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南地区中泥盆世的直立轮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 《古生物学报》1976,(2):175-186
本文描述了中泥盆世的直立轮藻5种、1型,分别属于Sycidium 和Chovanella 两属。文中讨论了这两个属的分类位置问题,详细阐述了Sycidium 藏卵器的发育特点,提出了关于藏卵器包围细胞分裂发育过程的新认识,同时提出了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应相当于中泥盆世晚期的吉维特期。  相似文献   

2.
西藏台错晚第四纪轮藻类的新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研究材料来自西藏羌塘高原西部台错古湖一个3.69 m的天然剖面,其地层测年为32.6-4.5ka.从其156个样品中获取大量的轮藻类、介形类和腹足类及少量有孔虫等微体化石.据轮藻类藏卵器外形,顶部结构、螺旋细胞钙化式样等特征,该剖面的轮藻类应归属于轮藻科Characeae之轮藻属Chara.经研究得知,台错古湖在...  相似文献   

3.
介形虫秘史     
在古生代地层中,各门类大化石十分发育,因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微小的介形虫化石。然而在中、新生代地层中,特别是陆相地层和钻井取不到大化石的情况下,介形虫化石已上升成为举足轻重的一个门类了。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硫、磷、钾、天然碱等有用矿床的普查、勘探的不断深入,介形虫化石的身价亦与日俱增。什么是介形虫呢?介形虫在古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中,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介形虫目。从距今约五亿七千万年的寒武纪开始出现,有的属种一直繁衍至今。介形虫是双壳动物,动物体包隐在左、右两瓣大小相等或不相等的外壳里。一般壳长0.4—4毫米,最大者可达30毫米,属于微体古生物。它们的体形不一,侧视有圆形、半圆形、纺锤形、椭圆形、肾形及菱形等。壳面饰以各种花纹,有的光滑如镜。  相似文献   

4.
1950年俞建章教授曾交给作者一些三叶虫标本,并嘱作者鉴定其时代。标本是俞教授在抗战期间采于桂林东北25公里的灵川县凤林山的扁豆状灰岩内。与此三叶虫同产者,尚有一些小型的漏斗贝(Chonets)及介形类。化石种类虽不多,但却保存完美。介形类化石经侯祐堂同志鉴定后有下列数种:Richterina substri-atula Hou,R.subhemisphaerica Hou 及Healdia lingchuanensis Hou 且属于上泥盆纪。作者鉴定三叶虫化石的结果,认为此三叶虫属于砑头虫科(Proetidae)且为Typhloproetus 属之一新种。Typhloproetus 一属在欧洲莱茵河区及Schlesien 或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四个钻孔(2.下2-观18、滨297、牛101、樊101)沙河街组一段岩心样品介形虫化石丰度统计表明:1)不同的岩性介形虫化石丰度可以有很大不同;2)同一钻孔垂向上不同层段中介形虫化石丰度也显示出不均匀性;3)在岩心层面上,介形虫化石的分布有六种形式:密集分布、零星分布、簇状分布、条带状分布、虫穴充填、裂缝充填。除前两者外,均显示出层面上化石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上述化石丰度不均匀性的原因包括生态学和埋葬学两种因素。最后文中讨论了这种化石丰度不均匀性所反映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于1951年春季采自湖北西部长阳马鞍山的向家磴、双栗树及白岩槽等地的上泥盆纪写经寺层;因化石大部分都已铁化,保存较好。共计11属15种,共中有4个新属及11个新种不能鉴定者数种。兹将各属所发现的种属分别表列如下:长阳上泥盆纪写经寺层中产丰富化石的岩层仅有30米,除其上部有零星化石不计外,还可分为中下两部:a)中部为薄层石灰岩及黄色泥质石灰岩,含介形类化石(By 230)及(By 7)。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四个钻孔(2-下2-观18、滨297、牛101、樊101)沙河街组一段岩心样品介形虫化石丰度统计表明:1)不同的岩性介形虫化石丰度可以有很大不同;2)同一钻孔垂向上不同层段中介形虫化石丰度也显示出不均匀性;3)在岩心层面上,介形虫化石的分布有六种形式;密集分布、零星分布、簇状分布、条带状分布、虫穴充填、裂缝充填、除前两者外,均显示出层面上化石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上述化石丰度不均匀性的原因包  相似文献   

8.
介形類化石在中國古生代地層中發現雖多,但在下二叠紀棲霞灰岩中發現的材料很少。僅侯祐堂先生在1954年作過“湖北西部下二叠紀介形類化石”一文,描述了12屬27種。1955年春,本所組織龍潭野外實習隊,在南京附近龍潭觀山的棲霞灰岩中發現了化石約50層,其中24層含有介形類。和這些介形類化石共生的動物有(竹蜓)科、珊瑚、腕足類  相似文献   

9.
辽宁阜新盆地阜新组介形虫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的介形虫化石,系笔者于1975年和1978年,在阜新盆地采集的.主要产自海州露天矿阜新组中、下部太平层和中间层,阜新市西南半砬山和东梁镇东约1.5公里的阜新组水泉层顶部至孙家湾组底砾岩层以下的地层中(即广义的阜新组顶部);共11属、26种,自下而上划分下、上两个介形虫化石组合,时代分别属于早白垩世尼欧克姆期和阿普弟期.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第三纪介形类的新属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记述的介形虫化石,产于内蒙古自治区乌中后旗巴音抗盖公社以北的两个水文钻孔中,化石十分丰富,保存完好,文内只描述其中的3属3种。它们的发现对研究此区的新生代地层和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此外对于松辽平原的若干女星介进行了修正。本文承童紫筠、南燕分析样品,黄成彦摄制电子扫描图影,王德山绘制插图,笔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1.
四川江油一些志留纪及泥盆纪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我国泥盆纪介形类,已有不少报道,(侯祐堂,1955;施从广,1964;王尚启,1976),而对志留纪介形类的报道尚少.本文材料是杨敬之和王水等1955年,在四川江油马角坝附近的志留纪及泥盆纪地层采集的.经研究,计10属、10种、3未定种及属种未定者1.其中1新属和9新种.介形类化石分别采自江油马角坝北青杠坝和马角坝东北2公里的岳村.  相似文献   

12.
Lychnothamnus(Characeae)为一分布于欧洲和大洋洲的单型属,该类植物日趋衰落。过去十年中,仅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华莱士湾发现数量丰富生长良好的L.barbatus(Meyen)Leonhardi。本文对澳大利亚现生L.barbatus藏卵器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扫描照相,并与其它地区同类现生和化石藏卵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澳大利亚的藏卵器除形状偏长球形、宽度较小、钙化较弱外,其余特征与欧洲植物较为一致。钙化减弱的原因可能与澳大利亚热带地区由季风造成的洪水泛滥降低了水体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介形类(Ostracoda)因其丰富的化石记录和广布的海陆现生代表类群,而被认为是进化生物学中研究生物多样性产生机制和演变历程的颇具潜力的重要模式生物。介形类在甲壳亚门中的谱系发生位置、起源及其内部各类群间的系统关系还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其体制构造的形态学特征,介形类被归入甲壳亚门下的颚足纲(Maxillopoda),但来自18S rDNA序列数据分析却显示Maxillopoda不是单系群。基于化石记录和壳体形态特征,高肌虫(Bradoriida)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介形类的一个祖先类群,但保存有软躯体的早寒武世化石的研究表明,Bradoriida不是介形类甚至可能也不属于甲壳类。不同的研究者所强调的壳体和肢体形态特征各异,导致介形类最大的现生类群速足目(Podocopida)的四个超科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诸多推测。壳体和肢体特征在系统演化意义上的不兼容,需要分子生物学等证据的介入。分子、形态和化石证据的积累及各种信息整合是系统演化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2014年我们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盐度各异的四个湖泊,可鲁克湖、托素湖、尕海和小柴旦湖,分四季进行现生介形虫调查研究,探索柴达木盆地现生介形虫在盐度不同的水体中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不同介形虫属种与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4个湖泊中共分布有介形虫5属11种,其中在半咸水的托素湖中只分布有2个种,Eucypris inflata为优势属种,在四季均有产出,但在春、夏、秋三个季节13℃—20℃的温度范围内丰度巨大,而另一属种E.rischtanica只在春季有少量出现。可鲁克湖中虽然介形虫属种分布较多,共计4属8种,但全部是单壳,没有发现现生活体;尕海及小柴旦湖水盐度过高,不适宜介形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奥陶纪介形类化石最初发现于辽宁省太子河流域本溪县田师付附近;标本系1950年东北地质调查队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采自中奥陶纪马家沟下部不纯的深灰色虫迹石灰岩中。仅有Bollia sinensis 及Bollia taitze(?)oensis 两种,种的个体分布相当普遍;与头足类Armenoceras,Steroplasmoceras,腕足类Rafinesquina,Dalmanella及三叶虫、苔藓虫等共生。1951年杨敬之、穆恩之二同志调查鄂西地质时在湖北长阳杨柳屯中奥陶纪艾家山层的上部又发现了介形类化石一层,个体虽甚丰富,但仅有Euprimitia sinensis 一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描述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介形类共计15属24种。根据介形类的组合面貌及孢子、牙形刺的研究结果推断,亚里剖面上的亚里组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D-CB)大致位于亚里东沟段顶部至沟陇日段。亚里组产出的介形类生态组合属于光滑速足目集群或艾菲尔生态型,指示亚里组在沉积时为远岸浅水沉积环境,且在上部腊扎蒲段水深变浅。亚里组介形类面貌与华南泥盆纪介形类相似程度高,与俄罗斯和欧美地区也有相似的属种,说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介形类的地理隔离并不显著,在各个板块之间有属种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南疆阿尔金山环形山地区泥盆纪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和图解的介形类化石材料系来自南疆阿尔金山环形山地区WF-34-1-2号样品,计8属、3亚属和10种。通过对这些属种的分析指出:(1)其所代表的地质时代是泥盆纪晚埃姆斯晚期到艾菲尔期,且更可能是晚埃姆期晚期;(2)其生态组合为近岸浅水,特别是局限海环境类型;(3)属华南泥盆纪介形类动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18.
西藏岗巴地区始新世介形虫化石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藏岗巴盆地层位最高的海相地层——遮普惹组所含介形虫化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共鉴定出22属、33种,建立两个介形虫组合:Paracypris mayaensis sp. nov.-Bairdia zongpuxiensis sp. nov. 组合(下部)和 Phlyctenophora zongpuensis-Semicytherura subsyrnmetros组合(上部);讨论介形虫组合的特征及其地质时代,并与世界上其它地区有关地层进行对比,结合与之共生的有孔虫组合的时代特征,认为含该介形虫组合的海相地层——遮普惹组的时代应为始新世Ypresian-Priabonian早期。描述6种,其中有2新种:Paracypris mayaensis sp. nov.和Bairdia zongpuxi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19.
介形类动物从奥陶纪早期开始出现,一直繁盛至今;它们广布于海洋、河流、湖泊、池塘,甚至陆上森林地区。个体微小(0.15—2mm)的介形类动物已有两百多年的研究历史(1776—),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776—1960)、全面发展阶段(1961—2000)和集成创新阶段(2001—)。介形类是古生代重要的海洋生物门类之一,尤以泥盆纪最为繁盛,在生物地层、生物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应用广泛;其古生态组合可分为三类:丽足介大型组合(Myodocopid Mega-Assemblage)、图灵根大型组合(Thuringian Mega-Assemblage)和艾菲尔大型组合(Eifelian Mega-Assemblage)。古生代介形类在几次生物灭绝事件(如泥盆纪晚期、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有明显的反应。本文系统回顾了介形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在古生代介形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古生代介形类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介形类动物从奥陶纪早期开始出现,一直繁盛至今;它们广布于海洋、河流、湖泊、池塘,甚至陆上森林地区。个体微小(0.15—2mm)的介形类动物已有两百多年的研究历史(1776—),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776—1960)、全面发展阶段(1961—2000)和集成创新阶段(2001—)。介形类是古生代重要的海洋生物门类之一,尤以泥盆纪最为繁盛,在生物地层、生物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应用广泛;其古生态组合可分为三类:丽足介大型组合(Myodocopid Mega-Assemblage)、图灵根大型组合(Thuringian Mega-Assemblage)和艾菲尔大型组合(Eifelian Mega-Assemblage)。古生代介形类在几次生物灭绝事件(如泥盆纪晚期、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有明显的反应。本文系统回顾了介形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在古生代介形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古生代介形类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