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在三个鲇形目鱼类种群间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12对大口鲇(Silurus meriaionalis)微卫星标记引物在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鲇(Silurus asotus)及革胡子鲇(Clarias fuscus)各群体间通用性。结果表明,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引物除位点DQ223147、DQ223160扩增无特异性条带,位点DQ223149、DQ223159无多态性外,其余8对在这几种鲇形目鱼类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15个不等;不同重复拷贝类别的位点以富含AC重复单元的等位基因数较多,多态性比较丰富。4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571,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70,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0.6441,均为高度多态,说明这8个位点适用于鲇形目鱼类的遗传学研究。采用Nei’s遗传距离(D)绘制NJ系统发育树,4个群体聚成两大类,兰州鲇与鲇群体先聚类后和大口鲇聚为一大类,革胡子鲇聚为另一大类。8个有效微卫星位点中3个具有特异基因型的稀有等位基因位点(DQ223146、DQ223151与DQ223173),可区分4种鲇形目鱼类,作为其种质鉴定的标记位点。借用已有鲇形目鱼类遗传标记资源,增加同目鱼类遗传连锁图谱上遗传标记的密度,将对今后开展鲇形目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及分子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锡伯鲇科Schilbeidae的刀鲇属Platytropius Hora鱼类分布于我国云南省南部和泰国南部的江河中,我国有二种,均为以往文献中所没有记载过的新种。全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华刀鲇Platytropius sinensis,新种(图1—4) 地方名:绸子鱼(西双版纳,云县,澜沧县和双江县),Bazhelang(西双版纳傣语)。  相似文献   

3.
杨君兴  崔桂华  陈小勇 《动物学研究》2002,23(1):14-14,30,60
作者在云南省盈江县采到鱼类标本44号,经鉴定为我国鱼类区系中科、属、种的首次纪录--印度囊鳃鲇(Heteropneustes fossillis)。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南拉河鱼类组成及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于2008年1月和5—6月对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中缅界河——南拉河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从野外调查结果及文献资料得知,南拉河共有鱼类42种,隶属4目14科34属。鲤形目的鱼类最多,共有27种,占总种数的64.3%;鲇形目和鲈形目均为6种,占总种数的14.3%;合鳃鱼目2种,占总种数的4.8%。其中,丝尾鳠(Hemibagrus wyckioides)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疑似分布种类——长丝鱼芒(Pangasius sanitwangsei)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南拉河鱼类区系是以喜温的“老第三纪类群”中的热带河平原鱼类为主要成分的,为典型的东南亚热带鱼类区系类型;以底栖鱼类和杂食性鱼类居多。导致南拉河鱼类现状的原因主要为水质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引进鲇形目鱼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钻形目的鱼类在国内饲养。据我们研究鉴定有:革胡子鲇,斑点胡子鲇,蟾胡子鲇,欧洲六须鲇,苏氏芒鲇,巨无齿芒,斑点叉尾Hui,长鳍叉尾Hui等9种,其中革胡子鲇和斑点叉尾Hui在我国已成为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对象。本文对引进我国饲养 鲇目撸类的种类,形态,养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分析中国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PCR技术获得中国鲇形目鱼类11科24属27个代表种类细胞色素b基因1138bp全序列,比较分析了来自北美洲、非洲的部分鲇形目鱼类同一基因序列,并选取脂鲤目、鲤形目和鲱形目鱼类作外类群,采用Bayesian方法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鲇形目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与脂鲤目、鲤形目以及鲱形目鱼类相比存在3bp的缺失;(2)鲇形目鱼类各科代表种类形成一单系群;(3)两种建树方法均支持铫科、粒鲇科和钝头鮠科形成一单系群;而胡子鲇科、刀鲇科、海鲇科、鮰科、长臀鮠科、鲢科、鲇科、棘脂鲿科、鲿科形成一大的单系群;但鳗鲇科的系统位置两种建树方法没有取得一致结果;而其中长臀鲍科与北美的鮰科形成姐妹群,胡子鲇、鮰科、鲇科、鲿科和鮡科是较明显的单系群。  相似文献   

7.
(鱼叚)虎鱼类为暖水性和温水性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水域,绝大部分栖息于沿海,少数种类生活于河口及江河淡水中。据近年调查,我国淡水(鱼叚)虎鱼类约30种,较邻近国家为盛。 浙江省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淡水(鱼叚)虎鱼类的种类不少。最早对浙江淡水(鱼叚)虎鱼类进行研究的是Sauvage,H.E.和Dabty(1874)在“中国淡水鱼类记述”一文申报道二种(鱼叚)虎鱼类新种,一为采自宁波的戴氏塘鳢Eleotris davidi,另一为采自浙江西  相似文献   

8.
王丹  赵亚辉  张春光 《动物学报》2005,51(3):431-439
海鲇属Arius鱼类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捕捞对象之一。长期以来,国内有关研究者将分布于我国海域的腭骨齿单侧一群的海鲇属个体定名为中华海鲇A·sinensis。据查证,原TachysurussinensisLac啨p埁de,1803的命名仅依据一幅中国画,不具科学上的有效性。而Valenciennes在1840年记录的新种A·sinensis背鳍无棘,臀鳍鳍条数13,与我国被定名为“中华海鲇”的标本(背鳍有棘,臀鳍鳍条数16-19)的特征不符。基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的研究认为,A·sinensis的科学名无效,我国原被定名为“中华海鲇A·sinensis”的标本实际应为丝鳍海鲇A·arius(Hamilton,1822)。进一步分析显示,丝鳍海鲇雌雄个体间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相比腭骨齿群面积较大,两侧齿群间距较小(0·2%vs0·4%,体长),腹鳍较长(17·7%vs14·4%,体长),眼后头长较小(12·3%vs14·7%,体长)[动物学报51(3):431-439,2005]。  相似文献   

9.
兰州鲇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染色体组特征,为兰州鲇的细胞遗传学和人工育种研究提供基础参考资料。以兰州鲇培养肾细胞为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玻片标本,分析了兰州鲇的染色体组型。兰州鲇的染色体数2n=58,核型公式为2n=20m+18sm+16st+4t,染色体总臂数(NF)为96。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兰州鲇在鲇属鱼类中属于较为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10.
瓦氏黄颡鱼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鲿科鱼类种类繁多, 外形相似, 形态学分类较为困难。为了给鲿科鱼类乃至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文章采用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设计覆盖全基因组引物的方法, 利用16对引物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扩增, PCR产物转化到质粒后测序, 最终获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其全长为16 527 bp, 包括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13个编码蛋白质基因和一个非编码控制区。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现已公布的鲇形目鱼类完全一致, 序列分析表明, 与鲇形目其他种属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与拟鲿属的同源性最高(91%)。利用鲇形目共4科6属9种及3个外群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了鲿科鱼类及其在鲇形目的系统进化地位, 结果表明: 鲿科鱼类的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及越南拟鲿(Pseudobagrus tokiensis)构成一单系群; 拟鲿属与黄颡鱼属的关系较近; 黄颡鱼属中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与光泽黄颡鱼(P.nitidus)的关系近于黄颡鱼(P. fulvidraco)。  相似文献   

11.
兰州鲇与鲇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黄河濒危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特点,以鲇(Silurus asotus)为对照,对兰州鲇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兰州鲇与鲇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形态相似,具有肉食性鱼类的特征。兰州鲇消化道较短,有发达的“U”型胃,胃内皱褶明显,无幽门盲囊,肠道短且粗,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粗大,后肠较细。两种鲇属鱼类都有独立致密的肝脏和胰脏。(2)兰州鲇的比肠长显著大于鲇(P < 0.05),比胃重、比肝胰脏重显著低于鲇(P < 0.05),但二者的比肠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3)兰州鲇胃的皱襞幅度小于鲇,且环肌层比兰州鲇薄。兰州鲇与鲇前肠的肠黏膜均形成了大量皱襞,肠黏膜、褶皱粗大,但鲇的褶皱分支较细密。兰州鲇与鲇的后肠与前肠相比,肠腔变小,褶皱数量明显减少,高度降低。黏膜层分布有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兰州鲇与鲇的肝脏肝小叶间缺少结缔组织,分界不明显,而兰州鲇肝细胞的密度大于鲇。综上所述,兰州鲇与鲇的消化系统相似,均符合肉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特征,结合消化生理等研究结果,表明兰州鲇的消化能力弱于鲇,这可能是在自然情况下兰州鲇的分布区域及适应性不及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者对硬骨鱼类的GH的季节变动及神经内分泌调控有一定的研究,其中在鲤科和鲑鳟鱼类研究的较为深入,近来一些学者对鲇形目的胡子鲇科、(鱼危)科[1]和鲇科[2]做了一定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GH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调节机理与鲤科鱼类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胡子鲇(Clarias fuscus)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技术和SMART RACE技术克隆获得Dmrt1基因cDNA全长,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结构及功能;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胡子鲇性腺(精巢/卵巢)、肌肉、肠、肝脏、心脏、头肾、鳃丝、脑和眼等10种组织以及Ⅱ—Ⅴ期精巢中Dmrt1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胡子鲇Dmrt1基因cDNA全长为1417 bp,其中5′非编码区(5′-UTR)为35 bp,3′非编码区(3′-UTR)为516 bp,开放阅读框(ORF)包含864 bp,编码287个氨基酸(aa),预测所编码DMRT1为主要位于细胞核内的不稳定性亲水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胡子鲇DMRT1与已公布的非洲胡子鲇、蟾胡子鲇、黄颡鱼等鲇形目鱼类的相似性为83.3%—96.1%。胡子鲇DMRT1中具有DMRT基因家族共有的、保守性很高的DM结构域,此结构域具有典型的"C2H2C4"锌指结构,与上述鲇形目鱼类的相似性达100%,与斑马鱼、青鳉、虹鳟等鱼类的相似性为91.9%—97.3%,而与鸡、鼠、猪人等的相似性达80%以上。组织表达显示,胡子鲇Dmrt1基因仅在精巢中表达,且Ⅱ期精巢(即精子发生期)中Dmrt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Ⅲ、Ⅳ和Ⅴ期精巢(P<0.05),而卵巢及其他8种组织中均无表达,表明Dmrt1是胡子鲇精巢特异性表达基因,可能与胡子鲇的雄性性别决定、精子发生及精巢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潘江等同志的《中国南方早泥盆世无颌类及鱼类化石》一文记述了大量标本,这对了解我国早泥盆世鱼类(包括无颌类)的分布是很有帮助的,然而从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也许很有些地方还值得探讨与商榷。其中关于贵州鱼(Kueichowlepis)我们最近在记述云南早泥盆世的北极鱼类一文中已有所讨论(印刷中)。目前这篇短文,仅就汉阳鱼(Hanyan-gaspis)提出以下探讨,因为这涉及到“武昌砂岩”是否产有异甲鱼类,和“武昌砂岩”的鱼群与中国其他地区早泥盆世鱼群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长臀鮠生长激素的生殖周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对硬骨鱼类的GH的季节变动及神经内分泌调控有一定的研究,其中在鲤科和鲑鳟鱼类研究的较为深入,近来一些学者对鲇形目的胡子鲇科、科和鲇科做了一定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GH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调节机理与鲤科鱼类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如鲤科鱼类中,GnRH起着GH释放因子的作用,但非洲鲇鱼和鲇鱼中却未证实GnRH刺激GH释放,并且鲇鱼中GH分泌的季节变化与生殖之间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鲿科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中国鲿科鱼类代表种类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的全序列,对控制区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选用粒鲇科的中华粒鲇,鮡科的三线纹胸鮡作为外类群,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鲿科鱼类中控制区基因适于系统发育分析,鲿科鱼类构成一个单系类群;圆尾拟鲿应该放入鮠属里。  相似文献   

17.
鮡属PAREUCHILOGLANIS鱼类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82年6月,在嘉陵江上游白龙江水系的鱼类调查中,分别于甘肃省舟曲、武都、文县碧口、康县釆获尾柄低长的鮡类标本10尾。同年10月,在云南省盐津(金沙江水系)采获同种标本3尾。经鉴定认为是鲇形目鮡姚科一新种,现予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广西河池地区鱼类资源调查及两支流的鱼类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4年至2008年间,对广西河池地区的柳江水系和红水河水系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依据实际调查,并结合以往文献记载,这两水系中分布的鱼类共有185种,分别隶属于9目21科107属。较以前调查,新增种类21种,包括1新属19新种。柳江水系分布的鱼类共有134种,分别隶属于8目19科88属。其中,鲤形目鱼类的种类最多,鲈形目鱼类次之,鲇形目鱼类第三,其他目的鱼类种类相对较少,仅1—3种。红水河水系分布的鱼类共有157种,分别隶属于8目20科101属。其中,鲤形目鱼类的种类最多,鲇形目鱼类次之,鲈形目鱼类第三,其他目的鱼类种类相对较少。红水河水系的鱼类多样性较柳江水系丰富,其主要原因为红水河流经区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河流众多而且流域面积广,水量充沛。  相似文献   

19.
与高等脊椎动物相比,鱼类的性别决定和生殖方式纷繁多样。环境因子、遗传等多种因素均可调控鱼类的性腺发生和分化[1,2],并对其生长、繁殖等重要生命活动产生影响。胡子鲇(Clarias fuscus)又称塘虱鱼,属鲇形目(Siluriformes)、胡子鲇科(Clariidae)、胡子鲇属(Clarias),  相似文献   

20.
利用18S和ITS序列揭示8种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克隆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斑鳠(Mystus guttatus)、革胡子鲇(Clarias gariepinus)、鲇鱼(Silurus asotus)和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6种鱼类的18S和两个内转录间隔区(包括全长ITS1-5.8S-ITS2)基因,结合GenBank中双须缺鳍鲇(Kryptopterus bicirrhis)和脂鳍胡鲇(Dinotopterus cunningtoni)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8种鱼18S的长度为1814~1842bp,同源性达97%以上,5.8S均为157bp,同源性也高达99.36%~100%;(2)8种鱼ITS1长度为335~620bp,其中,黄颡鱼的最长,为618~620bp,斑点叉尾的最短,为335~336bp;ITS2长度为265~459bp,其中,脂鳍胡鲇最长,为459bp,斑点叉尾的最短,约为270bp。ITS1序列的同源性为29.45%~88.21%,其中,革胡子鲇和脂鳍胡鲇同源性最高,鲇鱼和革胡子鲇同源性最低。ITS2序列的同源性为41.59%~94.07%,其中,革胡子鲇和脂鳍胡鲇同源性最高,鲇鱼和革胡子鲇同源性最低;(3)分别以鲤鱼(Cyprinus carpio)18S和ITS为外群,采用NJ法构建18S、ITS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鲇科与胡鲇科的关系最近,鲿科与这两科关系较远,科与另外3科关系最远。鲿科中属和黄颡鱼属的关系较鳠属更近;胡鲇科的胡鲇属和脂鳍胡鲇属是关系很近的两个属;鲇科的鲇属和缺鳍鲇属是关系较远的两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