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生命世界》2007,(3):46-48
阿法(Afar)位于非洲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偏僻地区,这片干旱的不毛之地曾因为化石“露西”(Lucy)的出土而声名远播。露西是生活在32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遗骸,属于南猿人属阿法种(简称阿法南猿),目前的人类进化树多以露西为起点。她是1974年11月底美国科学家约翰逊等人组成的考察队发现的:现在,考古学家又在距离露西出土地点不过4公里的地方迪奇卡(Dikika),发现了一具叫人晾艳的阿法南猿骨架标本化石。露西过世时,约20岁左右,已经成年。新化石显示是一个3岁的“女童”。她虽然生活在330万年前,大家仍然把她叫作“露西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黄学诗 《化石》1990,(2):5-5
从肯尼亚北部发现的2.5百万年前的人类头骨,意味着目前已被接受的人科两分法不得不被三分法所代替。从而出现了许多可能的新解释。根据目前的理论,简直很难发现一种新的人科化石能导致人科分支树的重大改变。然而1985年夏季在肯尼亚北部发现的一具阳当完整的头骨正是这样类型的化石。包括著名的“露西”骨架在内的南方古猿阿法种,是十多年前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这具新头骨无疑是继阿法种材料后人类化石在非洲的又一重大发现。并因此使人们对人类起源问题重新进行考虑,至少意味着现在一般为古人类学界所接受的人科两分法不得不被三分法所代替。  相似文献   

3.
刘武 《化石》2003,(4):14-19
阿法盆地 -人类的摇篮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北约 35 0公里的阿法盆地地区以丰富的古人类化石资源而闻名于世。 1 974年在这里发现了当时最为古老的人类化石距今 32 0万年的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骨架 ,1 976年发现了被认为是最早的古老型智人的Bodo头骨化石。在此之后 ,又陆续发现了多处古人类化石地点 ,出土了从距今 5 80万年到距今 1 0余万年的大量古人类化石 ,其中包括在Aramis地点发现的距今 5 80万年的地猿始祖种、在Hata地点发现的距今 2 5 0万年的南方古猿惊奇种、在Bouri地点发现的距今 1 0 0万年的直立人及新近公布…  相似文献   

4.
名刊封面     
《生命世界》2007,(1):7-7
《科学美国人》2006.12露西的孩子埃塞俄比亚干旱而遥远的贫瘠土地,一直都是古人类学家最钟爱的“狩猎场”,这里曾因出土过一个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露西”而闻名于世。近日,古人类学家又在距离出土“露西”仅4公里的地方,发现了另一个难以置  相似文献   

5.
残酷的总是接近如此脆弱的人类大约二百八十万年前,阿法种似乎从发现的化石记录上消失了。同时,在南部非洲,尽管塔昂幼儿也许很小,但是非洲种从大约三百万到二百万年前的这一段时间里占据了主导地位。除塔昂地点外,在其他两个洞穴地点斯特克方丹和马卡潘斯加特也发现了非洲种的化石。在斯特克方丹,科学地发掘化石开始于1936年。在过去的20年里,由菲利普·托拜厄斯领导下,不断地发掘。自从洞顶的所有部分被破坏殆尽以后,侵蚀已经很久了。爆破和发掘使之成为面积很大开阔的坑。钢制的窄道越过这些坑,使人们能够清楚地观察里面的情景。在化石运往威特沃特斯兰德前一周,我发现阿拉·尤梅斯统计发掘出的化石。他从上衣袋里掏出一颗保存极佳的人科牙齿,这是他在此前几天发现的。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古人类学家相信,人脑的扩大和人脑结构的发展是在直立行走之后。在埃塞俄比亚哈达地区发现的距今300多万年的“露西”化石及其同类虽然已能相当好地直立行走,但其脑子仍是象猿那样大小。 最近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专门研究人类化石脑结构的霍洛韦教授(Ralph Holloway)说,虽然“露西”的脑并不比猿的大多少,然而却显示其结构已有向人的方向发展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更古老的蘑菇化石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迄今世界上更古老的两颗蘑菇化石,其生存年代距今已有9000万年的历史。这两颗蘑菇化石被包裹在一块琥珀中,形状与现在的蘑菇十分相似。它们是在新泽西州被发现的。这两颗蘑菇化石是生长在一种古松树上,被古松树分泌的松香包裹后...  相似文献   

8.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3,22(2):174-175
1993年 3月 1 3日 ,在江苏省南京市汤山葫芦洞发现了一具人类头骨化石。经初步鉴定 ,属于直立人。随后又发现了另一具头骨化石。这两件化石分别编号为南京直立人 1号头骨和 2号头骨。这是继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安徽和县之后 ,在中国发现的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由于初步的动物群对比显示与汤山直立人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都是周口店中更新世动物群的成员 ,南京汤山直立人很可能代表着与周口店相同时代的直立人成员。这一发现对于进一步揭示东亚地区直立人化石特征 ,研究直立人的分布、变异及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化石发现后 ,…  相似文献   

9.
下面这篇文章是从古人类学家唐纳德·约翰森和科普作家梅特兰·艾迪合著的《露西——人类的始祖》一文中选译的。该书以引人入胜的行文和跌宕有致的情节描写了科学家在非洲探寻人类起源的故事。本文摘引了有关南方古猿阿法种发现和研究的经过,仍以第一人称发表。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发现了黑猩猩的化石,为研究这种灵长类动物的进化过程提供了证据。与人类祖先不同,黑猩猩祖先的化石此前未被证实发现过。科学家曾认为,这是因为绝大部分黑猩猩都生活在西非和中非的原始森林里,那里的酸性土壤和高降雨量使化石无法保存。人类祖先则生活在东非大裂谷等相对干燥的地区,这些地区有利于化石的保存,却不适合黑猩猩生存。但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却在东非大裂谷中找到了3颗黑猩猩牙齿化石。据考证,这两颗切齿和一颗臼齿的“主人”生活在50万年前。与这3颗牙齿化石…  相似文献   

11.
在新疆准葛尔盆地将军戈壁已发掘出一条完整的食肉龙化石,另一条大型蜥脚类恐龙已挖掘出一部分。科学家们十分肯定地认为,这条蜥脚类恐龙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发现的最大蜥脚类恐龙之一。同时,在准葛尔盆地五彩湾地区还发现了鸟脚类、兽  相似文献   

12.
北极发现4亿年前的鱼类化石最近加拿大科学家在北极地区发现了4亿年前的完整鱼类化石,这些化石比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要早1.75亿年。这些鱼类化石是在安德森河一带发现的。它们当中包括鲨鱼、肺鱼和带甲的鱼类化石。此外,科学家们还采集到海洋软体动物、植物...  相似文献   

13.
刘军  周一云  刘政 《生命世界》2012,(10):32-37
大量的古鲸鱼化石在世界各地被人们不断发现,给科学家研究古生物进化提供了有力的载体和证据。2008年美国科学家在《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早期的鲸鱼长着强而有力的腿,它们当时主要靠腿部的  相似文献   

14.
禄丰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的牙齿有许多性状是一致的,但在犬齿和下前臼齿的形态上则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可能是两性的差别。它们与现代大猿类相比,表现出与猩猩比较相似,而与大猩猩和黑猩猩差别较大,因而禄丰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可能是同一类型的雌雄个体,与猩猩有较近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与南方古猿类的牙齿相比,禄丰腊玛古猿牙齿又显示出较多的相似于南方古猿阿法种和非洲种的性状,而西瓦古猿大的犬齿与所有南方古猿类差别甚大,因此另一种可能性是禄丰腊玛古猿与西瓦古猿是不同的类型,前者是向南方古猿方向进化的早期的人科成员。  相似文献   

15.
具有研究价值的化石,人们总以为只能在荒山野岭中寻觅,其实并不尽然。对于细心观察的科学家来说,在博物馆里也同样能发现因种种情况而遗漏的珍贵化石。最近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博物馆里,解剖学家雅伦·霍加和地质学家马田·比福特,在该馆近万件化石碎块中发现了一具被称为“普罗康索尔”猿的骸骨。他们通过与  相似文献   

16.
名刊封面     
《生命世界》2006,(5):5-5
被命名为“Tiktaalik”的化石出现在本期《自然》杂志的封面上。这种生物的形状介于鱼类和鳄鱼之间,具备相当于前肢的骨骼组织,并且头部可以完全独立地转动,头的后部也已经有了近似陆地生物的特征。科学家猜想化石就是在它们浮出水面、准备在陆地进行一次“短足”旅行时形成的。尽管科学家很早已经知道3.65亿年前水生生物已开始向有脊椎的陆地生物进化,但这一进化过程一直缺乏有力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禄丰盆地下上新统石灰坝组下部和中部两个三趾马化石层中发现的象类化石,包括四棱象属一未定种、轭齿象属一新种和嵌齿象属一未定种,它们都是云南地区早上新世腊玛古猿—三趾马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在生物学和地层学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生命新窥     
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最近美国华盛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一次展出了被认为是最早生命的遗迹,它有助于科学家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其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化石——澳大利亚西部35亿年前的叠层石.圆形的叠层石墩被认为是由蓝绿藻或细菌群落一层一层迭加而成的,一些科学家猜测它可能有  相似文献   

19.
沁明 《人类学学报》1983,2(1):107-108
美国加州新近成立了“人类起源研究所”,所址与加州伯克利加州大学校园相邻,研究所主要目标是阐明人类起源和进化,由美国著名古人类学家、“露西”化石的发现人约翰森(Donald C.Johanson)担任所长。在该所最近一次所长会议上,决议邀请一些国际学者作为该所的“科学顾问”(Scientific Associate),其任务是对该所研究计划的制订和如何贯彻  相似文献   

20.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鸭嘴龙动物群化石特异埋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位于莱阳棘鼻青岛龙发现地点(1号化石地点)以东新发现的2号化石地点进行大规模发掘,已发现5个化石富集层,赋存的化石均以鸭嘴龙科为主,一部分个体可能代表栉龙亚科的成员,而另一部分个体归于赖氏龙亚科的棘鼻青岛龙。这些鸭嘴龙化石从个体大小上分别代表成年、亚成年和幼年晚期个体。化石富集层以灰绿色和褐红色含砂砾泥岩沉积为主,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并具有两种主要的死亡和埋藏模式,即恐龙群体活着时遭遇泥石流被吞没集群死亡后,肢体在短距离搬运中被撕裂并迅速沉积掩埋,骨骼分散但完整,同一个体的骨骼相距不远;恐龙正常或经泥石流导致其非正常死亡后,部分遗体未被掩埋,经暴露软组织腐烂,被后续发生的泥石流卷入并二次搬运,最终埋藏,表现为分散但较完整的骨骼与破碎呈砾石磨圆状的骨骼共生保存。这些富集层的化石及其埋藏特征反映了生活在河湖边的鸭嘴龙动物群,在鸭嘴龙幼年晚期刚刚加入成年鸭嘴龙动物群后,被卷入突发的洪水泥石流导致其集群死亡并快速埋藏的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