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了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的效果。荧光素钠法中样品处理只需20min.左右,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荧光指示剂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主要沉集于活菌体的隔膜和细胞质部位,使病菌产生明显的亮绿荧光和清晰的细胞轮廓,亮绿荧光衰退期为7min.;借助荧光显微镜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的发展过程,区别活菌体和失活菌体。考马斯亮蓝法包括传统的组织学染色步骤,经过改进后的样品处理过程需要40min.左右;染色后使寄主组织呈现淡蓝色,病菌菌体染成深蓝色;该方法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和被侵染细胞内部发育形成的结构,包括孢子发育形成的初生芽管、附着胞芽管、成熟附着胞以及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初生吸器原体、成熟的指状体吸器和次生吸器。  相似文献   

2.
4种染色方法对甜瓜白粉病菌染色效果的观察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马斯亮蓝组织透明染色方法可以清楚观察到白粉病菌的5个发育阶段,即萌发的分生孢子、初生芽管、胞间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后期菌落。考马斯亮蓝几乎使寄主组织不着色,不产生背景色干扰,而菌体变深蓝色。苯胺蓝组织透明染色方法也可观察到病菌的不同发育阶段,但苯胺蓝易使寄主组织产生浅蓝色背景,而菌体呈现深蓝色,观察效果不理想。荧光素钠和苯胺蓝两种荧光染色方法均能使菌体在紫外或者蓝光下产生黄绿色荧光,而寄主组织呈现黑色背景,强烈的反差利于观察。荧光素钠可以观察到菌体整个发育阶段。苯胺蓝只适合于前期菌体入侵过程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结合曲利苯兰和荧光素钠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点,从显微角度研究了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两个菌株X-27和HN-14在稗草和水稻上萌发和侵染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寄主稗草上,接种4h后尖角突脐孢菌孢子开始从一端或两端萌发形成初生芽管;10h后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在寄主表面,两端萌发的孢子约90%一端败育,仅一端形成成熟附着胞;在接种后24h内成熟附着胞形成率与接种时间成正相关,24h后趋于稳定;16h后在成熟附着胞下方受侵染的细胞内指状吸器开始形成,随后发育为掌状吸器;接种36h后菌丝在组织表面扩展形成网状,同时稗草叶片上显现叶斑病症状,部分菌丝能在细胞间蔓延扩展。在非寄主植物水稻上,同样观察到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但是萌发起始时间滞后大约4h,初生菌丝分枝明显减少,且未能观察到附着胞和吸器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电镜种衣剂17号泽小麦条锈菌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该种衣剂引病菌和寄主细胞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病菌菌丝和吸器内脂肪粒和液泡明显增加;菌丝壁和吸器壁呈不规则加厚;菌丝分枝处玩隔膜产生或隔膜畸形;有的吸器母细胞产生的畸形人侵栓,大都不能穿管寄主细胞壁,初生吸器外音质同内沉积有染色较深的物质,次生吸器可产生多个不规则分枝,但不能扩张膨大,菌丝外渗的物质可能引起寄主细胞的坏死;大多数受侵寄主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种衣剂17号对小麦条锈菌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该种衣剂引起病菌和寄主细胞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病菌菌丝和吸器内脂肪粒和液泡明显增加;菌丝壁和吸器壁呈不规则加厚;菌丝分枝处无隔膜产生或隔膜畸形;有的吸器母细胞产生的畸形入侵栓,大都不能穿透寄主细胞壁,初生吸器外间质内沉积有染色较深的物质,次生吸器可产生多个不规则分枝,但不能扩张膨大;菌丝外渗的物质可能引起寄主细胞的坏死;大多数受侵寄主细胞可分泌形成较大的胼胝质,有时寄主细胞分泌的物质可将吸器体完全包围起来。上述结果表明,种衣剂17号不仅可直接作用于条锈菌,而且也可通过影响寄主而间接地影响病菌。  相似文献   

6.
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别对条形柄锈菌夏孢子在寄主植物-小麦叶表和非寄主植物-水稻叶表以及小麦穗部和茎秆上的萌发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夏孢子在小麦叶片体表萌发产生芽管后,可依次分化形成气孔下囊、初生菌丝与吸器母细胞;在小麦颖片、稃片及茎秆部位表面,同样可观察到病菌在体外分化形成吸器母细胞;并且在水稻叶片上也观察到病菌侵染结构存在体外分化现象。经荧光染色发现,条形柄锈菌在体外与在小麦组织中形成的侵染结构没有明显的差别。观察结果可为条形柄锈菌侵染结构的离体诱导与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电镜技术对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上白粉菌吸器发育及相应寄主细胞变化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吸器的Ca2+-ATP酶活性及几丁质的分布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成熟吸器在内部结构上类似一个代谢活跃的菌丝细胞,有大量的线粒体和多聚核糖体;Ca2+-ATP酶主要被定位在寄主质膜及病菌核膜上;随吸器的不断发育,吸器外膜厚度增加,同时Ca2+-ATP酶活性增强。几丁质均匀地分布在吸器壁上,其含量随吸器的成熟而增加。在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上,吸器细胞核最先退化,然后是线粒体的液泡化和多聚核糖体的解聚。中抗寄主细胞内的吸器普遍退化较早,相当一部分在吸器中心体阶段已解体。此外,高感寄主表皮细胞与叶肉细胞之间有发达的胞间连丝;而且在吸器形成后,能比中抗寄主细胞更快地增殖和聚积大量与能量代谢、物质合成及分泌活动有关的细胞器。  相似文献   

8.
小麦叶锈菌侵染过程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光学显微技术和电子显微技术对小麦叶锈菌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叶锈菌从气孔侵入后在气孔腔内形成气孔下泡囊,然后分化出圆形的膨大体,由膨大体产生1—2初生菌丝,初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延伸扩展,与叶肉细胞壁接触后分化形成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进入寄主细胞后形成吸器。初生菌丝在吸器母细胞处产生分枝,形成次生菌丝在叶肉细胞间蔓延。在病原菌侵染早期(接种后8—24h),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侵染中、后期(接种48—72h),被侵染叶肉细胞发生严重质壁分离,叶绿体膨胀变形,基粒片层排列疏松。线粒体嵴突退化。  相似文献   

9.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经常用于分离、鉴定蛋白质,测定肽链分子量。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一般用考马斯亮蓝法染色,其优点是操作简易,灵敏度较高。据我们的经验,最低检出量约为每一蛋白带0.5μg。此法的缺点是费时,染色及脱色要一昼夜,且染色后,许多蛋白质丧失抗原性及其它生物学活性。最近我们研究出蛋白质PAGE的荧光染色法,蛋白质样品在上胶前用荧光素标记,电泳后可立即在紫外光灯下看到清晰的蛋白带,其灵敏度不低于考马斯亮蓝法。现介绍如下。一、样品的荧光标记蛋白质样品用牛血清白蛋白(68,000)、卵白蛋白(44,000)、肌红蛋白(16,800)、溶菌酶(14,600)的混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内吸杀菌剂甲霜灵对向日葵霜霉菌在寄主向日葵上发育的影响。观察发现甲霜灵引起病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病菌胞间菌丝细胞内液泡、电子致密体增加,线粒体肿胀畸形;菌丝细胞壁不规则地加厚,部分极度加厚的细胞壁构成了假隔膜,并且在菌丝上还有不规则的突起形成。病菌吸器外间质明显不规则地变宽,其中充满大量电子致密度高的物质:部分吸器体不能正常扩张膨大,发育受阻而成畸形。向日葵霜霉菌的以上变化导致菌丝细胞和吸器的坏死,从而抑制了病菌的进一步发育。  相似文献   

11.
肉苁蓉寄生生长形态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是一种沙牛根寄生濒危药用植物.利用光镜和电镜手段,采用人工培养和诱导等方法详细观察并研究了肉苁蓉寄牛牛长过程中种子萌发、吸器产生以及植物体形态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1)人工可以诱导肉苁蓉的种子萌发.肉苁蓉种胚具有明显的极性,珠孔端细胞小于合点端,珠孔端细胞分化、生长并产生白色的类胚根状结构.(2)有些化学物质可以诱导初生吸器的产生.用2,6二甲氧基-对苯醌培养肉苁蓉24-26小时后,其先端膨大并产生突起,形成类似根毛状的结构,即初生吸器.(3)肉从蓉属于主动寄生植物,其在初生吸器与寄主幼根黏连后产生次生吸器.肉苁蓉与寄主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共培养,其初生吸器主动与寄主幼根(0.1 mm左右)黏连,穿过寄主根表皮和皮层后与维管束连通形成次生吸器,肉苁蓉植物体分化、发育的基本组织形成.被寄生后的寄主根横向发育加快,同时肉从蓉植物体开始分化和发育.(4)肉苁蓉可以寄生在寄主幼根(0.1 mm左右)的任意部位.  相似文献   

12.
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是一种沙生根寄生濒危药用植物。利用光镜和电镜手段, 采用人工培养和诱导等方法详细观察并研究了肉苁蓉寄生生长过程中种子萌发、吸器产生以及植物体形态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 (1)人工可以诱导肉苁蓉的种子萌发。肉苁蓉种胚具有明显的极性, 珠孔端细胞小于合点端, 珠孔端细胞分化、生长并产生白色的类胚根状结构。(2)有些化学物质可以诱导初生吸器的产生。用2, 6二甲氧基-对苯醌培养肉苁蓉24-26小时后, 其先端膨大并产生突起, 形成类似根毛状的结构, 即初生吸器。(3) 肉苁蓉属于主动寄生植物, 其在初生吸器与寄主幼根黏连后产生次生吸器。肉苁蓉与寄主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共培养, 其初生吸器主动与寄主幼根(0.1 mm左右)黏连, 穿过寄主根表皮和皮层后与维管束连通形成次生吸器, 肉苁蓉植物体分化、发育的基本组织形成。被寄生后的寄主根横向发育加快, 同时肉苁蓉植物体开始分化和发育。(4)肉苁蓉可以寄生在寄主幼根(0.1 mm左右)的任意部位。  相似文献   

13.
李金玉  康振生 《真菌学报》1996,15(3):178-181
利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内吸杀菌剂甲霜对向日葵霜霉菌在寄主向日葵上发育的影响,观察发现甲霜引起病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病菌胞间菌丝细胞内液泡,电子致密体增加,线粒体肿胀畸形,菌丝细胞壁不规则地加厚,部分极度加厚的细胞壁构成了假膜,并且在菌丝上还有不规则的突起形成,病菌吸器外间质明显不规则地变宽,其中充满大量电子致密度高的物质;部分吸器体不能正常扩张膨大,发育受阻而成畸形,向日葵霜霉菌的以上变化导致菌丝细胞  相似文献   

14.
本文涉及了双向电泳过程中的染色方法,即先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将胶上可见蛋白切下再银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最大限度的减少胶中蛋白质点的损失,不仅避免了单一用考马斯亮蓝染色由于灵敏度不高而导致的低丰度蛋白的损失,也避免了单一用银染而使高丰度的蛋白因染色过度导致的损失。同时两种传统的染色方法结合完美,形成的新方法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白粉病是气传性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最经济、环保和有效的方法。【目的】明确禾布氏白粉菌BGP(TG)在3个不同抗性草地早熟禾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和乳突在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中起的重要角色。【方法】利用考马斯亮蓝染色结合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对不同抗性的3个草地早熟禾品种进行白粉菌侵染过程观察,统计分生孢子形成次生芽管的速度、吸器和乳突的形成情况,分析白粉菌对不同抗性草地早熟禾侵染过程的差异。【结果】‘探险家’草地早熟禾病症较其他2个品种更为严重,禾布氏白粉菌BGP(TG)侵染不同抗性品种的侵染过程基本一致,但‘探险家’叶片上初生吸器形成早于其他2个品种;接菌1-2 d后,在‘太行’叶表面分生孢子形成5级芽管的速度显著低于‘探险家’和‘黑杰克’;接种1d后,‘太行’草地早熟禾有效乳突形成率显著高于‘黑杰克’(P<0.05),‘黑杰克’有效乳突形成率显著高于‘探险家’(P<0.05)。【结论】明确了白粉菌在草地早熟禾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和乳突在草地早熟禾抵御白粉菌侵入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为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的预防和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抗病品种中小麦条锈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就寄主抗病性表达过程中,小麦条锈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系统地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胞间菌丝的细胞壁染色逐渐加深,厚度加宽,结构疏松,形成小空洞,并逐渐解体;细胞质逐渐凝聚、脂肪粒的数量增多、有黑色颗粒状沉积物积累;细胞质中小囊泡数目增多并逐渐融合成大液泡,线粒体数目增多,并逐渐肿胀和解体。次生吸器畸形,初生吸器体呈圆球形。吸器壁加厚,染色加深;在吸器的中央,细胞质逐渐分解而形成空泡;线粒体数目增多,并逐渐肿胀和解体;吸器外质膜呈皱褶状,吸器外间质加宽,其中有大量的丝状或颗粒状内含物形成;吸器形态结构的变化均早于其胞间菌丝。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电镜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自身菌丝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在吸器母细胞与寄主细胞和菌丝细胞同时相接触的情况下,入侵栓可在与寄主细胞接触处形成,也可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在菌落中心部位,吸器母细胞虽然未与寄主细胞接触,但同样可在与菌丝细胞接触处产生入侵栓;吸器母细胞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的人侵栓,其超微结构正常,并且可侵入到菌丝细胞壁内,但是未能穿透菌丝细胞壁。本文观察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和人侵栓形成所需诱导因子可能是物理接触作用,而不涉及到化学作用,并且该病菌与寄主间的识别作用可能发生在入侵栓形成之后。  相似文献   

18.
条锈菌与慢锈小麦品种互作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青  商鸿生 《菌物系统》2002,21(4):580-584
条锈菌与慢锈小麦品种互作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随着慢锈性的表达,条锈菌的胞间菌丝发育受抑,细胞器泡囊化解体。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发育受阻,最终解体,坏死。吸器的受抑,坏死主要表现在吸器体形成后期。在锈菌与寄主互作的交界面,吸器外质膜皱褶,电子致密度增高,吸器外间质加宽,并有大量电子致密度加深的物质沉积。与抗病品种相比,慢锈品种中病菌受抑,坏死程度轻,寄主细胞的过敏性坏死机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19.
马青  商鸿生 《菌物学报》2002,21(4):580-584
条锈菌与慢锈小麦品种互作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随着慢锈性的表达,条锈菌的胞间菌丝发育受抑,细胞器泡囊化解体。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发育受阻,最终解体、坏死。吸器的受抑、坏死主要表现在吸器体形成后期。在锈菌与寄主互作的交界面,吸器外质膜皱褶、电子致密度增高,吸器外间质加宽,并有大量电子致密度加深的物质沉积。与抗病品种相比, 慢锈品种中病菌受抑、坏死程度轻,寄主细胞的过敏性坏死机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20.
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上白粉菌吸器发育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东维  李振岐 《菌物系统》1997,16(2):122-127
利用电镜技术对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上白粉菌吸器发育及相应寄生细胞变化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吸器的Ca^2+-ATP酶活性及几丁质的分布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白粉菌(Bhumeriagraninisf.sp.tritici)成熟吸器在内部结构上类似一个代谢活跃的菌丝细胞,有大量的线粒体和多聚核糖体,Ca^2+-ATP酶主要被定位在寄主质膜及病菌核膜上,随吸器的不断发育,吸器外膜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