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甲型H1N1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分别与A/Brisbane/10/07和A/ShenZhen/406H/06共感染小型香猪,预测甲流病毒在与季流H3N2病毒/甲流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共感染时是否会发生变异.方法 分别将A/California/7/2009(CA7)与A/Brisbane/10/07(H3N2),A/California/7/2009与A/Shenzhen/406H/06(H5N1)对5~6月龄小型猪共感染,小型猪经复方氯胺酮0.1 mL/kg麻醉后进行滴鼻感染,感染后第5天安乐死动物,取动物肺组织作病毒测序分析.结果 A/California/7/2009(CA7)与A/Brisbane/10/07(H3N2)共感染后,A/California/7/2009病毒PB1基因993位G→A突变,PA基因1659位G→A突变,没有氨基酸的变异.A/California/7/2009与A/Shenzhen/406H/06(H5N1)共感染后A/California/7/2009病毒PB2基因1711位T→C突变.碱基的突变未引起氨基酸的变异.结论 A/California/7/2009(CA7)与A/Brisbane/10/07(H3N2),A/California/7/2009与A/Shenzhen/406H/06(H5N1)共感染后在猪的体内没有发生病毒重组、变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与A/California/4/2009病毒序列比较同源性在99%以上,本实验旨在比较两株病毒感染BALB/c小鼠研究感染力强弱。方法分别将A/California/7/2009(CA7)与A/California/4/2009(CA4)两株病毒分别连续10倍稀释后,对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经乙醚麻醉后进行滴鼻攻毒,每个稀释度接种10只实验小鼠,测定CA7 MLD50为101.24/0.05 mL,检测小鼠感染、致病的多项指标,观察期为14 d。结果相同TCID50的CA7和CA4病毒感染小鼠,CA4感染小鼠后14 d内死亡率为20%,而CA7感染小鼠后8 d内死亡率为100%。CA7 106TCID50感染的小鼠病理表现为重度弥漫性间质性肺炎,CA4 106TCID50感染的小鼠病理表现为中度-重度间质性肺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CA7感染力明显强于CA4。  相似文献   

3.
目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感染BALB/c小鼠,研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毒性肺炎发病机制。方法 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CA7流感病毒滴鼻制备甲流病毒感染小鼠模型。攻毒后第5天解剖实验和对照组小鼠,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中IL-2,IL-6,TNF-α含量。结果结果实验组肺组织中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IL-6、TNF-α、IL-2这3种细胞因子在感染甲流病毒后的显著性变化与病毒感染后的肺组织病理损伤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板蓝根颗粒抗流感病毒的药效作用。方法 A/California/7/2009(CA7)病毒滴鼻感染BALB/c小鼠观察14d,观察板蓝根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计算小鼠存活率、存活天数以及延长生命率。感染的小鼠第5天每组小鼠处死一半,取肺组织,观察板蓝根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结果板蓝根可明显延长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存活天数并提高存活率,病理结果显示板蓝根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的肺组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板蓝根颗粒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对比不同月龄BALB/c小鼠感染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后的淋巴细胞相对含量和炎症因子调控差异,提供流感类病毒性疾病防控的基础研究证据,本研究选用2月、8月龄雌性BALB/c小鼠,分别感染1×105TCID50/0.1mL的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PR8毒株,每天记录体重、肛温变化,于感染第7d处死解剖取材,计算脏器指数,qPCR技术检测肺组织流感病毒M基因拷贝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含量及肺组织中IL-6、IFN-γ、MCP-1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显示:(1)感染相同剂量病毒7d后,2月龄小鼠有1例样本死亡,生存质量下降较大,8月龄小鼠全部存活,体重较第0d相比仅下降12.35%,感染后2月龄组小鼠胸腺指数明显下降(P<0.01),8月龄组变化不明显。(2)2月龄组染毒小鼠肺组织M基因拷贝数显著低于8月龄染毒组(P<0.05)。(3)染毒后,2月龄组小鼠体内IFN-γ、IFN-β、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增长显著(P<0.05),IL-6、MCP-1、IL-23含量显著高于8月龄组(P<0.05);2月龄染毒组小鼠杀伤...  相似文献   

6.
探讨人偏肺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肺组织Toll样受体(TLRs)表达变化及PolyI:C对病毒复制的影响。实验小鼠分为hMPV感染组、polyI:C+hMPV组、polyI:C+DMEM组、DMEM对照组,均在滴鼻后1、3、5、7、9和16d处死,取肺组织用于病毒滴度测定、病理检查、通过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内TLRs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①与hMPV感染组相比,polyI:C+hMPV组小鼠肺内病毒复制水平明显减低,仅在感染后第5d及第7d检测到病毒;病理检查结果亦提示肺部炎症明显减轻。②RT-PCR结果提示:hMPV感染组小鼠与DMEM对照组相比,肺组织内大部分TLRs mRNA表达均升高。③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提示:hMPV感染后小鼠肺组织TLR7-8 mRNA增高最为显著,且有时间依赖性;滴鼻后24h,polyI:C+hMPV组TLR3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人偏肺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可上调小鼠肺组织Toll样受体表达,其中TLR7/8途径可能在启动天然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polyI:C可通过早期活化TLR3,抑制hMPV在小鼠肺内的复制,并减轻肺部炎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人高致病H5N1禽流感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及H1N1流感病毒分别感染BALB/c小鼠后的机体反应特征。方法分别以H7N9病毒、H5N1病毒和H1N1病毒滴鼻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存活率、体征变化及感染后肺组织病理损伤差异,检测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肺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观察小鼠感染后修复状况。结果 H7N9病毒、H5N1病毒和H1N1病毒均感染BALB/c小鼠,小鼠存活率依次为H7N9H1N1H5N1,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程度依次为H5N1H1N1H7N9,PCNA表达水平依次为H7N9H1N1H5N1。结论 H7N9病毒感染后宿主炎症反应较小,感染后小鼠肺组织自我修复能力较强;H5N1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的机体反应最为强烈,感染后恢复能力差,致死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对流感病毒H7N9的免疫保护效力。方法用我国2012~2013年度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以腹腔注射方式免疫BALB/c小鼠,并设PBS免疫模型组,末次免疫14 d后以5 LD50A/Anhui/1(H7N9)进行攻试验。感染后观察记录小鼠临床表现,体重变化,并分别于第2天和第4天每组处死3只小鼠,取肺组织和鼻甲骨测病毒滴度和载量。结果感染后疫苗与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疫苗组存活率为10%,模型组全部死亡。感染后第4天疫苗组鼻甲骨滴度显著低于模型组。血凝抑制试验及中和实验表明免疫小鼠血清无中和H7N9病毒抗体。结论季节性流感疫苗在小鼠中对于H7N9流感病毒感染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品系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肺组织内血栓形成的情况。方法使用H1N1病毒A/California/7/2009(CA7)株和H3N2病毒A/Brisbane/10/07株,对BALB/C小鼠、Scid小鼠、NOD/LTJ小鼠、BALB/C-nu小鼠、NOD-Scid小鼠和icosl-KO小鼠经乙醚麻醉后进行滴鼻攻毒。检测小鼠感染后肺组织病毒拷贝数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H1N1和H3N2滴鼻攻毒的各组小鼠均染毒,病理表现为程度略有差异的间质性肺炎。13只H1N1病毒感染小鼠和6只H3N2感染小鼠在肺组织中观察到多个小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血栓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血小板。结论各品系小鼠感染H1N1和H3N2流感病毒后均可能出现肺组织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血必净)治疗甲型H1 N1流感重症肺炎小鼠的疗效,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血必净组,正常组小鼠予20μL PBS滴鼻,模型组小鼠2×105 TCID50/20μL甲型H1 N1流感病毒液滴鼻感染,建立流感重症肺炎小鼠模型。血必净组小鼠2×105 TCID50/20μL甲型H1 N1流感病毒液滴鼻感染,并于感染前24 h腹腔注射给药,1次/d,连续给药5 d。通过观察、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小鼠的存活率、体重、肺病毒载量、肺湿干比、肺组织病理、肺灌洗液细胞因子等结果,评价血必净干预小鼠流感重症肺炎的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模型组小鼠存活率为30%,体重下降明显,肺湿干比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提示严重肺水肿;肺组织病理显示,双肺弥漫性炎性反应细胞浸润,肺泡上皮细胞脱落、坏死,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伴有水肿、瘀血、出血,提示流感重症肺炎模型成立。血必净组小鼠存活率为60%,较模型组为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下降较模型组轻,肺湿干比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病理示炎症细胞浸润,肺脏水肿,淤血、出血等严重程度均较模型组轻,提示血必净可减轻甲型流感重症肺炎小鼠的肺损伤。模型组与血必净组肺病毒载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必净并无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血必净组可于感染后1 d、3 d降低TNF-α水平(P<0.05),于感染后3 d降低IL-6水平(P<0.05)。结论:血必净对流感重症肺炎小鼠有减轻肺损伤及死亡保护趋势,但作用不显著,这可能与血必净并无直接抗病毒,但能调节感染早期TNF-α、IL-6等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对流感病毒H7N9的免疫保护效力.方法 用我国2012~2013年度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以腹腔注射方式免疫BALB/c小鼠,并设PBS免疫模型组,末次免疫14 d后以5 LD50 A/Anhui/1(H7N9)进行攻试验.感染后观察记录小鼠临床表现,体重变化,并分别于第2天和第4天每组处死3只小鼠,取肺组织和鼻甲骨测病毒滴度和载量.结果 感染后疫苗与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疫苗组存活率为10%,模型组全部死亡.感染后第4天疫苗组鼻甲骨滴度显著低于模型组.血凝抑制试验及中和实验表明免疫小鼠血清无中和H7N9病毒抗体.结论 季节性流感疫苗在小鼠中对于H7N9流感病毒感染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Graves眼病合并真菌性角膜感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Graves眼病后导致的真菌性角膜感染。一位31岁的甲状腺机能亢进同时伴有双眼突出的女性,视力下降、眼睑浮肿。首先应用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1个月后,突眼症状无改善,遂给予大剂量甲强龙冲击和曲安奈德球后注射以减轻症状。3个月后,该患者出现角膜溃疡,双眼无光感。1周后体温升高,最高达39.5℃,给予抗菌治疗后体温仍波动在36.7~37.3℃之间。角膜溃疡分泌物涂片可见真菌芽孢和菌丝,予甲亢、抗真菌和营养支持治疗。1个月后,患者双眼睑浮肿减轻、角膜溃疡面积减少,视力恢复到可有光感,体温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不同时间和剂量建立BALB/c小鼠的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模型,探索小鼠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过程.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在0、1、2 d滴鼻接种肺炎支原体菌液3次,Ⅱ组在0 d滴鼻接种小剂量肺炎支原体菌液1次后于8、9 d再接种和Ⅰ组相同的肺炎支原体菌液2次,均设立不同剂量、批次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全部实验动物在3~18 d内分批处死.所有小鼠均取肺组织做病理切片.以组织病理学评分来确定小鼠的肺部炎症反应程度.取肺组织匀浆及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肺炎支原体培养做病原学检测.结果 接种后实验动物全部存活无死亡.实验组动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样病理改变,组织病理学评分为1.5~14.3分,分别于第5、6天和第11天达到最高,平均分为4.9分;Ⅰ组实验组动物多呈轻、中度改变,Ⅱ组实验组动物多呈中、重度改变.所有实验组动物肺组织匀浆及BALF的肺炎支原体培养在接种后1月内先后出现阳性结果.对照组动物未出现明显肺部炎症改变,组织病理学评分为0~1分,肺炎支原体培养为阴性.结论 成功建立BALB/c小鼠的肺部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组织病理学评分方法可用以评价肺部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不同接种时间和剂量所致的病变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气雾攻击产生气溶胶的感染方式对三个品系的小鼠分别进行感染,比较三个品系小鼠在感染过程中的感染差异,从而对三个品系小鼠流感模型的特点进行分析,为流感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疫苗和药物的开发选择合适的感染模型提供参考。方法选用A/Puerto Rico/8/34(H1N1)病毒株,采用气雾攻击的方法感染近交系C57BL/6、BALB/c和远交群ICR三个品系的小鼠,每日称小鼠体重,肉眼观察小鼠状态,分别于感染后3、7、14 d处死小鼠,取肺脏称其湿重,进行肺脏的病毒测定及病理观察。结果三个品系小鼠均可感染,其中C57BL/6小鼠的存活率低于其他两个品系,3 d的肺指数和病毒载量均明显高于ICR小鼠(P0.05),镜下病理结果显示较其他两个品系也更明显。BALB/c小鼠与其他两个品系小鼠相比,体重在后期的恢复最慢,存活率比C57BL/6高但比ICR低;肺指数和病毒载量与其他两个品系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镜下病理改变相似,但弱于C57BL/6强于ICR。ICR小鼠的发病进程与其他两个品系小鼠基本相似,但体重、存活率、肺指数、病毒载量及镜下病理改变等指标均弱于其他两个品系。结论三个品系小鼠均可建立流感气溶胶模型,但感染后的三个模型各有特点,在实验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来选用合适的小鼠品系建立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流感泰得预防给药在小鼠体内对H1N1型FM1株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及对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磷酸奥司他韦组,流感泰得2.5、5、10 mg/kg组,提前24h和1 h滴鼻给药2次,于第二次给药1 h后滴鼻感染小鼠造成肺炎模型,连续观察14 d,统计小鼠存活率、平均存活天数、体重变化;按以上方法于造模后第5 d天取肺脏,计算肺指数、肺脏病毒滴度。结果:与病毒对照组相比,流感泰得3个剂量组可明显提高病毒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延长平均存活时间,缓解病毒感染引起的体重降低,降低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和肺脏病毒滴度。结论:流感泰得在小鼠体内预防给药具有抗H1N1型FM1株流感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则予以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肺功能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33%(8/60),低于对照组的36.67%(2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术后5 d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FVC、FEV1、FEV1/FVC与IL-6、IL-10、CRP均呈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可显著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风险,且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与炎症反应存在密切相关,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机制可能与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人工感染怀孕豚鼠建立嗜流产衣原体发病模型,观察流产病理学变化的差异,确定豚鼠是否可以作为嗜流产衣原体的动物模型。方法35只清洁级怀孕40d的豚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将羊嗜流产衣原体分离株B10011、CG1株分别以三个剂量组(10^-1,10^-2,10^-3)腹腔攻毒1次,每只0.5mL,以灭菌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攻毒后观察豚鼠的临床体征、流产和死亡数量。攻毒后20d安乐死处理剩余的大小豚鼠,无菌摘取组织,分成2份。一份-20℃冷冻保存,PCR检测病原在组织中的分布;另外一份固定于10%中性甲醛溶液,组织切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1)羊嗜流产衣原体分离株B10011和CG1均可造成怀孕豚鼠流产、产弱胎、畸形胎或死胎。2种分离株感染不同剂量造成豚鼠平均流产时间、流产数量、豚鼠死亡数量均有显著差异,且CG1株敏感性高于B10011株。(2)2个分离株均可造成肾脏、肝脏肿大,肺脏呈局灶性出血,卵巢出血坏死,胎盘子宫阜水肿;病理组织学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单核细胞大量增生;肝细胞颗粒样病变。脾髓质弥漫性出血,皮质区淋巴小结生发中心萎缩。(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衣原体包涵体主要分布于肾脏近曲小管、远曲小管,以及脾脏的髓质区。(4)PCR检测显示分离株感染后,肾脏、脾脏、肺脏、肝脏中均呈阳性。在卵巢组织中,高剂量组呈阳性。结论以B10011和CGl分离株人工感染怀孕豚鼠均可导致豚鼠出现流产,且CG1分离株敏感性较高,呈剂量一效应关系;感染豚鼠病理学变化与临床羊流产相似。因此,人工感染豚鼠流产模型可以用于反刍动物嗜流产衣原体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城疫(ND)是鸡新城疫强毒株引起的一种鸡的烈性传染病,目前疫苗接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手段。临床上曾分离到与中等毒力疫苗株Mukteswar高度同源的强毒株JS/7/05/Ch,其通过静脉注射后毒力显著增强。为了探究JS/7/05/Ch经血液途径毒力增强的机制,本研究选用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作为研究模型,分析基因Ⅲ型NDV在PBMC中的靶细胞。细胞分选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可诱导PBMC中单核细胞的增殖。实验组病毒感染后单核细胞相对占比上升,感染后1d Mukteswar组(Muk组)单核细胞占比16.3%,JS/7/05/Ch组(JS组)为13.21%,而对照组单核细胞仅占比3.18%。荧光定量PCR测定分选后各细胞中的病毒载量,感染后3d JS组单核细胞中的病毒含量与感染后1d相比极显著性增加(P<0.01)。感染后1d病毒以感染淋巴细胞为主,而在感染后3d单核细胞的相对病毒含量均超过淋巴细胞占据主导地位,Muk组和JS组分别为54.2%和60.2%。综上所述,基因Ⅲ型NDV在PBMC中的靶细胞是单核巨噬细胞。这为进一步研究这对基因Ⅲ型模式病毒毒力差异的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脑啡肽-干扰素α-m融合蛋白外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脑啡肽-干扰素α-m融合蛋白(EI)外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作用,分别用HSV-1感染兔子角膜、HSV-2感染豚鼠阴道建立动物感染模型.兔子角膜感染24h后用融合蛋白滴眼液治疗,每天3次,每次0.5ml,共14天.豚鼠阴道感染48h后,用融合蛋白涂剂抹外阴病灶,每天3次,每次10mg,共14天.用IFNα-m和生理盐水/赋形剂作为对照.采用记录病损程度分级法进行临床症消减观察,并于治疗前后测定实验动物病灶病毒滴度、HSV抗体滴度及NK细胞活性.结果显示:与IFNα-m相比,EI治疗组实验动物病毒感染症状大幅减轻且病程缩短,动物病灶中病毒滴度下降,抗HSV抗体滴度升高,NK细胞活性增强.说明脑啡肽干扰素融合蛋白具有较强的消除炎症和局部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治疗HSV感染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豚鼠颈内静脉置管模型,解决豚鼠静脉多次、大剂量给药问题。方法 10只豚鼠麻醉后均在显微镜下切开颈内静脉,置入医用PE导管,术后7d每日换药并向导管内注射1mL肝素化的生理盐水(50U/mL),观察有无堵管、脱落现象以及伤口有无红肿、渗液,术后第7d抽取静脉血行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①术后观察7d,10只豚鼠存活8只,2只豚鼠于第4d死亡,每日观察无脱管及堵管现象。②术后第1d2只豚鼠伤口有明显渗出,略肿胀,第2d渗出减轻,无肿胀,此后至第7d伤口无渗出及肿胀出现;③术前与术后7d血常规主要指标与"C"反应蛋白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成功构建豚鼠颈内静脉置管模型,可满足静脉多次、大剂量给药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