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胺碘酮和阿托伐他汀联合使用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80例,经成功转复心律治疗后按随机原则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胺碘酮,对照组联合使用胺碘酮和阿托伐他汀,治疗18个月后对比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结果:经治疗,联合用药组12个月时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2.5% vs.62.5%,P<0.05),18个月时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80.0% vs.55.0%,P<0.05).结论:胺碘酮和阿托伐他汀联合使用对阵发性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疗效显著,优于胺碘酮单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对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及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9月我院84例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仅给予胺碘酮治疗,研究组给予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心功能、hs-CRP水平、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治疗前两组各心功能指标及hs-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心功能指标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24 h动态心电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24 h动态心电图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心电图指标,降低血清hs-CRP水平,疗效确切,对促进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疗效及心功能变化。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9例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5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口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27%(P0.05);LVEF水平提高幅度,HR、LVEDD及LVESD水平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和评价不同方法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的疗效,提高转复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4-2011.05我院住院治疗的37例PSVT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比较心律平与胺碘酮的药物转复率,构成比采用x2检验,α=0.05。结果:37例患儿中,13例治疗原发病后自动转率,24例患儿给予心律平治疗,其中1例放弃治疗,5例未见效,心律平转复率为69.77%,5例未见效患儿改用胺碘酮治疗,1例死于原发病,1例控制症状后行射频消融术治愈,胺碘酮转复率为75%,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心律平与胺碘酮均能较好的治疗小儿PSVT,对于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无效的小儿PSVT,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传统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进行对比,探讨胺碘酮注射液对老年快速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老年快速房颤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胺碘酮治疗组,每组30例.胺碘酮治疗组患者先给予胺碘酮注射液150 mg以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继以0.5 mg/min静滴;对照组患者先予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0.2 mg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若20 min无效则再次给药,两组患者的院内观察周期均为24h,患者在观察过程中行全程心电监护,观察不同时间段(用药后0、0.5、2、12、24 h)患者的心室率,血压的变化;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复律情况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次用药后0.5h,两组患者的心室率都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用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治疗的对照组显著低于胺碘酮治疗组(P<0.05);用药后2和12h,两组患者的心室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24h,胺碘酮治疗组患者的心室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40.0%,复律率为l6.7%;而胺碘酮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3.3%,复律率为43.3%,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0.5、2、12和24h患者的收缩压略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比较,胺碘酮注射液可更有效地降低老年患者24h心室率,复律率和有效率更高,但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65例,两组均给予氯沙坦治疗,A组给予胺碘酮600 mg/d,1-2周后改用200 mg/d维持1年;B组给予胺碘酮600 mg/d,1-2周后改用200 mg/d,1个月后改为100mg/d维持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转复维持有效率、心率、血压、左房内径(LAD)、左房舒张末期容积(LAEDV)、左房收缩末期容积(LAESV)、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转复维持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LAEDV和LAESV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两组组间心率、收缩压、舒张压、LAD、LAEDV、LAESV、LA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与大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转复效果相当,但是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1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55)、胺碘酮+厄贝沙坦组(Ⅱ组,n=55),治疗随访时间为2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18和24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P<0.05).试验终点时,Ⅰ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18%(32/55),Ⅱ组为78.18%(43/55).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和QT间期≥0.5s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同时接受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脏猝死、室速与心功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与对照组(71.43%)相比明显较高;观察组猝死率低,心功改善明显,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治疗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等级,减少猝死,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8)。对照组单纯服用胺碘酮,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随访12个月,一级观测终点为房颤复发。结果: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左心房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12个月,观察组窦性维持率分别为89.8%、81.6%,对照组分别为72.9%、62.5%,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房颤复发率24.5%,显著低于对照组47.9%(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于窦性心律的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且减少房颤复发,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普罗帕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女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72例女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36例观察组和36例参照组,予以观察组患者普罗帕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参照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室上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88.89%)、室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97.22%)、临床症状缓解率(86.11%)均高于参照组(69.44%)、(83.33%)、(63.89%),不良反应率(8.33%)明显比参照组(27.78%)低,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女性心律失常应用普罗帕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率低,患者耐受性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对胺碘酮用于急诊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2017年于宣武医院急诊科诊断为阵发性非瓣膜病房颤(发病48h内)的患者共110例,记录所有患者人院时一般资料、既往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及测定肌钙蛋白I(Troponin-I, TnI)水平和基线NT-proBNP水平,均给予胺碘酮静脉转复治疗。按照胺碘酮转复情况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结果:静脉应用胺碘酮成功转复91例(82.7%),平均转复时间8.15小时(SD10.16),转复失败者24 h内心室率均控制在100次/min以下,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成功组血浆基线NT-pro BNP水平显著低于失败组(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室血压、心室率、胸痛、房颤持续时间、入室心电图ST段压低、Tn I水平、冠心病史、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的自然对数,即In(NT-proBNP)为急诊房颤胺碘酮复律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对于非瓣膜病房颤急性发作48 h的患者,胺碘酮转复是安全有效的;基线NT-proBNP水平是药物复律成功的重要预测因子,如基线NT-proBNP水平较高,则复律成功率低,为了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考虑控制心室率,而不是复律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胡玉海 《蛇志》2016,(4):428-429
目的分析普罗帕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小儿心律失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满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ICU心律失常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多巴酚丁胺联合胺碘酮这一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72例ICU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以平均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多巴酚丁胺治疗,实验组应用多巴酚丁胺+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BNP和hs-CRP水平、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平均心率、临床疗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DD、LVESD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水平升高,LVEDD、LVESD水平均降低,并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以上指标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NP、hs-CRP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水平均降低,并且治疗后实验组BNP、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及平均心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及平均心率均降低,并且治疗后实验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较对照组少,平均心率较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44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9.44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联合胺碘酮对改善ICU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次数,稳定心率,降低脑钠肽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患者在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少,有着令人满意的药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167例,均使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根据患者是否加用厄贝沙坦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一年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衰住院率、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心功能分级情况,通过动态心电图评估窦性心律维持率、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房颤的复发率、慢性房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心衰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房内径较治疗前明显扩大(P<0.05),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分级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心功能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肺纤维化、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伴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能较好的维持窦性心律,降低心衰住院率,对心脏重构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治疗复发性心房纤颤的过程中应用胺碘酮和洋地黄的效果。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治疗复发性心房纤颤的患者当中选出11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单独运用胺碘酮的方法进行治疗,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胺碘酮和洋地黄联合应用的方法,作为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复律后持续窦律有效率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分析后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复律后持续窦律有效率也要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复发性心房纤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洋地黄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并且不良反应率较低,值得在临床实践应用当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对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方法:搜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接收的快速心律失常44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对甲组22例应用维拉帕米,对乙组22例应用胺碘酮。观察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并对比。结果:乙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甲组,心率改善情况优于甲组,副作用的发生率低于甲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较好,治疗有效率较好,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老年心力衰竭(HF)伴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心功能、神经内分泌激素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HF伴PA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0,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和对照组(n=40,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炎症因子[白介素-33(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神经内分泌激素(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90.00%(36/40)高于对照组67.50%(27/40)(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LVEDD、ICAM-1、TNF-α、LVESD、IL-33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LVEF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HF伴PAF患者在胺碘酮的基础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功能指标改善显著,血清炎症因子及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有所降低,且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房颤动的疗程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2016年6月来我院诊治的AMI且合并心房颤动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毛花苷丙治疗,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房颤动控制率、窦性心律维持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3.0%(18/37)、94.6%(2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6%(27/37)、73.0%(3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21);房颤动控制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67.6%(25/37)、81.1%(30/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2%(16/37)、45.9%(1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02);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2/37)、10.8%(4/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8/37)、51.8%(1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01)。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AMI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显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了2011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对上述患者进行胺碘酮治疗。结果:上述6例患者,8例成功治疗,5例患者均成功治疗,1例患者室颤反复性发作,死亡,胺碘酮治疗有效率为83.3%。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几率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女性功能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美托洛尔及稳心颗粒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对照组患者时仅采用美托洛尔,给药方式与观察组相同。结果:观察组中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中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女性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联合使用美托洛尔及稳心颗粒,以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