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BD-2井中新世地层沉积连续,是琼东南盆地中新统较典型的钻井剖面之一。该井中新世地层中含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共鉴定有孔虫62属98种,其中浮游有孔虫13属41种,底栖有孔虫49属57种。根据有孔虫标志种及螺旋浮游有孔虫旋向优势度的变化,对该井的有孔虫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共识别出11个有孔虫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探讨了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界线的有孔虫划分标志。依据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及组合特征,讨论了BD-2井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位于珠江口盆地揭阳凹陷的S1井是盆地东南部唯一钻井,其地层和沉积环境分析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S1井孢粉、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对比分析,确定了所钻地层时代。井段(3 326.5~2 950 m)共鉴定孢粉40属62种,孢粉组合无明显变化,以桤木粉-双束松粉为主,组合与盆地内渐新统珠海组相同。整个分析段3 326.5~2 059.5 m共鉴定浮游有孔虫11属41种,依据标准种首末现事件共划分出P19-N6 5个带或联合化石带。钙质超微化石共鉴定8属24种,划分NP23-NN4共5个钙质超微化石带。综合判定:地层时代为早渐新世-早中新世(~31-18 Ma),渐新统与中新统的界限在2 876.5 m附近。利用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和底栖有孔虫的组合来判别该地层的沉积环境,认为揭阳凹陷S1井在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均为陆坡深水环境,水深1 000 m。  相似文献   

3.
有孔虫个体微小、数量众多、地理分布广、演化迅速, 是记录海洋沉积环境的重要载体, 在海相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有孔虫属种众多, 传统的属种鉴定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人工鉴定且耗时较长, 此外人工鉴定古生物面临人才匮乏和工作量大等问题。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可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古生物专家对中新世浮游有孔虫化石标注为指导, 根据有孔虫化石不同方向的视角分类, 结合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开发了有孔虫化石图像识别系统。研究发现, 通过有孔虫化石腹视、缘视和背视角度分类, 采取两级分段式鉴定算法对中新世浮游有孔虫属一级进行识别, 属一级鉴定准确率达到82%左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前人在南海北部地区的中新世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研究结果的对比,发现其中分带方案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分带依据和生物事件年龄也存在争议,特别是利用岩屑样品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钻井尤为突出,对于后续研究和南海地区的地层对比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我们对比了前人在南海北部中新世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研究成果,结合"2012国际地质年代表"和ODP184航次提供的经天文调谐的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年龄,总结了研究区中新世以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末现面为基础的13个地层分带,为南海北部地区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特别是生产单位利用岩屑样品进行研究的钻井地层划分,提供了可供对比的基础与依据。并依据上述分带方案,将南海北部陆丰凹陷LF14-4-1D井中新世地层详细划分出早中新世至上新世期间共9个有孔虫化石带或联合带,即早中新世M3带,早-中中新世M4-6联合带,中中新世M7带,M8带,M9带,M10带,M11带,晚中新世M12带和晚中新世-早上新世M13-PL1联合带。  相似文献   

5.
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8-X井1 338.1~3 086.1 m井段内的110块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发现上部1 338.1~2 075.7 m地层含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而下部2 091.0~3 086.1 m井段化石丰度低或未见。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识别出NN17带、NN15带、NN11带、NN6带、NN4带和NP25带等6个钙质超微化石末现面事件,由此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认为研究井段的地层时代为晚渐新世—更新世,推测本井缺失了部分中新统沉积。依据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属或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1 338.1~3086.1 m井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可分为6个演化阶段。从晚渐新世至更新世,经历了海水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其中早中新世早期水深最浅,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水体温暖且水深最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2-X井2 197.6~4 288.5 m井段60个样品进行了沟鞭藻化石分析,结果每个样品均发现了沟鞭藻化石,共鉴定34属60种.根据沟鞭藻分布特征,对研究井段的地层进行了划分.2 197.6~2 548.1 m井段,沟鞭藻化石稀少,未建立组合.2 709.7~4 288.5 m建...  相似文献   

7.
南海西沙群岛西科1井中新世石珊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西沙群岛西科1井374.95—1 257.5 m井段发现石珊瑚化石19属,分别为Acropora,Antillophyllia,Astreopora,Caryophyllia,Coenangia,Cricocyathus,Cyphastrea,Diploastrea,Enallopsammia,Favia,Favites,Fungia,Goniastrea,Leptastrea,Meandrina,Montipora,Phyllangia,Porites和Turbinaria等,主要分布于黄流组二段和一段顶部、梅山组二段上部和一段以及三亚组二段。其中Antillophyllia分布于渐新世到中新世,Cricocyathus的分布时代为始新世至中新世,说明含上述2属珊瑚的地层时代不晚于中新世。综合有孔虫、大型底栖钙藻和钙质超微化石等的时代划分结果,推断374.95—1 257.5 m井段的时代属于中新世。对Cricocyathus sp.,Antillophyllia sp.和Phyllangia sp.等单体珊瑚和群体珊瑚Goniastrea sp.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西科1井0.10—1267.80m岩芯中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低,属种比较单调。分析831个样品,仅在48个样品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共鉴定10属17种及1个未定种,主要化石种为Calcidiscus leptoporus,C.macintyrei,Coccolithus pelagicus,Cyclicargolithus floridanus,Gephyrocapsa caribbeanica,G.oceanica,Helicosphaera carteri,H.euphratis,Pontosphaera multipora,Pseudoemiliania lacunosa,Reticulofenestra minuta,R.minutula,Sphenolithus abies,S.moriformis和S.neoabies等。根据钙质超微化石生物事件及组合特征,结合有孔虫和大型底栖钙藻等研究结果,对西科1井0.10—1267.80m地层进行了划分,大致可划分为5段:1)0.10—212.20m地层属于第四系NN21—NN19带;2)214.29—328.69m归属于更新统NN18带至上新统;3)330.97—598.12m属于上新统NN15带至上中新统;4)599.53—1231.62m归属于中中新统至下中新统;5)1233.62—1267.80m为下中新统。由于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未建立完整的钙质超微化石带序列。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及组合特征,确定研究井段的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至第四纪。西科1井生物礁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对该井生物地层的划分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LW5井3 070—3 480m井段81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共鉴定86个孢粉属种类型;另有沟鞭藻和有孔虫内膜。根据孢粉和藻类化石组合面貌、丰度变化和特征分子的分布规律,将研究井段地层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3 070—3 325m井段为Polypodiaceaesporites-Dinocysts组合,层位相当于珠江组,时代为早中新世。本组合含丰富的沟鞭藻和微有孔虫,孢粉以Graminidites,Zonocostatites和Chenopodipollis等为主,沉积环境为滨浅海,气温较高,指示了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古气候;3 330—3 470m井段为Alni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组合,与珠海组层位相当,地层时代为晚渐新世。本组合沟鞭藻和微有孔虫少量出现,孢粉含丰富的Pinuspollenites和Abietineaepollenites,出现较多的Cedripites等,反映海陆交互的古环境,显示了气温低的亚热带古气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孜甲不热剖面甲不拉组下部地层的研究,在两块样品中发现了大量的有孔虫.研究层段顶部的灰岩透镜体中(样品JBL-35)含有丰富的浮游有孔虫个体,可识别出浮游有孔虫2属4种,包括:Globigerinelloides ferreolensis,Hedbergella aptiana,H.gorbachikae和H.p...  相似文献   

11.
四川海相三叠系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富含有孔虫化石的碳酸盐岩,是我国研究三叠纪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中三叠世地层中产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共识别出12属34种(包括未定种)。根据有孔虫化石群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自下而上划分出4个组合带,即Rectocornuspira kalhori-Cornuspira mahajeri,Glomospirella vulgaris-Arenovidalina chialingchiangensis,Meandrospira pusilla-Glomospirella irregulariformis和Glomospira sinensis-Arenovidalina amylovoluta组合带。有孔虫化石带的建立为该地区海相三叠系地层的时代确定和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南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第三纪某井段的层序地层分析为例,说明微古生物(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在层序地层分析中的作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LOD能为层序地层提供精确可靠的年代地层格架,它们的丰度、分异度的峰值能指示沉积层序中不同的界面特征。通常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丰度、分异度的最大峰值与层序中最大海泛面凝缩段对应,而层序界面附近井段出现丰度、分异度峰值的低谷。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近岸沉积物中的有孔虫特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海南岛近岸7-170 m水深、180个站位沉积物表层样的有孔虫分析表明,研究区浮游有孔虫类型较少、共发现浮游有孔虫19种,单个站位最多含有浮游有孔虫16种,而且浮游有孔虫含量(丰度)亦较低.底栖有孔虫则较为丰富,仅在较粗砂中底栖有孔虫丰度相对较低.常见近40多个底栖有孔虫属种,多数样品中以含有螺旋式与平旋式玻璃质底栖有孔虫为主,少数样品以胶结壳、列式玻璃质壳或大型底栖有孔虫为优势特征.本研究在详细阐述了底栖有孔虫主要特征属种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孔虫分区,从而揭示其所包含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藏南江孜所金北剖面混杂堆积中灰岩块体的分析,在2块样品中发现了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化石。样品SJ-28含5属12种或未定种,包括Contusotruncana fornicata,C.patelliformis,C.plummerae,Globotruncana arca,G.falsostuarti,G.linneiana,G.ventricosa,Globotruncanita atlantica,Gl. sp.,Gl.stuartiformis,Pseudotextularia nuttalli和Muricohedbergella sp.等,指示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中坎潘期至晚坎潘期。样品SJ-18发现5属9种或未定种,主要有Contusotruncana fornicata,C.patelliformis,C.plummerae,Globigerinelloides sp.,Globotruncana arca,G.falsostuarti,Globotruncanita sp.,Gl.stuartiformis和Muricohedbergella sp.等种,指示的时代为晚白垩世中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因此,这些产有孔虫灰岩块体的形成时代应为中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这为探讨该地区混杂堆积的形成时代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上述有孔虫组合的主要面貌特征是化石丰度较高,分异度中等,全部由浮游有孔虫组成,未见底栖有孔虫,反映了远洋深海的沉积环境,可与附近床得剖面和勇拉剖面出露的床得组红层中所产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这些灰岩块体的沉积环境可能与江孜地区的床得组红层相当。  相似文献   

15.
缅甸英雄岛始新世-上新世浮游有孔虫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雄岛位于印度洋缅甸西海岸,前人在该区所做的工作较少,生物地层研究程度较低.围绕该区石油勘探的进行,作者分析了RM19-3-1井的29件钻井岩屑样品,根据所含浮游有孔虫识别出7次有孔虫生物事件.考虑到研究区处于低纬度地区,故采用Bolli和Saunders(1985)的分带标准建立了7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P12-P17带;P18/19-P21/N2带;P22/N3带,N4-N7带;N8-N10带;N11-N14带和N15-N20?带,其延限时代为始新世-上新世.根据所含有孔虫动物群的演替规律,可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变化由下而上划分为6个阶段,总体具有大陆架-陆坡的沉积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6.
贵州西部长兴期有孔虫化石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描述的有孔虫化石计12属、13种,其中包括7新种。多数化石是根据分离出来的完整壳体和做定向切片的观察和研究的。讨论了Angulodiscus 和Multidiscus 两个属的归属,并讨论了含有孔虫化石的地层时代应属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PY30井早中新世―更新世地层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490-690m和1 040-1 170m井段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均较高,700-1 035m和1 179-1 809m化石丰度中等,井段下部1 818-3 478m化石稀少,种类单调。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在490—3 478m地层中识别出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更新世,据此建立了该井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框架,探讨了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上新统以及上新统与更新统界线划分的钙质超微化石标志。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种丰度的变化,划分了8个沉积环境演化阶段,从而讨论了早中新世至更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安徽广德独山地区的晚石炭世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安徽广德独山地区晚石炭世黄龙组和船山组中采得Ting类化石21属66种,非Ting有孔虫27属75种,包括新种Pseudotaxin liliana和Endothyra dushanensis。根据有孔虫动物群地地层分布规律,建立了该地区上石炭统3个Tingo类化石和带和3个非Ting有孔虫化石组合,即:Ting类Sphaeroschwagerina moelleri顶峰带,Fusulina-Fu  相似文献   

19.
古近系与新近系的界线在浮游生物地层分带中的具体位置长期存在争议,笔者依据珠江口盆地西部50余口钻井微体古生物资料中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记录,辅以沟鞭藻和主要孢粉事件对研究区古近系与新近系的生物地层界线展开研究,探讨了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ciperoensis,Globoquadrina dehiscens,Globigeri-noidestrilobus以及钙质超微浮游生物Sphenolithus ciperoensis,Zygrhablithus bijugatus和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等标志性化石的地层意义,并重新厘定了珠江口盆地西部古近系与新近系的生物地层界线标准。  相似文献   

20.
在黔西水城地区的K576井长兴组共鉴定钙藻3属3种,包括Gymnocodium bellerophontis、Permocalculus sp.和Tauridiumkurdistanensis;有孔虫8属10种,其中(虫筳)类2属2种,有孔虫动物群主要由Reichelinasp.indet.、Nankinella sp.、Pachyphloia schwageri、Pachyphloia sp.、Geinitzina sp.、Nestellorella sp. indet.、Howchinella sp.、Hemigordius aff. saranensis、Hemigordius sp.和Midiella sp. indet.组成。将本井按照生物特征分为有孔虫-钙藻-介形虫组合、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组合、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组合、有孔虫-钙藻-双壳类组合、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组合、有孔虫-钙藻-双壳类组合和介形虫组合等7个组合。按照层序地层划分、垂向沉积序列特征和测井资料的分析,有孔虫-钙藻-介形虫组合(SQ3-3)和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组合(SQ3-4)时期地层为三角洲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