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首次对我国几种腹属蛇类的12S rRNA和Cyt b 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结果揭示:中介蝮有较大的种下分化。本文为蝮属蛇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2.
郑涛  费荣梅  吴孝兵 《动物学报》2005,51(4):630-639
为探讨中国猫科动物(Felidae)的系统发生关系,本文对中国产13种猫科动物的12SrRNA基因(约371bp)和细胞色素b基因(Cytb)部分序列(约355bp)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在Cytb基因序列中,有113个位点存在变异(约为总位点数的31.8%),高于12SrRNA基因序列的44个变异位点(约为总位点数的11.9%);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猞猁(Lynxlynx)可能是中国最早起源的猫科动物,与其它猫科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支持将其立为猞猁属(Lynx)的观点;草原斑猫(Felislibyca)、丛林猫(Felischaus)、兔狲(Otocolobusmanul)和荒漠猫(Felisbieti)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将兔狲划归于猫属(Felis)的观点;金猫(Caopumatemminckii)、云猫(Pardofelismarmorat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它们与猫属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能较远,不支持将它们划归于猫属;豹猫(Ponailurusribengalensis)、渔猫(Prionailurusviverrinu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将它们同归于豹猫属(Ponailurus);云豹(Neofelisnebulosa)、豹(Pantherapardus)、雪豹(Unciauncia)、虎(Pantheratigri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将它们同归于豹属(Panthera)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12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通过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论法(BI),分析了新疆不同生境的10种萤叶甲亚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表明:1)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形态分类系统划分的族级和属级阶元,其中萤叶甲属Galeruca、粗角萤叶甲属Diorhabda和小萤叶甲属Galerucella的各个种类均以高支持度分别形成单系群;2)萤叶甲族Galerucini中的粗角萤叶甲属Diorhabda和萤叶甲属Galeruca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D.persia的位置在MP法、ML法与形态分类保持一致但节点支持率较低,在BI法中出现与Galeruca属和Diorhabda属一起构成3分枝节点并获得高度支持,说明D.persica的系统发生地位介于这2个属之间,但更接近于Diorhabda属;3)曾被置于同一属中的小萤叶甲属Galerucella属和毛萤叶甲属Pyrrhalta在3种方法中均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但较低的支持度说明二者应作为独立的属存在;4)物种演化与物种随环境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3种分析结果中,旱生型萤叶甲始终处于系统发育树的顶端,表明起源较晚,而中生型萤叶甲则处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表明起源较早,整个显示出从中生型到旱生型生活型进化的一些历程.  相似文献   

4.
从Cyt b基因序列探讨鹿亚科动物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鹿亚科共有4个属,各属间和属内特别是鹿属内的系统进化关系存在疑义。根据Cyt b基因序列分析,探讨了鹿亚科及中国鹿属、马鹿亚种的进化关系。结果分析表明:现行分类系统中,斑鹿属可能并非单系发生,暗示应将豚鹿并入鹿属;麋鹿属与鹿属有较近的进化关系,也应并入鹿属;黄占鹿属的进化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归并后的鹿属为单系发生。中国马鹿各亚种在系统发生上是一单系群,其中马鹿天山亚种和阿尔泰亚种聚为最原始的一支。  相似文献   

5.
用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斑腿蝗科二属六种的进化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中国斑腿蝗科昆虫6种和斑翅蝗科的红胫小车蝗线粒体12S rRNA基因长约345 bp片段的序列。在获得的345 bp的序列中,A+T约占71.8%,其中135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 (约占39.1%)。PAUP4.0b数据分析软件构建该6种蝗虫的MP和NJ分子系统树显示,稻蝗属和蔗蝗属各为独立的一支。在稻蝗属一支中,中华稻蝗与山稻蝗关系很近,而与小稻蝗关系较远,这与形态学结果相吻合;在蔗蝗属一支中,异歧蔗蝗与斑角蔗蝗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等歧蔗蝗关系较远,这与形态学研究结果并不吻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鹿类动物的系统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獐亚科的设立与否.通过测定獐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并从GenBank获得鹿类另外14种动物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全序列,以水牛和绵羊作双外群,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鹿类动物系统发生关系及獐亚科的有效性.结果分析表明:(1)支持鹿科分为鹿亚科、麂亚科、獐亚科和美洲鹿亚科,麝科成立;(2)獐亚科有效,支持獐与原属美洲鹿亚科狍共同组成獐亚科;(3)毛冠鹿的分类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7.
从12S rRNA基因序列推测鹭科13种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鹭科12个种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全长约975bp的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从GenBank获得黄顶夜鹭12S rRNA基因全序列。比对后的序列长993bp,含363变异位点,288个多态位点,187个简约信息位点。使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重建的分子系统树将13种鹭聚为2支:第一支包括白鹭、中白鹭、大白鹭、池鹭、牛背鹭、苍鹭、草鹭、夜鹭、黄顶夜鹭,第二支由黄苇渴Gan、黑苇Gan、栗苇Gan、大麻Gan组成。结果提示将鹭科分为鹭亚科和Gan亚科的传统观点是合理的,不支持Payne将鹭科分为日鹭亚科(Ardeinae)、夜鹭亚科(Nycticracinae)、Gan亚科(Botaurinae)和虎鹭亚科(Tigrisomatinae)的观点。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白鹭在系统演化中要早于大白鹭和中白鹭分支出来,大白鹭和中白鹭与苍鹭、草鹭和牛背鹭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白鹭较远,支持Sibley(1990)将大白鹭和中白鹭作为独立的大白鹭属(Casmerodius)和中白鹭属(Mesophoyx)的建议;黑Gan、栗苇Gan与黄苇Gan在系统发生中构成一单系群,提示将黑Gan置于苇Gan属(Ixobrychus)是合适的[动物学报49(2):205—210,2003]。  相似文献   

8.
基于12S rRNA基因的鹳形目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子系统学的方法探讨鹳形目5个科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文中测出鹳形目鸟类7种mtDNA 12SrRNA基因全序列,并结合来自Genbank的鹳形目另外7个物种及原鸡的同源区序列,经Clustal W软件对位排列后共1 009位点,包含405个变异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81个,260个简约信息位点.基于上述序列数据,以原鸡为外群,使用距离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及贝叶斯法分别重建了鹳形目5科14种的系统发生树.重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内群中的14个种聚合为4支:鹮科构成第一支,聚在系统树的基部;锤头鹳科与鲸头鹳科聚为一支;鹭科和鹳科各自聚成一支.在比较不同建树方法的结果并进行合意树分析后认为:在鹳形目的系统发生中,鹮科可能是最早分化出的一支;锤头鹳科与鲸头鹳科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祖先与鹭科、鹳科之间的分歧在时间上可能非常接近.鹳形目5个科之间的系统关系可以表示为:(鹮科,(鹭科,鹳科,(锤头鹳科,鲸头鹳科))).  相似文献   

9.
利用线粒体12S rRNA基因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通过DNA序列比对的方法,对毫州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送检的三件猴骨样品(BZ01、BZ02和BZ03)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BZ01号样品为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BZ02和BZ03号样品为猕猴(Macaca mulatta),通过本文的研究,作者还提出,在利用DNA序列比对法进行近缘物种的鉴定时,不同种群间的DNA序列变异,可能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麂属(Muntiacus)中的3种动物:赤麂(M.muntjak)(2n=6♀,7♂),小麂(M.reevesi)(2n=46),黑麂(M.cri.nifrons)(2n=8♀,9♂)线粒体DNA 12S rRNA和细胞色素b基因784bp左右的片段和核基因-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MDR1)的728bp左右的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并根据序列信息建立了分子系统树,同时探讨了这3种动物的起源,分类地位及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国萍  王蔚  朱世杰  申煜  常弘 《四川动物》2005,24(4):500-506
鹳形目鸟类的传统分类一直存在分歧,而近期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大多只用单个基因,其结论的可信度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通过核c-mos基因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分别和合并分析,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探讨了鹳形目6科12种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文中测出鹳形目鸟类6种核c-mos基因的片断序列,结合来自Genebank的其他种类的c-mos和12S rRNA基因序列,分别经Clustal W软件对位排列后,以原鸡为外类群用最大似然法、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建立系统树.系统树分析表明, 鹳形目6科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总结为:(鹭科,((鹮科,美洲鹫科),(鹳科,(鲸头鹳科,锤头鹳科)))).鹭科7个属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总结为:(麻(开鸟)属(夜鹭属(池鹭属(苍鹭属(中白鹭属(白鹭属,大白鹭属)))))).分别基于两个单基因的系统树有一定差异,而基于合并数据的系统树支持率和分辨率都高于基于单基因的系统树,表明使用在遗传上相对独立的分子数据合并建立系统树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分辨率,是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角蟾亚科2属8种(亚种)和外群3种的线粒体12S和16S rRNA基因部分DNA序列,比对后序列长共949bp,其中变异位点数320,简约位点数206。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分析的系统关系树一致表明内群为一单系群,其中腺角蟾首先与其他物种分开;沙坪角蟾与宽头短腿蟾聚为一支;余下的5种(亚种)角蟾组成一支,其中小角蟾短肢亚种的广西种群和香港种群聚为一亚支,另一亚支包括峨眉角蟾、小角蟾指名亚种、尾凸角蟾和重庆武隆的角蟾种,后两种角蟾进化关系最近。本结果支持短肢角蟾为有效种,同时提示腺角蟾、沙坪角蟾与宽头短腿蟾可能隶属3个不同的亚属或属。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首次对形目 (Charadriiformes) 12种鸟类 :蒙古沙 (Charadriusmongolus)、环颈(Charadriusalexandrinus)、大杓鹬 (Numeniusmadagascariensis)、白腰杓鹬 (Numeniusarquata)、中杓鹬 (Numeniusphaeo pus)、红脚鹬 (Tringatotanus)、林鹬 (Tringaglareola)、翘嘴鹬 (Xenuscineres)、翻石鹬 (Arenariainterpres)、大滨鹬 (Calidristenuirostris)、反嘴鹬 (Recurvirostraavosetts)和砺鹬 (Haematopusostralensis)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 ,并以白鹳(Ciconiaciconia)的同源序列作为外群构建系统发生树。经比对 ,形目 12种鸟类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均包括1143bp ,序列间未见有插入和缺失 ,共有 381个变异位点 ,种间序列差异值为 5 16 %~ 16 0 1%。重建的系统树将形目 12种鸟类分为 2个支系 :第 1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 ,其中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聚为一支 ,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聚为另一支 ;第 2支系包括蒙古沙、环颈、反嘴鹬和砺鹬 ,其中反嘴鹬与砺鹬互为姐妹群 ,然后再与属的两个种蒙古沙和环颈组成的姐妹群构成并系群。分子证据提示 :第 1支系中各属间及种间的系统关系与形态学研  相似文献   

14.
基于12S和16S rRNA序列的湍蛙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湍蛙属 6个种共 10个种群 ,以及 4个外群种的线粒体 12S和 16SrRNA基因片段 ,比对后有94 0bp序列 ,发现 35 2个变异位点、 186个简约性位点。运用NJ法、MP法、ML法构建了系统关系树 ,各系统树一致表明内群为一单系群 ,分为两组 :第一组中 ,四川湍蛙两种群先聚合 ,再和棕点湍蛙聚为一支 ;第二组中 ,香港湍蛙和戴云湍蛙聚为一支 ,而香港大屿山离岛湍蛙种群首先与华南湍蛙相聚 ,再与武夷湍蛙构成姐妹支。研究结果表明 :香港地区增加 1种湍蛙分布 ;戴云湍蛙是一有效种 ;四川湍蛙的石棉和洪雅种群间遗传差异达到或超过其他种间的分歧水平。  相似文献   

15.
对蝮亚科(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 Zhao、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 Emelianov、乌苏 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  Emelianov、 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和分别来自不 同地区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各 两条)6种蛇共8个个体测定、分析了约370bp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以游蛇科链蛇属半 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 序列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树。分子数据结果支持尖吻蝮形态 学的属级分类地位;提示蛇岛蝮位于黑眉蝮的蛇岛亚种分类地位,同时探讨了蛇岛蝮的起源 问题;并提示短尾蝮和乌苏里蝮同位于种级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6.
用ABI377自动测序仪测定了蚱科5属11个种的12s和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获得1属1种的同源序列;用Clustal X1.81比较其同源性,用Mega2.1计算序列变异性和遗传距离。在获得的736bp序列中,A T含量为71.2%~77.5%,平均为73.9%;G C含量为22.5%~28.8%,平均为26.1%。经Clustal X1.81软件比对,共得到755个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85个。以Cylindraustralia kochii为外群,构建NJ、MP和ML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蚱属并非一个单系群,而是一个并系群;(2)环江柯蚱Coptltettix huanjiangensis和贡山柯蚱C.gongshanensis为同一个种,即贡山柯蚱,而环江柯蚱是贡山柯蚱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7.
几种腹蛇12S rRNA和Cyt b基因片段序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对我国几种腹属蛇类的12S rRNA和Cyt 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结果揭示:中介蝮有较大的种下分化。本文为蝮属蛇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8.
通过雉科虹雉属(Lophophorus)、角雉属(Tragopan)、勺鸡属(Pucrasia)和血雉属(Ithaginis)7种鸟类的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比较,构建的虹雉属及其近缘属的分子系统树表明:①3种虹雉构成一个单系群(monophyletic group),虹雉属与角雉属、勺鸡属构成一个单系群;②虹雉属内分为白尾梢虹雉,以及棕尾虹雉和绿尾虹雉两个演化枝。综合分子系统学、地理分布格局和形态学的证据,推测虹雉属鸟类起源于中国的横断山脉,其中繁衍生活在原地的一枝演化为白尾梢虹雉;另一枝则分别进入喜马拉雅山区(西)和中国西南部(东),向西的演化为棕尾虹雉,向东的则为绿尾虹雉。  相似文献   

19.
蝽科部分昆虫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蝽科蝽亚科3种、益蝽亚科2种、荔蝽亚科1种、盾蝽亚科2种昆虫进行序列测定,获得Cyt b基因432bp的序列片段,该片段中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3%、12.4%、37.6%和18.7%,A T平均含量为68.9%,明显高于G C含量(30.1%);密码子第三位点A T含量更高达82.7%。属和种间序列变异大,碱基替换多发生在第三位点。以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为外群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特征与序列变异率,赞同将盾蝽亚科、荔蝽亚科从蝽科划分出来并提升为科的观点,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为:盾蝽科与荔蝽科形成姊妹群,较蝽科发育得早;蝽科作为一个单系群,是蝽总科中最为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