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滁州雌性丽斑麻蜥繁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安徽滁州地区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年产两窝卵。窝卵数及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相对窝卵重与雌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窝卵数无关。窝卵数、窝卵重及卵重在窝序间无明显的差异。卵长径与卵短径呈正相关,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卵短径与窝卵数无关。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2.
山地麻蜥的雌性繁殖和孵出幼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地麻蜥年产多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卵重与窝卵数无关。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卵长径与卵短径呈正相关,卵长径、卵短径与窝卵数无关。雌体通过增加窝卵数和卵大小增加繁殖输出。孵出幼体的体重、体长、尾长、躯干干重、刺余卵黄不存在季节差异,但5月份孵出幼体的脂肪体高于4月份。  相似文献   

3.
宋策 《动物学杂志》1997,32(1):29-31
1993-1995年,连续三年在辽宁凤城地区对戴胜繁殖习性进行 观察。结果发现,戴胜每年3月中旬迁来,9月下旬迁离。每年繁殖两次,繁殖期在4月中旬至7月末。窝卵量:第一窝9-10枚,第二窝5-7枚。雌鸟边产卵边卵卵。孵卵期;第一窝18d,第二窝15d。  相似文献   

4.
两种雀形目鸟类的窝雏数处理实验:检验Lack假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7—1999年在位于青海省北部的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选择地面筑巢的小云雀(Alauda gulgula)和灌丛筑巢的黄嘴朱顶雀(Acanthis flavirostris)为代表进行窝雏数处理实验。根据Lack假说的预报检验(1)常见窝卵数是否是最大生产力窝卵数;(2)窝雏数处理对雏鸟质量和亲鸟投入是否产生影响;(3)两种鸟的响应方式是否相同。其结果如下:①小云雀和黄嘴朱顶雀的常见窝卵数分别是3和5枚。年间变化不明显,用幼鸟出飞率作为生产力,两种鸟的扩增窝幼鸟出飞率下降,常见窝卵数(分布频率最高)等同于最大生产力窝卵数;②小云雀的幼鸟的生长参数不随窝雏数的改变而变化.而黄嘴朱顶雀有明显变化.说明窝雏数处理对后者幼鸟质量有明显影响。③用递食率作为亲鸟投资指标,小云雀亲鸟的递食率随窝雏数的增加而增加,但雏期不变;而黄嘴朱顶雀递食率不变,但雏期延长。④扩增窝雏数后,两种亲鸟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方式,小云雀表现为提高单位时间递食次数,而黄嘴朱顶雀延长育幼时间。这两种方式不是通过影响雏鸟质量就是通过影响亲鸟存活率来降低子代和亲代的适合度。结果支持了自然选择将窝卵数调节到亲鸟能喂活最大数量子代的限度。即常见窝卵数就是最大生产力窝卵数的Lack假说。  相似文献   

5.
台湾中部暗绿绣眼鸟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重威  孙清松 《动物学报》2003,49(2):185-190
本研究将暗绿绣眼鸟 (Zosteropsjaponicasimplex)捕捉、套彩色环后释放 ,分别于 1999年和 2 0 0 1年 3~ 8月追踪监测 7对和 13对暗绿绣眼鸟的繁殖行为。总结此二年对 2 0对暗绿绣眼鸟的监测 ,其繁殖期始于 3月中旬 ,终止于 8月下旬。 1对最多可年产 5窝 ,但以 3~ 4窝为常见。初次筑巢所需时间平均为 10 4d ,筑第 2、3巢的时间依次减少 ;窝与窝之间的繁殖间隔视情况而定 ,如孵化或喂养失败 ,通常都在 1~ 2d内再筑巢 ,如繁殖育雏成功 ,平均相隔 7d再筑巢。 2年 6 3窝的窝卵数平均为 2 6 8± 0 71(n =6 3)枚 ;孵化期平均为 11±0 6 4 (n =4 7)d ;6 3窝孵化成功 4 7窝 ,孵化成功率为 74 6 % ;雏鸟离巢日龄平均为 10 5± 0 88(n =35 )d ;4 7窝雏鸟喂养成功 35窝 ,育雏成功率为 74 5 % ;6 3窝繁殖成功 35窝 ,繁殖成功率为 5 5 5 %。失败因素包括气候、动物掠食、人为破坏和其它不明原因  相似文献   

6.
阐明五种游蛇科动物雌体大小、窝卵数和卵大小之间的关系和雌性繁殖特征的种间差异。5种蛇均产单窝卵,产卵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7月,窝卵数与雌体大小(SVL)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对窝卵重与雌体SVL无关,卵理与窝卵数无关。灰鼠蛇卵重与雌体SVL呈正相关,赤链蛇、王锦蛇、黑眉锦蛇和乌梢蛇的卵重与雌体SVL无关,黑眉锦蛇卵长径与窝卵娄呈负相关,其余4种蛇卵长径与窝卵数无关。5种蛇卵长径与短径无关。黑眉锦蛇卵短径  相似文献   

7.
记述采自陕西省安康市斜窝蝗属Epacromiacris Willemse1新种。条纹斜窝蝗E.virgatus,新种近似于爪哇斜窝蝗E.javana Willemse。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胡明行  谭群英  杨道德 《生态学报》2013,33(6):1778-1783
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野生资源日益枯竭,食用和药用压力巨大,亟需开展人工养殖。目前尖吻蝮的人工养殖技术还不够成熟,大多数养殖场采用半地下室饲养尖吻蝮,有关该条件下尖吻蝮的繁殖特性报道较少。为促进尖吻蝮的人工养殖,2010年4—9月,在湖南永州市对半地下室圈养的尖吻蝮成体的体型指标、窝卵数、窝卵重、卵重等繁殖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尖吻蝮成年雌体产单窝柔性卵,平均窝卵数为23.0±7.8(13—37)枚(n=23);将产后雌体体重和窝卵重相加记为产前雌体体重,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设置α=0.05和α=0.01,发现产前雌体体重分别与窝卵数、窝卵重、卵重均呈显著相关性;产前雌体体长分别与窝卵数、窝卵重、卵重无显著相关性;窝卵数与卵重无显著相关性,卵重分别与卵短径、卵长径均呈显著相关性。产前体重在1000—1200 g之间的雌蛇所产窝卵数和单枚卵重的数值均较大且最集中,这保证了雌体繁殖输出后代的生存优势,对尖吻蝮人工养殖挑选雌性种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陷窝蛋白-1(caveolin-1)是陷窝(caveolae)的主要结构成分,在细胞内吞、胆固醇运输、信号传导、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陷窝蛋白-1在肿瘤中发挥抑癌作用还是促癌作用一直存在争论:在乳腺癌、肺癌、卵巢癌中发挥抑癌基因样作用,而在前列腺癌中则发挥癌基因样作用。这一现象提示,陷窝蛋白-1在不同肿瘤中发挥作用可能不同,其生物学作用具有双重性。本文将对陷窝蛋白-1的结构、分布、表达及与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髁间窝撞击综合征致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患者关节镜下髁间窝成形手术疗效的探讨。方法:2008年2月-2009年7月选择关节镜下确诊骨性关节炎伴髁间窝撞击综合征病人45例,对所有患者行关节镜下髁间窝扩大成形术。结果:术后患者膝关节屈伸功能明显改进,对其中42例患者进行术后6个月随访,发现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关节屈伸功能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48.7±13.1)分(差),术后平均(87.0±7.3()良),关节功能均获明显改善(P<0.001)。结论:髁间窝撞击综合征是导致该病患者膝关节疼痛及屈伸功能受限的主要原因,关节镜下髁间窝扩大成形术对该病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蝘蜓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计翔  杜卫国 《动物学研究》2000,21(5):349-354
报道了蜓 (Sphenomorphusindicu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雌体大于雄体。雄性成体头长大于雌性成体 ,但头宽与雌性成体无显著差异。初生幼仔的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幼体。设置SVL恒定时 ,雄性幼体和雄性成体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差异 ,雌性幼体的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成体。初生幼仔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部。产仔雌体的最小SVL为 6 7 7mm ,大于此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平均窝仔数、窝仔重和幼仔重分别为 7 2 ( 3~ 11)、 3 34( 1 30~ 5 19)和 0 48( 0 36~ 0 5 8)g。用卵黄沉积卵巢卵和输卵管计数的窝仔数比用幼仔计数的窝仔数多约 1 0个后代。幼仔体重与雌体SVL无关。相对窝仔重与雌体SVL边缘性地呈正相关。窝仔数、窝仔重与雌体SVL呈正相关 ,幼仔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窝仔数与雌体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2.
窝木在我国发现较少,主要产于祁连山地区的早、中石炭世的地层(纳缪尔阶)。靖远磁窑大水沟的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下部有可疑的窝木化石(可能为Cyclostigma)。大青山窝木化石(B.Kuianum Lee)出现在内蒙古大青山上石炭统太原群中部。在国外窝木属有10余种,最具代表性的是下中石炭统的B.minutifolium和B.punctatum。自从北祁连-走廊区建立了相当西欧的纳缪尔期的地层后,窝木几乎在所有纳缪尔期A段和C段地层中普遍存在,而且数量丰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葡聚糖硫酸钠(DSS)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与人UC大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比较,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SPF级SD雄性大鼠20只,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自由饮用5%DSS)各10只,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大肠外观及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选取我院9例人UC做对照。结果 DSS模型与人UC共同病变为大肠黏膜隐窝炎、隐窝脓肿、结构紊乱及萎缩、糜烂及溃疡等;不同之处为:DSS模型早期病变始于固有膜下1/3隐窝萎缩消失,逐渐发展至全层隐窝消失,间质以巨噬细胞为主,未见浆细胞,然后表面上皮变性坏死脱落、糜烂溃疡形成,多个血管腔内可见血栓,偶见机化,腺体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低;而人UC早期病变始于表面上皮及上1/3隐窝急性炎,隐窝破坏萎缩与隐窝脓肿明显相关,均伴慢性肠炎基础病变及腺体不典型增生,偶见血栓伴/不伴机化。结论二者的共同点为大肠黏膜隐窝干细胞损伤,不同点为DSS首先损伤隐窝干细胞,炎症是继发,而人UC则相反,如采用该模型研究药物疗效及其机制需辨证分析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我国重要农业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下唇须和陷窝器形态结构以及陷窝器内部感器的形态、类型与分布。【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粘虫成虫下唇须及陷窝器形态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陷窝器内部的感器。【结果】结果表明,粘虫成虫下唇须似管状,具3节,各节形态和长度不同,其中第2节最长。粘虫下唇须长度雌雄异形,雌性的下唇须长度为2 463.50±143.65 μm,显著短于雄性的(2 566.11±70.28 μm)(t=2.722, df=34, P=0.012)。陷窝器凹坑深约280 μm,开口处直径约50 μm,内部直径约32 μm,雌雄间无显著差异。陷窝器内部的感器主要包括毛形感器和棒状感器2种类型。毛形感器位于陷窝器凹坑的上半部分,而棒状感器分布在陷窝器凹坑的下半部分。雌性毛形感器长为18.20±0.84 μm,显著短于雄性的21.24±0.34 μm(t=3.335, df=30, P=0.003)。而雌性的棒状感器长为14.69±0.48 μm,显著长于雄性的12.31±0.49 μm(t=3.452, df=21, P=0.002)。【结论】粘虫下唇须陷窝器感器分属2大类型,分布于陷窝器内不同的区域,其长度具有性别差异性。本文报道的这些形态学观察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粘虫下唇须陷窝器感器生理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毛蚶与青蚶精子超微结构及其所反映的蚶科进化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比较研究了毛蚶与青蚶精子的超微结构。毛蚶精子顶体为圆锥形,约为核长的1/2;精核无核前窝,具核后窝;中段横切面常见5个(偶见4个)线粒体环绕于中心粒周围;精子末段由轴丝及包绕轴丝的质膜组成,轴丝为典型的“9 2”结构。青蚶精子顶体轴向纵切面呈伞状,覆盖于细胞核前端,约为核长的1/3;精核具核前窝和核后窝;中段横切面常见有5个(偶见6个)线粒体环绕于中心粒周围;末段结构同毛蚶。顶体的形态、核前窝和核后窝的有无、中段线粒体的数量等是探索蚶科动物种间进化关系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计翔  杜卫国 《动物学研究》2000,21(5):349-354
报道了yan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雌体大于雄体。雄性成体头长大于雌性成体,但头宽与雌性成体无显著差异。初生幼仔的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幼体。设置SVL恒定时,雄性幼体和雄性成 体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差异,雌性幼体的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成体。初生幼仔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部。产仔雌体的最小SVL为67.7 mm,大于此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平均窝仔数、窝仔重和幼仔重分别为7.2(3-11)、3.34(1.30-5.19)和0.48(0.36-0.58)g。用卵黄沉积卵巢卵和输卵管计数的窝仔数比用幼仔计数的窝仔数多约1.0个后代。幼仔体重与雌体SVL无关。相对窝仔重与雌体SVL边缘性地呈正相关。窝仔数、窝仔重与雌体SVL呈正相关,幼仔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窝仔数与雌体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7.
<正>在各位哥迷的眼中,野猪是个什么形象?肥头大耳?邋里邋遢?横冲直撞?吃东西时粗鲁不堪?其实啊,野猪并不是大家以为的那样。看起来过得粗糙的野猪,做的可都是特别讲究的精细事儿呢。关于野猪窝你以为的野猪窝野猪有窝吗?它们不是躺在哪里哪里就算窝吗?(重庆刘勤涵)对生活要求高的野猪,应该会选个现成的山洞什么的当老巢吧。(郑州肖云慧)  相似文献   

18.
测定处于不同纬度的浙江杭州和福建宁德的蓝尾石龙子(Eumeceselegans)种群的个体大小和繁殖特征。宁德种群的产卵时间为5月27日—6月22日,早于高纬度杭州种群(6月4日—7月12日)。宁德种群最小繁殖雌体及性成熟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杭州种群。宁德和杭州两种群的相对窝卵重无显著差异;当统计去除母体体长的影响之后,两地种群的窝卵数和窝卵重也无显著差异,但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蓝尾石龙子窝卵数和卵重量呈负相关,窝卵数和卵大小的权衡存在种群间差异。特定窝卵数条件下,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由此可见,蓝尾石龙子种群间的繁殖生活史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与母体大小的差异密切相关。推测不同纬度地区的蓝尾石龙子种群的繁殖策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低温条件下用螯合剂沉淀法分离的小鼠小肠上皮隐窝和绒毛细胞是否具有生化完整性.方法:使用螯合剂在低温(冰浴)条件下分离和富集小肠上皮绒毛和隐窝细胞;抽提DNA、RNA和总蛋白,用电泳的方法检测完整性;用Real-time PCR检测溶菌酶Lysozyme的表达以判断隐窝、绒毛细胞富集程度.结果:低温条件下分离的肠上皮隐窝、绒毛细胞形态完整;基因组DNA完整,未出现明显的DNA ladder现象;富集细胞的RNA完整;富集隐窝、绒毛细胞的蛋白未降解,两组总蛋白具有表达谱差异性;隐窝细胞富集物溶菌酶mRNA表达水平较绒毛细胞富集物高30倍以上.结论:小肠隐窝绒毛的生物学性状可在低温螯合剂沉底法分离过程中得到保存,提示此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生理和创伤痛理条件下小肠上皮基因和蛋白表达改变.  相似文献   

20.
1994年8月,广东723地质大队在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时,于梅县白渡镇恒一管理区细坑湖白垩系红层中发现了恐龙蛋化石。12月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梅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梅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察队对化石地点进行发掘。化石地点位于205国道东侧的红砂岩层断崖上,在一处基本是垂直线的断层中,发现了三窝恐龙蛋化石。第~窝位于表上下2.5米的强风化岩层,为长形蛋;第二窝位于深3.5米的中风化岩层,也是长形蛋;第三窝位于深7.7米的弱风化岩层,为圆形蛋。三窝蛋化五,共采集到50多枚。此外,在附近的两个地点还发现了恐龙蛋化石的残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