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原微生物DNA疫苗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世纪末,疫苗研究经历了3次革命:第1次是由巴斯德等研制开发的减毒或灭活的疫苗,第2次是使用亚单位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和生物体天然产物疫苗第3次是核酸疫苗.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其中研究最多的是DNA疫苗.核酸疫苗的出现,开拓了疫苗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
从古人发明人痘、琴纳发明牛痘到今天,疫苗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防治传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围绕疫苗的发现及生产历程,重点介绍了以巴斯德发明的减毒活疫苗为代表的第1次疫苗革命,以重组核酸技术、蛋白质化学技术为基础的第2次疫苗革命和以核酸疫苗为核心的第3次疫苗革命,并展望了疫苗研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经历第1代和第2代疫苗失败磨难后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疫苗领域,终于在漫漫征途中看到了一线曙光。第1、2代联合疫苗在泰国开展RV144Ⅲ期临床试验,首次显示预防HIV感染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更为广谱的中和抗体及其晶体结构的获得、抗体基因的直接导入产生的免疫保护、嵌合型T细胞表位疫苗和复制型病毒载体疫苗的推进,为产生较RV144保护效果更好的疫苗提供了技术和策略支持。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中国HIV疫苗联盟在合作攻关中推进创新性HIV疫苗的研究。全球和地区层面的科技合作,为中国HIV疫苗研究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在小鼠体内表达流感病毒M1和HA基因诱导的免疫反应,制备共表达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A/Anhui/1/2005) 全长基质蛋白1 (M1) 基因和血凝素 (HA) 基因的重组DNA疫苗pStar-M1/HA和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Ad-M1/HA,将其按初免-加强程序免疫BALB/c小鼠,共免疫4次,每次间隔14 d。第1、3次用DNA疫苗,第2、4次用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每次免疫前及末次免疫后14 d采集小鼠血清用于检测体液免疫应答,末次免疫后14 d采集小鼠脾淋巴细胞用于检测细胞免疫应答。血凝  相似文献   

5.
正现已证实由大肠杆菌(E.coli)制备的二价HPV疫苗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异性抗体水平是评价疫苗接种效果的重要指标。作者研究比较了HPV16/18疫苗在不同年龄女性中的免疫原性。由三期临床试验和免疫桥接试验分析疫苗的免疫原性(PPS-I)。在第0个月和最后一剂免疫后1个月后(第7个月)收集血清样品,  相似文献   

6.
疫苗是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最有效武器.纵观疫苗的发展过程,人们将巴斯德及后来许多学者开创的减毒和灭活疫苗称为第一次疫苗革命,将由微生物的天然及纯化组分或由基因重组产物而生产的疫苗称为第二次疫苗革命,本世纪90年代兴起的核酸疫苗技术则被誉为第三次疫苗革命[1].  相似文献   

7.
正作者在学步儿童中评估了1剂和2剂量的四价脑膜炎球菌血清组A、C、W、Y群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MenACWY-TT)单独或与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3)联合接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在Ⅲ期开放标记、有对照的多中心研究中,年龄12~14月龄的健康幼儿被随机分成4组,在试验开始时接种1剂MenACWY-TT疫苗,此为ACWY-1组;在开始时接种1剂MenACWY-TT,然后在第2个  相似文献   

8.
正背景:在幼儿接种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C/Y结合疫苗(HibMenCY-TT)疫苗的第二年进行单剂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en ACWY-TT)或第四剂Hib Men CY-TT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评价。方法:健康婴儿被随机(5∶1)分组,在2、4和6个月龄接种Hib Men CY-TT和白喉-破伤风-无细胞百日咳-乙肝-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DTa PHBV-IPV)疫苗;或Hib-TT和DTaP-HBV-IPV疫苗(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根据卫生部(91)特申体第02号文,92年完成了Ⅱ型纯化疫苗Ⅰ期临床反应及血清效果观察,免疫程序为0,1,2月,分原倍疫苗组和1∶2稀释组,各免15人,每针次免疫后连续观察3天,结果均无不良反应,仅在注射时稍有微胀痛感。二针次免疫后均能产生较高的免疫抗体:原倍疫苗免疫抗体滴度,ELISA1∶181(GET),PRNT中和抗体≥1∶10;1∶2稀释疫苗,ELISA1∶169(GMT),PRNT≥1∶10。三针次免疫后抗体滴度高于二针次;原倍疫苗,ELISA1∶478(GMT),PRNT1∶10~1∶20;稀释疫苗,ELISA1∶446(GMT),PRNT1∶10~1∶20,但原倍疫苗和稀释疫苗的抗体水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半年后仍保持一定抗体水平。可采用二针次总量2ml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以Candin为佐剂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多肽治疗疫苗诱导小鼠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方法分别采用PBS(对照)、佐剂Candin(150μL/只)、HPV16 E7多肽[3个E7多肽片段,50μg/(段·只)]和包含佐剂Candin与HPV16 E7多肽的疫苗对C57BL/6小鼠进行免疫接种实验,在第21天和第42天各加强1次免疫,剂量同第1次免疫。第3次免疫后2周,颈脱位处死小鼠,取血清。以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G、IgG1和IgG2a抗体浓度。结果经多肽(P=0.001,P0.001)和疫苗(P=0.001,P=0.008)免疫的小鼠总IgG抗体、IgG1抗体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疫苗(P=0.008)可明显提高小鼠血清中IgG2a抗体水平。结论包含佐剂Candin及HPV16 E7多肽的疫苗能诱导小鼠产生明显的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河南9个县农村地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第一类替代疫苗现状,为全省提高第二类疫苗接种率和制定第一类疫苗使用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濮阳市、新乡市、南阳市、商丘市、洛阳市5个地市9个县18个乡镇32个村的1 463名2~7周岁农村儿童,疫苗接种知识及主要影响因素从调查儿童监护人获得,疫苗接种记录来自于儿童预防接种证,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9个县农村儿童中第一类替代疫苗率最高的是甲肝灭活疫苗第一针,占20.6%,其次是首针次ACYW135(1)流脑疫苗和AC流脑结合疫苗(1),分别占适龄接种对象的13.8%、12.9%.第二类疫苗以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第一针次接种率最高,达到46.4%,Hib疫苗三针次接种率为12.6%,其次是水痘疫苗接种率为23.2%;口服轮状疫苗(RV)、23价肺炎(PPV23)疫苗接种率较低,分别为9.5%和7.3%.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种方式、儿童类别、疫苗价格高低都是影响第二类疫苗接种针次多少的主要因素,乡镇门诊化接种4~6针次和7针次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2.5%、6.9%,高于村级接种比例12.8%和1.9%;散居儿童疫苗接种针次高于托幼儿童(P<0.01);监护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接种通知方式、儿童是否留守等对二类疫苗接种针次影响不大或无影响(P>0.05).结论 不同县第二类疫苗替代一类疫苗率和种类不同;第二类疫苗接种率因各地接种方式、价格因素、重视程度和家长认知程度不同而差别较大;扩大以乡为单位接种门诊实施范围、降低第二类疫苗接种价格并加大托幼机构第二类疫苗的宣传等有利于提高第二类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针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山羊痘新型疫苗.方法:将山羊痘病毒P32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化至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aroA-);重组菌以不同浓度灌暇小鼠进行安全性检测,同时进行稳定性检测.结果:重组减毒沙门氏菌质粒PCR鉴定与预期大小(986bp、1 134bp)一致,完成山羊痘口服疫苗构建;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除1010CFU剂量组小鼠呈现轻微反应外,其它组别小鼠均健康存活;体外连续培养10代菌能检测到目的基因,以109CFU剂量灌服小鼠,在第1d、第3d肠内容物和第5d脾脏中分离到重组菌.结论:成功构建了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山羊痘口服疫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山羊痘新型疫苗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3剂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球菌血清群C/Y结合疫苗(HibMenCY-TT)免疫的15~18月龄的幼儿中,共接种四价脑膜炎球菌血清群A、C、W、Y的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MenACWY-TT)与第四剂白喉-破伤风-无细胞百日咳疫苗(DTaP)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使用污染有低剂量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弱毒疫苗后对鸡免疫和体重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试验观察了CIAV低剂量污染对SPF鸡体重以及对NDV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每羽份污染10个EID50CIAV和5个EID50CIAV两种剂量的NDV疫苗后均造成了SPF鸡体重的下降,与使用未污染疫苗组相比差异显著;并且使用污染两种剂量CIAV的疫苗后NDV抗体水平与使用无污染组相比也降低了,差异显著。使用污染两种剂量CIAV的NDV疫苗后第2周开始均检测到一定比例的CIAV抗体阳性,而通过核酸检测在使用污染疫苗后第1周就检测到很高比例的CIAV核酸阳性。研究结果不仅展示了弱毒疫苗中CIAV污染对SPF鸡生产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也提示我们在通过SPF鸡检查法检测外源病毒污染时增加对病毒核酸检测有助于节省检测时间和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突变型核心抗原核酸疫苗,观察该核酸疫苗在体外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基因工程定点突变技术,构建5种突变型核酸疫苗,分别去除乙肝病毒核心抗原N端的第1、2位氨基酸,命名为M12,去除3、4位氨基酸命名为M34以及去除5、6位的氨基酸命名为M56,用上述构建的核酸疫苗与野生型HBc核酸疫苗(pJW4303/Hc)及空载体质粒pJW4303分别用脂质体转染293T细胞,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核心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过pstl和Bg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突变型核心抗原核酸疫苗构建成功.在去除2个氨基酸的核酸疫苗结果中显示:野生型pJW4303/HBe、M12、及M56体外转染293T细胞后,在细胞上清和裂解中能很好的表达,而M34上清未见表达,仅裂解中可见极少量疑似表达条带;在原有基础上分别去除第3位和第4住氨基酸,命名为M3和M4,结果显示M3上清未见表达,裂解液中可见少量表达,而M4在上清和裂解中均可见明显的表达.结论:去除核心抗原N端第3位的氨基酸(M3)可以明显影响核心抗原的表达,HBcAg氨基端第3位氨基酸对蛋白的表达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已经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对流感病毒H7N9的免疫保护效力.方法 用我国2012~2013年度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以腹腔注射方式免疫BALB/c小鼠,并设PBS免疫模型组,末次免疫14 d后以5 LD50 A/Anhui/1(H7N9)进行攻试验.感染后观察记录小鼠临床表现,体重变化,并分别于第2天和第4天每组处死3只小鼠,取肺组织和鼻甲骨测病毒滴度和载量.结果 感染后疫苗与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疫苗组存活率为10%,模型组全部死亡.感染后第4天疫苗组鼻甲骨滴度显著低于模型组.血凝抑制试验及中和实验表明免疫小鼠血清无中和H7N9病毒抗体.结论 季节性流感疫苗在小鼠中对于H7N9流感病毒感染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对流感病毒H7N9的免疫保护效力。方法用我国2012~2013年度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以腹腔注射方式免疫BALB/c小鼠,并设PBS免疫模型组,末次免疫14 d后以5 LD50A/Anhui/1(H7N9)进行攻试验。感染后观察记录小鼠临床表现,体重变化,并分别于第2天和第4天每组处死3只小鼠,取肺组织和鼻甲骨测病毒滴度和载量。结果感染后疫苗与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疫苗组存活率为10%,模型组全部死亡。感染后第4天疫苗组鼻甲骨滴度显著低于模型组。血凝抑制试验及中和实验表明免疫小鼠血清无中和H7N9病毒抗体。结论季节性流感疫苗在小鼠中对于H7N9流感病毒感染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狂犬病病毒固定毒CTN-1V株在人二倍体细胞Walvax-2株上的传代适应株。方法用狂犬病病毒固定毒CTN-1V株经昆明小鼠鼠脑回传后的病毒接种Walvax-2细胞,连续传代,检测各代次病毒的滴度及免疫原性。结果 CTN-1V株能较好地适应Walvax-2细胞,通过连续带毒传代至第7代,病毒滴度可达6.78 lg LD50/mL,并在第10~15代内滴度维持在7.0 lg LD50/mL以上,15~30代滴度稳定在7.0 lg LD50/mL左右。以15代适应毒株CTN-1V-HDC P15制备的疫苗原液,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2010版)的要求,疫苗效力在6.0IU/剂以上。结论所获人胚肺二倍体细胞Walvax-2株传代适应狂犬病毒固定毒株CTN-1V-HDC可用于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开发。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卫生部药审(91)特申体第02号文件,本品纯化灭活双价疫苗92年完成了Ⅰ期人体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91001批双价疫苗以0,1,2月和0,14,35天程序免疫,91002批以0,1,2月程序免疫,各接种15人。接种后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与Ⅰ型,Ⅱ型单价疫苗相同,是安全可靠的。两种免疫程序,二针次免疫后皆能产生较高免疫抗体,接种后半年仍保持一定抗体水平。中和抗体(PRNT)均在1∶10~1∶20,ELISA1∶478~1∶549(GMT),阳转率100%,再次证明本型纯化疫苗安全有效,并具有较高免疫活性,本型疫苗也可采用二针次(0,1月),总量2ml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