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全国山地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7月26—31日在浙江省宁波鄞县天童山国家森林公园召开。会议由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与地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持,  相似文献   

2.
刘慎谔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和林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动态地植物学理论。本文作者利用动态地植物学理论,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植被的几个焦点问题:(1)地带性顶极是动态地植物学核心问题,在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地带性顶极,受大气候控制,其余的都是由局部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非地性顶极。东北地区从东南向西北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出现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地带性顶极相应出现森林、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等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从南向北随着热量变化出现暖温性赤松(Pinus densiflora)-栎树(Quercus spp.)混交林、暖温性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栎树混交林、温性沙松(Abies holophylla)-红松(Pinus koraiensis)阔叶混交林、温性红松阔叶混交林和寒温性明亮针叶林等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除研究水平地带性顶极外,我们还研究了垂直地带性顶极或气候层顶极、前顶极和后顶极及其相互转化关系。(2)根据动态地植学中的极地苔原迁移路线,徐文铎发现了中国第2块苔原植被—大兴安岭亚高山苔原,进而澄清了在中国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领域中的山地苔原(mountain tundra)和山地冻原(mountain crymic)的基本概念和本质上的区别,发现东北山地苔原只起源于欧亚大陆北极苔原,是欧亚大陆极地苔原植物区系组成的一部分。(3)动态地植物学强调植物种的演变生态过程和物种正确鉴定的重要性。在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浑善克沙地发现了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新树种,由沙地云杉为建群种形成了超地带性顶极(post zonal climax),是陆地上非常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系统研究沙地云杉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开展了沙地云杉生态环境、种的起源、分子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保护生态等基础研究。(4)动态地植物学说认为:大气候在不断变化,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植被与气候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气候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顶极植被,且在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个地带性顶极植被。全球气候变暖给动态地植物学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地带性顶极植被受大气候控制,且是最敏感、最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若未来气温升高2℃,则东北地区森林地带性顶极,除植被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外,其分布格局变化较大,将向北迁移约443~708 km。草原地带性顶极向东迁移926 km。(5)植被区划是动态地植物学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植被区划应该建立在植被地带性基础上,且要反映历史情况与过去的气候关系。高级区应以地带性顶极为主,低级区可以考虑非地性顶极植被类型。因此,植被区划是动态地植物学中最结合生产实践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依据。我们根据动态地植物学中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指标和系统,开展了黑龙江省植被区划、中国东北植被区划和中国东北植被生态区划等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庆祝中国植物学会成立三十周年,1963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为期10天、規模空前盛大、包括12个分支学科的植物学学术会議。会上,除了一些共同議程外,主要是按专业組进行的学术活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专业組的与会代表共21名,列席23名,收到論文(摘要)66篇。为着有較多的时間进行討論,只宣讀了12篇。其后,就植被分区、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发展方向以及1964年专业学术会議的召开等有关本門科学发展的重大問題展开了討論。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态学报 创刊于 195 5年,是我国生态学领域创刊最早的专业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最初为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资料丛刊 ,1963年正式为第一卷号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6年改为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  相似文献   

5.
中国植物学会于1962年11月20—28日在北京举行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术会议。这是解放后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方面第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共53人,包括全国22个省(区)市的知名学者和青年科学工作者。大会共收到論文86篇,其中包括有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內蒙、华北地区以及新疆荒漠和西藏高原地区的植被分类(包括草场和林型分类)、地区植被类型特征、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制图以及工作方法研究和支援农业问题等各个方面。 (1)关于植被分类,就分类系統各级单位的概念、以及次生植被的分类问题等。有些同志认为植被型一级相当于演替上的頂极羣落,而它的不同演替阶段所出現的一些不同生活型的羣落則作为不同的羣系纲,并且併为一个演替系列;另一些同志則承  相似文献   

6.
中国植被图、植被区划编委会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植被分类、分区及制图学术工作会议,在侯学煜教授主持下,子1980年12月1—10日在河南安阳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有知名的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家,也有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共70余人,可谓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界的一次盛会。代表们提交大会的论文和报告33篇及多幅图件。我国幅员辽阔,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编制为我国四化建设提供专业性强、学术水  相似文献   

7.
受国际植被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Vegetation Science)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会同中国植物学会生态地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第三十五届国际植被学会议。本次会议是国际植被学会首次在我国召开的年会。大会于1992年9月2l日—9月25日在上海召开,其中9月26日—10月5日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了为期10天的野外考察。到会的代表来自17个国家,共98人,其中中国代表45人,外国代表53人。本次会议主题为:“应用植被生态学”。大会共收到论文103篇,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六部分:有关植被科学的一般性讨论(4篇);植被科学与林业(30篇);植被科学与草地管理和农业生产(25篇);植被科学与自然保护(15篇);植被科学与城市生态(15篇);植被研究方法及其他(14篇)。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植被生态学在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同时也对地植物  相似文献   

8.
本刊——《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先后由钱崇澍、李继侗、侯学煜光生负责主编是中国植物学会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它的前身是《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资料丛刊》,创始于1955年,原为每号专载论文一篇,至1957年共出版了18号。后因稿件增多改为合辑,至1960年共出版了4辑。1963年将《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资料丛刊》改为《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并由不定期刊改为半年定期期刊,1966年停刊。停刊前已出版了4卷7期,刊载文章共130余篇。  相似文献   

9.
主编郑重男,1934年生,广西玉林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植物分类学及生态地植物学专家。郑先生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今武汉植物所),主要从事植物分类、植物资源和植被的调查,采集和研究工  相似文献   

10.
1964年上半年,中山大学生物系植物教研室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专业組的师生,采取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結合的形式,利用生产实习、論文設計的时間,先后到海南島、广东北部、鼎湖山及广东沿海等地进行植被調查,并展开羣落生态及个体生态的試驗工作。海南島的調查研究工作包括下列三个方面。今年春有一个实习队前赴昌江县坝王岭林区,在1962年的工作基础上,对該地的青皮林、山地雨林及山地常綠林的类型和結构等方面,进行了深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中国植物学会成立五十周年,许多会员自然会联想到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连任多年的理事长,钱崇澍老先生。在1963年中国植物学会三十周年庆祝会上,曾经共同祝贺了钱老的八十寿辰。今年学会五十周年正好是他的百年诞辰。他已离开我们十八年了,但他的慈祥面孔和谦虚谨慎的学者作风,仍然萦绕在我们同志的心目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我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的丰功伟绩。钱老学识渊博,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及植物生理学等方面,都作了许多工作,对近代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例如,钱老1916年在国外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刘慎谔的动态地植物学说原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多组判别分析法(MGDA)研究了东北地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1)以东北地区210个气象站的7个气象因子为变量,组成210×7矩阵,用PCA方法进行分类和排序,其结果明显划分7个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2)影响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的形成和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3)确定了7个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的水热指数分布范围和特征;4)采用MGDA法建立了判别函数模型,预测了东北地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其准确率可达90.32%。  相似文献   

13.
<正> 水生区系与植被,作为研究的对象而言,是处于植物学与水生生物学两学科的交接处。在一切植物学领域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对于水生植物也是适用的,尽管后者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上具有自己的特点。 譬如,在为区系与检索表编写种的鉴定书时,就有必要考虑到水生植物的特点:以营养体为优势、异叶性、存在着水生的与地面的两型形态。作为植被类型中的一种,水生植被研  相似文献   

14.
羌塘高原及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塘高原及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是植物学研究相对薄弱的地区.通过对该区域进行植被调查、植物种质资源采集,共收集到31科90属148种(变种)植物标本及其种质资源,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植物为主.分析结果表明: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广布为主,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分布为主,种的分布类型以中国特有与中亚分布及变型占有绝对优势,反映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特有种的大量形成及与中亚植物区系的密切联系.对调查区域一些植被类型进行了描述,对冰川棘豆、镰荚棘豆、青海刺参等8种植物的资源与开发利用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合理保护与利用植被与植物资源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全国“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基础讲习班于1982年11月1—23日在河南郑州举办。为了振兴中华,使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更好地服务于农、林、牧、渔各业区划需要,以及提高从事于农、林、牧、渔、环境保护等学科的科技人员,尤其是年青的科技人员的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和生态系统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学习有关的工作方法,早在1979年,以侯学煜教授为首的老一辈的科学家倡议,拟在哈尔滨举办这个讲习班,后因被聘请任教的多数教师先后出国考察和工作,讲习班未能如期开办。1981年12月,在河南安阳市召开的全国植被图学术工作会议上决定,1982年第四季度在河南举办。  相似文献   

16.
宁夏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变化地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琦殷  宋超 《生态科学》2022,41(2):91-98
基于MODIS—NDVI时序数据,运用ArcGIS软件,采取植被指数法和趋势分析法,估算了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9年植被覆盖度,分析研究了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由波动变化不明显逐渐变为波动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类型以低覆盖度和中覆盖度类型为主。随着高程的增加,植被明显改善类型占比逐渐降低,植被无明显变化类型占比逐渐升高;坡度越平坦的地区植被改善越明显,且北坡和西坡的植被改善情况好于东坡和南坡。总体来看,该保护区2000—2019年的保护成效显著,但仍需要对植被覆盖度低的区域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并重点关注地势高、坡度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的回顾与展望”讨论会于1982年11月20日至25日在郑州召开。到会代表28人,来自全国各省(区)20个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派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得到河南省科协的热情支持,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为1983年召开的“中国植物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作准备,讨论了“中国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的回顾与展望”等准备提交大会的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与论点,落实了撰稿人。讨论按地区和专题进行,分为热带、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干旱和半干旱荒漠草原、青藏高原、植被制图和环境植物学(包括实验生态与指示植物、地植物化学)等六个组。各组讨论纪要将整理成文,陆续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发表。在此基础上,由侯学煜教授汇总撰写“中国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的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东北主要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于成龙 《生态学报》2017,37(19):6511-6522
准确地划分地带性主要植被类型分布的适宜区域,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在检验1961—2013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突变点的基础上,基于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热量指标,研究气候变化对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适宜分布区域的影响,并利用2000年和2013年土地类型覆盖数据(MCD12Q1),对推算的适宜分布区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气温突变点为1982年,其它地区为1988年,东北地区各生态地理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气温突变点后适宜在东北地区生长的主要植被种类没有变化,但各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均有所改变,其中高山冻原、亚高山矮曲林、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适宜分布区域面积减小,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面积增大。气温突变点前后各植被类型适宜分布区的地理中心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移动距离最大的是南部地区的亚高山矮曲林,向东北方向移动了135.44km。与主要植被类型实际分布相对比,证明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植被类型分布可能已经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在GIS系统的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构建了基于光能利用率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模型,估算了我国陆地1982—2000年1—12月植被NPP,分析了1982—2000年我国不同植被类型NPP的季节性和年际性变化规律,基于像元空间尺度讨论了植被NPP对气候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植被NPP年内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年NPP在1982—2000年基本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落叶针叶林,增长幅度最小的是草地;1982—2000年,NPP年际间波动最大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年际间波动最小的植被类型是草地.通过NPP对气候因子(降水、温度)变化的响应分析表明,我国降水对植被NPP季节性变化的驱动作用高于温度,气候因子(降水、温度)对北方植被NPP季节性变化的驱动作用高于南方;我国气候因子(降水、温度)对NPP年际变化的驱动作用(强度、方向)随季节 及纬度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0.
民族植物学定量研究中的取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量方法在民族植物学研究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住,但民族植物学定量研究中有关取样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笔者针对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拉祜族民间草医所使用的药用植物资源和草医对不同生境中药用植物的利用情况进行了取样,并以此对民族植物学中有关取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民族植物学的取样面积与植物生态学中的取样面积比较相近。所以在进行民族植物学野外取样时,司以针对具体的生境和植被特点来借用植物生态学中对该类生境或植被所采用的最小取样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