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对杏104井,杏1—丁3—检323井和塔3井等3口优选井的介形类化石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对3口优选井涉及研究层位的87块介形类化石样品进行统计分析和编制介形类主要种的地层分布延限图、开展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一段介形类化石带7个,包括新建介形类化石带1个,修订介形类化石带1个,并详细描述这7个介形类化石带。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嫩江组一段富含介形类化石,是系统研究Santonian期陆相介形类的理想层位。论文对中央坳陷区D80井嫩一段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生物地层和壳体特征分析。鉴定出介形类化石11属30种,划分出6个介形类化石带,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描述了该段介形类化石的壳体结构,共识别出4种壳饰类型,8种壳形结构,基于介形类壳体特征和其他证据,初步探讨了该时期湖盆湖平面的变化特征,显示出嫩一段时期松辽湖盆湖平面经历了由深逐渐变浅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化石组合和岩性指标分析松辽盆地上白垩统自下而上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一段介形类的古生态学。青山口组盐度具有偏咸性、微咸性到半咸性的变化,32个介形类种以栖居于温暖湿润气候带的浅湖微咸水类型占绝对优势,水体清澈安静,有机质丰富,底质为泥等细粒沉积物(个别的为粉砂沉积物),宜于介形类动物群生长且有利于壳体完好保存;其次为生活于半咸水的深湖—半深湖类型,底质为泥。姚家组—嫩江组一段见23个介形类种,栖居于温暖半湿润气候带,以半咸水的深湖、半深湖—浅湖区的类型为主,多泥底,偶见粉砂质底;其次为微咸水的浅湖—三角洲前缘型,泥或粉砂质底;仅3个种生活于温暖湿润的粉砂质底淡水浅湖区。温暖湿润的淡水三角洲分流平原带则难以产出介形类化石。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生物演化与古湖泊缺氧事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简要介绍了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青山口组-嫩江组的地层特征,对其生物组合面貌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全球板块构造运动和海侵控制作用下,松辽盆地在此期间曾发生过三次全盆地的缺氧事件,沉积了三套巨厚层的暗色泥岩、油页岩、页岩,为松辽盆地后期油气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油源母岩。盆地缺氧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古湖泊生物的三次变革,形成了具有其独特特色的生物群组合。  相似文献   

5.
6.
松辽盆地从青山口组沉积期到姚家组沉积期有重大的古湖泊环境与古气候变化.根据对松辽盆地中部X-22井青山口组-姚家组界线上下12.20 m地层的TOC、δ13 Corg和HI等参数的分析,将该沉积期古湖泊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最下部TOC含量相对较高、δ13 Corg偏负、HI中等,反映了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湖水较深,有机质来源于高等植物和部分藻类,湖底呈还原环境.向上TOC和HI急剧降低,δ13 Corg略偏正,反映了气候开始变得干热,湖水变浅,湖底呈弱氧化环境,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到了最上部开始出现红层,TOC含量更低,δ13 Corg进一步偏正,反映气候更加于热、湖水更浅,湖底呈强氧化环境.δ13 Corg在界线处出现小幅度的正偏,与G-12井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叙述了松辽盆地泉头组三、四段的沉积特征,详细讨论了泉头组三、四段及其所属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介形类化石的分布,总结出划分油层和油层组的介形类标志化石。利用这些介形类标志化石可进一步将扶余油层细分为三个油层组,杨大城子油层细分为五个油层组,为油层细分层对比提供了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8.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与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泉头组三段上部介形类化石的指相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白垩系下统泉头组三段上部(杨三组—杨一组)以大套的紫红、红色砂、泥岩沉积为主,在紫红色泥岩中含有较丰富、完整的介形类及其它门类化石。以往认为,这套以红色为基调的地层属河流相沉积。对其中介形类等化石的古生态、埋藏特征及丰度变化的研究表明,该地层的沉积环境应为浅水湖泊环境,而非河流等水上环境。湖相沉积自杨三组就已存在,向上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反映了湖泊水域面积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下辽河西部坳陷锦128井藻类生物标志物(分子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本文描述了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沙河子组一登娄库组(别里亚士期—阿普第早期)淡水角藻类沟鞭藻囊孢4属、5新种和2个未定种,并对拟蝙蝠藻属(Vesperopsis Bint, 1986)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11.
岩石组合特征和同位素数据表明,松辽盆地来D13井137.0—142.0m井段属于早白垩世晚期(Aptian—Albian期)营城组。104.2—137.0m井段光山核桃粉(Caryapollenites simplex)-拟榛莫米粉(Momipites coryloides)-朴粉未定种(Celtispollenites sp.)-具缘铁杉粉(Tsugaepollenites igniculus)组合特征可以与前人的大安组孢粉组合特征对比,反映的都是暖温带至北亚热带中生气候,而与晚白垩世嫩江组的孢粉组合特征截然不同,应该确定为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的大安组。54.2—104.2m井段小蒿粉(Artemisiaepollenites minor)-拟桦粉未定种(Betulaceoipollenites sp.)-枥粉未定种(Carpinipites sp.)-水龙骨单缝孢未定种(Polypodiaceaesporites sp.)组合特征可以与前人的泰康组孢粉组合特征对比,反映的都是暖温带至北亚热带中生偏旱气候,这与前人依据岩石组合特征确定为泰康组的结论一致,孢粉组合时代分析表明,该井段沉积的时间为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初期。研究结果丰富了松辽盆地新近纪孢粉地层学内容,为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井下新近纪孢粉地层学对比提供了新资料,也为邻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对比以及古植被和古气候分析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西南部下三叠统及其孢粉组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松辽平原西南部开鲁盆地哲中坳陷中的八仙筒凹陷和奈曼凹陷的参数井所揭露的地层及其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该参数井揭露出的下三叠统哈达陶勒盖组,按岩性及其孢粉组合特征划分为下、上两段。下段孢粉以Calamospora -Lundbladispora-Alisporites组合为代表;上段孢粉以Verrucosisporites -Lundbladis pora -Chordas porites组合为代表。时代为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13.
贵阳附近下二叠统双切尾虫亚科三叶虫的一新属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仅描述松辽盆地白垩纪与海侵有关的青山口组一段(赛诺曼期)和嫩江组一、二段(坎佩尼期)的沟鞭藻类1新属、11新种和1新联合种。  相似文献   

14.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2001,40(2):153-176
松辽盆地发育我国最好的白垩纪地层,岩石地层系统早已确立,但年代地层系统仍存不少争议。泉头组时代的确定是解决盆地内上,下白垩统界线的关键。泉头组上部孢粉化石丰富,孢粉组合以频繁出现Quanto nenpollenites crassatus,及Schizaeoisporites,Asterisporites,Foraminisporis,Cibotiidites等属孢子,Quantonenpollenites tarimensis及被子植物花粉Cranwellia,Scollardia,Lythraties,Xinjiangpollis等少量出现为主要特征,与塔里木盆地库克拜组上段的孢粉组合可以比较,时代应为土仑期,泉头组为一套连续沉积,与其下的登楼库组(阿尔必期)为平行不整合关系,泉头组下部的孢粉组合中被子植物花粉的分异度尚低,但已有相当含量(最高达30.3%),可与塔里木盆地库克拜组中,下段的孢粉组合比较,时代为赛诺曼期,孢粉化石的研究表明,松辽盆地上,下白垩统的界线应在泉头组的底界,即泉头组与登楼库组之间,而不是在泉头组的顶界,文内描述1新种:Interulobites radialimbosus sp.nov.,5新组合:Neoraistrickia rareuverrucosa(Chlonova)comb.nov.,Asterisporites montanensis(Tschudy)comb.nov.,Cranwellia striatella(Mtschedllishvili)comb.nov.,Quantonenpollenites causea(Stover)comb.nov.,Quantonenpollenistes tarimensis(Zhoang et Zhan)comb.nov,并修订了Yichangsporites和Quantonpollenites属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开鲁盆地白垩系发育,至今已有200余口探井钻遇到上白垩统,其中嫩江组滨浅湖相沉积地层厚度稳定,分布广泛,含较丰富的孢粉化石。通过对嫩江组孢粉化石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以Schizaeoisporites-BeaupreaiditesLythrai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孢粉组合和岩石组合的对比表明,开鲁盆地缺失松辽盆地嫩江组中上部地层。根据沉积特征和孢粉植物群面貌,对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进行了讨论,认为本区晚白垩世处于东北中生孢粉植物区南缘,孢粉植物群具有过渡性质,反应了偏干的暖温带—亚热带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6.
龙感湖近代沉积硅藻组合与营养演化的动态过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龙感湖浅孔沉积物硅藻分析,结合210Pb代代测定和鞘拱对应分析(DCA)方法,恢复近两个世纪以来龙感湖硅植物群演替历史和营养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初期(1906AD),硅藻种群中小型底禁的Fragilaria类型,Amphora libyca,Pinularia sp.等迅速减少或消失,而浮游种Aulancoseira granulata 增多,与Eunotia类型共同组成优势属种,反映龙感湖开始由贫营养状态向中营养状态转变,为水体富营养化开始发生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硅藻又逐渐由营附生为主的Cocconeis placentula,Epithemia sp.,Gomphonema,.sp。等占主导地位,反映了营养程度的又一次提高,并呈现加重趋势,硅藻组合变化反映的湖泊营养级的增加与流域人类活动影响有关,早期的湖泊富营养化响应于流域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加,而70年代以来湖泊营养程度的加重则与龙感湖流域农业化肥的使用和湿地植被的破坏导致湿地拦截功能的减弱或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和云南爬行动物区系的一致性及其起源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大同 《动物学研究》1992,13(2):101-108
云南与川、黔、贵等邻近省区都属于东南亚的一部分。依据爬行动物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把云南爬行动物区系起源和演化与东南亚甚至南亚的爬行动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可能为解决东南亚及云南爬行动物某些类群的起源这一共同性问题,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本文将印度半岛、东南亚及其邻近岛屿现生爬行动物与世界范围的相同科级阶元的分布进行比较,并以古地质、古地理演变资料推论科级阶元同祖先起源地的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再将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邻近岛屿,云南高原及邻近地区爬行动物的科属种进行比较,以探讨地区间差异的规律性。运用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变化观点阐明其物种或类群的迁移规律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