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属Danio Hamilton 模式种 Cyprinus dangila Hamilton,1822:321—323。 Danio Hamilton,1822:321。 Danioides Chu,1935:10。 Daniops Smith,1945:91—92。 身体侧扁,腹部无棱。头小,眼位偏于头的前部。口端位或次上位,口裂斜向,伸达眼前缘下方。唇薄,唇后沟不互通。下颌前端正中通常有一突起,与上颌正中的凹陷相吻合。围眶骨发达,其中的眶下骨几乎盖覆颊部;有时在泪骨的后下缘有一朝后的突起。须1—2对或无。侧线全、不全或无;如有侧线,其前段在胸鳍上方急剧下弯,行于体之下侧,向后延伸于尾柄的下半部。鳞片无基辐射沟。下咽齿3行,少数2行,齿端尖。背鳍位于腹鳍之后,基部多少与臀鳍基相对。背鳍条3,7—16,无硬刺;臀鳍条2,9—17。体侧后部一般具纵走条纹一至数条,前部为不规则网纹、波纹、斑点或垂直条块。生活时颜色鲜艳。喜居山间小溪、水沟。个体小,一般体长六、七十毫米。  相似文献   

2.
蒙古红鲌程海亚种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elongatus,新亚种。 测量标本16尾,体长133—235毫米。 背鳍条3,7:胸鳍条1,13—15:腹鳍条1,8—9;臀鳍条3,19—22;鳃耙比鳃丝长,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22—23;下咽齿3行,2,3,4—4,3,2或2,3,5—5,3,2尖端钩状。侧线鳞68(10—11)/(5—6v)72。  相似文献   

3.
宽头四须鲃,新种Barbodes laticeps sp.nov.(图1) 根据模式标本8尾描记。 背鳍条3,7—8,臀鳍条3,5;胸鳍条1,12—13,腹鳍条1,8。鳃耙8—14。下咽齿3行,2.3.5—5.3.2。侧线鳞38×[6/(5—V)]×42;背鳍前鳞12—17;围尾柄鳞14—16。脊椎骨4+34—36(X光检视8尾)。  相似文献   

4.
云南白鱼属鱼类的分类——包括三新种和一新亚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鱼属(Anabarilius Cokerell,1923)鱼类属于鲤科中的鳊鱼亚科,体侧扁延长,背鳍最后不分枝鳍条柔软或基部稍硬而末端分节,其起点多位于腹鳍基部的后上方,少数与之相对或稍前。无触须,口端位或次上位,上颌圆或具浅的缺刻。鳞片薄,极易脱落。体色银白,背部较暗,多数种类体无斑纹。侧线在胸鳍基部上方急遽向下弯折,在胸鳍条末端处常形成明显的角度,临近尾柄基部又折向中央,腹棱不完全,只限于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条2.7;胸鳍条1.14—17;腹鳍条1.8;臀鳍条2.8—17,依种类不同而异。下咽齿3行,一般为2.4.5—4.4.2,左右数目常不对称,尖端钩状。鳔两室,后室较长,末端钝圆。  相似文献   

5.
首次记述了亚洲北大陆的犁齿鱼化石。标本采自湖北松滋县黑口洋溪组。新的标本在个体较小、最大体高位于臀鳍起点处、背鳍起点靠后、背鳍具有 1 2根鳍条、尾上骨缺失、第一末端尾椎 (U1 + 2 )上只有一根神经棘等方面显著不同于犁齿鱼属的三个已知种 (P .encaustus、P .testis和P .queenslandicus) ,代表了一新种 (松滋犁齿鱼Phareodussongziensissp .nov.)。P .encaustus和P .testis幼体的体形较长 ,为纺锤形 ,但到成体后 ,体形明显加高。P .encaustus的体长可达 5 4cm ,P .testis的可达 30cm ,而松滋犁齿鱼的体长可能只有 1 2cm ,和上述两个种的幼体差不多。但是 ,松滋犁齿鱼的体形较高 ,其轮廓和北美两个种的成体很相似 ,因此 ,虽然松滋犁齿鱼的体形较小 ,但很可能代表了成年个体。松滋犁齿鱼的体形和东南亚的Musperiaradiata(可能为Phareodus的同物异名 )比较相似。Musperia的背鳍较大、背鳍鳍条为 2 3根、背鳍起点和臀鳍起点相对、背鳍第一鳍条支持骨和臀鳍第一鳍条支持骨与同一个脊椎相连、第一末端尾椎上有两个神经棘 ,这些特征说明 ,Musperia和松滋犁齿鱼不同 ,而和北美的Phareodus的关系可能更近。  相似文献   

6.
系统整理了中国刺鳅属鱼类Mastacembelus,记述2新种,腹纹刺鳅M.strigiventus Zhouet Yang,sp.nov.和三叶刺鳅M.triolobus Zhouet Yang,sp.nov.及中国1新纪录种,云斑刺鳅M.oatesii(Boulenger)。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KIZ)鱼类标本库和西南林业大学(SWFC)。腹纹刺鳅与三叶刺鳅、大刺鳅的区别在于:背鳍、臀鳍与尾鳍基部大部愈合,但具缺刻相区分;体侧前部具4~5条褐色纵条纹,最下1条常断续,全部纵纹至肛门前方渐成网格交叉或断续;腹面亦具1条明显褐色纵纹,有时分歧形成小网格。三叶刺鳅区别于腹纹刺鳅及大刺鳅的主要特征包括:背鳍条、臀鳍条和尾鳍条数目均少;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在基部相连,在端部分开,能明显区分;除背部的黑色大斑块外,体无六角状环纹或锯齿状纹,腹面亦无斑纹;头长为头宽3.5倍以下,为吻长2.8倍以下。云斑刺鳅以下面组合特征区别于三叶刺鳅和腹纹刺鳅:背鳍条,臀鳍条数目均少,尾鳍条数目相对较多;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基部愈合;体侧具云状斑,背部具14~15个褐色斑块,腹面无纵纹或网眼斑;头长为头宽4.0倍以上,为吻长3.0倍以上。  相似文献   

7.
在整理华缨鱼属标本时发现,1993年9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红水河水系地下河采集到的一批标本为一个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订名为大眼华缨鱼(Sinocrossocheilus megalophthalmus)。其下咽齿2行,可与下咽齿3行的7种华缨鱼相区别,而与属内同样具2行下咽齿的贵州华缨鱼(S.guizhouensis)、小口华缨鱼(S.microstomatus)和宽唇华缨鱼(S.labiatus)亲缘关系较近。但:(1)新种胸鳍中点上方无黑斑,背鳍分枝鳍条7,腹鳍分枝鳍条7,背鳍前鳞15—16,眼大,头长为眼径2·5—3·1倍,眼径为头宽44·7%—57·8%,吻须后伸至前后鼻孔之间或眼前缘,口角须后伸至眼前缘至眼中之间或眼中至眼后缘之间,体长为尾柄高8·9—10·7倍,头长为吻长2·5—3·7倍,可与贵州华缨鱼(胸鳍中点上方有一明显黑斑,背鳍分枝鳍条8,腹鳍分枝鳍条8,背鳍前鳞12—14,头长为眼径4·0—5·0倍,眼径为头宽16·6%—20·7%,吻须后伸不达后鼻孔后缘,口角须后伸至眼前缘,体长为尾柄高7·2—8·2倍,头长为吻长1·9—2·2倍)相区别;(2)新种背鳍前鳞15—16,侧线鳞39—40,侧线上鳞4·5—5·5,背鳍分枝鳍条7,鳃耙13,腹鳍末端伸达肛门,眼径为头宽44·7%—57·8%,可与宽唇华缨鱼(背鳍前鳞22,侧线鳞42—45,侧线上鳞6·5,背鳍分枝鳍条8,鳃耙10,腹鳍末端不达肛门,眼径为头宽23·3%—30·0%)相区别;(3)新种与同水系的小口华缨鱼在鳍条数、侧线鳞、体色、斑纹等方面最为相似,但新种围尾柄鳞14/16,眼大,头长为眼径2·5—3·1倍,腹鳍末端伸达肛门,口角须后伸至眼前缘至眼中之间或眼中至眼后缘之间,吻皮边缘深裂成小穗,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背鳍长大于头长,体长为尾柄长4·8—5·9倍,头长为吻长2·5—3·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2·1倍,可与之(围尾柄鳞12,眼小,头为眼径4·4—4·6倍,腹鳍末端不达肛门,口角须伸达眼下方,吻皮边缘不开裂或开裂不明显,背鳍起点距吻端等于距尾鳍基,背鳍条约等于头长,体长为尾柄长6·1—6·4倍,头长为吻长2·1—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5倍)相区别。  相似文献   

8.
记述采自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伦河鲿科鱼类1新纪录种,长须拟鳠Mystus gulio(Hamilton,1822)。新纪录种为1小型鲿科鱼类,其主要形态特征如下:背鳍Ⅱ,7;胸鳍Ⅰ,8;腹鳍条11~13;脊椎骨数29~31;胸鳍和背鳍棘后缘呈锯齿状;脂鳍基长不及臀鳍基之半长;眼睛圆形且中等大;尾鳍深叉状,上叶稍长于下叶;上颌须末端达腹鳍基中部。拟鳠属Mystus与其近缘属拟鳠Hemibagrus种类的眼前缘与后鼻孔的距离明显大于两鼻孔间距,为这两属区别于鲿科其他属的形态特征之一。鳠属种类的脂鳍基都较长,一般为臀鳍基的2倍; 拟鳠属种类的指鳍基长度变化较大,或大于臀鳍基长,或短于臀鳍基长; 脂鳍基长度不宜用于鉴别拟鳠属和鳠属。但两属的枕骨和囟门沟的形态差异显著,拟鳠属种类的枕骨宽大,囟门沟短;鳠属种类的枕骨窄小,囟门沟长;该类特征可用于鉴别两属物种。  相似文献   

9.
王丹  赵亚辉  张春光 《动物学报》2005,51(3):431-439
海鲇属Arius鱼类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捕捞对象之一。长期以来,国内有关研究者将分布于我国海域的腭骨齿单侧一群的海鲇属个体定名为中华海鲇A·sinensis。据查证,原TachysurussinensisLac啨p埁de,1803的命名仅依据一幅中国画,不具科学上的有效性。而Valenciennes在1840年记录的新种A·sinensis背鳍无棘,臀鳍鳍条数13,与我国被定名为“中华海鲇”的标本(背鳍有棘,臀鳍鳍条数16-19)的特征不符。基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的研究认为,A·sinensis的科学名无效,我国原被定名为“中华海鲇A·sinensis”的标本实际应为丝鳍海鲇A·arius(Hamilton,1822)。进一步分析显示,丝鳍海鲇雌雄个体间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相比腭骨齿群面积较大,两侧齿群间距较小(0·2%vs0·4%,体长),腹鳍较长(17·7%vs14·4%,体长),眼后头长较小(12·3%vs14·7%,体长)[动物学报51(3):431-439,2005]。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在江苏句容发现的中华鳞齿鱼属(Sinolepidotus)一新种——长背鳍中华鳞齿鱼(Sinolepidotus longidorsalis sp.nov)。新种的一般形态特征如身体高纺锤形,背鳍长,臀鳍离尾鳍近,头骨外部骨片的形状及排列格局,口裂小,下颌骨有较高的冠状突,口缘牙齿高而尖,体侧中部和背区的一些鳞片高显著大于宽等,与浙江早白垩世的浙江中华鳞齿鱼(Sinolepidotus chekiangensis)很相似。但新种具有背鳍较长,背鳍鳍条数目较多,吻突尖,及鳞片后缘梳状齿不发育等特征区别于浙江中华鳞齿鱼。此外,评论了中华鳞齿鱼属的系统位置,认为它的形态特征与Paralepidotus很相似,对它原列入半椎鱼科提出疑问。根据长背鳍中华鳞齿鱼的性质并参考有关地质古生物资料,将含鱼层杨冲组的时代定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11月—2015年3月,笔者在对沅江洞庭湖段进行鱼类资源调查过程中,采得标本2万余尾,其中1种为未报道的湖南鱼类新纪录——湖北圆吻鲴Distoechodon hupeinensis Yih,标本鉴定依据伍献文等(1964)、成庆泰等(1978)。标本现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标本室。湖北圆吻鲴Distoechodon hupeinensis Yih,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圆吻鲴属Distoechodon。标本7尾,全长138~170 mm,体长111~141 mm。背鳍条Ⅲ-8;胸鳍条ⅰ-15;腹鳍条ⅰ-8;臀鳍条Ⅲ-9;鳃耙45-47;下咽齿2行,4.6-6.4,齿面截形;侧线鳞59-63。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新疆玛纳斯古近纪安集海河组发现的鲤科(Cyprinidae)一新属、种——刘氏天山鱼(Tianshanicus liui gen.et sp.nov.)。新属具有臀鳍分叉鳍条多于7根、体长形稍侧扁、口端位、下咽齿近锥形而齿尖前后略侧扁、背鳍和臀鳍均无硬棘、背鳍起点略在腹鳍起点之后以及尾鳍深分叉等特征,表明它应属于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 sensu Cavender & Coburn,1992)。然而,它又具有额骨前宽后窄、顶骨长方形、膜质蝶耳骨很大、齿骨冠状突较低、鳃盖骨近长方形等特征而有别于本亚科中其他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却见诸于现生的胭脂鱼类Myxocyprinus中,这将对研究雅罗鱼类的起源很有意义。根据鱼化石和哺乳化石的证据,认为含鱼层的时代为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13.
2012年9月,在中国南沙群岛渚碧礁采集到猪齿鱼属标本1尾,经鉴定为中国新纪录种——腰纹猪齿鱼(Choerodon zosterophorus)。本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吻稍突出;背鳍ⅩⅢ-6;臀鳍Ⅲ-10;体被中大圆鳞,侧线完全,侧线鳞片27;从最后几个背鳍鳍棘基部下侧至胸鳍基部上侧之间有1条较宽白带;背侧有1较大黑色斑点,白斑背鳍后端处腹鳍位置上背部也有1较大黑点,通常在白斑处以黑色边缘线形式向前腹端延伸至腹部后侧;成体尾鳍为灰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采自云南澜沧江水系的鲤科(鱼丹)亚科鱼类一新属新种。新属裸(鱼丹)属Gymnodanio gen.nov.在侧线、臀鳍条数目等特征上近似于低线(?)属Barilius,但以其除侧线鳞外体裸露无鳞,具不完全之腹棱等而与其及(鱼丹)亚科现有各属相区别。新种命名为条纹裸(鱼丹)G.strigatus sp.nov.。  相似文献   

15.
李帆  钟俊生 《动物学研究》2009,10(3):327-333
记述了分布于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溪流中的吻虾虎鱼属一新种,定名为周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zhoui。该新种可由如下特征区别于相近种:第二背鳍条I, 8—9;臀鳍条I, 7—8;胸鳍条16—18;纵列鳞29—31;背鳍前鳞10—12;椎骨数10+16=26;成年雄性个体第一背鳍无黑斑,各奇鳍具宽大的亮白色边缘,颊部与鳃盖膜无斑纹,体侧具6—8个红色斑块。  相似文献   

16.
检测了鲶鱼(Silurus asotus)和胡子鲶(Clarias fuscus)繁殖期18个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以及雌性个体生育力。结果表明,鲶鱼和胡子鲶雌雄性别比例均符合1∶1。One-way ANOVA显示,鲶鱼雌雄个体体长差异不显著,胡子鲶雌性个体体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P0.05)。以体长为协变量的One-way ANCOVA显示,特定体长的鲶鱼雌性个体的眼间距和体高显著大于雄性个体(P0.05),两性间其它局部特征不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特定体长的胡子鲶雌性个体的体高、腹鳍基前距和腹鳍臀鳍间距显著大于雄性个体,雌性个体的臀鳍基长、尾柄高和尾鳍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P0.05),两性间其它局部特征不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Two-way ANOVA显示,胡子鲶体长显著大于鲶鱼(P0.05),性别及物种与性别两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体长影响不显著。以体长为协变量的Two-way ANCOVA显示,胡子鲶的头长、头宽、吻长、眼间距、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体重和去内脏体重显著大于鲶鱼,头高、体高、臀鳍基长显著小于鲶鱼(P0.05),物种间的其他形态特征变量差异不显著;雌性个体的体高、背鳍基前距、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显著大于雄性个体,臀鳍基长、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P0.05),两性间的其他形态特征变量差异不显著;物种与性别两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体高、臀鳍基长、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长和腹鳍臀鳍间距影响显著,对其余的形态特征变量影响不显著。15个形态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前2个主成分共解释68.4%的变异。头宽、眼间距、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腹鳍基前距和腹鳍臀鳍间距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臀鳍基长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51.2%变异);眼后头长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17.2%变异)。胡子鲶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分值均显著大于鲶鱼,雌雄两性的差异以及两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分值的影响均不显著。实验检测的鲶鱼、胡子鲶的怀卵数量与体长和体重回归关系显著。One-way ANCOVA及矫正平均值Tukey's检验显示,特定体长的胡子鲶的产卵数量显著大于鲶鱼。性选择是胡子鲶大个体雄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影响与运动相关的尾部特征。生育力选择更多的影响与雌性胡子鲶较大腹腔容积相关的形态特征变异。环境因子、食物可得性和营养状况同时影响了个体大小两性异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黄顺友 《动物学研究》1985,6(3):209-217
为编写中国动物志,对分布于云南的裂腹鱼类进行了全面整理,发现其中有五个以往文献中所没有记载过的新种和新亚种,现报道如下。少鳞裂腹鱼 Schizothorax oligolepis,新种(图1) 〔地方名〕冷水花 全模标本21尾,1978年2月采自盈江县铜壁关。体长110—176毫米。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Ⅱ—5;胸鳍条I—17—18;腹鳍条Ⅰ—9—10。侧线鳞第一鳃弓鳃耙,外侧13—14,内侧17—20。下咽齿3行,2.3.4  相似文献   

18.
云南红河水系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西畴金线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记述了采集自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兴街镇干海子(红河水系)一洞穴的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命名为西畴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xichouensis Pan,Li,Yang et Chen sp.nov.)。该新种眼睛正常,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变粗变硬,后缘3/5具锯齿,与属内分布在邻近南盘江水系的已知种大眼金线鲃(S.macrophthalmus)、圭山金线鲃(S.guishanensis)、狭孔金线鲃(S.angustiporus)、侧条金线鲃(S.lateristritus)、丘北金线鲃(S.qiubeiensis)、滇池金线鲃(S.grahami)、曲靖金线鲃(S.qujingensis)、麻花金线鲃(S.maculatus)、紫色金线鲃(S.purpureus)及疑似红河水系易门金线鲃(S.yimenensis)相似。籍第一鳃弓外侧鳃耙9以下的特征,可与大眼金线鲃相区别;眼间距为体长的8.1%~9.9%,吻须后伸超过眼后缘,口角须后伸超过前鳃盖骨后缘,可与圭山金线鲃相区别;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体侧沿侧线无黑色横带,可与侧条金线鲃相区别;侧线鳞74~88,侧线上鳞20,侧线下鳞16,可与滇池金线鲃相区别;侧线弯曲,侧线鳞74~88,围尾柄鳞48,可与曲靖金线鲃相区别;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7.1%~53.7%,背鳍基长为体长的12.8%~15.8%,臀鳍前距为体长的66.0%~71.0%,臀鳍长为体长的13.7%~17.1%,胸鳍前距为体长的26.0%~29.5%,尾柄长为体长的19.3%~24.7%,下颌长为体长的4.7%~7.0%,明显区别于易门金线鲃;全身被鳞,具侧线鳞,可与其分布邻近的麻花金线鲃和紫色金线鲃相区别;背鳍前鳞35~39,鳃耙6,眼间距为体长的8.1%~9.9%,可与狭孔金线鲃及丘北金线鲃相区别。  相似文献   

19.
尖嘴鱼属(Gomphosus)是一群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珊瑚礁海域鱼类,共有2种,以往在中国海域记录有1种杂色尖嘴鱼(G.varius)。我们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采自中国南海大陆坡的鱼类标本时,发现了该属的另一种雀尖嘴鱼(Gomphosus caeruleus Lacepède,1801),为中国新纪录种。本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体呈浅黄褐色(雌)或深黑色(雄);吻部特别延长呈管状;体长为体高的4.2倍,为头长的2.6倍;背鳍Ⅷ-13,臀鳍Ⅲ-11,胸鳍i(不分支)+14(分支);脊椎骨25;鳃盖条7;体被中大圆鳞;侧线完全,在背鳍条的后部下方急剧向下弯折,侧线有孔鳞片27;头部仅鳃盖上部有9枚呈三角状排列的小鳞;背鳍起点前方有鳞8行;背鳍第一至第三鳍棘间的鳍膜具1黑斑;尾鳍截形。  相似文献   

20.
鳗鲡(Angujlla japonica)简称鳗,又称白鳝。鱼纲、鳗鲡科。体长60多厘米。背侧灰褐色,下方白色。背鳍和臀鳍延长,与尾鳍相连,无腹鳍。汕头地区于每年秋末冬初用人工自然采集鱼苗,在室内养3—20天,放入鳗池分养。喂养1—2年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