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普贝生促进宫颈成熟,提高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足月妊娠的未临产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0例给予阴道后穹隆置入普贝生1~2次,对照组50例给予小剂量催产素静脉滴注,比较两组宫颈成熟度,分娩情况及对于产妇、新生儿的影响。结果:①试验组宫颈Bishop评分增加3.81±1.04,对照组增加3.09±1.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促宫颈成熟的显效率为78.33%,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35.00%显效率和63.33%总有效率(P<0.01)。③试验组阴道分娩率73.33%,进入产程时间(34.19±13.20)h,产程(8.47±2.68)h,对照组阴道分娩率41.67%,进入产程时间(52.14±16.05)h,产程(12.25±3.73)h,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④试验组产后出血量(225.31±67.80)ml,新生儿体重(3369.48±311.65)g,Apgar评分9.52±0.39,对照组产后出血量(232.44±75.76)ml,新生儿体重(3417.63±359.68)g,Apgar评分9.48±0.4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贝生可有效促进足月妊娠产妇的宫颈成熟,提高经阴道引产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且安全性好,对母儿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双腔水囊联合腹主动脉介入阻隔术对比催产素联合常规剖宫产对于晚期妊娠糖尿病引产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待产的146例晚期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73例)和对照组(73例)。研究组首先采用双腔水囊置于宫颈引产,对于双腔水囊引产失败的患者则采用腹主动脉介入阻隔术情况下剖宫产;对照组采用单纯静脉滴注小剂量催产素引产,对于催产素引产失败的患者则行常规剖宫产。通过询问病史、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收集孕妇一般情况、引产前后宫颈Bishop评分、各产程情况、不良反应等数据;引产失败的部分患者收集手术时间、输血量、出血量、子宫切除率、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促宫颈成熟度、各产程情况、妊娠结局、不良反应等结果。结果:研究组孕妇宫颈Bishop评分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宫颈Bishop评分提高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引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剖宫产率高于研究组,两组分娩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引产开始至临产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上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子宫切除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腔水囊、催产素均可促宫颈成熟,但前者优于后者且可提高引产成功率;腹主动脉介入阻隔术的应用较常规剖宫产优势更为明显,对于晚期妊娠糖尿病孕妇采用双腔水囊联合腹主动脉介入阻隔术引产具有更高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双球囊导管在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符合有引产指征、单胎头位、宫颈评分6分的100例足月妊娠孕妇进行分析,其中51例采用COOK双球囊导管引产者为COOK组,49例采用小剂量缩宫素引产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宫颈成熟度、引产效果、分娩方式、分娩结局、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结果:100例孕妇引产指征主要是延期(过期)妊娠、羊水过少、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甲减等。COOK组51例促宫颈成熟有效49例(96.08%),对照组有效16例(32.65%),COOK组促宫颈成熟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OK组诱发临产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OK组阴道分娩41例(80.39%),剖宫产10例(19.61%);对照组阴道分娩20例(40.82%),剖宫产29例(59.18%),COOK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总产程、羊水污染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等围产结局无显著差异(P0.05);COOK组引产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6例(11.76%),对照组5例(10.20%),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OOK双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操作简单,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值得国内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普贝生促进宫颈成熟,提高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足月妊娠的未临产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0例给予阴道后穹隆置入普贝生1~2次,对照组50例给予小剂量催产素静脉滴注,比较两组宫颈成熟度,分娩情况及对于产妇、新生儿的影响。结果:①试验组宫颈Bishop评分增加3.81±1.04,对照组增加3.09±1.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促宫颈成熟的显效率为78.33%,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35.00%显效率和63.33%总有效率(P〈0.01)。③试验组阴道分娩率73.33%,进入产程时间(34.19±13.20)h,产程(8.47±2.68)h,对照组阴道分娩率41.67%,进入产程时间(52.14±16.05)h,产程(12.25±3.73)h,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④试验组产后出血量(225.31±67.80)ml,新生儿体重(3369.48±311.65)g,Apgar评分9.52±0.39,对照组产后出血量(232.44±75.76)ml,新生儿体重(3417.63±359.68)g,Apgar评分9.48±0.4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贝生可有效促进足月妊娠产妇的宫颈成熟.提高经阴道引产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且安全性好,对母儿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潜伏期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产妇102例,随机分为A、B、C组,各组34例,A组产妇宫口开至1 cm时采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B组产妇宫口开至3 cm时采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C组产妇未采取分娩镇痛,比较两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持续时间及宫缩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各组产妇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及胎儿娩出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记录各组治疗30 d后不良反应。结果:A组、B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持续时间明显较C组延长,活跃期持续时间较C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宫颈口开至2 cm和cm时VAS评分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产妇在活跃期、第二产程时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产妇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Apgar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抑郁症发生率均高于较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产妇潜伏期开始应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的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7,(4)
目的探讨足月胎膜早破专科护理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足月胎膜早破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专科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的产妇自然分娩率为88.00%,对照组为52.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产前发热以及产褥病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升高,早期细菌感染率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科护理应用于足月胎膜早破产妇的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同时还可显著降低母婴感染发生率,提高产妇和胎儿预后,改善妊娠结局以及母婴健康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持续硬膜外麻醉对无痛分娩镇痛效果及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产科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足月妊娠初产妇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90)和对照组(n=90),治疗组采用4μg舒芬太尼复合3 mg罗哌卡因持续硬膜外麻醉进行分娩镇痛,对照组按阴道分娩常规处理,未用任何止痛措施。观察镇痛5 min、10 min、30min、60 min时VAS评分,比较两组产妇的阴道出血量、产程、顺产率、剖宫产率,观察两组镇痛显效时间、镇痛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5 min,两组患者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镇痛后10 min、30 min及60 min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妇镇痛显效时间、阴道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程、镇痛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顺产率和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产妇的顺产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持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对于无痛分娩镇痛效果较好,减轻疼痛,减少出血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A组及B组各40例,A组产妇使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B组产妇使用硬膜外麻醉(EA),比较两组产妇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产妇麻醉效果Ⅲ级比率85.0%,明显高于B组的22.5%(P0.05)。A组产妇心率(HR)在胎儿娩出10 min(T3)及手术结束(T4)时刻明显高于B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在胎儿娩出即刻(T2)明显高于B组,平均动脉压(MAP)在麻醉前(T1)和麻醉后(T4)明显高于B组,每博输出量(SV)在T2时刻明显低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心输出量(CO)各时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在娩出1 min时Apgar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B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手术患者使用CSEA麻醉效果明显优于EA,且患者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麻醉效果较完善,安全性高,可应作为剖宫产手术首选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球囊引产联合人工破膜及缩宫素在足月妊娠中的引产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足月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产妇实施人工破膜,2 h后如未见有效宫缩则静脉滴注缩宫素,研究组首先于宫颈处放置COOK球囊,取出球囊后进行人工破膜,30 min后静脉滴注缩宫素,对比两组产妇静滴缩宫素至分娩时间、第1产程、第2产程、总产程时间,对比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分娩率,对比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胎儿Apgar评分、产后24 h出血量及副作用情况。结果:(1)研究组产妇缩宫素静滴至分娩时间、第1产程、第2产程、总产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12 h内研究组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胎儿Apgar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产后24 h出血量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4)两组产妇羊水浑浊、宫缩过强等副作用发生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球囊引产联合人工破膜及静滴缩宫素的方式,能够显著缩短产妇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同时还能够降低分娩后产妇阴道出血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复合笑气吸入用于分娩镇痛中的镇痛效果以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60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0例.Ⅰ组:腰-硬联合麻醉,罗哌卡因芬太尼混合液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Ⅱ组:笑气吸入分娩镇痛;Ⅲ组:腰-硬联合麻醉,罗哌卡因芬太尼混合液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复合笑气吸入分娩镇痛.分别观察三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妇血氧饱和度、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窒息情况.结果:三组产妇的年龄、体重和孕周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10);产程时间比较: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Ⅲ组时间与Ⅱ组无明显差异,但均较Ⅰ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比较:Ⅲ组与Ⅰ组无明显差异,但均较Ⅱ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Ⅲ组与Ⅱ组1分钟的Apgar评分均大于Ⅰ组(P<0.05),5分钟Apgar评分三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的血氧饱和度及剖宫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及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复合笑气吸入分娩镇痛方式明显优于单纯的腰-硬联合麻醉及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方式或笑气吸入分娩镇痛方式,其镇痛效果良好,对产程及新生儿Apgar评分影响小,是分娩镇痛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A型肉毒素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用治疗瘢痕疙瘩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瘢痕疙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A组给予A型肉毒素治疗,B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C组给予A型肉毒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改善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C组患者体积、痛痒觉、硬度和自我评价的改善评分均高于B组和A组(P0.05),B组的各项指标改善评分和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高于B组(P0.05),A组和C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治疗后半年、1年瘢痕疙瘩复发率均低于B组(P0.05),但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A型肉毒素或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相比,A型肉毒素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使用治疗瘢痕疙瘩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护理行为感知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手术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拟实施剖宫产的前置胎盘妊娠妇女90例,收集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手术期护理实施护理行为感知模式)和常规组(常规护理模式)各45例,并对比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基本情况及产妇焦虑情绪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观察组产妇的术中、术后24 h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常规组的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产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5.56%,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24 h、产后24 h,观察组的HAMA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护理行为感知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手术患者中应用有利于减轻产妇的焦虑情绪、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提高新生儿的Apgar评分,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足月单胎、产前检查无阴道分娩禁忌、无椎管内硬膜穿刺禁忌的初产妇.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作为观察组,自然分娩组作为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有效率为95.33%,活跃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1),第二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剖宫产率(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确切,相对安全,是目前分娩镇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膳食纤维添加联合中医推拿对幼儿功能性便秘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诊治的135例功能性便秘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为A组(基础治疗组,42例)、B组(膳食纤维添加组,52例)及C组(膳食纤维添加联合中医推拿组,41例)。治疗四周后,比较三组患儿排便困难症状评分和治疗效果。监测三组患儿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情况。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三组患儿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三组患儿排便困难、腹胀、排便频率及症状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排便困难评分和症状评分总分低于A组和B组,B组和C组腹胀评分低于A组,C组排便频率评分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三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如恶心、腹胀、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三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膳食纤维添加联合中医推拿治疗幼儿功能性便秘,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远期复发率,是幼儿便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和探讨自由体位分娩法和分娩减痛法结合起来在初产顺产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已被收治的符合标准的初产顺产妇女3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1组(自由体位分娩法组)、A2组(分娩减痛法组)和A1+A2组(两种方法结合组),每组120例。观察和比较三组产妇阴道分娩产程时间、疼痛等级评分、出血量、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和产后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①A1+A2组的分娩产程时间低于A1组及A2组,疼痛等级评分优于A1组和A2组(P均0.05);②A1+A2组的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量和剖宫产率均低于A1组及A2组(P0.05);③A1+A2组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比A1组及A2组好(P0.05);④A1+A2组产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也低(P0.05)。然而以上观察指标A1组与A2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初产顺产产妇实施自由体位分娩结合分娩减痛法可以显著地改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不良情况,对新生儿的影响也是积极的。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更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治平  彭红婴  李江平 《生物磁学》2009,(23):4487-4489,4495
目的:探讨控释前列腺素E2栓剂普贝生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可行性。方法:将本院2008年12月2009年4月有引产指征的足月妊娠孕妇140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以普贝生用药,对照组行催产素静滴引产,比较两组产妇Bishop评分、引产费用、临产时间、破膜时间、分娩时间、总产程时间、分娩情况和结局以及新生儿体重及评分。结果:普贝生组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用药至临产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引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对母婴影响无显著差别。结论:普贝生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实惠的新型引产药物,对母婴没有明显不良影响,可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县乡两级医院产妇行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评价县乡两级医院产妇行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并经阴道试产的初产妇200例,均无硬膜外镇痛禁忌证,根据分娩镇痛要求,将其纳入镇痛组(P组,100例)及对照组(C组,100例)。记录两组第一、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催产素使用率,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P组较C组的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显著延长,催产素使用率P组明显高于C组;两组第一产程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羊水胎粪污染率,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使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延长、催产素使用率增加,但不增加急诊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器械助产率,明显降低了社会因素手术率,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用于县乡两级医院产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控释前列腺素E2栓剂普贝生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可行性.方法:将本院2008年12月2009年4月有引产指征的足月妊娠孕妇140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以普贝生用药,对照组行催产素静滴引产,比较两组产妇Bishop评分、引产费用、临产时间、破膜时间、分娩时间、总产程时间、分娩情况和结局以及新生儿体重及评分.结果:普贝生组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用药至临产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引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对母婴影响无显著差别.结论:普贝生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实惠的新型引产药物,对母婴没有明显不良影响,可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应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拟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80例,按随机数余数法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0.75%罗哌卡因0.33 m L(2.50 mg)、0.50 m L(3.75 mg)、0.67 m L(5.0 mg)复合地佐辛PCEA分娩镇痛,宫口开至2~3 cm时进行无痛分娩,L2~L3间隙穿刺,头侧置管行PCEA,宫口开全时停止PCEA。比较三组镇痛前(T0)、镇痛15 min(T1)、宫口全开(T2)、胎儿娩出(T3)、胎盘娩出(T4)及缝合会阴(T5)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评估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效果,统计各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开始至宫口全开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间,统计各组达目标麻醉平面时镇痛药物用量及产妇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各组产后出血量及最终分娩方式,采用新生儿阿氏评分法(Apgar)评定新生儿窒息情况,并行脐血血气分析,统计各组分娩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1~T5时点三组VAS评分均较T0时点降低(P<0.05),B、C组T1~T5时点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三组改良Bromage分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镇痛起效时间较A组更快,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较A组缩短,达目标麻醉平面镇痛药物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均较A组减少(P<0.05),B、C组以上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后出血量、最终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1 min、5 min Apgar评分、pH值、血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75%罗哌卡因0.50 m L(3.75 mg)复合地佐辛PCEA分娩镇痛在无痛分娩中镇痛效果满意,对产程、宫缩、母婴影响小,具有运动神经阻滞、感觉神经阻滞分离优势,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高龄骨科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45例ASA Ⅰ-Ⅱ级择期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使用一次性微量镇痛泵镇痛,随机分为三组:氟比洛芬酯组,芬太尼组,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组.A组镇痛泵配方为100ml生理盐水申含氟比洛芬酯150mg,B组手术结束即应用镇痛泵100ml生理盐水加芬太尼0.8mg;C组手术结束前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镇痛泵中加入芬太尼0.4mg和氟比洛芬酯100mg.记录三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镇痛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之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满意度C组较A、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组的PCA按压次数少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现象B组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高龄骨科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确切,镇痛满意度高,与芬太尼联合应用可以减少芬太尼的用量,不良反应少,可安全用于骨科高龄患者镇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