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及耐药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沙眼衣原体 (Ct)在本地区的感染情况 ,分析耐药趋势 ,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立明”衣原体抗原免疫快速法。试剂盒由英国 Oxoid公司提供。将含有标本的无菌拭子放入 0 .6ml提取液中 ,并进行搅拌后放入 (80± 2 )℃的加热器中加热 10~ 12 m in,反复搅拌后丢弃无菌拭子 ,在室温中冷却 5min后 ,向检测块标准窗中滴上 5滴提取液 ,15min后读取结果。结果 :2 0 0 2年总感染率 16.3 % ,其中男性感染率 2 0 .0 % ,女性感染率 11.1%。2 0 0 3年 (1~ 5月 )总感染率 2 8.4% ,其中男性感染率 3 9.2 % ,女性感染率 10 .7%。经统计学处理总感染率χ2 =12 .12 ,P<0 .0 1,男性感染率χ2 =15.54,P<0 .0 1,女性感染率 χ2 =0 .0 0 2 ,P>0 .0 5。男女和男性 Ct阳性支原体 (Uu)阴性的感染率高于 Ct和 U u同时阳性的感染率 ,而女性基本持平。 2 0 0 2年平均 1.0 2个疗程即可转为阴性 ,2 0 0 3年平均 1.2 7个疗程才可转为阴性 ,耐药率已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经统计学处理 t=3 .2 3 ,P<0 .0 5。结论 :Ct感染率已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男性高于女性 ,疗程也显著延长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慢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解脲脲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状况,用以指导临床正确治疗。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380例慢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解脲脲原体和沙眼衣原体PCR检测。结果解脲脲原体阳性率为42.9%,其阳性标本的平均拷贝数为3.4×105copies/ml,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为16.6%,其阳性标本的平均拷贝数为5.8×104copies/ml,解脲脲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合并感染的阳性率为12.6%。结论PCR技术具有简便、快捷、准确的优点,是目前快速诊断慢性阴道炎患者Uu、Ct感染状况的可靠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带菌情况,为抗生素相关腹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住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63份,用艰难梭菌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艰难梭菌。结果艰难梭菌检出总阳性率为20.86%(34/163),其中春季16.67%、夏季15.79%、秋季17.86%、冬季27.87%,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3,P0.05);成人粪便标本阳性率为22.52%(25/111),儿童粪便标本阳性率为17.31%(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3,P0.05);男性粪便标本阳性率为21.69%(18/83),女性粪便标本阳性率为20.0%(16/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2,P0.05);艰难梭菌阳性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天数为12.74d,阴性患者为8.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1,P0.01)。结论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阳性率高低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4.
董思言  延晓冬  熊喆  石英  王娟怀 《生态学报》2015,35(14):4871-4879
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较大,在区域气候模拟中尤其需要使用更加准确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于模式原有的USGS和新开发的LUC90两种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连续10a模拟,分析LUCC对中国不同季节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LUC90资料后,中国及东北、华北、华南夏季平均气温增加,但只有东北模拟与观测值的偏差减小,且通过显著性检验(P0.01)。中国及东北、华南冬季平均气温增加,并且模拟与观测值的偏差减少。中国及华北和华南对冬季气温年际变率的模拟改善好于夏季。2)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通过影响潜热通量的变化和净吸收辐射通量的变化来影响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冬季净辐射通量变化对气温变化的贡献较夏季大,而夏季潜热通量变化对气温变化的贡献较冬季大。雨养农田转变森林、草地、灌溉农田过程造成通量变化,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存在不同分区季节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生殖道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感染与输卵管妊娠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月—6月妇科住院经腹腔镜手术证实输卵管妊娠并行患侧输卵管切除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腹腔镜下行妇科良性疾病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者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宫颈管分泌物、输卵管组织进行解脲支原体培养以及沙眼衣原体检测,并作宫颈分泌物解脲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输卵管妊娠组的宫颈分泌物及输卵管组织中解脲衣原体检出率(34.3%、30.2%)及沙眼衣原体的检出率(18.6%、16.2%)明显高于对照组宫颈分泌物及输卵管中解脲衣原体检出率(16.2%、6.9%)及沙眼衣原体的检出率(4.6%、2.3%),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9、4.074、7.679、4.962,Ps0.05)。本研究22例宫颈解脲支原体感染中,解脲支原体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的敏感率均高于80%。结论输卵管妊娠与生殖道解脲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感染有密切关系,临床工作中应尽早筛查和诊断,并根据药敏试验进行预防及合理治疗用药,减少输卵管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免疫荧光抗体法、PCE-ELISA、PCR法分别检测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疑似病例的病原,以了解和评价该病原流行状况。方法收集临床疑似禽衣原体的父母代、商品代家禽、SPF鸡喉头拭子、气囊组织、子宫黏膜,组织标本固定后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测定衣原体包含体;喉头拭子、子宫黏膜处理后以PCE-ELISA定量测定衣原体;以衣原体保守性高的序列设计CTU/CTL引物扩增病料组织的omp-1基因片段。结果直接荧光染色法显示家禽衣原体平均阳性率为38.7%,组织检出率依次为子宫黏膜、气囊、喉头拭子;PCE-ELISA检测显示平均阳性率为58.7%,其中SPF鸡阳性率为10.0%,健康肉鸡达到30.0%;PCR法检测家禽衣原体平均阳性率为71.6%,SPF鸡为10.0%。样本的目的基因与标准禽衣原体6BC同源性超过99%。结论种禽场和商品养殖场均发现疑似病例中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感染情况较为严重。荧光抗体染色、PCE-ELISA可用于临床实践中进行快速、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7.
沙眼衣原体性尿道炎为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NGU ) ,在许多发达国家发病率超过淋球菌性尿道炎而成为常见性病之一。本文采用司帕沙星治疗沙眼衣原体性尿道炎 33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 ,年龄 2 0 - 45岁 ,平均 31.3岁 ,均为男性 ,所有患者均有非婚性接触史或配偶感染史 ,潜伏期 9- 2 0 d,病程最长达 1年 ,除一例无症状 ,其余均为尿道口不适、痒、刺痛或烧灼感。时轻时重 ,少数患者有少许粘液或浆液性分泌物或痂膜封口。1.2 诊断方法 衣原体检测 ,将无菌拭子插入男性尿道 2 -3cm,有免…  相似文献   

8.
衣原体感染可激活宿主细胞的MEK/ERK信号通路,但该信号通路对表原体生长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试验分别检测MEK/ERK信号通路阻断后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主要外膜蛋白(MOMP)表达及沙眼衣原体感染滴度的变化.研究MEK/ERK信号通路对沙眼衣原体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MEK/ERK信号通路阻断后MOMP表达减少,同时衣原体感染滴度也明显降低.结果表明沙眼衣原体的生长依赖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慢性盆腔炎患者支原体与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状况并对支原体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院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80例,无菌采集宫颈分泌物,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用免疫层析法检测沙眼衣原体。结果共检出解脲支原体(Uu)290例(42.6%),人型支原体(Mh)53例(7.8%),两者混合感染(Uu+Mh)76例(11.2%),沙眼衣原体(Ct)感染58例(8.5%)。Uu感染在20~40岁年龄段阳性率最高(P〈0.05),Mh、Uu+Mh和Ct在各年龄段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敏感染性结果显示,支原体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耐药率较高。结论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为慢性盆腔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临床应重视宫颈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检测。防治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可能有益于预防慢性盆腔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吉林省2016年健康从业人员的麻疹(measles)和风疹(rubella)的抗体水平。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采集吉林省2016年各地区18岁及以上健康从业人员1 419人的血清,检测其麻疹和风疹的IgG抗体,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年吉林省健康从业人员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1.26%,风疹IgG抗体阳性率为81.46%。麻疹和风疹报告病例的时间分布,主要流行季节均在春季。吉林省8个地市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在82.00%~98.0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9,P<0.05);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在63.75%~8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9,P<0.05)。男性与女性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64%和90.70%,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P=1.42,P>0.05);男性与女性的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84%和80.9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P=0.22,P>0.05)。各年龄组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在88.73%~100.00%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1、P=0.21,P>0.05);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在75.00%~88.89%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4、P=0.47,P>0.05)。结论 2016年吉林省健康从业人员麻疹和风疹的IgG抗体阳性率未达到可形成免疫屏障的水平,建议对该人群开展麻疹和风疹疫苗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1.
甘肃民勤治沙站纵纹腹小鸮食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宋森  邵明勤  刘迺发 《动物学报》2007,53(6):953-958
分析民勤治沙站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食团405块,共鉴定猎物562只。以个体计,民勤小鸮主要取食昆虫,占64.23%;其次为小型哺乳类,占32.38%;也取食少量爬行类(1.96%)和雀形目鸟类(1.42%)。生物量贡献则以小型哺乳类为主,占93.34%。猎物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异:取食小型哺乳类的频率存在显著季节差异,冬季最高94.59%,夏季最低17.75%,食物生物量贡献四季均在90%以上,季节变异不显著;昆虫成分出现在除冬季外的其他季节,且取食频率均在65%以上,季节差异显著;爬行类仅出现于夏季食谱中,仅秋季没有发现鸟类成分。分析秋、冬、春三季哺乳类猎物胫骨的量度发现,小鸮取食哺乳类的胫骨长度平均为16.22mm±4.72mm(n=112),主要取食Ⅰ(10.01mm-15.00mm)和Ⅱ(15.01mm-20.00mm)等级的猎物(分别58.04%和25.00%)。取食猎物的胫骨长度组成存在季节差异,平均长度以春季最大。民勤地区小鸮一年的食物生态位宽度为2.32,季节间存在变异,以冬季最高为2.99,夏季最低为1.64。一年的食物多样性为1.96,季节间存在变异,冬季最高为2.00。食物种类以夏季最多,秋季最少。  相似文献   

12.
底栖动物是鱼类重要的天然饵料,评估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可以指导渔业生产中鱼类的放养数量。为了探究淡水生态养殖水库中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于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对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共采集到7个属的底栖动物,隶属于颤蚓科、摇蚊科和蠓科,未采集到软体动物。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结果表明,菱跗摇蚊属Clinotanypus(IRI=7136)、颤蚓属Tubifex(IRI=6734)和尾鳃蚓属Branchiura(IRI=1384)是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34.26%、50.38%和10.96%。不同季节之间底栖动物的总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均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总密度(4100个/m~2)和总生物量(10.14 g/m~2)最高,春季(1446个/m~2;1.07 g/m~2)次之,夏季(579个/m~2;0.66 g/m~2)较低,秋季(492个/m~2;0.64 g/m~2)最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差异显著(P=0.001),2013年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可明显划分为3个:春季群落、夏秋季群落和冬季群落。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底栖动物总密度与溶氧和营养盐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水理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冗余分析表明,氨氮、盐度、pH和浊度是三河水库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总氮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差异具有边缘显著影响(P=0.08)。  相似文献   

13.
温带荒漠中温度和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荒漠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 深刻认识和量化非生物因子对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自动CO2通量系统(Li-8100)监测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和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群落生长季土壤呼吸及温度、土壤含水量等, 深入分析了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土壤呼吸具有不对称的日格局, 最小值出现在8:00, 最大值在12:00~14:00。土壤呼吸的季节格局与气温变化基本同步, 最小值在生长季末期(10月), 最大值在生长季中期(6~7月)。梭梭、假木贼和盐穗木群落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76、0.52和0.46 μmol CO2·m-2·s-1。气温对假木贼(51%)和盐穗木群落(65%)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解释率高于梭梭(35%)。梭梭、假木贼和盐穗木群落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逐渐增大, 基础呼吸速率(R10)逐渐减小。剔除温度影响后, 梭梭、假木贼群落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幂二次方函数关系, 盐穗木群落两者关系却明显减弱, 未达到显著水平。气温、土壤含水量的二元方程均能解释群落土壤呼吸大部分的时间变异: 梭梭群落71%~93%、假木贼群落79%~82%、盐穗木群落70%~80%。人工模拟降水后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降水后10 min减小、180 min时明显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再次衰减的现象。5和2.5 mm降水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和其后的递减值高于对照处理, 土壤呼吸增加、达到峰值和其后递减过程与5 cm土壤温度变化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4.
松突圆蚧种群耐寒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过冷却点、低温暴露死亡率、冷识别温度和致死中低温累积等指标评价不同季节松突圆蚧的耐寒性.结果表明:各季节松突圆蚧的过冷却点波动在-22.4~-3.1 ℃之间,以冬季雌成虫的平均过冷却点最低(-14.83 ℃),显著低于夏季雌成虫、冬季1龄若虫和初孵若虫(P<0.01),但其它发育阶段在冬、夏季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冬季1龄若虫、2龄性分化前若虫、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雌成虫和种群总体在-20~0 ℃下的死亡率、冷识别温度和致死中低温累积均明显低于夏季;1龄若虫、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和种群总体的致死中低温累积与季节性平均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R>R0.05=0.950,n-2=2),但各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与其致死中低温累积的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松突圆蚧冬季种群耐寒性最强,夏季种群最弱;该虫耐寒性的这一季节适应性并不依赖于过冷却点,而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标志重捕、染色标记和野外观测法研究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实验种群,采用4 种活动模式指数(日活动差异指数θ,昼行性指数λ,峰型指数;活动强度指数η)分析田鼠昼夜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全年12 个月的昼行性指数λ 均高于0.542,为典型的昼行性种类。其活动节律的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温度有关:1、2、3、4、11、12 月,气温较低,布氏田鼠的活动模式呈典型的单峰型;5、6、7 月气温较高,为典型的双峰型;而8、9、10 月则属于单双峰过渡类型。田鼠的峰型指数 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与月均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9,n = 12,P<0.05)。活动强度指数η与气温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4,n = 12,P < 0.05)。5~9 月,布氏田鼠的活动强度最高,每日活动时间在6 h 以上;冬季布氏田鼠的日活动量骤降,很少外出活动,尤其在1~2 月,布氏田鼠日均地面活动时间不足1min。另外,室内实验表明,布氏田鼠具有在黑暗环境中活动能力,但在野外条件下,夜间活动极少发生。  相似文献   

16.
罗东  李叶  时磊 《动物学杂志》2018,53(3):321-328
本研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调查了天山中部地区北山羊(Capra sibirica)的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在北山羊的粪便显微装片中共鉴定出14科37种(属)植物。禾本科为北山羊主要食物,夏季和冬季分别占食谱的54.30%和59.34%。莎草科、豆科、蔷薇科以及菊科也是北山羊较为重要的食物。其中高山早熟禾(Poa alpina)、嵩草属(Kobresia spp.)和针茅属(Stipa spp.)物种均为夏季和冬季采食较多的植物。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北山羊的食物组成在夏季和冬季间有明显变化,蔷薇科和菊科在冬季食谱中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夏季(蔷薇科,Pearson χ~2=13.737,df=1,P0.01;菊科,Pearson χ~2=4.784,df=1,P0.05),而对禾本科的采食比例冬季显著高于夏季(禾本科,Pearson χ~2=4.319,df=1,P0.05)。种属水平上北山羊夏季与冬季的采食食物种类的比例具有极显著差异(Pearson χ~2=89.495,df=36,P0.0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天山中部地区的北山羊属于泛食性物种,且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7.
毛竹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季节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Li-6400测定毛竹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响应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毛竹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合量子效率的年均值分别为7.30、19.15、1075mmol.m-2.s-1,0.032;最大净光合速率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春季的光补偿点最高,夏季次之,而秋季和冬季均较小;光饱和点与光合量子效率的季节变化均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毛竹CO2补偿点、CO2饱和点、羧化效率的年均值分别为73.52、1500μmol.mol-1,0.033。CO2补偿点春季>冬季>秋季>夏季;CO2饱和点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羧化效率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毛竹光合最适温度均在20~30℃,光合最适温度在春、秋季与实验前3天最高气温的平均值十分接近,而夏、冬季与测定前10天的最高气温平均值较为接近,光合最适温度在春、秋两季相当,夏季稍高,冬季最低。光合最适湿度为40%~65%,季节变化趋势: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总体而言,毛竹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季节响应与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叶片的生理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适应机制,利用1982~1999年间的NOAA/AVHRR NDVI数据和对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20年来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生长季NDVI显著增加(p=0.015),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41% a-1和0.001 0 a-1。生长季提前和生长季生长加速是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长季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春季为NDVI增加率和增加量最大的季节,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92% a-1和0.001 4 a-1;夏季NDVI的增加对生长季NDVI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小,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37% a-1和0.001 0 a-1。3种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春季NDVI均显著增加(p<0.01;p=0.001; p=0.002); 高寒草甸夏季NDVI显著增加(p=0.027),而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夏季NDVI呈增加趋势,但都不显著(p=0.106; p=0.087);3种草地秋季NDVI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p=0.585; p=0.461; p=0.143)。3种草地春季NDVI的增加是由春季温度上升所致。高寒草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夏季NDVI的增加是夏季温度和春季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温性草原夏季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9.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节性构成分析,发现中华斑羚全年取食植物16科27属31种,冬季取食植物种类与其他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8.865,P0.001),食物种类明显低于其他3个季节。各季节取食乔木的比例均最低,且冬季取食乔木种类仅1种。全年取食非禾本科草本种类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7.213,P0.001),冬季明显低于其他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食物生态位宽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Pielou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食物选择对栖息地的植被变化具有一定适应性,受植物丰富度和可食部位,以及自身的季节性活动范围和能量平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无菌猕猴桃种子采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菌的猕猴桃种子是猕猴桃胚乳培养、实生苗微嫁接等技术的基础材料,利用消毒剂灭菌是常用的无菌种子采集手段,应用最广泛的消毒剂为升汞(mercuric chloride)和次氯酸钠(NaClO)。为了避免使用消毒剂,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无菌猕猴桃种子采集方法——无菌搅拌法,同时为探索其准确性和应用性,比较了0.2%升汞灭菌20 min、10%次氯酸钠灭菌20 min、无菌搅拌法三种方式采集无菌猕猴桃种子的效果,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菌搅拌法、0.2%升汞灭菌20 min是稳定有效的无菌猕猴桃采集方式,10%次氯酸钠灭菌20 min的采集效果不稳定;在相同的时间内,无菌搅拌法的种子发芽率最高,为89.90%,但发芽势较低,均可正常成苗; 10%次氯酸钠灭菌20 min的发芽率次之,与无菌搅拌法的种子无显著差异,发芽势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47.47%和67.86%,且有打破猕猴桃种子休眠的作用,整体作用类似于赤霉素(GA_3)浸种的效果; 0.2%升汞灭菌20 min对猕猴桃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无菌搅拌法种子,且生长缓慢。此外,无菌搅拌法是物理处理,对种子、操作人员、环境均无害。这证实了无菌搅拌法的实用性和优势,发现了次氯酸钠在打破猕猴桃种子休眠方面的作用,为其它同类型果实的无菌种子采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