔内炎症反应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同时促进鼻腔功能恢复,术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尚卢新 《蛇志》2017,(1):103-104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结合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结合术后鼻腔冲洗进行治疗,并随访6~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时,43例恢复良好,2例复发患者实施二次手术治疗,随访1年后,全部患者均治愈,行鼻窦腔内及相关黏膜检查均无病理病灶出现,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结论鼻窦内窥镜结合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显著,术后反应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行鼻窦炎手术同时行中鼻甲外侧壁切除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至2013年7月的行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单纯的鼻窦炎开放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中鼻甲外侧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换药平均次数、SNOT-20评分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对照组术后平均换药次数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0%,显著低于观察组9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SNOT-20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SNOT-20评分,组内比较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SNOT-20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中实施中鼻甲外侧壁切除的临床疗效显著,既不破坏鼻腔解剖结构,又保证了中鼻道的宽大,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相关性因素及鼻内镜再手术的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年来住院治疗的78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根据患者要求予以保守治疗共21例,观察组57例,给予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前行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术后随访1-4年。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在疗效、总有效率好,且GM-CSF、IL-5的阳性表达率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出现的相关并发症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肉镜再次手术对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疗效好,结合全面的围手术期处理,掌握熟练的鼻内镜手术操作技巧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临床表现、皮肤激发试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鼻腔真菌涂片、鼻窦CT、鼻内窥镜等专科检查,明确21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喷鼻、151服氯雷他定片10mg(1次/d)、生理海水鼻腔冲洗1~2次/d,治疗1周后,入院行鼻内窥镜鼻息肉切除鼻窦Fess手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鼻窦内真菌团块或褐色泥砂样真菌泥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窦腔,术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清洁术腔,每周1~2次,连续1个月,鼻腔局部继用糖皮质激素3—6个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果21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单侧鼻窦发病16例,占76.2%,双侧鼻窦发病5例,占23.8%,上颌窦发病16例,占76.2%,上颌窦合并筛窦发病4例,占19.0%,蝶窦发病1例,占4.8%,伴鼻息肉15例,占71.4%,伴有哮喘史8例,占38.1%,术后2例复发,占9.5%。结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前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手术时机选择,术后对鼻腔与鼻窦变应反应的处理,将直接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窦内镜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对鼻腔通气和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摘除术治疗,观察组则行鼻窦内镜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症状评分、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鼻窦内镜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嗅觉功能以及鼻腔通气的恢复,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8,(3)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1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行单纯鼻窦内窥镜手术,观察组61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鼻黏液纤毛清除功能。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IL-6、IL-8、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糖精清除时间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黏液纤毛清除速率、黏液纤毛清除速度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各项炎性因子水平,促进鼻黏液纤毛功能恢复,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常建玉 《蛇志》2017,(2):213-215
目的探讨经鼻镜手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符合入选标准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鼻镜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分别为4.69%、0.00%,均低于对照组的18.75%、10.9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在鼻镜手术治疗的同时给予西医药物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动力切削系统治疗对鼻前庭囊肿患者CRP、TNF-α、IL-6和IL-8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鼻前庭囊肿患者163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0例)行鼻内镜下动力切削系统行囊肿切除术,对照组(83例)给予微波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RP、TNF-α、IL-6和IL-8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感染率较低,术后复发率较低;术后CRP、TNF-α、IL-6和IL-8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项指标较高(P0.05)。结论:鼻内镜下动力切削系统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在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之间来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54例,使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作为此次研究的治疗组;而同时选取在同一时期来到本院的3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照组采用一般的鼻外径手术治疗。在手术结束以后每位患者均需随访1年,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鼻窦炎的疗效,以上手术方式均根据患者意愿。结果:使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治愈的有31例,有效的有18例,而无效的则有5例,总的有效率为90.7%;而采用一般手术的患者中治愈的患者为17例,有效的患者为12例,无效的则有9例,其总的有效率为76.3%;且应用鼻内镜手术的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使用一般手术的对照组,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赛炎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动力切削系统治疗对鼻前庭囊肿患者CRP、TNF-alpha、IL-6 和IL-8 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 年6 月至2013 年1 月我院收治的鼻前庭囊肿患者163 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0 例)行鼻内镜下动力切削系统行囊肿切除术,对照组(83 例)给予微波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RP、TNF-alpha、IL-6 和IL-8 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 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 感染率较低,术后复发率较低;术后CRP、TNF-alpha、IL-6 和IL-8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项指标较高(P<0.05)。结论:鼻内 镜下动力切削系统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合并术后利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鼻窦炎的疗效,探讨鼻窦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及其受体的表达及血清中总IgE的变化。方法:鼻窦内窥镜行病侧上颌寞自然口扩大及下鼻道开窗双进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术后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IL-17R及IgE的含量。结果:治疗30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鼻寞真菌球20例,治愈20例;曲霉菌感染23例,治愈10例,6个月随访无复发;与只治疗前相比,手术治疗后鼻窦炎患者血清IL-17,IL-17R及IgE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一鼻窦炎的主要方法,IL-17和IL-17R均参与鼻窦炎的发病过程,可作为诊断鼻窦炎的新指标,鼻内镜术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一步巩固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合并术后利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鼻窦炎的疗效,探讨鼻窦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及其受体的表达及血清中总IgE的变化。方法:鼻窦内窥镜行病侧上颌寞自然口扩大及下鼻道开窗双进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术后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IL-17R及IgE的含量。结果:治疗30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鼻寞真菌球20例,治愈20例;曲霉菌感染23例,治愈10例,6个月随访无复发;与只治疗前相比,手术治疗后鼻窦炎患者血清IL-17,IL-17R及IgE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一鼻窦炎的主要方法,IL-17和IL-17R均参与鼻窦炎的发病过程,可作为诊断鼻窦炎的新指标,鼻内镜术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一步巩固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与手术治疗结肠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院诊治的结肠大息肉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二次手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访1年镜检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与手术均是治疗结肠大息肉的有效方案,其中内镜治疗的效果更佳,创伤小,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和恢复时间,有助于减少住院费用,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地址变更通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38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治疗过程的分析,提示本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2002年收治的38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中,8例采用传统Caldwell-lue手术、30例采用鼻内镜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曲霉菌感染,术后随访2~3个月,术腔黏膜光滑,窦口引流通畅,无复发。结论:真菌性鼻窦炎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有时与恶性肿瘤、慢性鼻窦炎难以鉴别。CT扫描有特征性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鼻内镜手术损伤小,保留功能,正逐渐替代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38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治疗过程的分析,提示本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2002年收治的38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中,8例采用传统Caldwell-lue手术、30例采用鼻内镜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曲霉菌感染,术后随访2~3个月,术腔黏膜光滑,窦口引流通畅,无复发.结论:真菌性鼻窦炎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有时与恶性肿瘤、慢性鼻窦炎难以鉴别.CT扫描有特征性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鼻内镜手术损伤小,保留功能,正逐渐替代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110例患者资料,对比不同分型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Ⅰ型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具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性(P<0.05);Ⅱ型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Ⅲ型,具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中及术后痛苦小等优点,其微创有效的优势在该术式中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