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麦里地区的恐龙沟和五彩湾两地的石树沟组的中、下部层位中,发现了一些迷齿类化石,包括一些零散的脊椎骨和头骨碎片化石。石树沟组的时代当前一般认为是晚侏罗世的,也有人认为是中侏罗世晚期的。这是我国首次在侏罗纪地层发现迷齿类化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的晰脚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枝明 《古脊椎动物学报》1990,28(1):43-58,001,T002
本文是对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工作时采得晰脚类化石进行简报,化石得自中一偿罗世五彩湾组、石树沟组,计有苏氏巧龙(Bellusurus sui gen.etsp.nov.)和天山龙(未定种)(Tienshanosaurus sp.)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工作时采得蜥脚类化石进行简报。化石得自中一晚侏罗世五彩湾组、石树沟组,计有苏氏巧龙(Bellusaurus sui gen. et sp. nov.)和天山龙(未定种)(Tienshanosaurus sp.)。  相似文献   

4.
韩凤禄 《化石》2016,(1):79-80
2015年12月9日出版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期刊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韩凤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Catherine Forster,James Clark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联合报道了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晚侏罗世早期石树沟组发现的一新的基干角龙类化石——五彩湾花脸角龙(Hualianceratops wucaiwanensis),这是继发现当氏隐龙之后在该地区发现的第二种原始角龙,对于研究角龙类的早期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产出过包括多种兽脚类恐龙在内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描述了一件新的采自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五彩湾地区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恐龙左第四跖骨标本(IVPPV18060)。通过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第四跖骨对比,该标本可归入异特龙超科(Allosauroidea)。它与其他异特龙超科第四跖骨的相似性包括:近端关节面三角形并有一向后方延伸的舌状突出,向外侧轻微弯曲的骨干,位于骨干后方靠近外侧边的半月形肌肉凹陷,三角形骨干横截面。在异特龙超科当中,V18060与准噶尔盆地将军庙地区石树沟组中发现的董氏中华盗龙(Sinraptordongi)最为相似(除了以上相似性,V18060和董氏中华盗龙的相似性还包括远端关节轮廓呈近梯形,骨干后部肌肉凹陷与周围边界呈半开放状态)。但是,V18060和董氏中华盗龙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区别:V18060明显比董氏中华盗龙的第四跖骨粗壮,远端内外两髁大小差异相反。这些形态差异可能是由于个体发育或者性双形造成的,也可能代表分类学差异。对比研究和基于第四跖骨形态信息进行的分支系统学分析结果更偏向后一种解释:V18060代表一个不同于董氏中华盗龙但与后者亲缘关系很近的新的兽脚类恐龙。新材料的发现增加了中晚侏罗世石树沟动物群兽脚类恐龙的分异度。在五彩湾和将军庙地区发现不同的中华盗龙类恐龙指示了晚侏罗世早期准噶尔盆地中相邻地区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生态分异性或者地理隔离。  相似文献   

6.
《化石》1987,(4)
[本刊讯]中国-加拿大联合考察队最近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戈壁发现一批恐龙化石,其中包括巨型蜥脚类、兽脚类等,除外还有一些鳄类化石。上述化石均产自侏罗纪地层中(距今约1.50亿年)。考察队  相似文献   

7.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晚石炭世海扇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上石炭统产有丰富的双壳类化石,过去已有不少报道(杨志荣等,1983,1985)。1984-1985年,笔者等两次赴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塔木岗、双井子、化石沟地区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祁家沟开展野外工作,采得了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本文报道其中海扇类12属18种,其中有2新属、9个新种和4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8.
<正> 1988年是中一加恐龙合作计划的第三个野外工作年。这一年的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内蒙、新疆进行的。6—7月份考察队在内蒙乌拉特后旗巴音满得呼地区晚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均分布在一个南北向约10公里长的冲沟里,岩层产状较平缓,出露厚度70米左右,约含四个化石层。恐龙化石包括原角龙类Protoceratops,幼年及成年个体20余具;甲龙类Pinacosaurus的幼年个体群;小型兽脚类Saurornithoides、Oviraptor,鸟脚类化石及大量恐龙蛋化石。此外亦发现大量的其它爬行动物及早期哺乳动物化石:蜥蜴、鳄鱼、乌龟和多瘤齿兽等。这一阶段的考察工作同时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戈壁展开,继续1987年未完成的两具恐龙的发掘工作。7月,考察队转移至二连浩特达布苏。这一化石产地最早于20年代由美国中亚  相似文献   

9.
《化石》2020,(3):78-80,封3-封4
正近期,《科学通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团队关于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新发现的兽脚类恐龙足迹研究进展,新发现的两类恐龙足迹均被归入亚洲足迹属(Asianopodus)。亚洲足迹属最早由Matsukawa等人2005年在日  相似文献   

10.
<正>苏氏巧龙是一类体型较小的真蜥脚类恐龙,最早由董枝明于1990年研究命名。苏氏巧龙化石材料相对较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先后在同一化石点发现24具大小不同的个体材料。正、副型标本和归入标本均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地区恐龙沟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组。近期,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额济纳旗马鬃山地区下白垩统新民  相似文献   

11.
王敏 《化石》2000,(1):14-14
将军戈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城以北,准噶尔盆地东部边缘。它神奇独特的大漠景观和原始森林化石、恐龙化石、海洋生物化石,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石树沟近一万平方公里的将军戈壁上,有不少化石林,其中以石树沟的硅化木林最为壮观。当你驱车接近石树沟沟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山包上鳞次栉比的“碉堡群”。走到近处才看清这不是碉堡,而是残存的树桩。硅化木和其他树木一样,它的根须也起固土作用,因此每棵树桩下都形成一个小山包,将石树烘托得更加雄伟。山沟里,倒伏的硅化木遍布沟底,树身完整,年轮清晰,最长的10多米,最…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野外调查和相关研究资料,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并报道3个中国新记录种:Caloplaca arenaria,Caloplaca boul yi,Candelariella aggregate.该文描述了3种地衣的形态解剖特征、化学特征和生境,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盆地的恐龙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年,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吐鲁番盆地进行了两个野外年度的考察和发掘工作,采得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批是恐龙类。这批恐龙化石采自两个地层层位:66012发现于鄯善统的下部,因此将过去认为是早第三系的鄯善统底部划出,建立一新组——苏巴什组,时代为晚白垩世;在侏罗系红山统中采得龟、鳄和恐龙类化石,经鉴定时代为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Eberth et al.,2001)产出过巨型的蜥脚类恐龙化石(Russell and Zheng,1993),但产出的兽脚类恐龙个体则相对较小(Currie and Zhao,1993)。我们近年来在石树沟组中采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Clark et al.,2006),其中包括许多零散的骨骼和牙齿标本。本文报道一个产自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牙齿化石(IVPP V 15310),对于全面了解石树沟脊椎动物群具有一定意义。V 15310保存了一个近乎完整的上颌齿或下颌齿的齿冠。它具有典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特征:强烈侧扁,向后弯曲,前后缘有锯齿。齿冠有几种不同的磨蚀面:齿尖磨蚀成近圆形,靠近齿尖的齿冠前缘有一较大的平的磨蚀面,锯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磨蚀。V 15310很大,相关的测量数据和一些白垩纪的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测量数据相近。依据我们定义的一个定量评估锯齿大小的指标(锯齿大小指数),得出V 15310的锯齿大小指数非常小,与霸王龙相似,这与锯齿和齿冠大小具有反比关系的结论是一致的(Farlow et al,1991)。V 15310的另外一些形态特征对于推断它在兽脚类中的系统位置也提供了帮助。这些特征包括后缘锯齿明显高于前缘锯齿以及齿冠的唇侧和舌侧都有微弱的釉质褶皱。根据牙齿大小、釉质褶皱的发育程度以及锯齿的形态(Sereno et al.,1996;Chure et al.,1999;Holtz,2004),V 15310被归入中国盗龙类。其中,后缘锯齿和前缘锯齿的基部长度近似,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一特征组合可能是中国盗龙类的一个鉴定特征。这一特征组合也见于四川的中国盗龙类。相比而言,V 15310在已报道的侏罗纪兽脚类恐龙牙齿中尺寸最大(Smith,2005;Smith et al.,2005),大小接近白垩纪的一些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新材料的发现表明兽脚类至少在晚侏罗世早期就已演化出了这种巨型体型。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准葛尔盆地将军戈壁已发掘出一条完整的食肉龙化石,另一条大型蜥脚类恐龙已挖掘出一部分。科学家们十分肯定地认为,这条蜥脚类恐龙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发现的最大蜥脚类恐龙之一。同时,在准葛尔盆地五彩湾地区还发现了鸟脚类、兽  相似文献   

16.
根据野外调查和相关研究资料,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并报道3个中国新记录种:Caloplaca arenaria,Caloplaca boulyi,Candelariella aggregate。该文描述了3种地衣的形态解剖特征、化学特征和生境,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17.
冠龙是一种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基干暴龙类,现已发现的化石皆产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石树沟组。本次研究使用激光非接触数据化仪对冠龙标本IVPP V14531的左手进行扫描,用RapidformXOV2软件建立单块骨骼三维数字模型,然后用AutodeskMaya软件关联手部各块骨骼,建立整个手部的功能性三维数字模型。尽管基于骨骼化石对兽脚类恐龙手指活动范围进行推测受制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我们还是能够给出手指的可能活动范围,来测算兽脚类恐龙手指的背展和屈曲度。对模型的分析显示,冠龙手指Ⅱ和Ⅲ的有限背展度介于基干僵尾龙高棘龙和虚骨龙类当中的恐爪龙之间,有限屈曲度变化范围很大,但在高棘龙和恐爪龙变化范围之内;手指Ⅳ的掌骨和指节间关节几乎没有活动性,第一个指节间关节背展度很大,甚至强于高棘龙,第二个指节间关节活动性和高棘龙相当,第三个指节间关节活动性和恐爪龙相当。这也许暗示兽脚类恐龙在演化过程中,手指背展能力逐渐减弱,而屈曲能力逐步加强。这一演化趋势是否存在还需要更多相关数据来检验。  相似文献   

18.
刘璠  武瑞  韩凤禄 《古生物学报》2022,61(1):88-106
燕辽生物群已发现脊椎动物54属58种, 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 但其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其成因机制还未有详细研究。本文对该生物群脊椎动物进行统计分析, 并与同时代的其他生物群脊椎动物类型进行对比, 这为认识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及其成因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早期代表道虎沟生物群与晚期代表玲珑塔生物群虽存在时代上的传承关系, 但生物组合特征明显不同。对比燕辽生物群与相近时代的新疆五彩湾动物群和四川大山铺恐龙动物群, 脊椎动物组合特征差异显著。燕辽生物群恐龙类群主要以小型兽脚类恐龙为主, 还包括一些小型鸟臀类恐龙。另外还具有非常丰富的翼龙和哺乳动物。脊椎动物生态多样性高, 适应飞行、树栖、水生、穴居等多种生活方式, 但是脊椎动物的类型与同时代的相近地区明显不同。翼龙、恐龙和哺乳动物等类群都展现出独特的生物组合特征。有证据表明该时期东亚地区与其他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隔离, 结合陆生脊椎动物组合特征推测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与外界可能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  相似文献   

19.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手盗龙类(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群义县组和九佛堂组近年来产出大量恐龙化石 ,已知兽脚类恐龙包括 8属 1 0种 ,其中 6属 8种保存有原始羽毛或者羽毛结构。已经报道的属种均产自朝阳地区。 2 0 0 1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野外考察队在邻近朝阳的锦州地区义县头台乡王家沟义县组下部采集到一件恐龙标本。这一标本保存了较为完整的肩带和前肢 ,在骨骼化石附近还保存了皮肤结构。通过研究对比 ,我们建立了手盗龙类的一个新属种 :长掌义县龙 (Yixianosauruslongimanusgen .etsp .nov .)。依据以下特征将长掌义县龙归入手盗龙类 :肩胛骨明显短于肱骨、肩臼窝的乌喙骨部分小、乌喙骨近四方形、尺骨向后弯曲以及挠骨细。长掌义县龙手部的相对长度以及手指各指节的相对比例不同于已知手盗龙类。原始兽脚类恐龙的手部一般短于肱骨 ;手盗龙手部加长 ,长于肱骨 ;原始鸟类的手部相对更长 ,但进步鸟类出现反转 ,手部次生变短。长掌义县龙手部的相对长度在非鸟兽脚类恐龙当中仅比原始祖鸟 (Protarchaeopteryx) (Jietal.,1 998)和树息龙 (Epidendrosaurus) (Zhangetal.,2 0 0 2 )短。次末端指节加长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进步特征 ,长掌义县龙具有这一特征。比如 ,长掌义县龙的手指指节Ⅱ 2长于掌骨Ⅱ ,在已知兽?  相似文献   

20.
朱祥根 《古生物学报》2022,61(4):628-642
提要新疆吐鲁番盆地桃树园地区晚二叠世地层称作下仓房沟群,自下而上分为泉子街组、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为河–湖相碎屑沉积,剖面连续,层序清楚,动、植物化石丰富。文中研究的腹足类标本产于桃东沟剖面梧桐沟组下部和中部的介壳灰岩层和灰岩透镜体中,见有2层,计有2科4属6种:Xinjiangospira rotundata Yu et Zhu,Xinjiangospira habita sp.nov.、Hydrobia turpanensis Wei、Hydrobia orientalis sp.nov.、Pseudamnicola taodonggouensis sp.nov.和Valvata complanusa sp.nov.;与腹足类共生的有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以及植物和脊椎动物化石等,其中双壳类主要是Palaeanodonta,Palaeomutela和Anthraconauta等属。该腹足动物群由Hydrobiidae和Valvatidae的属种组成,标本数量多,壳体小,保存完好,是迄今已知属种最丰富的古生代淡水腹足类动物群。当前梧桐沟组腹足动物群面貌与准噶尔盆地大龙口剖面小龙口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