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中央型肺癌及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到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中央型肺癌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经MSCT和MRI检查。分析并对比单独MSCT的诊断结果及MSCT联合MRI的诊断结果。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疑似复发的患者单独MSCT的诊断结果及MSCT联合MRI的诊断结果,并比较其对复发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MSCT联合MRI对早期中央型肺癌诊断的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4.90%、1.02%、4.08%,与单独MSCT诊断的82.65%、9.18%、8.16%比较,MSCT联合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升高,误诊率明显降低(P0.05),而两种诊断方法的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98例患者共复查122例次,共有49例复发。MSCT联合MRI诊断早期中央型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7.96%、93.15%,均高于单独MSCT诊断的83.67%、82.19%(P0.05)。结论:MSCT联合MRI诊断早期中央型肺癌准确率较高,且在诊断术后复发中可提高灵敏度、特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周围型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了10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先行X线片检查,后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通过观察并记录X线片与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临床TNM分期的诊断效果,评价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肿块、分叶征、支气管气象征、空洞、胸膜凹陷、血管集束征,胸腔积液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片(P0.05)。根据外科病理TNM分期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为92.0%,X线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为61.0%,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周围型肺癌各类型影像学征象具有较好的检出率,对周围型肺癌临床TNM分期诊断准确性接近病理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定点超声检查(FAST)对急诊腹部闭合性创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接受诊断的108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对所有患者先采用CT扫描检查后采用FAST,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优越性。结果:两组检查结果在肾损伤、肝破裂、脾破裂、腹膜后血肿以及空腔脏器破裂五个单项检查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检查结果总数上,FAST的符合率显著高于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漏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AST的诊断时间和误诊率明显都低于CT扫描,且检出率明显高于CT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T较CT扫描的诊断时间更短,准确率更高,漏诊率以及误诊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在大运动后颈部肌肉骨骼损伤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运动后出现颈部肌肉骨骼损伤的患者186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超声组、CT组及MRI组,依次进行高频超声诊断、CT诊断、MRI诊断。对比各组患者颈部肌肉骨骼的损伤状况、平均准确率及平均误诊率,同时比较医师对不同诊断方式的评价情况。结果:各组颈部肌肉骨骼损伤的诊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诊断的平均准确率高于CT组和MRI组,其中肌肉损伤93.75%,骨骼损伤88.89%,血管损伤91.67%,神经损伤88.89%,肌肉感染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对超声诊断方式的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及准确性的评价均显著高于CT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高频超声对颈部肌肉骨骼的损伤患者进行诊断,准确率较高,误诊率较低,且更加安全、实用、经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直径3厘米以上周围型肺癌血流动力学的螺旋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直径3 cm的周围型肺癌患者55例,肺部腺瘤(良性)患者10例,肺部炎性结节患者26例。分别进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记录其CT值、强化峰值(Peak enhancement,PH),绘制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并比较曲线最大增强线性斜率(steepes slope,SS)以及血流灌注量(blood perfusion,BP)。结果:肺部炎性结节患者的密度曲线在120 s达到最大值;肺癌患者的密度曲线至65 s达到高峰;胸腺瘤患者的密度曲线变化不明显。肺癌组PH平均值大于胸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瘤组PH平均值小于肺部炎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SS和BP大于胸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瘤组SS和BP小于肺部炎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反映直径3厘米以上周围型肺癌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从而有助于在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肺结核合并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32例和单纯肺结核患者39例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患者肺部病变情况。结果:肺结核合并肺癌组:陈旧性肺结核28例、活动性肺结核4例;病灶位置经典部位29例、非经典部位3例,合并鳞癌11例、腺癌13例、小细胞癌5例、未分化癌3例;10例结核病灶与肺癌病灶不同侧、13例结核病灶与肺癌病灶同侧不同叶、9例结核病灶于肺癌病灶同侧同叶。单纯性肺结核组胨旧性肺结核36例、活动性肺结核3例;病灶位置经典部位34例(上叶尖段11例、后段9例、下叶背段14例)、非经典部位5例。肺结核合并肺癌组患者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以及棘状突起比例高于单纯肺结核组,而空泡影比例低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钙化、斑片条索影、结节影以及空洞或空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肺结核合并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肺结节诊断价值及辐射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肺结节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比较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辐射度。结果: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扫描图像质量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的总管球剂量、有效管球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及剂量长度乘积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与常规剂量扫描相当,并可有效减少辐射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容积指数的准确性,探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测定两组不同肺区的肺容积指标并与临床PFT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不同肺区测定的Vin及上肺区Vin-Vex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呼气末容积(Vex)、容积比(Vex/Vin)和肺容积变化比率[(Vin-Vex)/Vin]均呈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容积差(Vin-Vex)与各项PFT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对诊断COPD有预测意义,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行螺旋CT检查和钡剂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患儿配合度等。结果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明显高于钡剂造影的85.0%(P0.05);螺旋CT检查诊断耗时与钡剂造影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检查中患儿的配合度为95.0%高于钡剂造影检查的77.5%(P0.05)。结论螺旋CT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准确率高,患儿的配合度高,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上消化道造影和CT扫描诊断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胃外科收治的胃部肿瘤8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1例,采用上消化道造影技术诊断;实验组41例,采用螺旋CT扫描,进行胃部肿瘤诊断。对比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进行螺旋CT扫描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5.12%,39/41)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造影技术诊断符合率(80.49%,3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中,螺旋CT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造影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和CT扫描在诊断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中,上消化道造影技术是早期胃部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螺旋CT对胃部肿瘤正确诊断率要高,螺旋CT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够给确定胃部肿瘤分期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同类型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62例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征象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及肾嫌色细胞癌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62例患者共检出低密度14例,等密度38例以及高密度10例。透明细胞癌以等密度居多(60.00%),乳头状细胞癌以等密度居多(70.43%),嫌色细胞癌以低密度居多(66.67%)。不同类型小肾癌患者CT平扫结果之间差异显著(P0.05)。透明细胞癌以明显强化居多(77.14%),乳头状细胞癌以轻度强化居多(90.48%),嫌色细胞癌以中等强化居多(66.67%),不同类型间强化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类型间强化模式以均匀强化及典型强化居多,三组差异不显著(P0.05)。透明细胞癌三期CT值均显著高于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各期差异不显著(P0.05)。三种类型小肾癌实质期CT值均显著高于其他两期,三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不同类型小肾癌的鉴别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CT检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甲状腺肿块的诊断,以提高甲状腺肿块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搜集213例甲状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超声资料,及其中的127例患者CT资料,并分析各自的临床、超声和CT表现特点,并将相关的超声、CT与手术病理对照比较.结果:超声、CT在诊断良、恶性肿块在结节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钙化、包膜侵犯、边界、病灶形态等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甲状腺肿块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CT单项诊断符合率(P<0.05).联合诊断肿块的定性能力优于超声、CT单项检查(P<0.05).结论:超声和CT均能较好的诊断甲状腺肿块病变,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甲状腺肿块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6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与数字化摄影(DR)平片检查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诊治的82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DR平片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骨折发生部位,并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外伤性肋骨骨折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漏诊情况。结果:82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经影像学与临床诊断明确发生骨折179处,多发性骨折发生率为62.20%,单发性骨折发生率为37.80%,骨折肋骨段位中4-10段骨折发生率最高为69.83%,骨折肋骨水平阶段中腋肋骨折发生率最高为59.78%。相较于DR平片,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更高,漏诊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DR平片检查,应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外伤性肋骨骨折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减少漏诊,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张霞  李跃华  谢添智  汪璇  朱莉莉 《生物磁学》2014,(18):3476-3478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在透析患者上肢CT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的64层CT图像(64层组)与39例患者128层CT图像(128层组),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分支级别、血管边缘、静脉干扰评分及瘘口显示情况的差异。结果:128层组前臂与手部动脉分支级别显示评分高于64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层组肩部、上臂及前臂的血管边缘光滑度显示评分高于64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在透析患者上肢血管成像中血管、内瘘口以及流入流出道等细节方面显示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容积指数的准确性,探讨多层螺旋CT 的诊断价值,为慢性阻塞性肺 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选取2010 年10 月-2012 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8例为观察组,另选 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70 例为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 测定两组不同肺区的肺容积指标并与临床PFT 指标进行相关 性分析。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不同肺区测定的Vin 及上肺区Vin-Vex 值无 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呼气末容积(Vex)、容积比(Vex/Vin)和肺容积变化比率[(Vin-Vex)/Vin]均呈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肺容积差(Vin-Vex)与各项PFT 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64层螺旋CT 肺容积成像对诊断COPD有预测意义,值得 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诊断价值、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案。方法:将我院从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低剂量(40 m A)以及常规剂量(120 m A)扫描和薄层重建。比较不同剂量扫描的诊断准确率、影像学表现、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参数、患者满意度。结果: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诊断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的准确率分别为92.00%、93.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及常规剂量扫描在空洞、钙化灶、实变、磨玻璃密度影及树芽征发生率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及常规剂量扫描在扫描图像质量、薄层重建图像质量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各项扫描辐射参数均低于常规剂量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剂量扫描的患者(P<0.05)。结论:64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及生成的图像质量相近,但低剂量扫描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扫描的安全性,使患者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诊断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将43例胃间质瘤患者分为高危型17例及低危型26例,分别纳入高危组及低危组。高危组肿瘤大小5 cm患者例数明显多于低危组,有液化坏死现象的患者也明显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胃间质瘤总检出率为95.35%,超声双重造影胃间质瘤总检出率为86.05%,联合检测胃间质瘤检出率高达97.67%,高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定位准确率为65.85%,超声双重造影定位准确率为97.30%,联合检测定位准确率高达100%,较单独检测差异显著(P0.05)。结论: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在不同类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各具优势,二者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胃间质瘤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来我院就诊的非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各段血管斑块分布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评价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轻度狭窄与中度狭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与闭塞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检出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均有斑块检出,观察组斑块总检出率为6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2%(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可进行有效评估,该方法对患者轻、中度狭窄以及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在临床诊断及预后防治中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蛇志》2017,(4)
目的探讨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CT诊断被误诊为肺癌的32例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以及45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肺结核患者病变的形态、部位、大小、密度、增强以及边缘等征象,分析误诊原因,并比较分析肺癌患者与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结果误诊原因:(1)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存在特征性,经细菌培养未发现结核杆菌;(2)患者的病灶部位不存在特征性,发生在各个肺段;(3)患者的病灶表现为结节状肿块,属于不典型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与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分析比较,肺癌的CT影像学表现为深分叶征、短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出现的概率均大于肺结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显著增强的概率大于肺结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的CT影像学表现为浅分叶征、长毛刺征以及轻度强化的出现概率大于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节或肿块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中,浅分叶征、长毛刺征以及轻度强化等比较多见,而深分叶征、短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较少见。  相似文献   

20.
《蛇志》2018,(1)
目的分析CT和MRI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2月我院接诊经脑脊液常规检查后确诊的4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的CT检查和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显示,47例患儿中,37例患儿的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78.72%;MRI检查显示,47例患儿中,44例检查结果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93.62%。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检出多发病灶29例,占比61.70%;MRI检出多发病灶33例,占比70.21%。MRI检查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多发病灶的检出效果更好,相比于CT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