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烟叶微生物发酵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发酵生产化工产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明典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3):192-192,188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游离细胞多级串联发酵系统的组合方式和适用范围,并对此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与模拟进行了分析,最后讨论了多级串联系统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植物性微生物发酵食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各地均有植物性微生物发酵食品,水果、蔬菜、谷类、块根、豆类和油籽都用于发酵食品生产。果蔬发酵的重要之处在于获得能保藏的制品并用作非收获季节的食品供应。谷类和种子可以干制品形式得到良好保藏,延长存放期不是这类食物发酵的主要目的。由发酵引起的生物转化...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发酵产木聚糖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聚糖是植物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可再生资源。木聚糖酶是一类重要的木糖苷键水解酶酶系,可将木聚糖逐次降解为低聚木糖及木糖,在饲料、造纸、食品和生物转化等行业应用广泛。目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木聚糖酶的研究很多,菌种涉及到细菌、真菌等,其发酵生产木聚糖酶的工艺、产量及特性也各有不同,对此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木聚糖酶发酵生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牛坤  毛健  郑裕国 《微生物学报》2015,55(3):258-263
摘要:丝状微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发酵菌种,在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其菌丝呈现3种形态:分散状菌丝、团状及球状,而其生长形态与发酵产物种类及产量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本文结合本实验室所做的初步工作阐述了丝状微生物菌体形态对其发酵产物种类及产量的影响,以及无机微粒的添加对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菌体结构以及发酵产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未培养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多样性高的特点,而99%的微生物使用传统的方法仍然是"不可培养的",并且能被培养的小部分微生物不能够代表微生态的多样性。因此,确定新的微生物物种和功能仍然是目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将综述基于调整培养基、考虑微生物间相互作用、捕获分离培养、高通量分离培养来分离培养微生物群体中的未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及功能性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罗明典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5):F003-F003,309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发酵生产是其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形成产业取得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多数有机酸均可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生产,有此有机酸已进入工业化生产,其产品进入商业化,为食品、医药、化工以及农业等各个行业服务。这里仅介绍5种重要有机酸微生物发酵生产研究开发所取得的成果。一、乳酸L-乳酸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业和化工等方面,它是食品工业的重要酸味剂、防腐剂;聚L-乳酸可用于制造生物塑料。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的乳酸工业有较大发展。乳酸制成饮料,用于降低血压,这主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生物燃料作为一种新型替代燃料已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综述了微生物发酵法制备乙醇、甲烷、氢和类异戊二烯的发展状况及关键问题,并展望了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生物燃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酸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消长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我国传统发酵酸肉中的微生物种群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到大量的米酒乳杆菌、戊糖片球菌、乳酸片球菌、明串珠菌等多种乳酸细菌和德巴利氏酵母、球拟酵母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有一个动态的变化。发酵全过程中优势微生物种群是乳酸细菌、微球菌、德巴利氏酵母和球拟酵母,为高效天然肉品发酵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2.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was used to obtain pure cultures of previously uncultivated members of the divisions Acidobacteria and Verrucomicrobia from agricultural soil and from the guts of wood-feeding termites. Some elements of the cultivation procedure included the following: the use of agar media with little or no added nutrients; relatively long periods of incubation (more than 30 days); protection of cells from exogenous peroxides; and inclusion of humic acids or a humic acid analogue (anthraquinone disulfonate) and quorum-signaling compounds (acyl homoserine lactones) in growth media. The bacteria were incubated in the presence of air and in hypoxic (1 to 2% O2 [vol/vol]) and anoxic atmospheres. Some bacteria were incubated with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CO2 (5% [vol/vol]). Significantly more Acidobacteria were found on isolation plates that had been incubated with 5% CO2. A simple, high-throughput, PCR-based surveillance method (plate wash PCR) was developed. This method greatly facilitated detection and ultimate isolation of target bacteria from as many as 1,000 colonies of nontarget microbes growing on the same agar plates. Results illustrate the power of integrating culture methods with molecular techniques to isolate bacteria from phylogenetic groups underrepresented in culture.  相似文献   

13.
1960 Fermentation Process Review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糖蜜发酵培养富铬酵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筛选对铬元素吸收较好的产朊园酵母(Torulopsisutilis)为实验菌株,根据铬的耐受量实验,确定糖蜜培养基铬的添加量,研究富铬酵母培养最佳工艺条件,探讨富铬酵母的应用。发酵产品富铬酵母铬的含量7388mgkg,蛋白质含量4874%(ww),得率30%(wv)。  相似文献   

18.
发酵法生产鸟苷的生产性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鸟苷生产菌Bacillussubitilis2066为生产菌株,经摇瓶、20L自控发酵罐、500L发酵罐和25000L生产罐逐级放大试验,分别达到15.6g/L,17.7g/L,13g/L和11g/L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赤藓糖醇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藓糖醇的制备方法主要为微生物发酵法。为提高圆酵母(Torulasp.)B84512转化葡萄糖生产赤藓糖醇的发酵产量,采用控制发酵过程中葡萄糖起始浓度(30.0%)、中间流加葡萄糖浆的工艺使总葡萄糖糖浓度达到40%,发酵120h可产赤藓糖醇162.5gL,生产率为1.35gL·h,而不采取中间流加工艺,起始葡萄糖浓度为40.0%,发酵120h可产赤藓糖醇120gL,生产率为1.00gL·h。通过研究发现在赤藓糖醇发酵过程中采取中间流加葡萄糖工艺,能大大提高赤藓糖醇的发酵水平,提高幅度达30-35%,生产率也有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球头三型孢菌Trichosporonoides oedocephalis ATCC 16958发酵生产核糖醇的工艺.方法:采用摇瓶发酵优化的方式,探索培养基组份及三羧酸循环抑制剂对该菌生长及发酵生产核糖醇的影响,并在7L发酵罐中对优化的条件进行发酵验证.结果:对于核糖醇生产,葡萄糖和酵母膏分别是最佳的碳源和氮源,当葡萄糖浓度为20%时,核糖醇产量为38.60g/L.以1%酵母膏为氮源时,核糖醇浓度为37.82g/L.发酵24h添加0.2%的柠檬酸,核糖醇产量提高30.35%.采用摇瓶培养的优化条件,在7L发酵罐中发酵120h核糖醇产量为38.66g/L.结论:实验获得的优化条件可进一步用于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