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晓凌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1,30(4):368-370
2011年7月4日—10日,由亚洲旧石器联合会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欧亚大陆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过渡阶段的特征——文化发展与人类演化(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iddle to Upper Paleolithic transitionin Eurasia: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evolution of Homo species)"在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召开。阿尔泰山位于北亚和中亚联接的位置,该区域内出土了大量富含科学信息的考古学材料。2010年《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古DNA学研究表明,阿尔泰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着区别于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的一个新的人种或亚种-德尼索瓦人(Homo denisovans or H.altaiensis)。此次会议就在德尼索瓦(Denisova)考古营地举行。  相似文献   

2.
山东首次发现晚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报道了鲁西曲阜董庄、泗水拓沟间黄庄一带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描述了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建立了黄庄组.依据所产化石对黄庄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是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3.
大型哺乳动物真猛犸象在晚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北半球辽阔的地区。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它曾覆盖了从北纬55°到北纬35°的广大区域。已发现的众多猛犸象化石地点中,有不少已作过详细的同位素年代测定。从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角度,纵观真猛犸象从极地侵入我国境内及其繁盛衰亡的演变史,不难看出真猛犸象在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晚期曾有过两次比较集中的活动高潮,并每次都伴随有明显的向南迁徙。它的第一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3.4-2.6万年前(或可能略早),策二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2.3-1.2万年前。真猛犸象的这两次南迁活动与本次冰期两次较明显的冷暖交替的小气候波动在时间上大体吻合。  相似文献   

4.
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覆盖区的紫泥泉子组普遍见到丰富的晚白垩世介形类化石,自西向东面貌一致,分布稳定,计有10属(包括1亚属)17种4比较种2未定种,可归为一个Talicypridea组合,是覆盖区划分和对比紫泥泉子组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83,2(3):218-230
本文对我国南方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资料作一简要总结,并对其中的若干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南沙海区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演化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南沙海区17957和17958两柱状样中浮游有孔虫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南海晚第四纪以来较长时间尺度上(0-800ka BP)存在δ18O 11期(约400ka BP)开始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 ruber大量出现和Globigerina rubescens较高相对丰度,δ18O 5e期(约120ka BP)的粉红色Gl9obigerinoides ruber 绝灭,Globoquadrina Conglomersata大量出现,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 左旋型分子绝对优势开始,和δ18O 4/5期界线附近(约80ka BP)的Globo quadrina conglomerata绝灭等三次浮游有孔虫演化事件,南沙与南海北部及西北太平洋等海区的浮游有孔虫演化事件对比 表明,南沙海区在400ka BP开始海水温跃层相对较深,至δ^18O 5e期时,受西北太平洋中层水加强的影响,南沙海水温跃层变浅,在δ^18O 5e至4/5期界线这段时期内与西北太平洋水体交换比较自由。  相似文献   

7.
对黔西北仁怀核桃湾、毕节燕子日晚奥陶世Hirnantia动物群中Dalmanellatestudinaria及Dorytretalongicrura居群的埋藏和时间均化的研究表明,两地居群均属原地埋藏的正常居群,且未遭受选择性破坏,这些化石居群的特征基本反映了原先生活居群长期变化的特征。它们的大小频率分布图是强烈的左偏斜,幼年期个体占很大比例。对各居群生存曲线的对比研究表明,生存曲线近似于S形(sigmoidaltyne),反映出幼年期死亡率很高,成年期死亡率较低,而老年期死亡率又增高。同一环境中Dalmanellatestudinaria居群的幼年期死亡率高于Dorytretalongicrura居群,反映了物种自身的不同特性;另一方面,前述两种居群在核桃湾的幼年期死亡率高于在燕子口的幼年期死亡率,说明两地生活环境存在差异;物种分异度分析及剖面的微相分析表明,核桃湾古海水深度浅于燕子口。从大小频率分布图获得生存曲线时,宜采用Levinton和Bambach(197)的方法,即根据公式D=s×in(T+1)将大小转化为生存时限,而不宜采用Thayer(1977)的方法,即直接对作为横坐标的大小取对数。  相似文献   

8.
成都平原4 000aBP以来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平原晚全新世以来沉积的泥质层发现丰富的孢粉。根据孢粉成分组合特征和生态类型可划分出5个孢粉组合带,结合剖面上6个14^C测年数据,提出在过去的4000a研究区植被类型及气候环境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3800-3600aBP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暖偏湿;3600-3400aBP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3400-2600aBP为草/湿地,气温下降,环境更潮湿;2600-900aBP为落叶阔叶林,温度又开始逐渐回升,气候温和偏湿;900-300aBP再次变为草/湿地,偏干冷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QDZ03孔16.2m的沉积记录中,通过有孔虫和介形类化石群落的定量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氧同位素(MIS)4期以来古沉积环境演变。在距今6万年前后开始的黄海海退期(相当于MIS4期),发育了有多次沉积间断的第1层(孔深16.2~12.0m)陆相地层。进入玉木亚间冰期(相当于MIS3)后,由于海平面的震荡上升,发育了第2层—第5层的滨岸弱海相—陆相沉积层,其中第5层上部可能包含部分MIS2期的产物,而MIS2期绝大部分沉积地层缺失。在距今12 000—11 000年前,海水逐渐由黄海入侵到青岛地区,发育了第6层下段(孔深9.1—8.6m)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层;在全新世最大洪泛面MFS来临之前(距今约11.0—9.0ka期间),海平面进一步上升,钻孔中发育了第6层中段(孔深8.6—7.7m)的滨岸相沉积层。随着距今6 000年前南黄海最大海泛面出现,后降至现今水平,并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在黄河、近岸短源河流以及海岸带基岩侵蚀物等物质联合贡献下完成了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体在近岸的延伸(7.7m以上),其中顶部约4.8m以上粒度粗化及与之相关的较多含量胶结壳有孔虫化石的出现,可能与约3 000—2 000年以来海岸带地区人类活动的加剧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吉林乾安大布苏晚更新世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比较了在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泡子新发现的鬣狗科化石Crocutaultima。依据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 6目 1 2科 1 8属 1 9种脊椎动物化石组合 ,结合含化石地层的孢粉分析和1 4 C测年数据推测 ,大布苏一带在晚更新世晚期曾经以草原景观为主 ,兼有森林及荒漠 ,而且经历了从干凉草地向较潮湿凉爽的疏林或森林草原 ,直至干凉半荒漠草原环境变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苏皖南部孤峰组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南京天宝山、安徽巢湖平顶山、泾县晏公堂和南陵丫山孤峰组中含有较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包括7属16种(未定种),分属于6个科,可以分成三个化石组合带,即下部的Pseudoalbaillellafusiformis-Ps.longtanensis带,中部的Follicucullusmonacanthus带和上部的Ruzhencevispongusuralicus-Fo.scholasticus带。这三个带分别可以同广西钦州地区的Ps.globosa带,Fo.monacanthus带和Fo.scholasticus-Fo.ventricosus带对比。根据孤峰组下伏地层栖霞组灰岩中所含类Parafusulinamultiseptata带和上覆地层堰桥组或武穴组灰岩中所含类Metadoliolina动物群证实,孤峰组与华南地区茅口组下部类Neoschwagerina带大体相当。最近的古地磁和古生物资料证明,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二叠纪时存在一个宽阔的海洋,孤峰组硅质岩中的这些放射虫动物群就是由这个洋中发育的上升洋流带入扬子板块断陷盆地中沉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