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的凤凰山,位于潮安县的东北部,高山耸立,海拔1490公尺,土壤为红色酸性砂质壤土,土层深厚肥沃,雨水充沛,树林茂密,平均温度为21℃,降霜期短,这里出产凤凰茶。凤凰山人工栽茶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宋代宋帝爆失陷走凤凰山,适逢饥渴,采食野生的茶叶,食后发觉香美甘醇,此后便有人工栽培。至今已有二个主要的品系,一叫乌龙茶;一叫水仙茶。其中有茶农专工培育的叫“单欉茶”,所谓单欉茶就是茶农在栽培过程中,如果发觉某株茶树由于生活条件的影响,而造成其茶叶有某一特殊的优美香味,就予以加工栽培和采摘烤制,单欉茶自采摘到烤制成产品都是单独进行,不予混杂,凤凰山的单欉茶,以乌崠山(图1见封三)为著名,由于茶农的长期选育,单欉茶因其香味可分为书  相似文献   

2.
杜仲茶加工工艺与营养成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对不同加工工艺所生产的杜仲茶中的绿原酸、氨基酸、水溶性糖及蛋白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炒青的加工工艺所得的杜仲茶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名茶是在独特的生态条件、优良的茶树品种、精湛的采制技术等综合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其色香味俱佳,外形突出,品质优异,远近闻名,为茶中珍品。古往今来,江苏名茶好茶迭出,以下仅简要介绍其中11种。宜兴阳羡雪芽(紫笋茶)宜兴古称阳羡,为江苏茶叶主产区之一,东汉末年已有宜兴产茶的记载,历史上因生产阳羡茶、罗岕茶而享有盛名。阳羡茶  相似文献   

4.
苦瓜茶的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苦瓜为原料 ,加工生产苦瓜茶 ,探讨了加工技术 ,测定了苦瓜茶的理化成份和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5.
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有关普洱茶后发酵生产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以及主要微生物的生长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指出加强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基础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建立普洱茶后发酵菌物库,重视对影响普洱茶品质的菌物开展系统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茶毛虫(Euproctis conspersa Butler)一名茶毒蛾,土名茶痒辣子,是我国茶叶生产上的最大敌害,幼虫吃食青叶,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根据历年为害情况估计,在湖南每年因茶毛虫为害,茶叶减产达20%,个别地区高达40%以上。严重发生地区,进入茶园时,可听到喳喳吃叶声,甚至不见一片青叶,茶农不能进入茶园,严重威胁茶农生活和茶园管理,影响国家茶叶生产任务。因此,消灭茶毛虫是保证茶叶增产,  相似文献   

7.
化香在我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地区广泛分布,除被用于绿化、木材生产、鞣革、色素生产及制药外,还是一种优良的干花资源植物。化香的果序通过合理处理和加工,可变成品质多样的干花商品,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应予以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8.
滕杰  曾贞  黄亚辉 《广西植物》2018,38(5):568-576
该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不同叶位对秃房茶(Camellia gymnogyna)的嘌呤生物碱组成特点以及茶多酚、儿茶素组分、游离氨基酸、黄酮、茶氨酸等生化品质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秃房茶的嘌呤生物碱组成及配比显著区别于茶叶植物凤凰单从(C.sinensis),同时具有可可碱、咖啡碱和苦茶碱三种组分,而且可可碱含量最多,为13.46~39.72 mg·g~(-1),咖啡碱含量最低,为0.51~2.02 mg·g~(-1),苦茶碱含量介于两者中间并随芽叶成熟度增加而升高。茶叶植物只存在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变化分别为22.22~53.13 mg·g~(-1)和0.47~12.82 mg·g~(-1)。在相同叶位中,秃房茶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为EGCGCECGEGCECGCCGGCG,且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含量均低于茶叶植物,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接近,保持为40~50 mg·g~(-1)。除黄酮含量在各叶位变化趋势不大外,其他品质成分含量变化基本符合第1叶芽第2叶第3叶第4叶,一芽二叶的含量介于第1叶和第2叶之间的规律,而茶多酚、黄酮、茶氨酸等其它品质成分含量均低于茶叶植物。该研究首次明确了秃房茶主要生化品质成分变化规律,特别是嘌呤生物碱的组成及配比特点,且含有特征性成分—苦茶碱。该研究结果为生物碱代谢机理、特异茶加工、功能成分开发、低咖啡碱资源、选育种等提供了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9.
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加工工艺,是形成其独特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咖啡碱是一种甲基黄嘌呤,是茶叶中含量比较丰富的生化成分之一,也是茶叶主要呈味物质和生理活性成分,具有促进兴奋、强心、解毒、利尿、助消化等功效。咖啡碱在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呈增加趋势。文章对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咖啡碱变化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普洱茶咖啡碱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RIL群体进行小麦品质性状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小麦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IL群体品质、产量性状都表现了较大的变异幅度;蛋白质各性状内、淀粉各性状内相关性多数显著,但二者之间相关性多不显著,这说明在小麦品种改良中,优良的蛋白质性状和优良的淀粉性状可以兼得;稳定时间、沉降值等重要的加工品质性状和淀粉性状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说明加工品质可以与产量很好地协调起来;适当降低千粒重,增加穗数,有利于强筋的形成和粘度的提高;矮杆、半矮杆性状能够与良好的加工品质、高蛋白质含量、高GMP含量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1.
浙江丘陵山地茶树生态气候的垂直层和茶叶生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浙江是全国重点产茶省,而丘陵山地的茶叶产量占全省的大半,且是优质茶的主产地。在中国茶树气候区划中,浙江属气候适宜区。但实践表明,因地域和层域的生态气候的不同,茶叶产量和自然品质及经济效益迥然相异。本文就生态气候因子的优劣和适宜程度,运用综合评分法,试划了浙江丘陵山地茶树生态气候的垂直层,分析了其与茶叶生产的关系。一、影响浙江丘陵山地茶叶生产的主要生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2.
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里,“野生”产品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和追捧。 而天目山还生长着不可多得的野生云雾荼, 当地老百姓还保留着炒茶的传统。对茶叶来说, 生长环境至关重要.保护区里的纯自然环境使野茶的品质更胜一筹。 然而.天目山野茶要在茶市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在普洱茶中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茶氨酸和没食子酸的方法,对由云南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生产的晒青毛茶及其加工的普洱茶中二者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显著增高,而茶氨酸的含量则明显降低。茶氨酸和没食子酸的含量与原料的来源和质量,以及普洱茶的后发酵生产过程均有关系。对二者含量变化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一代杂种,可以提高大白菜栽培性状的一致性,是增强抗病性,改进品质,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为了尽快地选育出优良的一代杂种及有效地解决制种技术,我们于1963年起开展了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一代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选育出一批较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及优良的一代杂种组合。其中一代杂种“青杂早丰”、“青杂中丰”已在当地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茶是对气候变化敏感的重要经济作物, 评价全球气候变化对茶分布和生产的影响对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茶农的生计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全球858个茶分布点和6个气候因子数据,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全球茶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及其在2070年的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2.6和RCP8.5)下的变化。结果表明: 当前茶在五大洲均有适宜分布区, 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 并且最冷季平均温和最暖季降水量主导了茶的分布。预计2070年, 茶的适宜分布区变化在不同的大洲、国家和气候情景间将存在差异。具体来说, 茶的适宜分布区总面积将会减少, 减少的区域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 而中高纬度地区的适宜分布区将扩张, 由此可能导致茶的适宜分布区向北移动; 重要的产茶国中, 阿根廷、缅甸、越南等茶适宜分布区面积会减少57.8%-95.8%, 而中国和日本的适宜分布面积则会增加2.7%-31.5%。未来全球新增的适宜分布区中, 约有68%的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为自然植被, 因此可能导致新茶树种植园的开垦和自然植被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冲突。  相似文献   

16.
普洱熟茶后发酵加工过程中曲霉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云南省易武、基诺山、普洱和昆明后发酵加工生产的普洱熟茶堆中分离到7种曲霉菌,分别鉴定为:温特曲霉烟色变种,帚状曲霉,具黄曲霉,埃及曲霉,臭曲霉,日本曲霉原变种,以及局限灰曲霉。发现不同产地普洱熟茶中曲霉菌菌群的组成存在差异,对曲霉菌在普洱熟茶生产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黑曲霉及其与普洱茶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黑曲霉菌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大量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这些进展主要集中在:黑曲霉的分离鉴定方法;黑曲霉发酵生产多酚氧化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等酶类的机理;黑曲霉对普洱茶色泽、滋味和香气的影响等方面。文章集中对近年来黑曲霉及其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相关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以期为黑曲霉在普洱茶中研究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五味子果实中的甲素和乙素含量是否存在产地闻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中草药生产、加工企业选择五味子果实药效显著、品质优良的产地提供依据。收集了16个产地的五味子果实,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五味子甲素、乙素含量。结果表明,五味子甲素、乙素含量在产地间差异显著,二者含量最高的产地分别是最低产地的2.14倍和3.3倍。将各产地的五味子甲素、乙素含量与原产地的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表明,甲素含量与主要气候因子中的温度、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乙素与温湿度相关不显著。根据主要药效成分含量,初步选择黑龙江省的苇河、吉林省的柳河为五味子品质优良产地。  相似文献   

19.
对近年来凤凰单枞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凤凰单枞茶的独特香气和滋味是由其含有的如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特殊品质因子决定的。不同品种凤凰单枞茶品质的差异是由品质因子决定的。pH、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是造成品质因子差异的重要原因。并对凤凰单枞茶的种植和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茶叶产地与品质的元素、同位素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是我国特色地标性农产品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区域资源优势,其产地溯源与品质鉴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介绍了多矿质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手段在国内外茶叶产地溯源和品质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今后的相关研究应该进一步明确元素及同位素在"土壤-茶鲜叶-成品茶"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辨识多因素如加工方式、人类活动及污染物等在茶叶"种植-生长-加工"过程中对其原产地信息及品质的影响,结合传统鉴别技术及大数据方法并综合比较多种统计模型,以期系统地建立和完善主要茶产地及名优茶产品的元素-同位素指纹图谱。这对茶树生长和生态环境改良及优势品种的选择,保护名优茶产品优势,树立正确的产品意识,建立良好的贸易秩序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