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价值。方法:测定215例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及50名健康人员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肿瘤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不同肿瘤类型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对消化系统肿瘤的实验室诊断和疾病分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骨创伤患者与健康人群的临床资料,分析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住院骨创伤患者但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126例(骨创伤组)、DVT患者30例(DVT组)以及进行体检无创伤、心血管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健康者6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D-二聚体(D-D)含量检测采用散射比浊法,纤维蛋白原(FIB)测定采用PT导出法,抗心磷脂抗体(ACA,IgA,IgM,Ig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C反应蛋白(CRP)含量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骨创伤组和DVT组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与骨创伤组相比,此三者平均含量均升高,其中C反应蛋白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创伤组ACA阳性率与对照组ACA阳性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DVT组ACA阳性率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DVT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骨创伤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多部位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骨创伤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C反应蛋白升高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是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以及骨折情况越严重骨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性越大,溶栓治疗对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抗感染、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实验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1-D)的含量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有效率(91.11%)与对照组(82.22%)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FIB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浆D-D含量明显降低,对照组明显升高,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使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D-二聚体水平下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脑钠肽(BNP)、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通气和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的pH、PaO2和PaO2/FiO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PaO2/FiO2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两组PaCO2、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并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浆BNP、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步长脑心通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对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4例,在出院时按治疗方式分为2组:步长脑心通组(A组)、阿司匹林组(B组),比较分析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表达.结果:治疗后,A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副反应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在脑梗死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优势,可能与抑制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4G/5G基因多态性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55例(病例组)和同期对照者60例(对照组),收集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等临床资料,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生化指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PAI-1 4G/5G基因多态性的分析。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和血清总胆固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PAI基因4G/5G多态性4G/4G基因型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为60.0%,在对照组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G等位基因在病例组组分布频率为70.9%,在对照组为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是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AI基因4G/5G多态性中4G基因型可能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发病的一个重要风险遗传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乳胶比浊法及凝固法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其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40例,慢性肝炎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异常率分别为62.5%(25/40)、92.5%(37/40),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0%(0/28)、28.6%(8/28).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分别为3.45± 1.90 μg/mL、1.36± 0.49 g/L,慢性肝炎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分别0.91± 0.47 μg/mL、2.53± 1.02 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27例死亡,13例好转出院,死亡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异常率74.1% (20/27),检测水平为3.92± 1.76μg/mL,纤维蛋白原异常率100%(27/27),检测水平为1.17± 0.4 g/L;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异常率38.5%(5/13),检测水平为2.48± 1.88 μg/mL,纤维蛋白原异常率为76.9%(10/13),检测水平为1.74± 0.44 g/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并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作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3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与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梗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1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NIHSS评分≤10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意识障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局为死亡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可以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对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小儿脓毒症患者血清抗凝血酶Ⅲ、IL-6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小儿脓毒症患儿48例,根据随机对照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试验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床旁血滤机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凝四项、T细胞亚群、抗凝血酶Ⅲ、白介素-6、D-二聚体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血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血清白介素6及D-二聚体水平下降(P0.05),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CD_3~+、CD_4~+、CD_8~+、CD_4~+/CD_8~+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血清白介素6及D-二聚体水平较低(P0.05),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CD_3~+、CD_4~+、CD_8~+、CD_4~+/CD_8~+水平较高(P0.05);两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小儿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可能与上调抗凝血酶Ⅲ,下调血清IL-6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7,(4)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358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正常妊娠孕妇350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的D-二聚体和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PT、TT和AP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正常妊娠孕妇相比较,妊娠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血栓性疾病,定期对妊娠高血压患者进行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检测,对预防和治疗孕妇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祛瘀散烫熨术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髋部骨折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按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后24h拔除引流管后加用中药祛瘀散对术肢进行烫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组内及组间血浆D-二聚体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制剂祛瘀散烫熨术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DVT形成有预防作用,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股骨颈骨折及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涌泉、足三里穴位雷火灸,并分别于术后第1、5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数值,于术后第7天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干预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蛇志》2018,(4)
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通脉丹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208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4例,对照组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实验组静滴注射用血栓通+口服通脉丹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测用药前、术前1天及术后第1、3、5、7天的血浆D-二聚体等含量,比较两组的患肢周径及肿胀率,安全指标,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及术前第1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3、5、7天比较,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7天的患肢周径及肿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小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5、7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实验组的发生率为0.96%(1/104),对照组为2.88%(3/10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和通脉丹联用可抑制D-二聚体升高,从而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住院期间,降低医疗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预测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0例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根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结果分为总有效组(n=40)和无效组(n=10),随访1年,根据预后的复发情况分为预后好组(n=38)和预后差组(n=12),分别比较总有效组和无效组、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手术后总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总有效组高于无效组(P0.05)。手术后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预后好组高于预后差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和0.806。结论: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疗效及预后比较好的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高,并且其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生至96 h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是否有进行性加重分为进展组(45例)和非进展组(55例),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非急性脑梗死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Hcy、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G、TC、LDL、HD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Hcy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进展组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G、LDL、Hcy、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HDL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Hcy、D-二聚体水平异常,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Hcy、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骨创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创伤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动态监测两组受检者入院后第1、3、6、10 d的血浆D-二聚(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并分析DD和FIB水平与骨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入院后第1、3、6、10 d,观察组的FIB和DD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创伤组和中度创伤组患者的FIB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创伤组,且重度创伤组FIB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创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入院第1 d至10 d,3组患者的FIB水平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轻度创伤组患者的DD水平最低,其次是中度创伤组,重度创伤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入院第1 d至10 d,3组患者的DD水平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此骨创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与FIB和DD的水平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r=0.64,P=0.003;r=0.71,P=0.002)。结论:骨创伤患者的血浆FIB和DD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与创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能作为骨创伤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法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收治的深静脉血栓患者120例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深静脉造影进行确诊。采用随机对照表分为实验1组与实验2组与实验3组,每组40例患者。另选取门诊健康体检患者41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空腹状态下于入院第一天清晨抽取静脉血5 m L,对实验1组进行CRP检测,对实验2组行D-二聚体检测检测,实验3组行CRP检测联合D-二聚体检测。比较4组患者的血超敏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水平,以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1实验组患者CRP水平以及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与实验3组CRP水平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2组与实验3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实验3组比较,实验1组、实验2组阳性检出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对深静脉血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联合检测能够对本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蛇志》2017,(3)
目的观察滋肾汤结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羟苯磺酸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滋肾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的BUN、Sc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Ccr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ET、D-二聚体水平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汤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有效缓解病情,显著改善肾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及D-二聚体水平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过敏性紫癜患儿137例为研究对象,儿童保健科健康查体儿童50例为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采用XE-2100全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采用胶乳比浊法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S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PLT、PCT显著升高(P<0.05),而MPV显著降低(P<0.05),PDW无显著差异(P>0.05);有无胃肠道出血HSP组间和有无肾脏受损HSP组间血小板参数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84例(61.3%)HSP患儿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其绝对浓度(中位数)为435 ng/ml,显著高于正常水平(0-300 ng/ml);不同HSP临床表型组间血D-二聚体异常率和绝对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X2=2.75,P>0.05;H=3.37,P>0.05);合并胃肠道出血组与无消化道出血组比较HSP病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Z=-2.691,P<0.05);合并肾损害与无肾损害组比较HSP病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Z=-4.063,P<0.05).结论:HSP患儿急性期血液处于高凝及继发的纤溶状态,早期检测血小板参数及D-二聚体变化水平,指导临床诊断及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凝血检测项目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13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6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7例),同时选取我院同一时期的72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采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Fib,采用Sysmex CS5100自动凝血仪检测D-二聚体,收集各组人员首次检测时的D-二聚体、Fib、APTT、PT值,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对照组、UA组、SA组、AMI组的D-二聚体分别为0.3313±0.07746、1.3079±0.69572、1.0598±0.78955和1.3322±0.69385μg/m L,各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均为P0.05。对照组、UA组、SA组、AMI组的Fib分别为3.6250±0.85014、3.6872±1.08220、3.7967±0.94599和4.0486±1.54536 mg/d L,AMI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SA组、UA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照组、UA组、SA组、AMI组的APTT分别为36.9208±7.89774、33.6256±5.70266、34.8117±6.69004和30.3081±6.61838 s,UA组、AMI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SA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照组、UA组、SA组、AMI组的PT分别为13.8181±3.94088、13.2692±2.73266、13.7867±1.73806和13.4730±5.03525 s,各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均为P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UA组、SA组、AMI组的D-二聚体均增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D-二聚体可以作为冠心病检测的敏感凝血系统指标;Fib、APTT、PT虽然对冠心病检测不是很敏感,但Fib有偏高趋势,而APTT、PT有偏低趋势,可以作为机体处于高凝血状态的监测指标,特别在AMI时,D-二聚体、Fib、APTT结果异常更明显。因此,检测这些凝血指标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和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