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阳棉区棉虫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以来,示范推广了以利用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治蚜为主的棉虫综合防治技术,全区综防面积从1975年的近万亩发展到近年来的约90万亩;植保投资一般已由每亩七八元下降到二、三元,避免或减轻了人畜中毒及环境污染。本文着重报道七星瓢虫在棉虫综防中控制棉蚜的作用,以及棉田天敌群体得到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
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易行的生物防治方法。1974年在我区七十多万亩棉田上推广使用效果良好,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从我所五年来捕捉麦田瓢虫,施放到棉田防治棉蚜的试验示范结果来看,五年中只有1972年因为瓢虫发生量少、发生期晚,防治效果稍差外,其余四年以瓢虫冶蚜效果都很好,由此可见,只要当年田间瓢虫发生量大,利用瓢虫治蚜就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慕立义 《昆虫学报》1978,(2):212-216
鉴于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对常用的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目益严重,而提高药液浓度和增加喷药次数招致杀伤天敌及污染环境,我们于1977年研制了属氨基甲酸酯类的呋喃丹微粒剂,采取隐蔽施药,用于拌棉种治蚜,已初获成效。每亩用3%呋喃丹微粒剂三斤,对棉蚜有效控制期达55天左右,较国外的3%呋喃丹颗粒剂药效高,麦收前可不需喷药治蚜。此药加工和施用方便,且对棉花生  相似文献   

4.
河北棉区棉蚜对内吸磷抗药性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棉区历年来棉蚜为害严重,防治蚜害已成为各地棉花增产的主要措施,1956年开始在各重点棉区推广使用内吸磷等有机药剂治蚜,几年来在防蚜保产上起到了显著作用,深受群众的欢迎。但从1963年起在冀南、冀东老棉区的重点社、队的群众反映内吸磷农药治蚜效果逐渐减退。为澄清这一问题,我们在1963—1964年于省内各棉区进行了调查测定,同时结合各地田间治蚜的药效比较,初步得出各地棉蚜对内吸磷反应药效不同的原因,除部分地区在喷治技术上粗放外,主要是由于连续多年使用单一品种防治,使棉蚜对内吸磷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所致,现将调查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5.
高温对共存种棉蚜与棉长管蚜死亡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蚜和棉长管蚜是棉花上的共存种,为探索其年内及年际间优势地位的不同是否与两者对高温的不同响应有关,室内研究了高温胁迫(32、34、36和38℃)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死亡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高温持续天数的延长,棉蚜和棉长管蚜累计死亡率均升高,棉长管蚜累计死亡率高于棉蚜;两种蚜虫的每日死亡率可用互补重对数模型较好地拟合,模型估计的棉蚜和棉长管蚜半数致死温度值随高温持续天数的延长而降低,棉蚜半数致死温度高于棉长管蚜;在32 ~ 38℃范围内,两种蚜虫的繁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棉蚜繁殖率显著高于棉长管蚜,表明在32℃以上高温条件下,棉蚜比棉长管蚜更具有竞争力.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由于棉蚜比棉长管蚜更耐高温,推测未来棉蚜比棉长管蚜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棉蚜Aphis gossypi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是棉花上的共存种,本文拟明确不同恒温条件下两种蚜虫单种和共存时的种群动态、有翅蚜发生及在棉株上的分布情况,探讨温度对两者种间竞争的作用。【方法】棉蚜、棉长管蚜单种、混合初始等蚜量设置,分别置于室内21、24和27℃恒温条件下,系统调查记录各处理种群数量、有翅蚜数量及在棉株上的分布,应用内禀增长率rm、空间分布情况、有翅蚜比例为竞争判别指标。【结果】棉蚜单种种群过程的rm均大于棉长管蚜,共存条件下一种对另一种蚜虫的rm均没有显著影响;棉蚜种群97%以上在叶片活动,棉长管蚜在叶片的比例为55%~75%;同一温度条件,两种共存不影响对方在棉花叶片和茎秆上的分布;棉蚜和棉长管蚜主要分布于棉花中上部。随温度升高,共存种群中棉蚜向棉株下部移动的比例增加,单种和共存种群棉长管蚜趋向于棉株上部移动。同一温度条件下,共存对棉蚜上下分布没有明显影响。21℃和27℃棉蚜的存在对棉长管蚜没有显著影响,但24℃时共存可使棉长管蚜在下部的比例明显增加;随温度的升高,棉蚜有翅蚜比例下降显著,而棉长管蚜无显著变化。【结论】适温范围内,两种蚜虫种间竞争的存在不影响彼此的内在繁殖能力,棉蚜比棉长管蚜具有更强的内在竞争能力;温度对棉蚜在竞争活动空间上的影响不明显,而对棉长管蚜的上下位置的选择有一定作用;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加速棉蚜有翅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自从1970年以来,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利用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防治棉苗期棉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数年的实践证明:五月中、下旬当麦田瓢虫大量发生时,是人工助迁到棉田的有利时机,如棉株上瓢虫与棉蚜的比例为1:200(百株蚜数500以下)到1:100(百株蚜数1,000以上)时,则不需  相似文献   

8.
敌百虫也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它对棉蚜的药效不很高,如果直接用来防治棉蚜,效果不大,而且可能发生药害。 敌百虫加碱面后,能产生敌敌畏,敌敌畏对棉蚜的防治效果比敌百虫要大,因此,敌百虫加碱后,能提高治蚜效果。这样,如何能使敌百虫加减后产生较多的敌敌畏,是配制好“敌百虫加碱”的关键。 从去年开始,各地已试用“敌百虫加碱”来防治棉  相似文献   

9.
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对寄主植物的适合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向东  翟保平  张孝羲  方军 《生态学报》2004,24(6):1199-1204
采用寄主转换建立生命表及触角电位 (EAG)方法比较了棉蚜两寄主专化型 (棉花型和黄瓜型 )对不同夏季作物的适合度。结果表明 ,棉花型蚜转到黄瓜上及黄瓜型蚜转接到棉花上均不能正常产仔繁殖和建立种群。两种蚜型均不能在茄子和苋菜上建立种群。黄瓜型蚜能在豇豆上建立种群 ,但棉花型蚜不能 ,表现出两种寄主型棉蚜对夏寄主利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受棉蚜为害 12~ 36 h后的黄瓜或棉花植株仍不适合于棉花型或黄瓜型蚜 ,表现出黄瓜型蚜不能在被棉花型蚜为害过的棉株上正常存活和繁殖 ,棉花型蚜也不能在被黄瓜型蚜为害过的黄瓜苗上存活和繁殖。两种寄主型蚜对不同寄主叶片丙酮提取物的触角电位表明 ,黄瓜型蚜对棉花、哈密瓜和马铃薯叶片提取物的反应显著强于棉花型蚜 ,而对黄瓜和甜瓜叶片提取物的反应上两种蚜型差异不显著。文中同时对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产生的生态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棉蚜各型对E-1059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从来没有使用过有机磷制剂治蚜的延庆地区的棉蚜各型对E-1059最敏感。但棉蚜各型对E-1059有自然抗性的差异。以LD50对比,干雌与有翅侨蚜间的抗性差异为3.82:1。 2.北京东郊棉区自1956年使用E-1059治蚜,棉蚜对E-1059有较低的抗性。但各型对E-1059的抗性很不相同,其LD50如下:在上半年,干母,0.0921微克/蚜,干雌,0.0328微克/蚜,迁移蚜,0.00269微克/蚜;下半年,无翅侨蚜,0.234微克/蚜,产卵雌蚜,0.206微克/蚜,性母,0.11微克/蚜,雄蚜,0.0989微克/蚜。因此,干母与迁移蚜间的抗性差异为34.28:1。 山东高密棉区的棉蚜对E-1059的抗性虽然最强,但是棉蚜各型对E-1059的抗性次序却大体上与北京东郊棉区一致。 3.同一蚜型中,有翅蚜与无翅蚜对E-1059的抗性各不相同,一般有翅蚜抗性低,无翅蚜有较高的抗性。 4.棉蚜各型中,以迁移蚜、有翅侨蚜和无翅侨蚜对E-1059依次最敏感,用以作为抗性测定材料,常可表现出地区间抗性的最大差异。 5.棉蚜各型对E-1059抗性的寄主间差异常不显著。 文末还对棉蚜各型的抗性差异在抗性测定和防治工作上的应用、棉蚜对E-1059抗性的消长、棉蚜抗性、指数的初步估计方法和治蚜策略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棉田蚜茧蜂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蚜茧蜂是蚜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国内有些地区已开始应用于防治烟蚜和菜蚜等。为探索蚜茧蜂对棉蚜的控制作用,1977—1979年我们先后在江苏省扬州、高邮、大丰、东台、南通等地对棉田蚜茧蜂种类,发生消长和寄生情况作了初步观察。 一、种类 江苏棉田蚜虫以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为主,但粮、棉夹种地区,棉苗(5月至6月初)上的蚜虫尚有桃蚜Myzus persiae(Sulzer)、苜  相似文献   

12.
棉蚜和茉莉酸甲酯诱导棉花挥发物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健康棉叶、蚜害棉叶、蚜害棉叶-棉蚜复合物、茉莉酸甲酯处理棉叶以及棉蚜蜜露和棉蚜自身挥发物成分进行了提取和组分分析。共检测出27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健康棉叶、蚜害棉叶、蚜害棉叶-棉蚜复合物、茉莉酸甲酯处理棉叶挥发物中,均含α-蒎烯、β-蒎烯、β-石竹烯、十五烷、十六烷、十七烷、-Cyclohexen-1-ol,1-(1,5-dimethyl-4-hexenyl)-4-methyl-7种组份。蚜害棉叶或蚜害棉叶-棉蚜复合物中检测到α-水芹烯、α-石竹烯、α-法尼烯、2,6,10-三甲基十五烷、(E,Z)-2,6-二甲基-2,4,6-辛三烯、2,6,10,14-四甲基十五烷、蒽、二酚基丙烷8种组份;3-蒈烯、(E)-β-法尼烯只在蚜害棉叶及茉莉酸甲酯处理棉叶中被检测出。在棉蚜及其蜜露中都能检查到壬醛、癸醛、十四烷、十五烷、十六烷、十七烷;而1-甲氧基-4-[(Z)-1-丙烯基]苯、(E)-β-法尼烯、菲只在棉蚜蜜露中被检查到;6,10-二甲基-5,9-十一双烯-2-酮只在棉蚜中被检测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棉花、棉蚜挥发物对天敌昆虫的吸引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瓢虫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它属于鞘翅目的一类昆虫,其绝大部分是益虫。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捕食性瓢虫的幼虫和成虫均可防治蚜虫、介壳虫、螨类以及许多其它害虫的卵和幼虫。早在1888年,由于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引进澳洲瓢虫,防治柑桔上的毁灭性大害虫吹绵介壳虫获得完全成功,引起各国的重视,从此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法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我国也曾利用澳洲瓢虫与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介壳虫获得成功。近年来北方棉区利用瓢虫防治棉蚜取得良好成绩。北方农田常见的捕食性瓢虫有:七星瓢虫、十三星瓢虫、龟纹瓢虫、多异瓢虫、二星瓢虫等等,其中以七星瓢虫的利用最为广泛。据河北省植保土肥所统计,该省在1976年曾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的面积达150万亩,效果很好,持续控蚜期长,有许多效果更好的棉田甚至可以不用化学农药来治蚜。  相似文献   

14.
一、情况: 一年来新中国的植物保护工作,已有根大的改进,并已取得显著的成绩,在防治工作上除用人工捕打、农业技术等方法防治各种病虫害外,药剂防治面积约计可达15,000万亩以上,其中治蝗1,087万亩,地下虫5,000万亩,种子消毒4,800万亩,棉虫1,600馀万亩。今年在治蝗方面继续贯彻了‘药剂除治为主’的方针,虽密度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早已证明,蚜虫超飞时是向着天空的短波光飞翔的;但在降落时,却受植物表面所反射的黄色等长波光吸引。黄板诱蚜,就是利用有翅蚜降落时对黄色趋性的原理,来防治蚜虫的。实践证明,大面积开展黄板诱蚜,是消灭蚜虫的有效办法之一。 1975年4月,我们在利用黄板测报棉蚜由越冬寄主迁向棉苗时,看到黄颜色对有翅蚜的诱集力很强。在第一次迁飞高峰期4月26—30日,五天中,一块黄板两面共诱获有翅蚜202头。因此,5月中旬刈麦后,在孔东公社六大队1,037亩棉地上普遍开展黄板诱蚜。仅在棉蚜第二次迁飞高峰期5月23—29日七天中,每块黄板共诱获有翅蚜337头。在6月份,棉田中棉蚜  相似文献   

16.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形态和生态适应力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蚜由于长期在同种或同类植物上生活,形成了多种寄主专化型。本研究以室内长期用单一寄主培养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为材料,采用形态测定、生命表技术、对寄主的选择性试验,以及接触刺激等方法,研究了两寄主型棉蚜的形态分化和生态适应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瓜型棉蚜的一些形态特征值(如体长)极显著地大于棉花型个体,但是头宽、口针和各腿节的长度与体长的比值却极显著的小于棉花型个体。采用7个形态指标与体长的比值,可将瓜型和棉花型棉蚜区分开来。在24℃和26℃下瓜型蚜的净增殖率(R0)极显著地高于棉花型蚜。27℃和32℃显著缩短了瓜型蚜的平均世代长度,而对棉花型蚜无影响。棉花型蚜对接触刺激的反应比瓜型蚜敏感。两寄主型蚜对寄主的选择能力表现为瓜型蚜显著强于棉花型蚜。因此,两寄主型棉蚜存在明显的形态和生态适应力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1983年棉花蕾铃期棉蚜发生情况。从7月上旬到9月上旬发生量超过往年同期的10倍。绘出了蚜虫数量的对数值和生理时间关系图,描述了棉蚜种群下降过程中年龄结构变化及其与寄生率变化的关系。在棉蚜种群下降过程中Ⅰ龄若蚜占百分比下降表明成蚜生殖力下降。高密度组Ⅱ龄若蚜百分比下降,表明Ⅰ龄若蚜死亡率增大。高密度组成虫比例下降是因为有翅若蚜比例高。上述年龄结构变化和寄生率关系密切,表明蚜群下降到低水平时寄生率上升不完全由于寄生蜂增殖,而Ⅰ、Ⅱ龄若蚜比例下降、有翅若蚜增加和高龄若蚜比例上升中是重要原因。棉株不同位置棉蚜寄生率没有差异。寄生率和单位面积内的蚜虫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施放异色瓢虫卵防治棉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遵照毛主席关于“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伟大教导,大胆地进行了棉田施放异色瓢虫卵防治棉蚜效果的尝试。经过初步试验取得可喜的成果,治蚜效果达到89.1—92.3%,为移瓢治蚜工作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棉蚜种下变型的数值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别对在四种夏寄主及棉花两个生育期和三个温度下的棉蚜的14个形态特征进行了种下数值 分类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和高氏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夏寄主四季豆、西葫芦、棉花苗期 的绿色蚜和黄色蚜间及蕾期的触角6节蚜型和5节蚜型间都无明显差异。但马铃薯蚜与棉花苗 蚜、棉花苗蚜与伏蚜间的形态特征存在相当明显的分离,室内温度达30℃时棉蚜的形态特征 与伏蚜相似。并分析出可用7个主要形态特征区分这些种下变型。  相似文献   

20.
分别对在四种夏寄主及棉花两个生育期和三个温度下的棉蚜的14个形态特征进行了种下数值分类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和高氏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夏寄主四季豆、西葫芦、棉花苗期的绿色蚜和黄色蚜间及蕾期的触角6节蚜型和5节蚜型间都无明显差异。但马铃薯蚜与棉花苗蚜、棉花苗蚜与伏蚜间的形态特征存在相当明显的分离,室内温度达30℃时棉蚜的形态特征与伏蚜相似。并分析出可用7个主要形态特征区分这些种下变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