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工气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兰芳 《蛇志》2004,16(2):62-63
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鼻或口插入气管或气管切开所建立的气体通道。近几年来,我科对人工气道管理进行了临床实践和探讨,尤其是在气道管理中的湿化、适时吸痰、气囊的管理及防止感染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主张和观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道食道双管喉罩在急诊危重患者紧急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急诊科院前和院内抢救需行紧急气管插管但经评估后存在困难或操作后失败的危重症患者76例,根据其最终建立的人工气道方式分为继续设法气管插管组(A组)36例和改用气道食道双管喉罩组(B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建立气道成功率和建立气道所用时间。结果 B组通气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的插管成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建立气道所用时间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道食道双管喉罩可作为急诊危重症患者在气管插管术困难或失败后首选的替代、次选方案,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护理。方法:对19位病人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实行低渗液持续湿化气道;加强基础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结论: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是控制肺部感染,降低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气囊漏气实验预测拔管后发生严重上气道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共有156例气管插管患者入组,根据气囊漏气实验的情况分为两组,阴性组和阳性组,拔除气管插管后观察两组喘鸣发生与二次气管插管情况.结果:156例患者中气囊漏气实验阴性组125例,阳性组31例,拔除气管插管后,有13例患者需再次插管,其中1例患者无法插管,予经皮气管切开.结论:气囊漏气实验是一项简单方便筛查拔管后可能上气道梗阻的方法,如为阴性其因严重上气道梗阻再插管可能性很小,如为阳性则要注意可能发生拔管后上气道梗阻.  相似文献   

5.
纪考云 《蛇志》2014,(4):415-416
<正>重型颅脑损伤是指GCS评分为3~7分的患者,病情危重,常伴有不同程度呼吸障碍。早期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救治的关键[1]。由于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原本湿化的作用减弱,气道分泌物易形成痰痂,影响正常通气[2],同时由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大量脱水剂的应用也加重气道的干燥程度,加重肺部感染的机会。而合理的气道湿化是一种物理疗法[3],可保持纤毛运动、稀释痰液和廓清功能。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湿化方法较多,而湿化液也  相似文献   

6.
林秀云  郑迎春  刘泳榆 《蛇志》2015,(2):224-225
目的探讨喉癌术后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喉癌术后人工气道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实施全方位的人工气道护理,患者恢复良好,无1例出现肺部感染、窒息并发症。结论术后细致的人工气道护理对喉癌手术患者的顺利恢复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视气管导管在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行全麻手术的患者220例,其中使用可视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观察组,使用普通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插管次数、插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气道插管后(T_2)、气道插管后5 min(T_3)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T1时间点两组患者的HR、SBP、DBP均低于T_0、T_2、T_3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T_3两组患者HR、SBP、DBP、Sp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喉痛发生率为0.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时使用可视气管导管插管效果满意,可有效的减少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评估发光管芯在感染手术患者麻醉常规气管内插管和预测困难气管内插管的适用性与安全性,并比较改变光棒前端弯曲角度的临床实用效果。方法:选择136例ASA I~Ⅲ级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正常气道120例,可顺利气管插管,120例患者按照插管时弯曲光棒角度不同随机分为A组(60°)和B组(90°);困难气道插管患者分为C组(90°)。分别记录各组插管时间、插管次数、插管的成功率、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测量医生与患者呼吸道之间的距离。结果:A、B和C组的一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100%、96.6%和81.2%,时间分别为(12.3±3.8)s、(13.2±4.1)s和(18.2±5.5)s,三组各自的插管总成功率均为100%。而且改变光棒前端角度的A组插管时间均较B、C组短,发现光棒插管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医生与患者呼吸道之间的距离为(34±4)cm。结论:在感染手术患者气管插管过程中使用发光管芯引导插管成功率高、对患者的循环影响低且术后并发症少,更为重要的是降低了医务人员与传染性患者近距离接触的机率。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械通气技术在严重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抢救治疗中广泛应用,人工气道管理技术方法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显示十分重要作用,有效的气道管理技术方法可减少机械通气过程中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结合临床应用机械通气技术体会,本文主要对人工气道管理技术方法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碧霞 《生物磁学》2005,5(2):76-77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护理。方法:对19位病人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实行低渗液持续湿化气道;加强基础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结论: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是控制肺部感染,降低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田宇红  何继东  王欣  张雅茗  汪萌  王省 《生物磁学》2011,(18):3511-3513
目的:探讨改良后胃管置入法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患者采取平卧位,保持头部、颈项、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置入胃管之前,先清理口、鼻、气管内分泌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硅胶胃管。操作者量好胃管置入长度后,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胃管,左手托住胃管后端,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鼻中隔缓慢插入到合适距离,固定胃管。胃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吸,如有胃液抽出,表示已插到胃内。结果:所有病例,均采用此种方法。24例病例中,一次性操作成功18例(占75.0%),4例(占16.7%)病例应用此法两次后成功置入胃管,2例(占8.3%)患者应用传统昏迷病人胃插管术三次均未获成功,改用此法后一次即成功。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操作简单、实用、安全,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60例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液。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及肺部感染并发症。结果:持续气道湿化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明显低于间断气道湿化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并发症也低于间断气道湿化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效果好,可以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及相应的气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后胃管置入法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患者采取平卧位,保持头部、颈项、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置入胃管之前,先清理口、鼻、气管内分泌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硅胶胃管。操作者量好胃管置入长度后,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胃管,左手托住胃管后端,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鼻中隔缓慢插入到合适距离,固定胃管。胃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吸,如有胃液抽出,表示已插到胃内。结果:所有病例,均采用此种方法。24例病例中,一次性操作成功18例(占75.0%),4例(占16.7%)病例应用此法两次后成功置入胃管,2例(占8.3%)患者应用传统昏迷病人胃插管术三次均未获成功,改用此法后一次即成功。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操作简单、实用、安全,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使用了几十年的主要治疗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大,因此发现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但不少疑难病的发病机理不明确,因而制备的动物模型和人类疾病的相似度有差异。但I型变态反应作为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理是比较明确的,据此制备的动物模型和人类的哮喘就有很高的相近度,结果的可信度就较高。本文回顾了哮喘动物模型制备的基本方法和某些重要的细节。着重讨论了当今最常用的气道高反应性模型的优劣。如果综合运用不同特点的模型尤其是能观察记录哮喘发作全过程包括速发和迟发反应的模型,将可以更直接地探索哮喘发病过程和治疗药物。对气道重塑及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技术在动物模型中的研究和使用也做了一般性论述。动物模型将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为最后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过敏性哮喘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哮喘气道重塑大鼠气道上皮细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为哮喘的治疗寻求新的理论基础。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只、随机分为2组,采用卵蛋白吸人法制作哮喘气道重塑大鼠模型;取两组大鼠气管制作电镜切片,观察两组大鼠气道纤毛上皮,气道上皮细胞问胶原沉积及细胞内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哮喘组大鼠气道多层纤毛上皮层,纤毛脱落,杯状细胞增多,排列不整齐,上皮细胞中线粒体基膜密度下降,线粒体峡减少,上皮细胞细胞核多切迹,形状不规则;气道上皮细胞间胶原沉积;板层小体和线粒体空泡化。结论哮喘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出现早期凋亡改变,线粒体失去正常形态。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利用3种方法对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病毒进行检测并对这3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做出比较。方法:分别将NDV强毒F48E9和弱毒Lasota接种SPF鸡胚后,获取尿囊液。利用双抗夹心ELISA法、悬液芯片系统以及RT-PCR进行检测。通过对制备的针对新城疫病毒的抗体4D9和6C4蛋白浓度测定后,选择6C4进行生物素标记,将4D9作为固相捕获抗体,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放大系统构建双抗夹心检测体系。通过对Genebank上已发表的新城疫强弱毒F基因进行电脑分析后,设计一组针对NDV强弱毒的通用型引物,分别对强弱毒进行RT-PCR并检测其检出限。结果:ELISA法对NDV强弱毒尿囊液的检出灵敏度为1:160,但操作繁琐,耗时长;液相芯片对强弱毒尿囊液的检出限为1:160和1:320,然而和ELISA相比,操作较为方便,但仪器设备昂贵。RT-PCR对强弱毒RNA检出限分别为259pg和14pg,与前两种方法相比,PR-PCR在核酸水平上对病毒进行检测,理论上灵敏度较高,但是所需试剂、设备昂贵,且实验人员还需一定的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深低温冷冻-酶洗法制备的气管支架在去除抗原性、维持生物力学及保护细胞外基质方面的效果。方法:健康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气管未处理作为对照A组,深低温冷冻法处理B组,玻璃化法处理C组,深低温冷冻-酶洗法D组,各组样本数均为6。处理后将各组标本行HE染色后光镜观察,戊二醛固定后电镜扫描,并测量气管最大拉伸力、破裂力和变异率等生物力学性能。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对照A组有大量完整的粘膜上皮细胞;B组和C组可见部分气管粘膜上皮细胞;D组标本未见气管粘膜上皮细胞,且细胞核碎裂。电镜显示A、B、C、D组气管支架可见丰富的细胞基质,未暴露胶原纤维。组间两两比较,气管支架的最大拉伸力、最大破裂力和变异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综合组织学、扫面电镜和生物力学分析,应用深低温冷冻-酶洗法制备气管支架D组可以有效地去除抗原,维持生物力学性能,并具有较完整的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19.
探讨快速有效的骨组织总蛋白提取法和利用该方法进行免疫印迹研究.采用单纯研磨法、单纯锤击法和锤击研磨法分别对兔骨组织蛋白进行提取,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蛋白进行分离,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beta-actin的表达,比较3种骨组织蛋白提取法.发现3种蛋白提取法均可满足免疫印迹研究要求,但是锤击研磨法提取的蛋白含量比单纯锤击法高,并能更好的保留49 kDa以下的蛋白,而且该操作法比传统的单纯研磨法更为方便、快捷,还能节省液氛用量.锤击研磨法可作为提取骨组织蛋白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光散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反应和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35只6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哮喘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和药物实验组。模型组和药物组以鸡卵白蛋白(OVA)致敏、激发;药物组在最后一次致敏后每天灌胃给予通光散汤0.72mL(相当于0.04g生药);对照组以等体积的Ns代替OVA致敏、激发。末次激发48h后处理小鼠:无创法测定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观察气道阻力变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行细胞学分类;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①药物组小鼠气道阻力的变化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②药物组BALF白细胞总数和Eos(%)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③模型组小鼠肺脏组织支气管、血管黏膜下和周围肺组织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大量炎症细胞向支气管和血管迁移,上皮细胞部分有脱落,部分可见黏液栓,血管壁明显水肿;治疗组小鼠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管腔黏液分泌情况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气道粘液的分泌量得到明显的控制。结论通光散汤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