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犬心房快速起搏电重构的影响。方法:取16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AC干预组。NAC组按照15mg/kg/d剂量给予NAC口服6周时间。在犬右房置入电极,快速起搏右心房,诱发房颤并维持2小时。在起搏前后分别测定有效不应期(AERP)。结果:房颤后对照组AERP显著缩短,AERP频率适应性下降(P<0.05);而NAC组房颤前后AERP和AERP频率适应性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心房快速起搏致房颤2h的模型中,NAC对心房电重构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NAC对心脏重构的作用。方法:以培养的新生SD大鼠CFs为实验对象,给予不同浓度的NAC进行干预,48小时后用MTT比色法检测CFs增殖水平,用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总胶原合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NAC作用下的CFs增殖水平和3H脯氨酸掺入量均比对照组低,且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NAC能够抑制SD大鼠CFs增殖,并降低其胶原合成,因此NAC对心脏的病理性重构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NAC对心脏重构的作用。方法:以培养的新生SD大鼠CFs为实验对象,给予不同浓度的NAC进行干预,48小时后用MTT比色法检测CFs增殖水平,用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总胶原合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NAC作用下的CFs增殖水平和3H脯氨酸掺入量均比对照组低,且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NAC能够抑制SD大鼠CFs增殖,并降低其胶原合成,因此NAC对心脏的病理性重构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在体外对流感病毒H1N1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鸡胚接种法和免疫荧光法,观察NAC对流感病毒HlM的抑制作用。采用血球凝集试验、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和透射电镜负染技术,初步探讨NAC对流感病毒HlM的抑制机制。结果NAC在MDCK细胞上的最大无毒剂量是6.25mg/mL;流感病毒H1Nl在MDCK细胞上的半数致死感染浓度(TCID-50)为1012-2.25/100μ;在三种作用途径下(治疗性给药、预防性给药和直接灭活后给药),NAC明显抑制了流感病毒HlNl对MDCK细胞的感染,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1.88%、93.21%、94.67%,在对照组,流感病毒H1N1感染后的细胞存活率为28.3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病毒对照组形成的强特异性荧光相比,三种作用途径感染MDCK细胞后的特异性荧光明显减弱;鸡胚培养法的结果显示,NAC明显抑制了流感病毒H1N1在鸡胚内的增殖,实验组血凝效价低于1:2,对照组血凝效价为1:1024;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和透射电镜的结果显示,NAC能够明显抑制流感病毒川N1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对流感病毒H1N1的病毒体结构也有明显的破坏作用。结论NAC在体外对流感病毒川N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可能与NAC对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及病毒体的直接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雾化吸入对于博莱霉素(BLM)导致的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作用。方法:取清洁SD大鼠100只,平均分为10小组,1小组为对照组,其余每3小组为一组,分别为模型组,防治组,治疗组,通过在大鼠气管中注入BLM的方法来制造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防治组在造模前的7天以及造模后的7天内,治疗组在造模后的7天内,分别给予NAC雾化吸入治疗。在成功造模后的第7天、14天、28天,每组处死1小组大鼠,取出病理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来观察肺组织纤维化的程度。研究NAC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对比,防治组和治疗组在纤维化程度上明显较轻(P0.05)。结论:吸入NAC对于博莱霉素导致的大鼠肺纤维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防治组疗效明显好于治疗组。既提前7天用药,效果更明显,大鼠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和N-乙酰半胱氨酸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肺功能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6例确诊为IPF的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吸氧,戒烟,吸入布地奈德及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小剂量阿奇霉素片。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的疗效及肺功能的改善情况;完成2个疗程(6个月)治疗后,检测和比较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O2)、肺活量(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单位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VA%pred)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的有效率(20/26,76.9%)明显高于对照组(14/30,46.7%),且PO2、VC、FEV1%pred、MVV%pred及DLCO/VA%pred等肺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NF-α、IL-8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IL-4、IL-10、IFN-γ浓度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而治疗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NF-α、IL-8、IL-4、IL-10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IFN-γ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和N-乙酰半胱氨酸可能通过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FN-γ等炎症因子浓度有效改善IPF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形态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NAC干预组3组,每组10只.模型组经舌下静脉注射5 mg/kg脂多糖制备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NAC干预组在注射脂多糖后1h腹腔注射NAC(200 mg/kg),注入脂多糖后12h处死大鼠,取左叶肺组织,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和TGF-β1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肺泡间隔增宽,腔内有少许出血,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充血水肿,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NAC干预组肺部炎性细胞浸润、渗出、出血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肺组织TGF-β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NAC干预组TGF-β1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AC可显著减轻脂多糖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这可能与其降低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心内电生理技术研究心房快速起搏(RAP)对兔心房单向动作电位(MAP)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二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各10只。经颈内静脉将电极置入右心房。以600次/分行RAP,同时分析在0、4、8、12和24h的单向动作电位时程(MAPD)。结果假手术组在实验的时间段内右房游离壁MAP复极90%时程(MAPD90)无明显差别。RAP8h,起搏组右房游离壁MAPD90较P0有明显缩短,从起搏前(112.50±9.57)ms至起搏8h分别缩短到(51.25±4.79)ms,分别缩短了61.25ms。结论房颤(AF)时心房MAPD90缩短。MAP技术可安全地用于研究AF时的电重构(ER),能提供准确的电生理改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N-乙酰半胱氨酸抗脂多糖诱导的肺动脉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N 乙酰半胱氨酸 (N acetylcysteine,NAC)减轻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所致的肺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血管环张力检测技术和扫描电镜方法 ,观察了NAC对LPS引起的肺动脉反应性及肺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并测定了肺动脉组织中丙二醛 (malondial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es ,SOD)及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的变化。结果 :LPS(4μg/ml,7h)可降低肺动脉对乙酰胆碱 (ACh)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 ,NAC(0 .5mmol/L)可逆转此种反应降低而对正常肺动脉舒缩反应无明显影响 ;NAC可改善LPS引起的肺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并可逆转LPS引起的肺动脉组织中MDA、NO含量增高和SOD活性降低。结论 :NAC可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肺动脉内皮细胞并增强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 ,提示此可能是其发挥抗肺动脉压增高从而改善内毒素所致肺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C57BL/6小鼠在PD-1基因敲除后体内炎症升高对房颤发病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对两组动物进行了观察:C57BL/6小鼠和C57BL/6-PD-1基因敲除小鼠(各组均为15只,雄性,6-8周龄)。应用流式细胞仪微球芯片捕获技术对比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应用多导电生理记录仪检测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心房有效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离散度。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较,C57BL/6-PD-1-/-小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C57BL/6-PD-1-/-小鼠心房肌有效不应期较对照组减低,而有效不应期离散度则明显升高。结论:PD-1基因敲除后出现的机体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导致了C57BL/6小鼠的心房电重构,并由此使得C57BL/6-PD-1-/-小鼠心房纤颤发病易感性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与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结构重构的关系。方法:入选患者分为3组,其中持续性房颤组30例、阵发性房颤组45例,以及32例阵发性室上速(包括预激综合征)作为对照组,通过ELISA方法检测上述患者左房血清的TGF-β1、MMP-9、TIMP-1、TNF-α、IL-6、IL-10水平,超声测量左心房长径。分析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与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的关系。结果:阵发性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房内径增大、TGF-β1、TNF-α升高(P0.05),IL-10、TIMP-1降低(P0.05),MMP-9无统计学差异。持续性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TGF-β1无统计学差异(P0.05),MMP-9、TNF-α、IL-6均升高(P0.05),IL-10、TIMP-1降低(P0.05);阵发性房颤组TGF-β1高于持续性房颤组(P0.05),持续性房颤组左房内径及MMP-9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扩大,已出现结构重构,结构重构的血清学变化以TGF-β1升高为主;持续性房颤患者结构重构血清学变化以MMP-9、IL-6升高为主。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房颤大鼠模型心室重构与心肌细胞钙稳态和心律失常的关联性。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分为两组,各组8只,模型组采用乙酞胆碱-氯化钙混合液尾静脉注射法建立房颤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两组心室重构、心肌细胞钙稳态、心律失常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组建模第2周与第4周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值都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建模第2周与第4周的血清肌钙蛋白(cTn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建模第2周与第4周心脏体外牵张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都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建模第2周与第4周的LVEDD、LVESD、cTnT与牵张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房颤大鼠伴随有心室重构与心肌细胞钙离子的大量释放,可增加牵张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心室重构、心肌细胞钙稳态和心律失常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房内径(LAD)与老年永久性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综合科住院的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78例作为房颤组,选取同期住院窦性心律且无房颤病史的老年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各组一般资料及超声心动图、尿酸、hs-CRP水平等,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血清UA及hs CRP水平、左心房内径大小明显增高(P0.05),2以房颤是否发生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OR=2.016,P=0.004)、左房内径(OR=4.180,P=0.001)和hs-CRP(OR=2.846,P=0.002)是老年永久性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房颤组患者血清尿酸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28,P0.05),尿酸与左心房内径大小呈轻度正相关(r=0.12,P0.05)。结论:血清尿酸、hs-CRP、左房内径是老年永久性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酸参与的炎症反应和结构重构可能参与老年永久性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5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7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CRP)、脑钠素(BNP),CK-MB及肌钙蛋白(cTnI)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LVEDD、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CK-MB、pro-BNP、cTnI及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随访末期死亡率、非致死性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末期内建立侧支循环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可以有效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术后心脏重塑,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Chandrakant Chavan Mukund Karmalkar Rajesh Badani K Sharada Usha Rani Prasad Rao Ram Subramanyam C Narasimhan 《Indian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journal》2010,10(12):529-535
Backgroun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CABGS), oc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common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and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with longer intensive unit care (ICU) and hospital stay. Prevention with antiarrhythmic drugs is of limited success and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 Therefore alternative approaches, such as Bachmann Bundle pacing, are required.Methods and Results
154 consecutive patients, mean age 58±8.8 years, including 134 males and 20 females, were randomized to three groups; Group I : No pacing n= 54, Group II : RA pacing n= 52, Group III : Bachmann Bundle pacing n= 48. All the groups were well matched with regard to age, left atrial size, ejection fraction and use of beta blockers. Patients in Groups II and III were continually paced at a rate of 100 beats per minute (bpm) or at 10 bpm more than patients'' intrinsic heart rate. All the patients were monitored for 72 hours by telemetry and occurrence of AF was noted. Incidence of AF was 0% (none of 48 patients) in Group III as compared to 16.6% in Group I (9 of 54 patients) (p 0.003) and 12.5% in Group II (5 of 52 patients) (p 0.03).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shorter ICU stay in Group III (3.9 days) as compared to Group II (4.5 days) and Group I (4.1 day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the reduction in mean P wave duration also was greater in Bachmann bundle paced group.Conclus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BGS, Bachmann bundle pacing is superior to right atrial / no pacing in the post operative period for preventing occurrence of AF and reducing ICU stay, commensurate with a reduction in mean P wave duration on surface ECG. 相似文献18.
摘要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尿酸(U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心房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及对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40例AF患者,记作AF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NT-ProBNP、UA、MCP-1与心房纤维化标志物水平,并分析相关性。所有AF患者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并按照随访结果的差异分作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T-ProBNP、UA、MCP-1预测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效能。结果:AF组血清NT-ProBNP、UA、MCP-1以及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ⅠCP)、Ⅲ型胶原前多肽(PⅢNP)、透明质酸(H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UA、MCP-1水平与PⅠCP、PⅢNP、HA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是否复发与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及血清NT-ProBNP、UA、MCP-1水平有关(P<0.05),而与性别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BMI以及血清NT-ProBNP、UA、MCP-1水平较高是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UA、MCP-1水平联合检测预测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94,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的0.654、0.672、0.681。结论:AF患者血清NT-ProBNP、UA、MCP-1水平与心房纤维化密切相关,且对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是否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