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柑桔新害虫——柑桔地粉蚧记述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从未报道过的一种地粉蚧——柑桔地粉蚧 Geococcus citrinus Kuwana 1960—1965 年在福建初次发现。它属于同翅目,蚧总科,粉蚧科。当年我们在资料交流时把它暂名为柑桔根粉蚧,果区群众称之为“小白虫”。这种国内柑桔上的新害虫在福建的一些果区严重发生为害,是引致柑桔树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群众迫切要求防治。根据生产上的需要,我们时柑桔地粉蚧的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过初步的考查,同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本文除了介绍这两方面的工作结果外,并就分布、奇主和形态特征作简要的记述。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为害柑桔的粉介壳虫,经作者自1956年以来在福州、闽侯、长乐等地调查,共发现四种,经上海昆虫研究所鉴定为: 1.柑桔小粉介壳虫(Pseudococcus citriculus Green.) 2.柑桔粉介壳虫(Planococcus citriculus Green.) 3.堆蜡粉介壳虫(Nipaecoccus vastator Mask.) 4. 藤氏粉介壳虫(Pseudococcus kraunniae Kuw.) 柑桔小粉介壳虫是为害柑桔的主要一种,无论在鲜果或果树上都有发生。 堆蜡粉介壳虫多为害柑桔幼苗,有些地区龙眼及  相似文献   

3.
观察了捕虱管蓟马的多种行为,认为该虫的日常行为为取食、行走、搜索、休息、交配和产卵;对所试验的5种害虫的喜好程度依次为椭圆蚧卵,柑桔木虱卵、褐圆蚧卵、柑桔粉虱卵、桔全爪螨若虫,褐圆蚧若虫、桔全爪螨卵、椭圆蚧若虫、柑桔木虱一龄 若虫,除柑桔木虱一龄若虫外,取食差异不显;捕虱管蓟马取食卵的量比若虫多,经T-检验分析,两无明显差异;室内饲养蓟马和田间采获蓟马的行为,及各行行为间差异,通过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显;不同虫态蓟马取食时间长短依次为雌成虫、雄成虫、若虫、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不同虫态之间几乎没有竞争,偶有成虫捕食幼虫现象发生。对该虫的交配行为及产卵行为作了详细的观察,发现雌蓟马成虫和雄蓟马成虫都多次交配;雄虫之间的性竞争十分激烈,而雌虫之间几乎没有竞争。  相似文献   

4.
柑桔害虫寄生真菌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柑桔蚧类和粉虱为福建柑桔常见害虫。近几年来,从生物防治和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我们在闽南和闽北柑桔产区对柑桔蚧类及粉虱的寄生真菌进行了调查,现将初步调查结果整理报  相似文献   

5.
枣麦间作枣园主要蚧虫复合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有效地控制枣树蚧害,2002年在太谷地区对枣麦间作枣园的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 Kuwane)、日本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和梨园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的复合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枣树发育早期,3种蚧虫分布范围主要在下、中部的东、南方位,康氏粉蚧的时空二维生态位的宽度较大,是该时期的优势种.到中期3种蚧虫复合种群的分布聚集在树冠上部的西、北方位,时 空二维生态位的宽度以日本蜡蚧较大,种间相似程度和竞争不明显.后期3种蚧虫的复合种群结构在各部位的各个方位的分布无明显差异,但梨园蚧的虫口密度较大,日本蜡蚧在生态位上占据较大的空间.与枣树发育的中期相比,3种蚧虫复合种群结构的相似性与种间竞争系数的平均值要小.蚧害预防应早期控制康氏粉蚧,中期调治3种蚧虫的危害,后期应采取措施压低越冬虫源.  相似文献   

6.
山西品粉蚧属二新种和一新纪录种记述(同翅目:粉蚧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品粉蚧属二新种,即栎树品粉蚧和山西品粉蚧,中国1新纪录种,菊类品粉蚧,研究标本均保存在山西农业大学蚧虫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7.
热带拂粉蚧Ferrisia malvastra(McDaniel),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多食性害虫,可取食30科58种植物,分布29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6月于云南省大理市一未知植物上发现该虫,这是该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本文重新描述了热带拂粉蚧雌成虫形态特征并附特征图,并介绍其寄主植物、地理分布、生物学及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北京口岸从泰国进口的红毛丹果实表皮中检出活体粉蚧的种类及其分类地位、分布、潜在入侵危害性等情况。【方法】通过形态特征和DNA条形码技术对截获样本进行比对鉴定,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该粉蚧为多孔曼粉蚧Maconellicoccus multipori(Takahashi,1951),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蔓粉蚧属Maconellicoccus。同时详细介绍了该粉蚧的形态特征,以及我国口岸对曼粉蚧属的截获情况,讨论了多孔曼粉蚧的检疫意义。【结论】口岸应对该虫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针对该虫的检疫措施,严防该虫入侵我国。  相似文献   

9.
王戌勃  武三安 《昆虫知识》2014,(4):1098-1103
原产于南美的马缨丹绵粉蚧Phenacoccus parvus Morrison是一种广布热带的多食性害虫,在我国以前仅记录于香港和台湾。2008年4月发现该虫在云南景洪危害小米辣(Capsicum frutescens),2013年又在云南蒙自马缨丹(Lantana camara)上采到该虫,这是该虫在我国大陆的首次报道。文章介绍了马缨丹绵粉蚧的鉴别特征、寄主、分布、生物学和经济重要性等。  相似文献   

10.
热带拂粉蚧Ferrisia malvastra(Mc Daniel),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多食性害虫,可取食30科58种植物,分布29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6月于云南省大理市一未知植物上发现该虫,这是该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本文重新描述了热带拂粉蚧雌成虫形态特征并附特征图,并介绍其寄主植物、地理分布、生物学及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背景】蚧虫是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下的一类昆虫的总称。蚧虫个体小、食性广,极易随货物扩散传播。【方法】分别从疫情概况、截获种类、产地、截获载体、截获年份等方面对10年来我国各口岸截获蚧虫的信息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统计,并对之前容易被忽视的非检疫性蚧虫疫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2005年以来,我国从进口植物和植物产品中截获蚧虫共计171978批次,其中,检疫性蚧虫12种共7071批次;南洋臀纹粉蚧截获量最大,达2848批次,大洋臀纹粉蚧次之,为2442批次,第3是新菠萝灰粉蚧,为1714批次。东南亚是蚧虫的主要来源地,截获量居前3位的蚧类几乎都来自该地区;水果是截获蚧虫的主要载体,占所有植物及植物产品总截获量的99.0%;总体来看,蚧虫截获量从2006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10年后又呈暴发性上升趋势。比较3种截获量较大的蚧虫发现,2005~2008年,截获主要以南洋臀纹粉蚧为主;自2009年起,大洋臀纹粉蚧截获量逐年上升,成为截获量最多的蚧虫;2011年以来,新菠萝灰粉蚧截获量激增。2005年至今,我国口岸共截获其他非检疫性蚧类68797批次,鉴定到种的有46个属105种共68712批次,其中,在我国内陆地区尚未报道的有23个种,入侵风险高,需要引起重视。【结论与意义】了解我国口岸蚧类害虫截获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疫情检疫与监测,有效防范蚧类害虫的传入与扩散。  相似文献   

12.
棉花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关于该虫在我国的入侵种群的生殖方式缺乏详细研究。本文在室内条件下对棉花粉蚧浙江金华种群的生殖方式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孤雌生殖的棉花粉蚧可以产下雌性和雄性后代。孤雌生殖的棉花粉蚧的产卵前期为14.8 d,显著长于两性生殖的6.9 d;孤雌生殖的棉花粉蚧所产后代为348.3头,显著少于两性生殖的棉花粉蚧的494.1头;孤雌生殖的棉花粉蚧的雌虫总历期为57.2 d,明显长于两性生殖的32.8 d。但这2种生殖方式产下后代的性比差异并不显著,孤雌生殖的为1.1,而两性生殖的为1.2。该棉花粉蚧种群的生殖方式为兼性产两性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温度是决定石蒜绵粉蚧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温度对莴苣Lactuca sativa上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20, 23, 26, 29和32℃,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80%±5%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莴苣上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组建了石蒜绵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0℃下若虫发育历期最长,为35.75 d; 32℃时若虫发育历期最短,为17.90 d。此外,温度显著影响石蒜绵粉蚧的存活,在26℃时若虫期的存活率最高,为67.33%;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23℃,有效积温为770.90日·度。石蒜绵粉蚧的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成虫产卵量在20℃时最高,达88.02粒/雌;32℃时最低,仅为37.61粒/雌。在20~32℃种群趋势指数都大于1,说明石蒜绵粉蚧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但在32℃时,产卵前期存活率明显降低,说明高温不利于石蒜绵粉蚧的繁殖。【结论】温度对石蒜绵粉蚧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26℃是最适宜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相似文献   

14.
柑桔地粉蚧(Geococcus cirinus Kuwana)是一种典型的土栖粉蚧.生活在土壤中为害柑桔根部.在福州郊区一年发生3代,主要以若虫和少数成虫越冬.各代若虫盛发期为6月、8月和10-11月.药剂试验结果,以40%速扑杀2000倍液杀虫.杀卵效果均比较理想.各世代低龄若虫期是药剂防治的适期.抓紧第一代若虫盛发期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近几年来,在我区桂西南部咖啡植区调查,发现为害小粒种咖啡(Coffea arbica)的蚧虫种类很多。经初步鉴定有:绿蚧(Coccus viridis Green)、绿绵蚧(Pulvi-naria psidii Mask)、褐盔蚧(Saisstia nigra Nietn)、土字盔蚧(Saisstiu oleae Bern)、吹绵蚧(Icerya sp)、粉蚧(Pseudococcus sp.)、咖啡根粉蚧(planococcus lilacinus C.)等7种。它们主要寄生在咖啡的嫩梢、芽、叶背、果柄和根等部位。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害根部的根粉蚧,发生较普遍而严重,是一种带毁灭性的害虫。本文系作者1959—1960年对该虫调查和防治试  相似文献   

16.
菠萝粉蚧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和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Beardsley)是菠萝等热带水果上的重要害虫,均属我国进出境水果贸易中需要检疫处理的对象.为了建立两种粉蚧有效的除害处理方法,本文测定了溴甲烷熏蒸2h对两种粉蚧各虫龄的致死毒力.结果表明,两种粉蚧对溴甲烷具有相似的毒力反应,1龄若虫的耐药性明显低于其它各虫龄.菠萝粉蚧LC99最大值在19.4℃和28.8℃下均为3龄若虫,分别为30.32 g/m3和18.17 g/n3;新菠萝灰粉蚧LC99最大值在19.2℃和29.4C下分别为3龄若虫和成虫,分别为29.19 g/m3和18.41 g/m3.确认实验表明,在25℃下,采用熏蒸剂量25 g/m3,在19℃下采用40 g/m3熏蒸2h可以使菠萝粉蚧和新菠萝灰粉蚧达到安全检疫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17.
蚧虫在经济上是极为重要的一类昆虫。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已经利用几种蚧虫的分泌物质,这几种蚧虫就成为有益的昆虫,例如白蜡虫和紫胶虫,直到近代还有很大的经济意义。此外,有些蚧虫是知名的害虫,对于果树和观赏树木有很大的危害性,例如吹绵蚧和一些粉蚧,现在成为我们要消灭的对象。由于这些缘故,我们对于蚧虫并不是太生疏的。 但是多数蚧虫的身体很小,最常见的雌虫  相似文献   

18.
广州地区自然条件下扶桑绵粉蚧入侵定殖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对棉花等作物具有严重威胁的新的外来人侵害虫,2008年8月在广州市区扶桑上发现该虫。关于该虫入侵种群的大小是需要明确的基本人侵生物学问题之一。【方法】采用了野外接虫、定点系统跟踪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广州地区番茄、棉花田间扶桑绵粉蚧的最小入侵种群规模。【结果】扶桑绵粉蚧初始种群侵入棉花、番茄田3d后数量急剧下降,分别减少了82.7%、61.2%,进入3龄后田间种群数量呈现持续小幅度减少的规律,进入产卵期的雌虫出现概率分别为2.83%、2.5%。棉花上扶桑绵粉蚧单雌产卵量为532.6粒,明显高于番茄(418.4粒)。棉花、番茄田的入侵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5.09、10.46,下一代种群呈明显增长趋势,能够成功定殖。棉花、番茄田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均符合Ⅰ型(凹型),存活率(S)与接虫后天数(D)的关系模型分别为S=(1.0000+1.1.505D)-1.1250,S=(Q9996+Q124810)^-3.0614。根据进入产卵期雌虫的概率,计算出保证扶桑绵粉蚧成功入侵的最小自然种群规模为36—40头。【结论与意义】广州地区6~8月番茄、棉花田新人侵的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为Ⅰ型(凹型),最小入侵种群规模为36—40头。该结果为深入研究扶桑绵粉蚧的入侵生物学特性和制定防治策略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子清  张晓菊 《昆虫学报》1990,33(4):450-452
本文记述葵粉蚧属一新种,取名为耕葵粉蚧。新种的正模和副模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该粉蚧发现于七十年代初,对此蚧虫的经济意义有一个初步认识过程。最早只知其寄生在高粱的根部。后来在玉蜀黍的根部,有时也在玉蜀黍近地面的叶鞘内发现寄生着密集的虫体。被寄生的植株,轻者生长发育缓慢,矮小细弱,减少产量;重者难以结实,甚至枯萎而死。该蚧虫或造成局部地区的玉蜀黍农田受害日趋明显,或在其分布区内大发生,此起彼伏,难以掌握,所以旧稿数易。根据这一害虫的发展情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尽快进行对该蚧虫的观察研究工作,以便及时采取控制其猖獗的措施,确保粮食丰产。现将新种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封面照片     
正照片示在土豆芽部为害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半翅目:粉蚧科)。该虫是我国大陆新记录的一种有害昆虫,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很广,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期报道了石蒜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pp. 871-8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