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唐健雄  蔡超岳  刘雨婧 《生态学报》2023,43(7):2800-28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旅游因其“绿色”属性与之联系十分密切,论证旅游发展能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探究其空间溢出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旅游发展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熵权TOPSIS法对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ECC)进行测度,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旅游发展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各城市ECC均取得不同程度提升,相对高值区集中于长江和黄河经济带下游沿线,低值区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区域尺度下,各地区ECC长期呈“东—中—西”递减格局,内部发展差异性与其存在明显空间错位。(2)旅游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和“邻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表现为“三轮驱动”下的水平提升,其对城市经济系统的驱动力显著大于生态和社会系统。(3)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得到释放,空间异质性下二者作用强度与城市ECC基本“区域重叠”。(4)政策制定上,一方面在长期落实旅游业“生态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加快旅游数字化建设和文旅融合步伐,充分释放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  相似文献   

2.
李志慧  张玥  彭璐  吴锋 《生态学报》2023,43(2):625-638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状态,开展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恢复力时空特征评估及关键要素识,对于实现“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战略和绿色丝路建设至关重要。基于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自然灾害风险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了2000—2015年尼泊尔县域尺度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恢复力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厘清了影响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恢复力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尼泊尔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恢复力在县域尺度上主要集中在中低和中等恢复力水平,而中高恢复力呈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态势,南部地区以及位于中部发展区的首都加德满都河谷地区恢复力水平相对较高;(2)2000—2015年尼泊尔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恢复力在不同阶段呈现波动变化状态,2005年恢复力最优,2010和2015年部分区域恢复力降低明显,系统恢复力区域间差异逐步增大;(3)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风险对系统恢复力提升的总效应分别为0.99,0.07,0.11...  相似文献   

3.
张社尧 《生态科学》2004,23(1):91-91
党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广东省政府的《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与时俱进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生态方面的内容,如:我省“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山区和农村环境的生态屏障功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可见,省委、省政府已把生态与环境的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我认为,普及生态文化是和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1991年6月28日是广东省生态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日。十年,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暂短的一瞬。但1981~1991年是处在中国伟大变革时期。大家知道,1978年科学大会的召开,带来了科学振兴的春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开展经济建设的新篇章。1989年的“平暴”,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航向。与此同时,全球性环境问题正在困扰着各国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家。“只有一个地球”的概念,更加深了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广东省生态学会成立十年来,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开展科普教育与宣传,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生态学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及培养生态学人才做出了贡献。为纪念广东省生态学会成立十周年,经五月二十二日的常务理事会  相似文献   

5.
徐苡珊  赵文武  韩逸  胡宝清 《生态学报》2022,42(21):8935-8939
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学术论坛于2021年11月20日至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论坛共吸引1700余人次参与线上线下研讨。论坛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9个专题展开,分别是:(1)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2)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3)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4)农村宅基地退出与乡村发展;(5)山地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6)生态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7)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8)喀斯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9)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生态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启示有:(1)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纳入生态文明建设;(2)深化多源数据和多模型耦合支撑的可持续发展评估;(3)建立健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6.
张生尧 《生态科学》2002,21(1):95-95
现据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生态经济通讯》2001年第7期报道,简要介绍中南财经大学刘思华在国际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生态本位论》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步骤求索》的主要观点,供广大会员参考。中国加入WTO以及“9.11”事件后,“经济全球化”及“生态本位论”的话题,与生态学会的活动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更为“生态—  相似文献   

7.
《生态科学》2004,23(3):248-248
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和生态技术开发委员会于2004年8月8日在广州白云山风景区召开座谈会,学习科学发展观,探讨生态创新问题。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作了《论生态创新与“生态人”的神圣使命》的主题发言。与会者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创新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和全面协调“四个文明”建设是“生态人”的神圣使命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生态科学》2004,23(2):113-113
广东省生态学会于6月28日至29日派出专家小组下乡宣讲“生态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应河源市东源县委和县政府的邀请,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彭少麟研究员主讲了“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社尧受省科协的委托带队下至东源县科协,宣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并和当地商讨如何创建生态示范县等事宜,以实际行动庆祝广东省生态学会成立23周年(6月28日)和“全国科普日”(6月29日)及《科普法》颁布2周年! 广东省生态学会赴河源宣讲生态建设$广东省生态学会秘书处  相似文献   

9.
王维舒 《植物学报》2023,(4):677-678
<正>2023年7月17–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延续了前期防治污染、绿色发展的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会议新增实现“双碳”目标的部署,提出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本次会议强调,要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强化信息融合与资源共享、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该文基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会议主题,  相似文献   

10.
韩逸  赵文武  郑博福 《生态学报》2021,41(3):1259-1265
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0年学术论坛于2020年11月11日至15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7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60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9个专题展开,分别是:(1)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可持续发展;(3)高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生态经济与区域发展;(5)生态文明与国土空间规划;(6)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7)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8)湿地监测评估与规划管理;(9)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产品供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启示有:(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动态连接;(2)注重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3)关注区域间的平衡,协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4)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78-1993中国报刊业发展成就博览会》摘录1前言旨在检阅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报刊业的新发展,展示报刊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新成就的《1978—1993中国报刊业发展成就博览会》,9月27日至10月4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2.
刘晓曼  吕娜  侯鹏  黄艳  高吉喜  袁静芳 《生态学报》2023,(21):8973-8984
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评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我国最早开始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县为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安吉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过程及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安吉县从2006年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均实现持续、稳步的提升,呈现同步向好、生态文明建设领先的态势,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提升;(2)2006—2021年,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整体水平高-稳定增长”的耦合特征,实现了“低位高耦合-高位高耦合”的转变,两者长期之间的相互作用紧密,共振耦合关系紧密;(3)2006—2021年,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等级经历了“失调-勉强协调-中度协调-良好协调”的循序渐进递增特征,稳步从低级别向高级别发展演变,完成了从失调到协调的跨越。反映出安吉县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支撑,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高质量绿色协同发展之路。评估结果不仅能为安吉县下一步...  相似文献   

13.
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优化社会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关键抓手在于编制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在行动上的具体落实。当前,面对发展生态经济的客观现实需求,提出生态经济规划编制方法并开展实证研究显得尤其迫切。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生态经济的发展内涵,面向省级尺度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需求,提出了“对象界定-本底评价-原则确立-目标制定-任务部署-机制支撑”的总体思路,以及“前期准备、内容编制、论证与审批”三大工作模块并依此构建了省级尺度生态经济规划编制技术体系。随后,以《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为例总结了工作经验,具体讨论了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内涵界定、指标体系建立等关键问题,以期为我国省级尺度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秋梦  贾宝全  李彤  刘文瑞  李晓婷 《生态学报》2023,43(14):5764-5775
生态用地稳定性是生态用地数量与质量双重保护的重要载体。基于2000、2010、2020年的GlobeLand30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并应用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揭示中国2000—2020年生态用地稳定性空间格局特征;同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国生态用地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如下:(1)近20年中国生态用地面积总体减少了近7.44×104 km2,以新疆西北部缩减最为明显;同时,耕地(76.5%)、建设用地(11.3%)的侵占是生态用地缩减的主要原因。(2)近20年中国稳定性生态用地数量变化不大,其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较一致,其中热点面积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侧(42.3%),冷点面积在“胡焕庸线”东南侧(21.2%);以占稳定性总面积53%的高稳定等级的生态用地为主,集中分布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中(24%)、低(23%)稳定等级数量相差不大,多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3)自然因素,特别是年降水量与年日照时数,对生态用地稳定性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相较单一影...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生态学会三届二次理事会于1990年12月18日在广东科学馆举行。副理事长侯剑秋和邹国础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会议。秘书长张社尧传达了关于筹备中国科协“四大”的秘书长会议的精神,并受委托代表理事长张宏达作了《广东省生态学会十年》的报告,副理事长徐祥浩就纪念广东省生态学会成立十周年活动计划作了报告。接着,分“城市生态”、“农田山地、海洋生态”和“经济、医学和生态科普”三个组进行讨论。下午,理事长张宏达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和RS技术,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基础上引入不同源地等级的相对阻力因子构建城市扩展生态阻力面UEER模型,并结合水文分析Hydrology模型利用多时相的研究方法对海口市江东新区五个时期(1988年、2001年、2009年、2017年和2019年)的建设用地扩展格局进行动态模拟分析,从生态安全的视角探讨海口市江东新区海岸带城市扩展与生态格局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前研究区重点建设区表现出“摊大饼”式蔓延格局,但在研究时域内重点建设区的面积从49.48 km~2增加到61.57 km~2,建设用地总体上是逐渐集聚的,表现出以重要交通枢纽、现有居民区和商业区为中心向外扩展的趋势。(2)城市扩展是沿着建设用地适宜扩展路径进行的,因受制于生态隔离带并不与相邻建设用地直接相连,由“适宜扩展路径”引导建设用地优化开发,避免建设用地盲目的向外扩展。另外,生态隔离带有逐渐向建设用地渗入,打破了建设用地适宜性区域集中连片的扩展态势。(3)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的存在,使得江东新区东海岸以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形成的片状区域是生态安全核心区域,虽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研究区的生态...  相似文献   

17.
《生态科学》2008,27(6)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广东",这是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小川在出席2008年12月5日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省生态学会"七大"暨建设生态文明报告会时的题词。陈小川说,广东省生态学会成立已有28年,学会对建设生态文明广东做  相似文献   

18.
石龙宇  郑巧雅  廖振珍 《生态学报》2022,42(12):4968-4977
雄安新区的建设目标是构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将城市发展与生态宜居并行。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条件与过程,对构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起到主要支撑作用。构建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雄安新区规划文件,采用地区类比法等方法对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情况进行预测,以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模型处理得到的7类景观类型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指标,并从人口、经济、产业、城镇化4方面构建雄安新区城市发展指标;其次建立耦合协同模型,分析2010、2015、2017、2025、2035、2050年6个年度雄安新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度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雄安新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在早期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后续经过政策引导,雄安新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协同程度逐渐提高,至2050年已达到良好协同状态。研究结果可为促进雄安新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迎来了广东省生态学会成立20周年生日──6月28日。在1981年成立之时,生态科学尚鲜为人知。但在今时今日,“生态”一词成了时尚的称谓,走俏大江南北:生态乐园、生态村、生态屋苑、生态游……。我看可能还有“生态城市”、“生态IT”……。这是一件大好事。证明人们要求生态平衡、和谐、环保的欲望已势不可挡。生态学一词已深入人心。但是,“生态科学”,究竟人们知多少?却是一个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付出了代价。古人类为了生存,在原始时期,必须消灭与人类敌对的生物。历史上,为了统治,产生了杀…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5月23—2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生态学学会和中山大学、广东省生态学会联合承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分会场"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生态学学会陈利顶秘书长主持,刘世荣理事长致开幕辞,分析了当今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趋势,并对本次会议的支持单位和所有参会代表对中国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