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腹屈肌浅层(慢肌,tonic fiber)肌纤维和深层(快肌,twitch fiber)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浅层腹屈肌肌原纤维有相对长的肌节(5—10μm),肌原纤维直径较大,每根粗肌丝周围有9—12根细肌丝环绕,细肌丝与粗肌丝数量比约为6∶1;深层腹屈肌有相对短的肌节(3—4.5μm),肌原纤维直径较小,每根粗肌丝周围有6根细肌丝环绕,细肌丝与粗肌丝数量比为3∶1。以上结果提示,在决定螯虾腹屈肌收缩速度方面,可能肌原纤维直径大小比肌节长度更为重要。细、粗肌丝排列方式也可能与收缩速度有关。这与脊椎动物骨骼肌的情况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在废用性肌萎缩过程中对骨骼肌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影响。方法:以雌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随机配对原则分成4组(n=8):即假手术组(C)、AngⅡ组(CA)、悬吊组(T)和悬吊+AngⅡ(TA)。ATPase染色法分析评价各组肌纤维类型的转化情况。结果:T组与C组相比,Ⅱ型肌纤维比例显著升高(P<0.05),而TA组与T组相比Ⅱ型肌纤维比例下降(P<0.05)。结论:在骨骼肌萎缩过程中,肌纤维类型出现Ⅰ型肌纤维向Ⅱ型肌纤维类型的转化;而血管紧张素Ⅱ在骨骼肌萎缩过程中抑制了肌纤维类型由慢向快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Ⅰ.引言Clark(1946)在兔子切离一片股薄肌(gracilis muscle),转移成直角方向后又重新放回原处,用来观察肌肉组织的再生。根据他的观察,在重新放回的这个移植块中,新生的肌纤维一部分是由移植块表面仍能生存的肌纤维再生而来,另一部分是由其四周被切断的肌纤维再生肌芽向移植块中长进;而二者所产生的量则很难决定。Levan-der(1949,1956)将肌肉块移植于皮下或腹腔中,观察到有新的肌纤维的再生。从一系  相似文献   

4.
梭囊的存在限制了人们对肌梭功能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建立将梭内肌纤维从梭囊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应用混合酶液消化的方法,分离大鼠比目鱼肌的梭内肌纤维,使用不同的培养基溶液进行培养,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用膜片钳技术检测静息膜电位。结果显示,氨基酸-生理盐溶液中梭内肌纤维几乎全部坏死,DMEM培养基虽能较好地维持细胞状态,但是对CO2含量要求较高,而Leiboviz’s 15(L-15)培养基能够维持梭内肌纤维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达1~2h;和常规处理过的盖玻片相比,用明胶-多聚赖氨酸-血清处理过的盖玻片上梭内肌纤维更易贴壁;分离出的梭内肌纤维静息膜电位为(45.3±5.1)mV,显示纤维的功能状态良好,能够满足电生理实验的要求。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梭内肌纤维的功能及其机制奠定了良好的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赵国民  朱培闳 《生理学报》1988,40(4):315-325
用河豚毒素(TTX)慢性阻断大鼠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使后肢不活动,经过不同时间(最长7d)后离体观察了快肌伸趾长肌(EDL)和慢肌比目鱼肌(SOL)肌纤维终板区的诱发动作电位。我们发现在不活动期间动作电位超射和上升速率逐步下降,并从第4天起部分肌纤维能在含有1×10~(-7)g/ml TTX的溶液中被诱发产生动作电位(称抗TTX动作电位),待至第7天时全部SOL肌纤维和90%的EDL肌纤维都能被诱发出抗TTX动作电位。与去神经肌纤维相比,不仅抗TTX动作电位出现较晚,并且其超射和上升速率较低。在去掉TTX阻断使肌肉恢复活动后,动作电位超射和上升速率渐趋恢复,抗TTX动作电位逐渐消失。无论是动作电位的恢复还是抗TTX动作电位的消失,EDL肌纤维均快于SOL肌纤维。本文还讨论了不活动化使肌纤维动作电位变化以及快、慢肌差别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6.
安排9名有一定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参加10周举重训练。每周6次,每次8小时。训练前后用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CT)测量大腿肌肉横断面积,股外肌针刺活检取样测定Ⅰ、Ⅱ型肌纤维%和面积。测定大腿伸膝肌最大随意等长力量。将结果(实验前、后)与对照组(13名无训练者)和优秀举重运动员(健将3人、一级4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有训练人(实验前、后和优秀)与没有训练人(对照)在肌比力上存有差别。短、长期举重训练后,肌比力与Ⅱ型肌纤维%呈正相关。短、长期举重训练不曾改变肌纤维类型分布。举重训练对Ⅱ型肌纤维有选择性作用,且这个作用不受年龄的影响。结果还提示,肌比力的变化及肌比力与肌纤维之间的关系都会受运动项目专项特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琦  高云芳  樊小力 《动物学报》2007,53(1):116-122
采用尾部悬吊法建立后肢骨骼肌废用的动物模型,以肌球蛋白ATP酶(mATPase)法测定比目鱼肌的mATPase活性,依据mATPase染色结果进行肌纤维分型,并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section area,CSA),首次观察了尾部悬吊对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湿重、CSA和梭外肌、梭内肌纤维mATPase活性的影响,并与尾部悬吊大鼠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冬眠动物骨骼肌在废用状态下的变化。结果显示,尾部悬吊14d可使大鼠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下降35.52%(P<0.001),Ⅰ型肌纤维CSA和Ⅱ型肌纤维CSA分别下降18.91%和20.68%(P<0.05);肌纤维平均CSA减少20.45%(P<0.01)。比目鱼肌中Ⅰ型肌纤维的构成比由对照组的80.61%降低为66.83%,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由19.39%增加到33.17%(P<0.001);梭内肌纤维mATPase活性增强,核袋1纤维的mATPase染色由阴性(-)转变为强阳性( ),核袋2纤维和核链纤维由阳性( )转变为强阳性( )。而达乌尔黄鼠在尾部悬吊14d后,比目鱼肌湿重仅比对照组下降0.05%,Ⅰ、Ⅱ型肌纤维CSA与平均CSA分别比对照组减少0.84%、0.63%和0.37%,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比目鱼肌中Ⅰ型肌纤维的构成比从82.55%减少到77.30%,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由17.45%增加到22.70%(P<0.05);梭内肌纤维mATPase活性亦明显升高,核袋1纤维的mATPase染色由对照组的阴性(-)转化为强阳性( ),核袋2纤维及核链纤维则由对照组的阳性( )转化为核袋2纤维呈阳性( ),核链纤维则呈弱阳性( )。结果表明:尾部悬吊可致大鼠比目鱼肌明显萎缩;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则无明显萎缩;两者比目鱼肌梭内、外肌mATPase活性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朱培闳  李凯训 《生理学报》1986,38(2):107-115
在大鼠慢肌比目鱼肌(SOL)肌纤维的肌-腱接头(MTJ)上有较高的乙酰胆碱(ACh)敏感牲,而快肌伸趾长肌(EDL)的 MTJ却没有。SOL 肌纤维受 EDL神经交叉支配后,其 MTJ的 ACh敏感性消失,此点 Miledi等已有报道。本文首先验证了与此相对称的结果,即EDL 肌纤维受 SOL神经交叉支配后,其 MTJ获得与正常 SOL肌纤维 MTJ相似的 ACh敏感性,从而进一步肯定了MTJ 的ACh 敏感性的出现是由特殊神经支配决定的。本文的主要结果是:兼受 SOL神经和 EDL神经支配的EDL和SOL的纤维,其MTJ都没有AGh 敏感性。这一结果的兴趣,不但在于它显示当两种神经支配同时存在时,快肌神经的影响压倒慢肌神经,而且还在于此结果与以往用其他指标进行的双神经支配肌纤维实验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照:用 M-ATPase 组织化学染色和Z带宽度等变化为指标,在双神经支配肌纤维中,慢肌神经的影响总压倒快肌神经。我们也观察了长期电刺激对MTJ ACh敏感性的影响。SOL经“慢”型刺激2—3周后,其 MTJ的 ACh敏感性虽有降低,但不及“快”型刺激显著。综合各种有关的观察,本文对双神经支配肌纤维的 MTJ没有 ACh敏感性这一主要结果的解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纤维并和肌纤维紧密相贴,组成运动终板。运动终板呈卵圆形的板状隆起,一般长40—60微米,厚约10微米,大小可随肌纤维的粗细而改变。 1.取材蜥蜴、壁虎、蛇及幼年的哺乳动物的肋间肌。肌肉每块厚度3毫米左右。 2.固定组织人下列固定液呈透明。柠檬酸20克,葡萄糖7克,1%氯化金水溶液1毫升,蒸馏水100毫升 3.方法步骤 (1) 用洁净滤纸将固定后的组织吸干。 (2) 1%氯化金水溶液,浸30—60分钟(放置暗处)至肌肉组织呈金黄色为止。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中试做了一种滤液细线笔 ,使用效果很好 ,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1)取一支用完笔油的圆珠笔笔芯 ,把笔尖铜头放在油石 (即细磨刀石 )上轻轻磨擦 ,磨到刚刚掉落小圆珠、露出小孔即可 ;2 )把铜头放在硬木板上反复磨擦 ,直到把边缘磨圆滑不刮纸为止 ;3)把铜头从塑料笔油管中晃一晃 ,拔出 ;4 )用大头针或其它细针抵出里面的笔油和小圆珠 ;5)用细纸捻或细棉绳插入铜头管中抽拉 ,直到把铜头管中笔油全部清擦干净 ;6)把铜头装入塑料笔油管另一端。这时滤液细线笔就制作好了。用此笔划的滤液细线宽度不超…  相似文献   

11.
豚鼠眶外肌中有两类不同电活动模式的肌纤维。一类纤维有动作电位,小终板电位时程较短并且较一致;另一类纤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小终板电位时程较长而且多变。用电泳注射普胺天蓝分别标记这两类纤维各6条,并结合胆碱酯酶染色,结果表明,前一类肌纤维都是只有一个神经肌肉接头的快纤维;而另一类肌纤维都是有多个接头的慢纤维。根据双微电极电庄箱位实验结果,计算了上述决、慢肌纤维小终板电流下降相时间常数τ及其电压系数A。实验表明:(1)在静息电位附近,慢肌纤维小终板电流的τ值大于快肌纤维的;(2)慢肌纤维的A值比快肌纤维的小的多,即τ值较少随膜电位变化。本文对上述不同曾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大白鼠比目鱼肌(SOL)在其原来神经被夹断暂时处于去神经状态期间,可以从预先埋置好的伸趾长肌(EDL)神经得到外加的神经支配。在这样的肌肉中有一部分肌纤维兼受快肌和慢肌两种神经支配。我们检查了这种肌纤维的组织化学类型和收缩特性。主要结果是:SOL 肌纤维,在原有神经支配之外加上了 EDL 神经的支配,保持原来慢肌型的肌原纤维 ATP_(ase)组织化学特性不变。在历时长短很不同(夹 SOL 神经后20至120天,有一例是402天)的实验,这个结果都是一样。另一方面,有外加 EDL 神经支配的 SOL 肌纤维收缩加快,虽然改变的程度不大。考虑到影响肌肉收缩速度的因素不限于肌原纤维 ATP_(ase)的活力,而所用组织化学方法在反映 ATP_(ase)活力变化方面又有其局限性,上述两方面的结果并不矛盾。尽管一根肌纤维上有由两种不同神经支配形成的两个完全分开的终板,但整根纤维从一端到另一端的组织化学染色是均一的,看不出两个终板各自周围的染色有何差别。虽然这观察倾向于支持肌原纤维 ATP_(ase)类型为肌肉活动所决定的假说,每种神经支配对收缩系统是否还有其特殊营养性影响的问题尚未解决,还需要用更精细的检测肌纤维类型的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进行实验动物组织染色反应中,为了证明血管铁质物质与胶原、弹性纤维和肌纤维的分布情况,选用丽春红S苦味酸(Ponceau S picric acid)、间苯二酚碱性复红(Resorein basic fuchsin)与Perls铁法(简称P-PA-R-BF-P法),对大鼠组织进行组合染色,能够较好显示组织血管中铁质物质与胶原、弹性纤维和肌纤维,铁质物质呈蓝色,胶原纤维呈红色,弹性纤维呈棕色,肌纤维呈黄色。这是一种相互对比清晰的组合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我们对兼受快肌和慢肌两种神经支配(简称双神经支配)的大白鼠比目鱼肌(SOL)和伸趾长肌(EDL)的肌纤维所作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双神经支配下,SOL 的慢肌纤维和 EDL 的快肌纤维表现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双神经支配的 SOL 肌纤维的超微结构(Z-带宽度以及线粒体密度、接头褶间隔、终板周围卫星细胞出现频率等)保持原来类型不变,而双神经支配的 EDL 肌纤维则发生向 SOL 的完全转变。但是,不论曾否发生变化,在同一根纤维上,在由 SOL 神经建立的终板附近和由 EDL 神经建立的终板附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征没有区别,表明这种特征在整根纤维上是均匀的。本文的电镜观察与前文的组织化学观察所得的结果完全一致。用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结果,大大地加强了这结果的可靠性,给神经通过活动模式来决定肌纤维类型的假说以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SIF对肌肉生长的影响,我们用6周龄SD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对象,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不同浓度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IF)作用下的雄性大鼠肌纤维形态学变化和α-肌动蛋白(α-actin)、肌球蛋白(myosin)及其m RNA表达量的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肌纤维直径极显著高于溶媒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α-actin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溶媒对照组(P0.01);myosin表达量高剂量组极显著高于溶媒对照组(P0.01),中剂量组显著高于溶媒对照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目的基因α-actin和myosin m RNA的表达量变化与蛋白表达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SIF能够通过促进α-actin和myosin蛋白及m RNA在肌肉中的表达,使雄性大鼠肌纤维增粗。可为大豆异黄酮改善肌肉收缩、促进骨骼肌纤维增粗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肌纤维的分类和命名尚有争论。劳伦悉尼(Lorazini,1673)首次报道兔骨胳肌有红、白之分,并发现肌肉的色泽与运动能力有关。兰威尔(Ranvier,1883)用电刺激法证明红肌收缩慢而持久,白肌收缩快却不能持久,从而提出将骨胳肌纤维分为“红肌”和“白肌”两种类型。近年来,由于针刺活检肌组织法的采用和超微量分析技术的发展,对肌纤维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红肌不一定都是收缩慢的,故将肌纤维分为“慢肌”  相似文献   

17.
采用显微及亚显微技术观察了可1:7革囊星虫肾管肌组织的结构特征。肾管肌组织位于柱状上皮层下,由纵肌及环肌组成。肌细胞(肌纤维)呈长梭形,核位于细胞边缘并明显突向细胞外基质中,核周围有较多线粒体及少量内质网。肌纤维表面有许多囊状或指状突起的肌质囊,内含肌浆、光面内质网、线粒体及糖原颗粒。肌质囊之间的肌膜内面具膜相关电子致密斑。肌纤维内含粗、细两种肌丝,细肌丝围绕在粗肌丝周围,在肌丝之间分布有糖原颗粒、线粒体及胞质致密体。线粒体及糖原为肌纤维的代谢提供能量,肌组织的收缩对促进肾管的过滤排泄及繁殖时配子进入肾管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甘油抽提过的骨胳肌肌纤维束经刚果红溶液染色后出现清楚的二向色性。将染色后的肌纤维在43℃下保温10分钟,二向色性基本上消失。用三磷酸腺苷处理,再用刚果红染色,肌纤维不出现二向色性。在未拉长的肌纤维束,二向色性的数值是正的。拉长肌纤维束,二向色性随着肌小节长度的增加而减少。到肌小节长度约为3.3微米,亦即按照肌原纤维两组蛋白细丝交错的结构模型,两组蛋白细丝几乎脱开时,完全消失。再进一步拉长肌纤维束,二向色性又出现,不过其数值转为负值。不论肌纤维束是先拉长后染色还是先染色后拉长,得到的结果相同。这种二向色性的变化在肌纤维束拉长后10毫秒左右内基本上就已完成。在肌小节长度从1.7微米到4.4微米的范围内,肌小节长度和二向色性与光密度的比值之间大体上有直线关系。拉长肌纤维束使刚果红从已经染色的肌纤维束洗脱的速率有短暂的增加。提高溶液的 pH 值使原来出现正二向色性的肌纤维束的二向色性增加。而肌小节长度为3.3微米左右,在中性溶液中不出现二向色性的肌纤维束,在碱性溶液中仍不出现二向色性。脲和醇使已被拉长了的或未拉长的肌纤维束的二向色性都减小,以至消失。对于对二向色性有贡献的那些刚果红分子在肌原纤维中的结合部位和肌纤维长度改变时二向色性变化产生的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心室肌的大体解剖与组织学切片显示心室肌纤维的层次走向,比较心肌传统概念与心肌带理论的差异.方法:(1)应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HE染色、虚拟切片扫描方法显示心室肌的纤维走向及层次构造.(2)将防腐固定后的成人正常心脏顺心肌纤维方向分层解剖心肌,使之展开成带,验证心肌带理论.结果:将防腐固定的成人正常心脏经改良的解剖方法解剖,可解剖出一条完整的心肌带,分为2个环,4个段.心肌带呈螺旋走向.用大体解剖与组织切片HE染色、虚拟切片扫描显示右心室肌起始于纤维三角为一条单层肌肉带,左心室肌分为三层肌纤维起始于纤维三角与纤维环,肌纤维从纤维三角与纤维环持续由外向内转变呈现为一种交错结构,纵行的浅层心肌纤维在心尖以90°的角返回心底方向,构成深层心室肌形成肉柱,部分心肌纤维斜、横行构成中层心室肌.三者在心尖呈现出一种螺旋形结构.应用虚拟切片扫描技术能完整、清楚地显示心室肌某一切面的结构走向.结论:心肌传统理论与心肌带理论并未完全冲突,心肌带理论的降段、左室断、升段与传统理论的浅、中、深三层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
朱道立 《动物学杂志》2003,38(2):32-35,T002
研究大鼠、家兔和人跖肌的肌纤维型构成比例与分布。应用肌球蛋白腺苷三磷酸酶(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SDH酶)染色法,观察比较各型肌纤维的组织化学特性。结果表明: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大鼠、家兔和人跖肌的肌纤维可分成I型、ⅡA型、ⅡB型肌纤维,横切面呈多边形或椭圆形,分别约占25%、35%和40%;琥珀酸脱氢酶染色,肌纤维呈蔚蓝色,以镶嵌交叉排列,可分为中染S0、深染FOG和浅染FG三型,分别约占25%、30%和45%,种系间无显著性差异。ATP酶活性反应肌纤维收缩的生理特性,而SDH活性反应肌纤维的代谢特征,两种分型的方法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