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在40Hz~110MHz频率范围观察间断性低氧暴露4周大鼠离体腓肠肌细胞介电性能的改变。方法:采用低压氧舱建立模拟低氧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间断低氧组和正常对照组。利用Agilent 4294A阻抗分析仪测量了离体大鼠腓肠肌的交流阻抗,通过频域介电谱、Cole—Cole图、介电损耗因子频谱、电导率虚部频谱和介电损耗角正切频谱的数据分析,观察间断性低氧暴露对大鼠离体腓肠肌细胞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间断性低氧暴露4周大鼠腓肠肌的介电常数(εL,εh)降低,介电增量△ε减小,绝缘性降低;低频电导率κL升高,高频电导率κh降低,电导率增量△κ降低;特征频率(f1,f2)增加;介电损失峰值ε”peak、电导率虚部峰值κ”peak和损耗角正切峰值婶谳均降低。结论:间断性低氧暴露致骨骼肌细胞介电性能降低,但其特征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模拟高原低氧对小鼠红细胞介电特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成平原对照组和模拟高原低氧组,采用Agilent 4294A阻抗分析仪测量小鼠红细胞交流阻抗,通过细胞介电谱、Cole-Cole图、介电损耗因子频谱、损耗角正切频谱以及Cole-Cole方程的曲线拟合分析,观察模拟高原低氧对红细胞介电特性影响。结果:小鼠模拟海拔5000 m低氧4周后,模拟高原组的低频介电常数εl和介电增量Δε较平原对照组分别增加57%和59%;模拟高原组的低频电导率κl和高频电导率κh较平原对照组分别降低49%和11%。结论:模拟高原低氧可以引起小鼠红细胞介电性增加和导电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100 Hz ~ 100 MHz蛙骨骼肌介电谱的椭圆壳理论解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100Hz~100MHz频率范围内,应用浓厚系介电椭圆壳理论分析了蛙骨骼肌介电谱,提出了蛙骨骼肌细胞的椭圆壳模型参数。讨论了骨骼肌介电谱的高频段平行方向与垂直方向的电导率不相等的理论问题。明确了决定骨骼肌高频率段(10^6~10^8Hz)介电数据的物质基础主要是骨骼肌细胞内部的肌原纤维,其次是胞浆内的微小颗粒(线粒体、肌质网)。  相似文献   

4.
利用介电谱方法详细研究了Cu2+、Zn2+、Cd2+、Pb2+、Al3+、Ni2+等金属离子以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典型的真核细胞——酵母细胞介电性质的影响。在时间变化和浓度变化的情况下,对上述体系在40HZ~110MHz宽频范围进行了介电测量,Cole-Cole拟合确定了介电参数,定性讨论了不同试剂的时间和浓度的各种作用效果。通过无作用的对照细胞和有离子作用的作用组细胞10小时内的介电谱图比较发现,Cu2+、Pb2+及CTAB对酵母细胞介电行为的影响是以孵化时间依赖的方式发生;对有时间作用的三者选用不同的浓度进行作用,结果发现Cu2+及CTAB对酵母细胞的作用同样是以浓度依赖的方式进行,而不同浓度的Pb”的作用效果接近。进一步,根据酵母细胞的结构特点采用双壳介电模型,理论计算了相参数,并结合细胞生理学知识对细胞受金属离子或特殊试剂作用后的相参数变化原因给予了解释;给出了金属离子,特别是Cu2+以及CTAB与酵母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此外,模拟了实验条件下细胞悬浮液中各组成相参数对介电谱的依存关系,给出了一些有益的暗示:介电增量主要受细胞膜介电常数和细胞体积分数影响;特征频率尼与液泡膜介电常数以及细胞质的电导率等物理参数有关;而液泡内电导率支配高频的弛豫行为。这些模拟将对酵母细胞介电实时监测技术的实现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推导了细胞膜电容与血糖浓度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应用到Pauly和Schwan提出的弛豫模型中,再将弛豫模型应用于多重Cole-Cole介电模型,最后通过介电模型得出阻抗模型,建立起人体血糖浓度与组织介电谱,阻抗谱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发现,细胞膜电容随着血糖浓度增加而增大,且当血糖浓度趋于无穷大时,细胞膜电容等于血糖浓度为0时细胞膜电容的1.53倍。对介电谱的仿真得出,当外加信号频率小于1 MHz时,介电常数实部随着葡萄糖浓度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阻抗谱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阻抗的实部减小,阻抗虚部模增大,且分别在频率为1.48 MHz和0.55 MHz时变化得最快。本文建立的模型为血糖无创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生物材料低温介电损耗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几种生物材料在低温冷冻过程中的介电损耗特性。通常,在室温和较低的频率下生物材料由于含有大量的水分而表现出很高的介电常数;而在低温冷冻过程中,生物材料的介电常数会由于水分变成冰晶产生一个由106数量级到102数量级的突变,同时介质损耗角正切tgδ出现峰值,出现峰值的温度和材料的组成和含水量有关。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对温度的变化率可以反映出材料中冰晶的体积分数。因此,通过研究在低温下生物材料的介电极化和损耗现象,可以建立介电谱和相变或介电谱和细胞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十多年内对水作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与理论探索,发现水经一定参数的电磁场处理后。能改变其包括介电谱在内的某些物理特性,能降低如氯仿等水中的有害杂质,喂饮此水后动物的微循环获得改善,有防止心血管疾病等作用。据有关介绍,茅台酒的品质特殊。鉴于酒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古今中外医界对酒的看法是“少饮有益,多喝伤身”。为探索品质独特、香醇的茅台酒物理特性,以及能否进一步提高其醇美、有益健康的作用,以至减轻其伤身之虞,斗胆尝试作深层次的解读。首先,他特殊在哪里?就电学性质而言有什么特点?其介电谱有何特征?经电磁场处理后又有哪些改变?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做了茅台酒介电谱和白兰地介电谱的时照实验,发现在200MHz-20GHz高频段,他们的相对介电谱(εr’谱)、相时介电驰豫谱(εr"谱)和电导率谱(6谱)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变化的方向则是相反:与其“对照样品”比较,茅台酒是降低,而白兰地则是升高,差异十分显著。结果提示了:经特定的电磁场作用,能改变这两种酒的主要的电学特性,从而改变这些酒的品质。由于采用了规范的测量方法,是对照测量,并取其对照测量之差值,除去了系统误差的影响,使偶然误差降低至最低。因而时照测量值之差(△εr’)能够迭到精度要求,实验结果可信。但是,为什么经由电磁场处理后,茅台酒和白兰地的变化是反向?其利弊何在?另。改变酒的电学性质会导致酒品质的哪些改变?等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这项实验结果内容较多。我们将系统总结陆续发表:《经电磁场处理后茅台酒介电谱的变化》。《经电磁场处理后白兰地介电谱的变化》,和《纯水、茅台酒、白兰地介电谱的对比分析》等文,以餐读者。望能引发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小鼠成骨细胞为材料,建立一套完整的用于成骨细胞的介电特性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首先是设计制作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细胞介电谱检测装置(测量池),其次进行测量池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包括浸提液毒性实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最后将细胞培养在测量池中,连入阻抗分析仪在20Hz~10MHz检测并联电导Gp和电容Cp并绘制介电谱图。结果:生物相容性检测表明测量池对细胞无毒性,可使用。此外,介电特性检测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大,细胞的电容减小,电导略微增大后减小;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电容值增大而电导值减小;经中强磁场处理后,细胞的电容和电导值都有下降。结论:该方法能够为其他贴壁细胞的介电特性检测提供研究基础,并对于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贴壁细胞介电特性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钟伦坤  孙永东  胡文健  陈隆晖  刘梦颖 《生物磁学》2013,(25):4874-4876,4899
目的:研究慢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改善及其可能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访自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于本院耳鼻喉科进行慢性中耳炎手术的患者,将随访资料的病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置入PORP病例术后气导听阈平均39.6±14.9dB,较术前,提高平均为13.9±13.2dB(P〈0.001);平均气骨导差为20.5±8.5dB,气骨导差改变平均为8.8±10.7dB(P〈0.001)。术后气导听阈改善在0.5KHz,1KHz,2KHz三个频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而气骨导差改善显示2KHz的改善不及0.5KHz,1KHz的气骨导差改善((P〈0.001)。6例行颞肌筋膜鼓膜成型术病例术后气导听阈平均21.1±4.3dB,较之术前提高平均为13.6±7.2dB(P〈0.05),平均气骨导差为11.1±4.2dB,气骨导差改变平均为6.7±4.2dB(P〈0.05)。结论:置入PORP、颞肌筋膜鼓膜成型术均可明显改善听力。慢性中耳炎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羟基磷灰石假体听骨对于听力改善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研究日本人群β-链基因AvaⅡ酶切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以及该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方法:采用PCR- RFLP技术,对35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日本大学生的70条染色体进行检测,然后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等位基因B_1频率为0.4715,等位基因B_2频率为0.5287,杂合度H=0.5429,期望杂合度h=0.4986,多态信息量PIC=0.7635;B_1、B_2的传递规律和理论上预计的完全符合,认为日本人群β-链基因AvaⅡ酶切位点也具有遗传多态性,表明β-链基因AvaⅡ酶切位点具有适合信息,并且与国外报道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这对遗传制图、基因分离、疾病的关联研究,法医学个体识别和双生子的卵性鉴定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For a plant selection model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viabilities, fertilities and selfing rates, it is shown that apart from global fixation, for certain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 protected polymorphism and facultative fixation (either allele may become fixed according to initial frequencies) may both occur. Facultative fixation requires different selling rates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type. Protection of the polymorphism require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roblem of purely genetically caused population extinction is discussed.
For general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regular segregation, the chance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ly recessive gene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completely dominant gene. It is proven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spite a fitness advantage, may be considerably endangered by drift effects if random mating prevails. The recessive gene may reach the same effectivity in establishment as a dominant gene, only if the recessive homozygote mates exclusively with its own typ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杆状病毒是一类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大小为80~180kb.  相似文献   

18.
Zhang  Qingmeng  Ahmed  Niaz  Gao  George F.  Zhang  Fengmin 《中国病毒学》2020,35(6):868-874
In this article,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 Dr. Wu Lien-Teh'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lague epidemic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iest public health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Dr. Wu Lien-Teh's birth. 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worldwide pandemic of COVID-19, facilita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