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镉、汞复合污染对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 研究了重金属镉(Cd)、汞(Hg)复合污染对小粉土和黄红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培养过程中,Cd、Hg单一及复合污染都对两种土壤中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随重金属浓度增强而增强(浓度≤1 mg·kg-1Cd除外).与单一Cd或Hg污染相比,同剂量Cd和Hg复合污染时两种酶活性的净变化量均大于0,表明Cd和Hg复合污染在两种土壤中对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一定的协同作用.所有处理黄红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小粉土,这可能与黄红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相对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1.氢醌对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率及其持续的时间同氢醌浓度成正相关,与土壤脲酶活性成负相关。2.氢醌能有效地抑制施入土壤中尿素氨的挥发,而对铵盐和尿素的硝化强度产生强烈抑制。3.在麦秸还田土壤中,由于脲酶活性增高而提高了施入尿素的水解速度,故需提高氢醌用量;但由于麦秸的“氮因子效应”又固定了尿素分解产物及其氧化产物,从而弥补了氢醌失效后可能造成氮素的继续损失。  相似文献   

3.
砷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采用模拟方法对As污染土壤脲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As浓度在0~200mg·kg^-1浓度范围内,反应初期脲酶活性变化无明显规律;一年后砷激活土壤脲酶活性,二者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随As浓度增加,土壤脲酶Km值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Vmax增大,从机制上揭示出As加速脲酶-尿素复合物的解离.厩肥和无肥土样脲酶对As的反应类似,只是变化幅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首次报导了在白浆土和砂壤土上使用氢醌(HQ)抑制土壤脲酶活性,有效地缓解尿素分解产物及其随后的氧化产物对大豆结瘤和固氮活性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1.HQ浓度在40PPM以内对大豆幼苗生长及初生结瘤表现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HQ浓度将使大豆根系生长受阻变态而阻止结瘤。2.HQ(10—50PPM)提高了离体活性大豆根瘤类苗体悬液的耗氧量(79.4—86.1%)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124.7—138.4%)。3.盆栽和田间试验证实,由于HQ缓解了尿素的分解,从而颇大减轻了尿素对大豆结瘤和固氮(乙炔还原活性)的抑制效应;通过大豆木质部中溶质氮形态(酰胺、酰脲和硝酸盐)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大豆植株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的氮素形态同土壤氮转化强度和根瘤固氮强度(酰脲相对丰度)之间的紧密联系。4.由于麦秸还田土壤脲酶活性提高,故应提高HQ剂量;与此同时,通过麦秸的“氮因子效应”便能完全解除尿素对大豆结瘤固氮的抑制,并为大豆籽实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氮源。  相似文献   

5.
施用缓/控释尿素对玉米苗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模拟田间生态环境,研究了施用不同种缓/控释氮素底肥对玉米苗期土壤硝酸还原酶、脲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和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涂层大颗粒尿素肥料的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施用大颗粒尿素,脲酶活性最强,微生物量碳、氮最高.施用醋酸酯淀粉包膜大颗粒尿素、包膜双氰胺涂层大颗粒尿素、丙烯酸树脂包膜双氰胺涂层大颗粒尿素与不施氮肥土壤脲酶活性较高;每种处理微生物量碳与氮变化完全一致.施用醋酸酯淀粉包膜硝化和脲酶抑制剂涂层大颗粒尿素肥料,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最低.同种膜材料包膜抑制剂涂层大颗粒尿素制成的缓/控释氮肥,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效果好于直接包膜大颗粒尿素;丙烯酸树脂包膜大颗粒尿素制成的缓/控释氮肥,对氮素的控释效果明显好于醋酸酯淀粉包膜.  相似文献   

6.
外源硒对大豆产量、植株氮磷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价态外源se对大豆产量、N、P含量及与N、P代谢密切联系的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浓度为0.25和0.5μg·g^-1土的Se^4+和Se^6+后,大豆产量、含N量及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大豆含P量和土壤磷酸酶活性降低.当Se^6+浓度为0.5μg·g^-1土时,大豆植株含N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Se^6+浓度为0.25μg·g^-1土时,大豆植株含P量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Se^4+处理的大豆N、P含量和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土壤培养实验、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d对土壤脲酶催化活性、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在供试温度范围内,土壤脲酶活性、动力学参数Vmax和Vmax/Km值与温度呈正相关,且土壤脲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2)土壤脲酶活性、动力学参数Vmax和Vmax/Km值与Cd^2+呈显著负相关,表明Cd对土壤脲酶的抑制作用为非竞争性抑制,且抑制程度随处理温度升高而加强; (3)低浓度Cd处理刀豆脲酶后,随着体系中Cd^2+的增加,脲酶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红移,荧光发射峰发生蓝移。 关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Cd、Zn、Cu、Pb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25℃),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下重金属Cd、Zn、Cu、Pb(浓度分别为50,800,400,800mg.kg-1)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在培养20d的时候达到最小值,然后酶活性缓慢升高。Cu对脲酶活性以及Cd对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Cd和Cu对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抑制作用则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在培养30d时微生物生物量氮到达最低值,分别较培养10天减少了12.6%和16.5%。  相似文献   

9.
深松与包膜尿素对玉米田土壤氮素转化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是影响土壤中氮肥转化、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夏玉米田的2a(2011—2012)定位试验,研究了两种耕作方式(深松、旋耕)配合不同尿素类型(包膜尿素、普通尿素)的施用对玉米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脲酶活性、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玉米产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耕作方式下,包膜尿素处理土壤中脲酶活性较稳定,且增加了旱田土壤亚硝酸细菌数量而降低了反硝化细菌数量,有利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提高,尤其是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包膜尿素处理的产量比普通尿素提高7.25%—10.82%,同时提高氮肥农学效率。深松处理增加了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数量,配合施用包膜尿素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了亚硝酸细菌数量;旋耕与包膜尿素配合施用在一段时期内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减少反硝化细菌数量。深松配合包膜尿素处理能够显著的增加玉米产量,2a分别比旋耕配合包膜尿素增加1.41%和10.62%。因此,深松措施配合施用包膜尿素能够增强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亚硝酸细菌数量,提高氮素转化速率,增加作物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其稳产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碳添加下黑钙土胞内、胞外脲酶活性变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脲酶作为能够催化尿素水解的最重要酶类,对草地生态系统氮素供应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探讨不同碳添加对草地土壤胞外脲酶影响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多,但碳添加对土壤胞内脲酶的影响,以及胞内和胞外脲酶对碳添加的响应是否一致等尚需深入研究。本研究依托额尔古纳森林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研究站开展的碳添加野外试验平台(以葡萄糖为碳源),选取无碳添加(C0)、250(C250)和500(C500) kg C·hm-2·a-1处理为供试对象,探讨碳添加下黑钙土胞内、胞外脲酶活性响应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碳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胞内脲酶活性,增加了土壤胞内脲酶活性占总脲酶活性的比例,但对土壤胞外脲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土壤胞内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胞内脲酶活性增加主要是由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引起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表明,碳添加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间接提高了土壤胞内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镉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量、酶活性及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水稻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外源Cd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土壤酶活性及部分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和N开始随Cd浓度增加而上升,到一定浓度时则随Cd浓度增加而下降,其转折点因土壤性质有所差异.同时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与土壤微生物量C、N变化规律相似,但其转折点浓度因土壤类型及土壤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Cd污染后的变异系数依次为:脱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和代谢熵都随Cd浓度增大而缓慢增加.水稻叶绿素含量随Cd处理浓度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其转折点受供试土壤性质不同而不同;脯氨酸含量与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Cd处理浓度增大而增加.Cd污染后水稻生理指标的变异系数在黄松田水稻土中依次为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黄红壤性水稻土中依次为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相关分析表明,种植水稻条件下Cd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2.
从福建龙岩新罗区特钢厂污灌区农田采集土壤,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脲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Cu、Cd、Pb、Zn含量,探讨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全量或有效态重金属与土壤脲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pH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粉粒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经通径分析,重金属污染刺激了脲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但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较小.有效态Cu、Cd、Pb、zn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通过间接途径抑制了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对5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大,碱解氮直接抑制了脲酶活性;全磷直接刺激了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通过有效磷刺激了纤维素酶活性;有效磷直接刺激了纤维素酶活性,直接抑制了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全钾直接抑制了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速效钾通过有效磷刺激了纤维素酶活性;土壤颗粒组成明显影响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5种酶活性与土壤Cu、Cd、Pb、Zn含量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因此其活性不是指示土壤Cu、Cd、Pb、Zn污染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水稻土中不同汞处理的微生物学和酶学效应.结果表明:水稻收获后,除部分土壤的呼吸强度和代谢商随汞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外,不同浓度汞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呼吸强度、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均表现为在低浓度汞处理(<2 mg Hg·kg-1)时升高,而在高浓度汞处理(≥2 mg Hg·kg-1)时则下降.土壤微生物商是对汞处理比较敏感的微生物学指标.黄红壤不同浓度汞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大于小粉土.对重金属生态剂量ED50进行分析表明,汞对小粉土脲酶活性和黄红壤磷酸酶活性的生态毒性均较强.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污染区土壤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涵  高树芳  陈炎辉  王果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3034-3042
从福建龙岩新罗区特钢厂污灌区农田采集土壤,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脲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Cu、Cd、Pb、Zn含量,探讨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4种全量或有效态重金属与土壤脲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pH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粉粒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经通径分析,重金属污染刺激了脲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但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较小.有效态Cu、Cd、Pb、Zn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通过间接途径抑制了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对5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大,碱解氮直接抑制了脲酶活性;全磷直接刺激了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通过有效磷刺激了纤维素酶活性;有效磷直接刺激了纤维素酶活性,直接抑制了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全钾直接抑制了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速效钾通过有效磷刺激了纤维素酶活性;土壤颗粒组成明显影响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5种酶活性与土壤Cu、Cd、Pb、Zn含量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因此其活性不是指示土壤Cu、Cd、Pb、Zn污染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初步探明南亚热带赤红壤柑桔园土壤脲酶活性的年周期变化:冬季最低,春季升至高峰,夏季开始下降,直至秋季仍处于较低水平。室内模拟试验表明:氢醌对柑桔园土壤脲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随浓度提高而增加,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添加氢醌处理的尿素水解持续时间,比不加氢醌的延长约1倍。  相似文献   

16.
与氮转化有关的土壤酶活性对抑制剂施用的响应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35  
利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好气条件下施用尿素后土壤脲酶、脲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对脲酶抑制剂氢醌(HQ)与硝化抑制剂包被碳化钙(ECC)和双氰胺(DCD)组合(HQ ECC、HQ DCD)的响应、结果表明,HQ DCD组合与其它抑制剂处理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土壤脲酶活性,增加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羟胺还原酶活性,不同处理土壤脲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与土壤NH4^ 、NO3^-、NH3挥发和N2O排放速率间存在不同形式的显著相关关系:土壤脲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曾成城  陈锦平  魏虹  刘媛  马文超  王婷  周翠 《生态学报》2017,37(13):4327-4334
三峡库区消落带面临水淹及Cd污染双重胁迫,为探究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在水淹条件下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以秋华柳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供水(CK)和水淹组(FL)两个水分处理方式,4个Cd浓度梯度:对照组(0mg/kg)、低浓度(0.5mg/kg)、中浓度(2mg/kg)及高浓度(10mg/kg),分别对处理60 d和120 d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Cd浓度处理均未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P0.05),水淹显著降低处理60 d土壤细菌数、真菌数及处理120 d的土壤放线菌数及真菌数(P0.05)。(2)种植秋华柳显著提高处理60 d土壤细菌数量(P0.05),对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也有一定提升。(3)Cd浓度处理显著影响处理60 d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处理120 d脲酶活性(P0.05),水淹显著降低处理60 d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处理120 d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P0.05)。(4)正常供水及水淹条件下,种植秋华柳对土壤酶活均有一定改善作用。种植秋华柳显著提高了处理60 d土壤磷酸酶活性以及处理120 d脲酶和蔗糖酶活性(P0.05)。研究结果表明:水淹生境中,秋华柳对Cd污染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具有改善作用,在Cd污染土壤修复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沈北新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脲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均匀网格布点法采集沈阳市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101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 测定了土壤脲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分析了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脲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之间的关系。土壤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 沈北新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脲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 旱田>天然林地>城市绿地>水田; 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含水量和总磷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除了直接效应外, 还存在较强的通过其它因素的间接效应, 说明它们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两个主要因素; 冗余分析结果表明, 放线菌门(Actinomycetes)、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对土壤脲酶影响较大, 其菌群丰度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调控, 且其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与土壤脲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一致, 提示这些菌群可能是土壤脲酶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农药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模拟方法,研究了豆磺隆和呋喃丹对草甸棕壤和黑土6个土样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两种农药对土壤脲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其中豆磺隆对草甸棕壤和黑土脲酶活性的最大增幅分别为46.95%和39.36%,呋喃丹分别为21.08%和12.70%.豆磺隆和呋喃丹浓度与土壤脲酶活性之间用二元一次方程拟和效果较好,分别有5个和3个土样的方程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且二次项系数为负,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性变化.从两种农药对土壤脲酶的增幅和方程系数来看,豆磺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比呋喃丹明显.  相似文献   

20.
尿素施用量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尿素施用量下两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8”和“豫麦49—198”根际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随小麦生育时期的进行呈规律性变化,其中微生物总量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时数量较多。尿素施用量对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两个小麦品种根际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两个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最高时的尿素量略有差异。同一生育时期,随着尿素施用量的提高,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他(391kg/hm^2)或T3(586kg/hm^2)处理的酶活性较高,T4(782kg/hm^2)处理的酶活性略有降低;脲酶活性则呈上升趋势,以T4(782kg/hm^2)处理的脲酶活性最大。表明适宜尿素施用量有益于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提高,过高则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