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黄松  黄接棠 《蛇志》2005,17(4):237-240
目的 探讨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的抑制作用。方法 王锦蛇血清与不同剂量的尖吻蝮蛇毒分别混合后,注射到小鼠背皮下,测定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的抗出血活力;腹腔注射此混合物后,测定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的抗毒效价;先后注射尖吻蝮蛇毒和王锦蛇血清,测定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引起的死亡、组织损伤和炎症的抑制、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 1ml王锦蛇血清可完全抑制10mg(干重)的尖吻蝮蛇毒的出血活力;1ml王锦蛇血清可中和11mg(干重)尖吻蝮蛇毒的致死活力;王锦蛇血清对由尖吻蝮蛇毒引起的致死、组织损伤和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保护和治疗作用。结论 王锦蛇血清是尖吻蝮蛇毒的强抑制剂,可能成为未来新的蛇伤治疗药物的原料。  相似文献   

2.
胡建国 《蛇志》2012,24(1):56-57
蛇毒是从毒蛇头部毒腺分泌的有毒液体,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动物毒素,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现已被应用于溶栓、抗癌、止血、止痛等方面。传统上蛇毒分为神经毒、血循毒与混合毒。尖吻蝮是我国十大剧毒蛇之一,其毒液主要作用于血液系统,引起出血、肿胀与局部组织坏死。已经发现尖吻蝮蛇毒多属丝氨酸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和磷脂酶屯家族,部分蛋白质可能属于去整合素家族[1]。现就尖吻蝮蛇毒生理活性及药理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尖吻蝮蛇咬伤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仲良 《蛇志》2002,14(3):34-35
我院多年来 ,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51例尖吻蝮蛇咬伤患者 ,疗效满意 ,现将其临床治疗情况回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1例中 ,男 2 9例 ,女 2 2例 ,最小年龄 2 3岁 ,最大年龄 66岁。1 .2 咬伤部位 咬伤下肢 42例 ,咬伤上肢 9例。1 .3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或家属打死或捕捉到的蛇确诊的有 36例 ,根据目击者讲述判断的有 1 5例。1 .4 治疗方法  (1 )静滴抗五步蛇毒血清 ;(2 )根据出血、凝血和组织坏死 ,不同阶段予中西医结合对症处理。2 结果  治愈 35例 ,致残 1 5例 ,死亡 1例。3 讨论  出血、凝血、患肢坏死致残…  相似文献   

4.
贺玲  向泽初  孔天翰 《蛇志》2010,22(1):52-52
尖吻蝮蛇(别名五步蛇)毒酒是用捏鼻法和挤压法提取尖吻蝮蛇毒液,加入枸杞等中草药用50°粮食白酒浸泡加工、纯化而成。调配成尖吻蝮蛇毒酒,口服一定疗程后,具有抗疲劳,抗衰老,增强免疫力,促进饮食,增进性欲等功能,对皮肤病、牛皮癣(银屑病)治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黄松  黄锋 《蛇志》2008,20(4)
目的 比较冬眠期、冬眠前后、活动期尖吻蝮蛇毒的组分.方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发现了冬眠期尖吻蝮蛇毒中有一个特异性增强的蛋白质成分,进入冬眠几天后,该成分就可以检测到,出眠几天后及活动期蛇毒中不可见.结论 该成分应该与尖吻蝮冬眠密切相关,暂且称其为"冬眠特异蛋白".  相似文献   

6.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6usc(Gaenther))又名五步蛇、蕲蛇、蕲盘蛇等,生活于深山老林,溪水边或盘居在水边石头上,性懒。尖吻蝮个体大,一次排毒量多,主要为血液循环毒。被咬伤者中毒症状出现早,全身出血,病情凶险。如救治不及时或不当,往往造成死亡或残废。  相似文献   

7.
尖吻蝮(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是我国特有的毒蛇,尖吻蝮蛇毒除引起局部出血肿胀和坏死等症状外,临床常伴有肾功能衰竭或尿毒症的症状。为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实验对尖吻蝮蛇毒引起损伤后肾脏的改变,用小鼠作了试验观察,材料与方法取体重20克左右的小白鼠。每只注入40微克的尖吻蝮蛇毒,先将粗蛇毒溶子生理盐水中,使每0.1毫升生理盐水含  相似文献   

8.
尖吻蝮又名蕲蛇、祁蛇、五步蛇、棋盘蛇,喜生活在100~1350m高山区,唯我国特有品种。近年来,因大肆捕捉,野生资源大为减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发展人工养蛇,特别养幼蛇,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现介绍尖吻蝮孵化和幼蛇人工饲养技术:1孵化尖吻蝮为卵生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蛇伤凉血合剂对尖吻蝮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尖吻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蛇伤凉血合剂,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就诊时(咬伤2h内)、咬伤后72h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就诊时TT、PT、APTT、Fg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72h,两组患者的TT、PT、APTT均升高,Fg均降低,而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蛇伤凉血合剂对尖吻蝮蛇咬伤所致凝血功能障碍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地理单元尖吻蝮蛇毒蛋白组分有无差异性。方法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方法,比较采自安徽黄山(黄山单元)和贵州梵净山(西部单元)尖吻蝮蛇毒组分。结果梵净山尖吻蝮的蛇毒蛋白表达量和条带数目均高于黄山尖吻蝮。结论黄山单元和西部单元的尖吻蝮蛇毒蛋白组分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刘石江 《蛇志》1995,7(1):56-57
尖吻蝮蛇咬伤抢救成功3例报告刘石江湖南江永县城南路054号425400五步蛇毒、尖吻蝮蛇毒属血循毒素,伤口中毒严重、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其心脏的损害常为主要死亡之一。本人治愈毒蛇咬伤致严重的七孔流血2例,主要:采用、草、中、西拔罐相结合治疗,现报告...  相似文献   

12.
尖吻蝮蛇毒类凝血酶促凝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周素芳  钟满森 《蛇志》1997,9(4):1-5
探讨尖吻蝮蛇毒类凝血酶(DATLE)的促凝作用特点及影响其药效的有关因素。方法测定DATLE诱导的体外全血浆及吸咐血浆凝固时间,不同实验条件对DATLE及凝血酶诱导体外全血浆凝固时间(T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结果在体外,DATLE能直接使人全血浆及吸咐血浆凝固,并呈剂量相关性,该促凝作用不受AT-Ⅲ和肝素的影响,Na+离子抑制,而Ca2+离子能增强其促凝作用;DATLE促凝作用的最适pH值在5.0~8.5之间;DATLE在体内能增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作用,在0.05~0.1mg/kg的促凝剂量下,DATLE略使血浆纤原含量减少。结论DATLE为一类凝血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主要表现为促凝作用,有不同于凝血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蛇毒中含有多种金属蛋白质,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如抗凝血因子(ACF)、糖苷水解酶(NADase)、纤溶组分(FP)及出血毒素等,它们的许多生物活性、荧光光谱和结构的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已见报道[1].徐洵等[2]从皖南尖吻蝮蛇蛇毒中分离出3种出血毒...  相似文献   

14.
胡明行  谭群英  李勇  杨道德 《蛇志》2011,23(3):244-248
目的研究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bus)幼蛇在人工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关,探讨尖吻蝮幼蛇生长缓慢的原因,以提高幼蛇的成活率和生长率。方法采用湖南省永州市野生尖吻蝮种蛇产卵孵化的幼蛇,在原产地永州与非原产地广西南宁进行幼蛇的人工饲养对比实验,观察在不同地域人工饲养的尖吻蝮幼蛇的生长速度。结果尖吻蝮幼蛇在本地及异地人工饲养均获得成功,尤其以南宁人工饲养的幼蛇最为明显,2010年9月饲养至2011年8月,幼蛇均重从(13.8±1.8)g增长至(198.8±80.6)g,最重的个体体重达350g。两地饲养的幼蛇均可自行捕食中华蟾蜍、老鼠及活小鸡、鸭苗,仅用1年时间将野生尖吻蝮子代幼蛇人工饲养成功。结论尖吻蝮幼蛇在本地及异地人工饲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人工养殖的不同体重尖吻蝮初生幼蛇对不同种类、重量食物的选择性,分析影响尖吻蝮幼蛇开口率的因素。方法将刚孵化出的尖吻蝮幼蛇按体重抽样分组,分别投入棘胸蛙幼蛙、多疣壁虎和小白鼠进行饲喂,统计不同体重的幼蛇对不同食物的偏好性、幼蛇对不同特征食物的选择性以及不同食物的损耗率。结果尖吻蝮幼蛇总开口率达98.33%,不同食物的开口率有显著性差异;在不同食物的分组开口实验中,投喂幼蛙的幼蛇开口率达95.0%,投喂壁虎的幼蛇开口率达60.0%,投喂乳鼠的幼蛇开口率仅15.0%。不同初生体重的幼蛇投喂壁虎、乳鼠的开口率差异显著,而投喂幼蛙的开口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初生体重对幼蛇的进食能力有显著影响,尖吻蝮幼蛇开口食物应以幼蛙为主,壁虎为辅。  相似文献   

16.
王桂兰 《动物学研究》2003,24(3):204-204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肖昌华研究员主持的“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研究项目 ,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 ,符合国家一类新药审批的有关条件 ,批准于 2 0 0 3年 4月进入Ⅰ期临床实验 (批件号 :2 0 0 3L0 14 30 )。尖吻蝮蛇凝血酶为我国特产的尖吻蝮 (Agkistrodonacutus)蛇  相似文献   

17.
1981年6月13日至18日,云南省卫生厅、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联合主持在昆明召开了尖吻蝮蛇毒“去纤酶”鉴定会,参加鉴定会有9省(市)39个单位的科技、临床、教学、药检、生产等方面的专家、医师和有关人员共71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1974年开始对尖吻蝮蛇毒去纤酶进行分离、纯化和理化、药理、毒性试验。1979年与云南省药品检验所共同制定临床试用品标准,生产出符合临床应用的产品,并经动物试验和人体试用后,上报云南省卫生厅批准,在8省(市)20个医院开展临床验证工作。临床结果:共治疗308例患者,近期总有效率为86.7%,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214例,总有效率为86.9%;3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显效12人占  相似文献   

18.
尖吻蝮蛇毒去纤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昌华 《蛇志》1989,1(3):5-7
Ottyang,C.等(1967)从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蛇毒中分离纯化得到凝血酶样成分,分子量33500,由17种263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体内去纤作用,但未见用于临床的报道。杉原久义等(1978)也从尖吻蝮蛇毒中分离纯化得到了一个促凝组分,分子量52000,具有精氨酸酯酶和凝血酶活性,未见体内血液学效应及临床应用的报道。我们从1974年起,对尖吻蝮蛇毒凝血酶样酶进行7较为系统的研究,并研制成“去纤酶注射液”,于1978年首先用于临床,1981年鉴定通过。这是我国最先研制并用于临床的蛇毒酶制剂。它由四个凝血酶样同工酶组成,其分子量分别是33500,68000,19500,30000;它们均由17种氨基酸组成,但组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一个适应于尖吻蝮仔蛇生长发育的稳定的多功能生态系统的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蛇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仔蛇的饲料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的成本。方法选取一个室外围墙式养蛇场作为试验基地。设计为适应于蛇、蛙、昆虫、蚯蚓、小杂鱼等动物生长繁衍的人工模拟生态环境,建立一个稳定的多功能蛇场生态系统,以尖吻蝮蛇100条,在试验以前随机抽取10条测量其体重和体长,并以活体动物饲料喂养法和科学饲养管理法进行试验养殖,并在进入第一、第二次冬眠前均随机抽取10条蛇仔测其体重和体长。结果本次试验与本蛇场室内人工饲养尖吻蝮仔蛇相比,不仅在体重、体长和肥满度方面均相差不大,而且仔蛇的存活率还有所提高。结论表明该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蛇场能够满足尖吻蝮仔蛇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