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县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褐稻虱逐步上升为水稻穗期的大害虫。近年来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褐稻虱在我县一般于7月中、下旬由外地大量迁入,以后在本地繁殖3—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发生的第四代,为害单季晚稻;9月下旬—10月上旬发生的第五代,为害单季稻、后季稻。四、五代的虫量很大,一般年份,四代虫口每亩12—30万头,大发生年高达100万头以上;五代虫口单季晚稻50—200万头,后季稻10—80万头;大发生年单、后季稻的虫量分别每亩达220万头和170万头左右。而三代虫量则很少,主要发生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北部大螟的生物学和越冬情况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螟Sesamia inferens(Waker)近年在海南区局部为害较重,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大螟的预测预报,作者从1980年以来对大螟的生物学和越冬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一、生活年史 大螟在海南北部一年发生不完全七代,世代间很重叠。全年各代发生情况如图。年度间冬季温度偏暖或偏冷,各代历期提早或推迟7—10天。  相似文献   

3.
深圳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类型转化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4个时段遥感图像、转移概率方法和优势转移过程空间分布图,定量研究了深圳经济特区1979—2003年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驱动力和原因.结果表明: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化过程迅速,且主要发生在1979—1990年间.3个研究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景观类型动态大相径庭.1979—1990年主要表现为植被退化和转移为人工景观类型阶段,优势景观类型转化的空间位置主要发生在福田区、罗湖区和盐田区,优势景观类型转移过程具有幅度大、强度大的特点;1990—2000年主要表现为大量建设用地的竣工转化为非渗水表面以及少量植被类型向人工景观类型的转化,优势景观类型转化主要发生在南山区和福田区,整个阶段表现出城市成形特征,原有植被景观特别是林地已较少受到人类干扰;2000—2003年则表现为土地利用方式精细整理的城市化过程,有较显著的城市扩建和改造现象,渗水材料的使用有效消除了非渗水表面的负面影响,这一阶段影响幅度大、影响强度中等.  相似文献   

4.
<正>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我省大发生世代为二代。该虫历来是我省山区玉米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800万亩左右。1958年后在平原稻区频频发生为害,近年有加重为害趋势。1978年仅温江地区发生面积达60万亩,已成为威胁水稻增产的害虫之一。为摸清二代粘虫在水稻上的发生为害,于1981—1983年在崇庆县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广东晚稻粘虫大发生虫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虫在广东主要于9—10月间为害水稻、1—3月间为害小麦,往往猖獗成灾。解决粘虫大发生的虫源问题,是掌握发生规律、准确进行预测预报和贯彻防重于治的重要前提。关于广东晚稻粘虫大发生前的虫源问题,存有争论。1961年广东省粘虫会议上多数代表认为本省粘虫大发生是以本地虫源为主。1962年  相似文献   

6.
<正> 我县地处历史上著名的微山湖滨湖蝗区南端,解放后治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至六十年代初期已基本控制蝗害。但近年来蝗情有回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现根据过去的工作经验,对本县蝗区的发生与演变作一粗浅分析。 一、滨湖蝗区的演变情况 据历史资料统计,在1950—1965年中,夏蝗与秋蝗累计发生面积大于耕地面积之半的有6年(1952、1953、1958—1961),平均不到3年大发生一次。其中,1953年蝗区面积占耕地面  相似文献   

7.
根据井冈山地区的资料,我们分析了气候与水稻螟虫发生发展趋势的关系,并作了中长期预测的探讨。 一、气候对螟虫发生发展的影响 (一)气候与螟虫繁殖系数、发生轻重的关系 1964、1971、1974年为三化螟大发生年,各县蛾量达3—8万头。这几年雨量都少于历年平均值(1455.7毫米),由此初步认为大发生年的雨量均偏少(1,107—1,251毫米之间);特大干旱年则例外,如1963年是解  相似文献   

8.
<正>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商品小麦生产基地。麦蚜是该地区主要的小麦害虫,除直接取食为害外,又是小麦黄矮病的重要传毒介体。据调查,在1949—1979年中,麦蚜大发生范围在十县以上,成灾面积达百万亩以上的年份共有6次,即1952年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大发生,1960、1966、1970、1973和1978年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猖獗成灾,造成了小麦的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9.
<正> 华南大黑鳃金龟Holottichia sauteri Moser是福建沿海农区为害果林和旱地作物的常见主要害虫。国内以往对此虫的研究报道少见,现将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记述于下。 一、年生活史 据1980—1983年在晋江县古福村以甘薯为幼虫的饲料饲养观察结果,看出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于第二年春才出土活动。完成一代的生活历期需142—202天,卵期为15—31天,幼虫期为106—156天,蛹期为  相似文献   

10.
张启  闫明  梁寒雪 《生态学报》2017,37(9):3115-3123
森林生长与气候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全球变暖情形下了解树木的干扰历史对准确预测森林生长的变化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选择山西黄土高原东南部长治地区保存较好的一个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两个白皮松(Pinus bungeana)森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分析了其干扰历史。结果表明:黎城县、平顺县和屯留县研究地点中年龄最老的树木分别有227、185、102a;通过计算树木径向生长的变化幅度,发现该地区在过去150年中发生了3次大的生长抑制事件(分别发生在1873—1877、1925—1930和1994—1997年期间)和5次大的生长释放事件(分别发生在1867—1871、1878—1884、1930—1935、1980—1985和1999—2004年期间)。树木径向生长与气象观测资料的相关分析显示,该地区森林生长在年际尺度上主要与6月份温度呈负相关而与4—5月份水分条件呈正相关,揭示了由降水减少或高温下水分蒸散所带来的极端干旱事件是导致森林抑制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些森林历史研究结果对区域林业管理具有实践意义,营林建设更宜选择在森林生长释放时期;经历多次干扰而存留下来的老龄树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加强对老龄树的鉴定与针对性保护可有效维护区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了解农业害虫的发生动态,对制订防治规划,掌握防治的主动权,很有用处。根据在江西三十多年来的了解,将水稻害虫的发生动态,粗分为七种消长类型,加以概述: 1.历年危害严重,只年度间有起落。如三化螟,一向是省内的重要水稻害虫,解放前常年损失稻谷10—20%,严重年份达30—50%。1928年和1929年更是江西螟害最严重的年份。当时南昌郊区几十里宽的田里,几乎尽是白穗,损失很大。解放后,为害较重年份是1949—1950、1953、1956、1959、1961、1963—1964、1970—1971和1974—1975。其中,1964和1974年,是解放后两次特大发生年。大概趋势是:在六十年代以前,每二、三年大发生一次,1965年起出现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2.
棉小造桥虫在山东临清县一年一般发生三代。7月上旬第一代开始发生,该代密度小,危害很轻。8月上旬—9月上旬为第二代至第三代发生期,这两代虫的密度大,危害较重,尤以第二代发生最重。第三代有时也暴发成灾。 根据1960年—1964年五年的调查资料分析,棉小造桥虫发生程度的轻重与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第一代一般发生很轻,积累资料较少。第二代、第三代发生程度和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的关系是: 1.7月中、下旬两旬平均相对湿度大,气温高,第二代造桥虫发生较重(表1)。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洞庭湖区。发现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和列星大螟Sesamia vuteria(stoll)幼虫为害棉花,被害率为0.1—0.2%,个别严重的年份在0.5%左右,而且多发生在9月中旬以后,两种幼虫一生能转移为害3—4个棉桃,被钻食的棉桃,几乎全部烂掉。 大螟和列星大螟在本区的第一代至第三代以为害玉米、高梁、芦苇、甘蔗为主(大螟还为害水稻),偶尔还为害莎草、三稜草,但对棉茎也小有为害,被害率在0.03%以下。国营大通湖农场植保站在1983年5月查到大螟和列星大螟为害棉花,被害率在0.02%以  相似文献   

14.
盲蝽是江汉平原棉区的十大棉花害虫之一。一般发生年,棉苗受害株卒在4.5—11.2%,大发生年,受害株率高达40%。我们几年来对盲蝽为害与棉蕾脱落关系作了些调查,兹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为了探求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预测,本站自1959—1973年在曲江马坝进行田间成虫、幼虫、天敌寄生率及水稻被害叶率的系统调查,1963年曾根据稻田中成虫发生数量,结合气候,天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预测大发生的成虫指标,经实践验证取得预期效果。1973年秋,本站迁至韶关芙蓉公社西联大队继续进行研究,并对稻纵卷叶螟成虫在不同季节中的栖息场所及其数量消长作了调查,近年来我们根据旱地作物、杂草中的成虫数量进行预测水稻前中期的幼虫发生趋势,亦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气候演变的周期性与黄道倾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关于冰期成因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我们提出,在地质历史上,ε的变化至少包括两种型式。其一是以200—300×10~6年为周期,振幅达10°—15°的大波动;其二是以41,000年为周期,振幅仅2°—3°的小波动。造成地质历史上大冰期(如第四纪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等)和非冰期(如中生代非冰期)交替的主要原因是ε的大波动;而造成第四  相似文献   

17.
<正>风疹与麻风相似,以出疹、淋巴结肿大以及伴有发烧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出疹性疾病,每年往往从初春到夏季流行。在急性传染病中,认为是强力影响胎儿发育的病毒。 自1941年Gregg指出孕妇患风疹与先天性畸形儿的发生有关以来,1963—1964年在美国的流行,再次于1964~1965年的冲绳县大流行,再次于1964~1965年的冲绳县大流  相似文献   

18.
一、高粱蚜虫危害的严重性 高粱蚜(Aphis sacchari Zehn)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在大发生年份,常造成巨大损失。据肇东、肇州、呼兰、兰西等4个县的调查,1949年因蚜虫危害高粱减产一半左右,1957年减产20—30%。1958年又是高粱蚜虫的大发生年,早在7月中旬,阿城、呼兰、哈尔滨等地就开始发生,当时虫株率仅10—20%,每叶虫数不过几十个,但至7月末,蚜虫已普遍蔓延,几乎棵棵发生,叶叶有虫,严重的植株起油发亮,给高粱生育带来很大威胁,群众反映:“苦干一春遇大旱,高粱起腻(蚜虫)定  相似文献   

19.
<正> 灰飞虱是禾谷类作物的重要害虫,也是小麦丛矮病的传毒介体。现将观察和试验结果,整理成文,供参考。 一、灰飞虱年发生世代 1977—1979年,对京郊“小麦—玉米—玉米”种植类型田块的调查,灰飞虱一年发生五代。室内饲养也是五代。发生历期为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的成虫发生盛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59—2008年气温资料及化州市病虫测报站1989—2008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田间测报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与1959—1988年1—4月各旬平均气温比较,1989—1998年气温变化不明显,而从1999—2008年呈明显的增温态势,这种气候背景使得上述2害虫发生期和发生程度随1—4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显著提前和加重,平均气温与发生期和发生程度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